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田十萬(再次修改版)

《周禮》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軍將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為師,師帥皆中大夫;五百人為旅,旅帥皆下大夫;百人為卒,卒長皆上士;二十五人為兩,兩司馬皆中士;五人為伍,伍皆有長。

天子三軍將士的官階,普遍比諸侯軍將士高一個級別,諸侯一開始也大多沒有中大夫。

1、諸侯國和《周禮》遂人一個級別。諸侯之上大夫卿(軍長)、下大夫(師長)、上士(旅長)、中士(卒長/族長)、下士(兩司馬),凡五等。《國語·晉語》武公伐翼,殺哀侯,止欒共子曰:「苟無死,吾以子見天子,令子為上卿,制晉國之政。」《國語?魯語》云:「天子作官(軍),公帥之,以征不德。元侯作官(軍),卿帥之,以承天子。諸侯有卿無軍,帥教衛以贊元侯。自伯子男,有(下)大夫,無(上大夫)卿,帥賦以從諸侯。」

西周的一個侯爵只有2個師長卿,也不可能在天子出兵時,全員跟隨出擊而不留守,所以承擔封建義務時有卿無軍。伯子男出擊的兵力則更少。

侯,分為:1、夏制的侯爵,沒有參與周滅商的戰爭,只有4個方百夏里也就是1個方百周里的封地,所以說公侯百里,和周的子爵一樣的封地;2、親周王室的侯爵,擁有4個方百周里的封地,理論400乘,其食者三之一,400/3=125,125乘,小國一軍。何休《公羊傳》隱公五年注說:「天子六官(軍),方伯二官(軍),諸侯一官(軍)。」《國語?楚語》:「天子之貴也,唯其以公侯為官(軍,古文官字通假軍字)正,而以伯子男為師、旅。周的伯300里,其食者三之一,最多只有100乘,4個師。周的子200里,其食者四之一,最多只有50乘,2個師。周的男100里,其食者四之一,最多只有25乘,1個師。這些是總兵力,還需要留些防守,能夠出兵的兵力則更少。《左傳?僖公二十九年》云:「在禮,卿不會公侯,會伯子男可也」。

諸侯以下的伯子男,不算諸侯(廢話)國,算附庸國。《公羊傳?隱公五年》雲「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其餘大國稱侯,小國稱伯、子、男

《禮記王制》天子,三公、九卿(西六軍加東八軍,天子自將一軍,三公九卿各將一軍,留守成周一軍)。。。大國(魯國),三卿(上大夫,軍長),皆命於天子。次國(公爵國),三卿,二卿(上大夫,軍長)命於天子,一卿(中大夫,師長)命於其君。小國(侯爵國)二卿(中大夫,師長)皆命於其君(軍長),下大夫(師長)五人,上士(旅長)二十七人。

《論語·憲問》謂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320邑為馬車20乘,管仲為下卿,但封地同上卿。所以晉文公到齊國,齊桓公也是給他馬車20乘的待遇,相當於是雙倍萬戶侯。駢邑三百,也可解釋為三百井,但春秋初期,一個成還沒有三百家,只有二百家,但考慮這話是春秋晚期孔子說的,也可以理解為孔子所說的駢邑指的是一個成的甸邑。

西周,春秋初期。1成(甸)百井,私田64井,192家,其中10家是代替卒長和兩司馬的奴隸。六家除去老弱孤寡奴隸之家,五家為伍,四家加伍長家。四個這樣的伍,加一個兩司馬和他的奴隸再加卒長家的一個伍長帶領的2個奴隸的伍。五伍為兩,25人,含兩司馬1士、伍長5人、徒16人、奴隸3人。四兩為卒,100人,含卒長1士(弓戈盾甲)、兩司馬4士(矛戈盾)、伍長20人(長矛)、徒64人、奴隸11人。公田36井(實際可用的只有8~32井),貴族10家,2家各1個卒長、4個伍長、7個奴隸(實際遠不止),8家各1個兩司馬、1個奴隸(實際遠不止)。

北京昌平白浮出土一輛西周戰車,有10盾、1 短劍、9短戈、2弓、2矛、1 戟、1 鉞(長斧)。銘文也有: 「禹率戎車百乘、徒千」。

郊人200家出1馬車、10士,是每次都出動的,這也是緊急馳援狀態,只攜帶乾糧,高級作戰人員是有餘量製作乾糧的。野人200家不用被動員出軍賦。崤之戰,秦軍損失的就是這種部隊,三百乘不過三千人,所以很快又能對晉國攻擊。三千人就可以滅滑國,可見精銳的威力。晉國得到馬車近三百乘,所以由五軍十部馬車1250乘擴張為三軍十二部1500乘。

