舊事重提——「小悅悅」事件

如果稱呼媒體,尤指記者,為「無冕之王」、「第四種權力」的話,做一名記者或許比做一名政府官員或者作家還要難。「媒體必須永遠保持著清醒和良知」,何謂「清醒和良知」?我們知道很多時候我們會好心卻做錯事,所以我更相信其行為和產生的結果。正如蒙田所說「應該從人的內心深處發現他的真正意圖,但這項工作難度很大,還是少做為妙。」我們很難評斷一個人的意圖,評判其行為顯然更為簡單形象。

這兩天讀梁文道的《關鍵詞》,多是舊聞。在新媒體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時候很難想像新聞數量和更新速度能夠如此之龐大和迅速,早上還在熱議的新聞晚上就會被人們遺忘進而討論下一個新聞。新聞報道的目的不僅在於揭示真相還有之後的改變,而改變又是如此之難,所以我們有必要「舊事重提」。讓我們再回到《關鍵詞》這本書上,「小悅悅」事件在《冷漠》這個標題下,道長(梁文道)從1987年蘇聯熱議道德問題談起,進而談到國內對道德問題的熱議。以「小悅悅」事件為例,談及國內某些人做法之冷漠,而後談起這部書都在談及的「關鍵詞」——政府。我想先說說對「小悅悅」事件道長的解讀問題。

正如新聞報道和評論,在「清醒和良知」以及崇高的理想下,我們想直指問題的本質,儘可能的做出更多的改變。從批判人民到批判政府,我是懷疑道長有些陰謀論的。道長從人們的趨利避害、只宜宣之於口的道德談到政府講了太多應付場面的官樣文章,最後談「有些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知識分子形容他們當年面對的政體是一種『不道德的政治』,理由是人們的冷漠、互不關懷和良心的虛無,恰恰乃政權所需;他們不是怕你沒良知,只怕你太熱心。」當然我國媒體是不敢這樣解讀的,但是借題發揮、偏離主題也是我們常犯的一種錯誤。儘管我們擁有「清醒和良知」,但是我們還是犯了錯誤。

但是這篇文章卻揭露了一個事實,我們的媒體不敢把自己手裡的「劍」指向政府。我們很少會看到如《關鍵詞》這樣直接和「政府」這樣一個概念叫板的書。因為對「政治」缺少教育,我第一眼看到這樣的書是很興奮的,但是儘管我對政治不太了解,十幾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告訴我又必須時刻警惕對西方、對現代性的迷信。

到此談論的範圍還僅僅限於新聞學和政治學,回到「小悅悅」事件,我們即使想解讀這個事件的某一方面,也至少應該擁有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甚至經濟學方面的知識。所以「無冕之王」不太容易做。

如果談到國民道德問題,總會讓我們想起魯迅先生。他對傳統文化以及現實的猛烈批判總會讓我們想起我們文化道德中的問題甚至「國民劣根性」。很多人喜歡把道德問題歸結為國民劣根性問題,我認為這太過片面。我們總是對文化差異性有太多的關注,然而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間更多的應該是共同性。相比於差異性,我們更應該關注共同性。因此對魯迅先生小說解讀為揭示「國民劣根性」問題是有失偏頗的。

同類事件在美國也有發生,例如「Murder of Kitty Genovese」,1964年這位名為Kitty Genovese的女孩被刺死在位於Kew Gardens公寓的外面,期間有37或者38個鄰居聽到她的求救聲但是都沒有打電話給警察。雖然後來在2015年Genovese的弟弟說警察被呼叫召喚兩次,但是都認為是爭吵而不予置理,2016年紐約時報也做出了認錯處理。但是我們依然能夠看出兩個事件的相似性。

心理學中有一個術語——「旁觀者效應」,個體對於緊急事態的反應,在單個人時與同其他人在一起時是不同的。由於他人在場個體會抑制利他行為。從這個心理學解釋中我們能夠看到有些人提及的「國民劣根性」問題是很難站得住腳的。讓我們較為完整的用心理學行為去分析小悅悅事件。

路人從小悅悅身旁路過,受「旁觀者效應」影響,路人幫助人的慾望下降。18個路人中沒有一個人進行施救,個體又進行「責任分散」(由於有他人在場,導致個體在面對緊急情境時所需承擔的責任相應減少)。但是沒有進行施救,眼睜睜看著小悅悅被汽車碾壓,心裡難免會有道德負擔,但是「錯不在我」的自我辯護便開始減輕這種道德負擔。並且小悅悅事件發生時,「扶不扶」已經是一個熱議的社會話題,心理學上的 「慈善的撒瑪利亞人實驗」,揭示出一個人幫助別人所付出的代價要大於收到的回報,這個時候人們可能就不願意幫忙了。因為在此前「扶不扶」的社會輿論中,助人的成本在提高。印象中還有一個類似的新聞,河南開封一名老人開電動車摔倒無人扶,3分鐘後淹死在路面積水中。

從眾心理雖然抗拒,但是此類行為中如果有人打破這種僵局,加入救援的人也會很多,這或許也是另一種從眾行為,所以還是希望我們可以做打破僵局的那種人。

最後再提一下道德問題,道德哲學或者說倫理學我個人對此非常感興趣,尤其在性道德等方面。所以也推出一個預告,下一篇筆記有關女性主義。認識女權主義,不做女權癌。

推薦閱讀:

是伏爾泰的錯,我睡在馬路上——淺談舊制度與大革命
跨界喜劇王和喜劇總動員有什麼區別?
香港評論(62):民主黨真系只系值三萬蚊?│脫苦海
香港評論(60):何柱國發火有道理│脫苦海
互聯網冗餘倍增定律 - 2018W7

TAG:新聞 | 道德 | 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