郊人200家出1馬車、1牛車、10士、40伍長、10奴隸,野人200家出的另1馬車、另1牛車,也就是平均1馬車30人,這是最常見的精銳出兵作戰。1車30人:卒長1士(弓、劍或戈、盾、甲)、兩司馬2士(3米3矛、戟或鉞、戈、盾、甲)、兩司馬2士(戈、盾)、20伍長(4米7矛)、5奴隸,按《孫子兵法》曹操注,5奴隸是:養二人,主炊(水柴);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裝;廄二人,主養馬,凡五人。但是古代一個人只能煮十個人的飯,可見養馬養牛的,馬出征時,也要派人來幫忙做飯。

郊人200家出2馬車(野人200家出的另1馬車)10士、40伍長、80進攻步兵、10後勤步兵、10奴隸、4牛車(野人200家出的另2牛車),也就是平均1馬車75人,其中公民兵70人,是大規模進攻作戰。低級的進攻步兵其實主要用來背糧和製作圍攻設施,而不是作戰,武器只有木棒而已(《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伐其木以益其兵),春秋後期才開始有2.3米短戟。

加牛車則是傾巢之戰,所以馬車牛車合計來形容出兵規模。

郊人200家出2馬車(野人200家出的另1馬車)10士、40伍長、100進攻步兵、28後勤步兵、22奴隸、6牛車(野人200家出的另3牛車),也就是平均1馬車100人,大都是防禦作戰或總動員。1車後勤25人,杜牧《司馬法》:炊10人、水柴5人、衣裝5人、馬牛5人。

西周初年,原本遂人不當兵,周公平三監之亂,大肆擴張,遂人也參與作戰。此後天下安定,野人不再當兵,戰車無敵,一車之卒也由100人減少為30人的精銳。西周末年和春秋初期,戎狄開始懂得避免與戰車正面作戰,為了應對戎狄,從鄭國開始,又重視步兵,恢復為一車75人。春秋中期,戰事頻繁,負擔過重,一車之卒又開始減少為30,但是披甲率隨著畜牧業的發展而「作丘甲」,由3車兵有甲變為二步兵隊長也有甲,之後又因為綴甲的發明,降低了維修成本,增加為25人都有甲。春秋晚期,推廣牛耕,生產力得到重大提升,戰事轉為攻城為主,更加需要步兵,又「作丘賦」,恢復為一車75人。披甲率則因為手工業城市的發展,和簡易胸甲(無頭盔、背部和手臂處無甲)的發明,由30人有甲,變為30人有全身甲、40人有簡易胸甲,春秋末期和戰國,遠征變多,又由一車70人增加為一車100人(30人有全身甲、40人有簡易胸甲),甚至野人也參加後勤運輸,披甲率變為200人70甲的35%。

根據《周禮》,天子之下,為公(六軍統帥,馬車125乘,視同周制侯爵馬車125乘)、天子的上大夫卿(六軍統帥,馬車125乘,視同周制侯爵馬車125乘、周制伯爵馬車100乘)、天子的中大夫(師統帥,馬車25乘,視同周制子爵馬車50乘、周制男爵馬車25乘)、天子的下大夫(旅統帥,馬車5乘)、天子的上士(馬車1乘,100人)、天子的中士(丘牛大車1乘,25人)、天子的下士(5人)。

所以《禮記王制》:天子之三公之田視公(對)侯(錯),天子之卿視伯(錯), 天子之(中)大夫視子男(對),天子之元士視附庸(對)。而好讀書不求甚解的孟子在《萬章》里說: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對),大夫受地視伯(錯),元士受地視子男(錯)。《左傳?僖公二十九年》云:「在禮,卿不會公侯,會伯子男可也」。

需要區分領地和實際俸祿。這裡說的卿的田和地,是指分管的領地,而不是實際俸祿。所以卿比實際擁有這些田和地的公侯要矮一等。

諸侯官制,中間貌似有幾次名稱改革

2、進入春秋後,有些侯國兼并小國後,領地普遍超過公爵,建立起很多軍,所以引入天子的中大夫作為卿。上大夫卿(軍長)、中大夫卿(軍長)、中大夫(師長)、下大夫(師長)、上士(旅長)、中士(族長/卒長)、下士(兩司馬)

一軍時期:晉獻公繼位時,小國(侯爵國一軍)二中大夫卿(師長)皆命於其君(軍長),下大夫(師長)五人,上士(旅長)二十七人。晉侯是軍長。有二卿(士蒍、里克)、五下大夫(郭偃等),也就是七輿大夫,其中2個是作為後備。旅長定員是25人,上士27人也是2個是作為後備。《庄公二十八年》晉獻公娶於賈,無子。烝於齊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國語·晉語》飲酒出,史蘇告大夫曰。里克曰。郭偃曰。士蒍曰:「誠莫如豫,豫而後給。夫子誡之,抑二大夫之言其皆有焉。」獻公伐驪戎,克之,滅驪子,獲驪姬以歸。《庄公二十八年》晉伐驪戎,驪戎男,女以驪姬。歸生奚齊。其娣生卓子。

二軍時期:晉獻公服驪戎、滅荀國、滅楊國後,有六百里二軍,如五百里次國公爵國。公爵國一上大夫卿(軍長)和一中大夫卿(軍長)命於天子,一中大夫卿(師長)命於其君,有三卿。但晉國名義上依然是侯爵國,原本侯爵國只有中大夫卿和下大夫,有了二軍後,就有了上大夫卿。士蒍為上大夫卿、里克和罕夷為中大夫卿。晉侯將上軍,士蒍率六大夫(狐突、荀息、呂甥、郤稱等)佐之,申生將下軍,里克率六大夫(罕夷、郭偃、丕鄭、祁舉、共華、賈華等)佐之。

《閔公元年》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十六年),晉獻公擴充軍隊為二軍後,「滅霍、滅魏、滅耿。還,為太子城曲沃,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為(下)大夫。」士蔿曰:「大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為之極,又焉得立。不如逃之,無使罪至。為吳大伯,不亦可乎?猶有令名,與其及也。且諺曰:『心苟無瑕,何恤乎無家。』天若祚大子,其無晉乎。」《庄公二十八年》曲沃,君之宗也。蒲與二屈,君之疆也。《僖公五年》初,晉侯使士蒍為二公子築蒲與屈。

四軍時期:晉獻公滅霍、滅魏、滅耿後,有10百里,四軍。晉侯將上軍右行七輿大夫(罕夷、荀息、呂甥、趙夙、畢萬等),士蔿作為上大夫卿率左行七輿大夫(狐突、郭偃、郤稱、重耳、狐偃、趙衰、魏淮、蒲城午)佐之,後荀息以假道滅虢虞之功接替告老的士蔿、罕夷、郭偃和狐突。申生將下軍,里克佐之。申生自殺後,里克作為中大夫卿,可以指揮他的下軍右行七輿大夫(祁舉、賈華﹑叔堅﹑騅顓﹑累虎﹑特宮﹑山祁),丕鄭作為里克副手率左行七輿大夫(共華、夷吾、冀芮、屠岸夷等)佐之。《閔公二年》晉侯使大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里克諫。狐突御戎,先友為右。梁餘子養御罕夷,先丹木為右。羊舌大夫為尉。《國語·晉語》果敗狄於稷桑而反。反自稷桑,處五年。《僖公二年》夏,晉里克、荀息帥師會虞師伐虢,滅下陽(荀息此時還排在里克後面)。《僖公四年》及將立奚齊,既與中大夫成謀。《國語·晉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里克、丕鄭、荀息相見(荀息此時還是中大夫)。士蔿以告,公悅,乃伐翟柤。郤叔虎將乘城,其徒曰:「棄政而役,非其任也。」郤叔虎曰:「既無老謀,而又無壯事,何以事君?」被羽先升,遂克之。《僖公四年》十二月戊申,縊於新城。《國語·晉語》公令閹楚刺重耳。《僖公五年》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八月甲午,晉侯圍上陽。六年春,晉侯使賈華伐屈。夷吾不能守。《僖公八年》晉里克帥師,梁由靡御,虢射為右,以敗狄於採桑。夏,狄伐晉,報採桑之役也,復期月。荀息(軍長)可以立奚齊、卓子為君,而里克(軍長)可以殺二君。

六軍時期:《韓非子?難二》載" 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其實晉文公即位前,晉國就已經擁有17國六軍700乘兵力了,所以晉侯(荀息)、里克(丕鄭)都是名義一軍五個師、實際一軍十四個師。《國語晉語二》丕鄭曰:「子勉之。夫二國士之所圖,無不遂也。我為子行之。子帥七輿大夫以待我。我使狄以動之,援秦以搖之。《左傳.僖公十年》:"郤芮曰:幣重而言甘,誘我也。遂殺丕鄭﹑祁舉及七輿大夫:左行共華﹑右行賈華﹑叔堅﹑騅顓﹑累虎﹑特宮﹑山祁。"可見一軍就分左行七輿、右行七輿。晉獻公死後,里克殺了荀息。里克將一軍,丕鄭佐之。呂甥(瑕甥、飴甥、陰甥)將一軍,郤稱(聳稱)佐之。《國語晉語二》里克及丕鄭使屠岸夷告公子重耳於狄,呂甥及郤稱亦使蒲城午告公子夷吾於梁。里克被殺後,丕鄭接替他,祁舉佐之。《國語晉語三》丕鄭如秦,謝緩賂,乃謂穆公曰:「君厚問以召,呂甥、聳稱、冀芮而止之。丕鄭被殺後,郤芮(冀芮)接替他。《國語晉語四》晉人懼,懷公奔高梁。呂甥、冀芮帥師,甲午,軍於廬柳。

《國語晉語二》晉侯夷吾:中大夫里克。。。田百萬。。。丕鄭。。。田七十萬。中大夫卿是7乘,中大夫是5乘,田十萬畝1乘,田百萬畝是10乘,算是加倍或官升一級。《左傳僖公十五年》晉侯許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有可能丕鄭也被提拔為中大夫。

《韓非子·外儲說》:「故晉之法,上大夫(二軍長)二輿二乘,中大夫(軍長)二輿一乘,下大夫(師長)專乘,此明等級也。」

《荀子·大略》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晉在春秋初期,由於曲沃叛亂,內訌不止,國力削弱。至周僖王四年(公元前678年),王命曲沃武公為晉侯,允許組建一軍,晉始起步發展。武公之子獻公積極對外擴張,公元前672年服驪戎男爵(陝西華縣),滅郇100(荀,臨猗縣南)、楊100(洪洞縣南),晉侯爵國400+200=600,其食者半300,大於二軍的250,所以公元前661年建二軍,滅耿100(河津市東南)、霍100(霍州市西南)、魏100(芮城縣中和東),公元前660年滅赤狄東山皋落100(陘廷/熒庭,垣曲縣),公元前658年滅芮100(山西芮城縣西,公元前640年秦穆公滅陝西大荔、朝邑一帶殘餘飛地),公元前655年滅虢(北虢,伯爵)300、虞(公爵,但另外200是飛地,此地只有井伯)300,再加上晉侯爵本身的400(曲沃和翼/冀,河津市東北),一共17個百里,所以《韓非子?難二》載" 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 。17個百里,足夠建立六軍了,晉獻公有二軍二將二佐,軍下左右行各有七大夫,共二十八個師,離六軍三十個師已經不遠了。晉惠公被俘虜後,晉國作州兵,增加為30師。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回國即君位,整頓國政,通商寬農,啟用人才。他像齊桓公一樣打出" 尊王攘夷" 旗幟,干涉周王室紛爭,於公元前635年出兵平定王子帶之亂,安定襄王,獲襄王所賜南陽之田,獲得了豫西北今天焦作一帶,開闢了進出中原的捷徑。晉文公在周襄王十八年、魯僖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34年)" 作三軍" ,有將有佐,實為六軍,冬,楚軍圍宋,次年春,晉出馬車750乘救宋,一路侵曹伐衛,然後聯合秦、齊在城濮與楚展開大戰,擊敗楚軍。獻楚俘於王,駟介百乘,徒兵千。冬,晉文公又作三行,實為九軍。伐曹、衛,救宋,勢力越過太行山,渡過黃河進入大河南北的平原地帶。BC629年,晉文公廢三行擴至五軍,增加新上軍將佐和新下軍將佐,實為十軍。BC621,晉襄公廢新上軍、新下軍,恢復三軍之制,將佐各有大夫輔助,三軍六卿六大夫,實為十二軍。晉靈公時,魯文公十二年(BC615),秦晉交戰,「趙有側室曰穿,晉君之婿也,有寵而弱,不在軍事,好勇而狂,且惡臾駢之佐上軍也」「十二月戊午,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軍吏曰:「將有待也。」穿曰:「我不知謀,將獨出。」乃以其屬出。宣子曰:「秦獲穿也,獲一卿矣。秦以勝歸,我何以報?」乃皆出戰「。趙穿非將非佐而為卿,歸上軍而獨有其屬,可見實為十二軍。晉成公至於晉景公,前597年,邲之戰,晉軍三軍將佐各有大夫輔助,實為十二軍,與前互相印證。晉軍是被楚軍打敗,損失慘重。公元前594年、593年接連滅掉了身邊的赤狄潞氏、甲氏、留吁、鐸辰諸小國。齊見晉敗於邲,興兵進犯魯、衛等小國,又南聯楚國,企圖與晉分享北方霸權。晉、齊衝突再起。遂有魯成公二年(BC589)鞍之戰,晉軍馬車八百乘大敗齊軍,至少有了六軍750乘。公元前588年,晉景公作六軍,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騅、趙旃皆為卿,賞鞍之功也。公元前587年,晉在麻隧大敗秦師。為了打破楚、秦聯合的局面,晉採取聯吳制楚的策略,派巫臣出使吳國," 教吳乘車,教之戰陣,教之叛楚。"晉在滅狄、服齊、敗秦、聯吳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後,專力對付楚國。晉景公晚年,晉國終於又恢復過來,重新強盛。魯成公六年(BC585),子之佐十一人,其不欲戰者,三人而已。已經恢復了十二軍。晉厲公改編" 六軍" 為" 中、上、下、新" 四軍。晉欒書將中軍,荀庚佐之。士燮將上軍,郤錡佐之。韓厥將下軍,荀罃佐之。趙旃將新軍,郤至佐之。各軍將佐各有大夫輔助,四軍八卿八大夫,實為十六軍,更勝往昔。晉悼公又撤" 新軍" ,恢復三軍之制,但晉軍總兵力並未縮減,三軍六卿九大夫,實為十五軍。魯昭公五年、前537年,晉平公:韓賦七邑(方百里,男爵領,100乘,其中馬車25乘),皆成縣(100乘)也。羊舌四族,皆強家也。晉人若喪韓起、楊肸,五卿八大夫輔韓須、楊石,因其十家(韓6+羊舌4)九縣(韓7+羊舌2),長轂九百(其中馬車225乘),其餘四十縣(大約六卿各有約6~7縣,九大夫各有約1~2縣),遺守四千(其中馬車1000乘)。魏舒毀車,前偏(25乘),中兩(50 乘),左參(27乘),右專(81乘), 後伍(125乘),一共125+125+58,六卿九大夫4000/4/4=125+125,900/4/4=58,約為4個魏舒車陣。晉平公六卿九大夫,十五軍,4900/4=1225,實為十軍,有可能未算晉平公自己的五軍2500乘(其中馬車625乘,約是2個魏舒車陣),晉侯自己的地盤不算是縣,也有可能是弭兵大會後晉國裁軍。周景王十四年(魯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晉昭公時,在平丘大會上,晉置兵邾(zhū,音朱)國南,一次竟出動兵車四千乘,其中馬車1000乘,軍隊10萬人。魯昭公二十八年,魏獻子「分祁氏之田以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左傳》定公九年(BC501),晉頃公至於晉定公:晉車千乘在中牟。晉車千乘在中牟。衛侯將如五氏,卜過之,龜焦。衛侯曰:「可也。衛車當其半,寡人當其半,敵矣。」乃過中牟。衛國是侯爵,一軍,500乘,其中馬車125乘。所以中牟晉軍1000乘,其中馬車250乘,二軍。《左傳》哀公二十七年(BC468)晉出公:中行文子告成子曰:「有自晉師告寅者,將為輕車千乘,以厭齊師之門,則可盡也。」成子曰:「寡君命恆曰:『無及寡,無畏眾。』雖過千乘,敢辟之乎?將以子之命告寡君。」

約BC634,作執秩以正其官。為了統一名稱和拍馬屁,把上大夫與卿這個同義詞給拆分了,又改為:卿(20乘,原上大夫卿,軍將,所以有「命趙衰為卿,讓於欒枝、先軫,使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實為二軍長)、上大夫(5~10乘,原中大夫卿,軍佐,實為軍長)、中大夫(1~4乘,原下大夫,師長)、下大夫(原上士,旅長)、中士(族長)、下士(司馬長)。

BC621,晉襄公廢新上軍、新下軍,恢復三軍之制,將佐各有大夫輔助,三軍六卿六大夫,實為十二軍。晉靈公時,魯文公十二年(BC615),秦晉交戰,「趙有側室曰穿,晉君之婿也,有寵而弱,不在軍事,好勇而狂,且惡臾駢之佐上軍也」「十二月戊午,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軍吏曰:「將有待也。」穿曰:「我不知謀,將獨出。」乃以其屬出。宣子曰:「秦獲穿也,獲一卿矣。秦以勝歸,我何以報?」乃皆出戰「。趙穿非將非佐而為卿,歸上軍而獨有其屬,可見實為十二軍。晉成公至於晉景公,前597年,邲之戰,晉軍三軍將佐各有大夫輔助,實為十二軍,與前互相印證。應該是將上大夫拆分改稱為中卿(7~10乘,原中大夫卿命於天子者,軍佐,實為軍長)、下卿(5乘,原中大夫卿命於君者,軍大夫,實為軍長),取消了中大夫(原下大夫),中大夫(原下大夫)改稱上大夫。下卿又稱軍大夫。

《左傳·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次國之上卿(二軍長)當大國之中,中(軍長)當其下,下(師長)當其上大夫。小國之上卿(軍長)當大國之下卿,中(師長)當其上大夫,下(旅長)當其下大夫。」中大夫很可能是晉國二軍時代才增加的,三軍後又消失了。

晉國六卿基本都是伯爵子爵,三桓也是三個子爵,層層分封。

重量主要是用來交租子交稅的,先秦對私田實行的是原始平均主義,奴隸主要發財只能打公田的主義,私田的公民一開始要承擔打仗的義務,因為民兵缺乏戰鬥慾望,後來才開始對私田收稅,養活職業軍人。

重量的差異反映著農村編製的差異。銖是基本單位,同一塊田,每年收的銖是不確定的,要打仗了就多收,不打仗王心情好或者災荒就少收。漢代,24銖為一兩,16兩為一斤,30斤為一鈞,4鈞為一石。意思是24家組成一個村邑,16個村邑組成一個甸邑,30個甸組成一個都邑,4個都邑組成一個萬戶縣。西周時,4井12家組成一個村邑,64井16個村組成一個甸邑,20個甸邑組成一個都邑(1個都城和4個縣鄙,屬於貴族私有,不收稅,但要出馬車1乘,也就是1個都25乘),春秋時,人口繁衍到24家組成一個村邑,戰國把36井公田全分了變私田,大部分的甸邑一個甸邑多出了8個村邑,變成了30個甸邑組成一個都邑,4個都邑組成一個萬戶縣。

王說,今年一家收5000銖,那麼監察官只要數數縣令交上來的是不是5000石就好了。

左傳成公十七年,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10馬車)。

《論語·公冶長》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冉求後來做了季氏(有馬百乘)的家宰,可見1甸1馬車10士,甸室和丘室就是士的家。退避三舍,就是三十里,舍就是甸堡的公社大屋,王的命令在這裡宣布,所以有「舍三事令,聚卿事僚官」,也就是後世赦令的由來。

叔夷鎛,鑄於魯襄公六年(前567)齊滅萊,錫汝萊都□□,其縣三百。。。萊□、□徒四千。。。萊仆三百又五家

素命鎛,錫。。。都鄙。。。邑二百又九十九邑。。。鄩之民人

魯襄公十年(BC563)(鄭國子產)兵車十七乘,屍而攻盜於北宮。有可能是俸祿馬車5乘、牛車15乘,除去留下聯絡的和被父親帶去上朝的。更可能因子產之父為宋國司馬,領有馬車25乘,而緊急召集。屍不應解釋為收屍,那種緊急的情況,不應該先去西宮收屍,而是應該直接進攻北宮。

晉荀偃、士□請伐逼陽,而封宋向戌焉。。。以逼陽子歸,獻於武宮,謂之夷俘。逼陽妘姓也。使周內史選其族嗣,納諸霍人,禮也。

享子展,賜之先路,三命之服,先八邑。賜子產次路,再命之服,先六邑。子產辭邑,曰:「自上以下,隆殺以兩,禮也。臣之位在四,且子展之功也。臣不敢及及賞禮,請辭邑。」公固予之,乃受三邑。六邑就是6個甸邑,也就是馬車6乘,也就是邑96,96個村邑,一個甸邑有16個村邑。數字在前在後,意思完全不同,這也是因為古人約定俗成如此,而《國語鄭語》里的十邑皆有寄地的邑,則是都邑,一個都邑有25個甸邑。

魯襄公26年,公會晉趙武、宋向戌、鄭良霄、曹人於澶淵,以討衛,疆戚田。取衛西鄙懿氏六十,以與孫氏。鄙的理論最大值是80邑,而因為山川等,似乎一般只有60邑。上圖是西周時期的理論圖,實際發展後,是在國都或大都四邊形成四個鄙,每個似乎只有60邑。

魯襄公二十七年(BC546)(衛國)公與免余邑六十,辭曰:「唯卿備百邑,臣六十矣。」公固與之,受其半。65邑為馬車5乘,大國之下卿軍大夫至少也是65邑為馬車5乘,上卿甚至是320邑為馬車20乘。

宋左師請賞,曰:」請免死之邑」。公與之邑六十,以示子罕。

魯襄公28年,及慶氏亡,皆召之,具其器用而反其邑焉,與晏子邶殿其鄙六十(5乘馬車),弗受……與北郭佐邑六十(5乘馬車),受之。與子雅邑,辭多受少。與子尾邑,受而稍致之。

《晏子春秋》「位為中卿[原上大夫],田七十萬(馬車7乘)」

魯昭公元年(BC541),(楚)子干奔晉,從車五乘。叔向(羊舌肸,楊肸,太傅)使與秦公子同食,皆百人(一卒)之餼。趙文子曰:「秦公子富。」叔向曰:「底祿以德,德鈞以年,年同以尊。公子以國,不聞以富。且夫以千乘去其國,強御已甚。《詩》曰:『不侮鰥寡,不畏強御。』秦、楚,匹也。」使(秦)後子與(楚)子干齒。辭曰:「(秦)金咸懼選,楚公子不獲,是以皆來,亦唯命。且臣與羈齒,無乃不可乎?史佚有言曰:『非羈何忌?』」

《國語·晉語八》(公元前541年)「大國之(下)卿(軍長,馬車125乘,原中大夫),(俸祿)一旅之田(馬車5乘)。上大夫(師長,馬車25乘,原下大夫),(俸祿)一卒之田(馬車1乘)。夫二公子者,上大夫也,皆一卒可也。」韋昭註:「上大夫一命,百人為卒,為田百(周)頃[井]。」

昭公五年,豎牛取東鄙三十邑,以與南遺。

到了戰國,公孫衍為了當魏國宰相,找魏惠王要了30乘馬車,然後表示更願意去燕趙,說明宰相已經不止30乘馬車了,西周春秋流行去尾,到了戰國流行誇張,其實都是25乘

4、實際上這都是漂亮話,卿大夫的俸祿已經水漲船高了

晉悼公又撤" 新軍" ,恢復三軍之制,但晉軍總兵力並未縮減,三軍六卿九大夫,實為十五軍。一軍有軍將、軍佐、軍尉、軍司馬、軍大夫

魯昭公五年、前537年,晉平公:韓賦七邑(方百里,男爵領,不足萬戶,100乘,其中馬車25乘),皆成縣(萬戶,馬車25乘)也。羊舌四族,皆強家也。晉人若喪韓起、楊肸,五卿八大夫輔韓須、楊石,因其十家(韓6+羊舌4)九縣(韓7+羊舌2),長轂九百(其中馬車225乘),其餘四十縣(大約六卿各有約5~7縣,九大夫各有約1~3縣),遺守四千(其中馬車1000乘)。

魯昭公二十八年,魏獻子「分祁氏之田以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2變3)」

《論語·鄉黨》(約BC500)「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如也」。

《韓非子外儲稅》「衛嗣君謂薄疑(趙簡子時人)曰:子小寡人之國,以為不足仕,別寡人力能仕子,請進爵以子為上卿。乃進田萬頃(井,馬車50乘)。」

《左傳·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趙)簡子誓曰:「……克敵者,上大夫(馬車25乘,原下大夫,俸祿馬車1乘,一般管理不滿萬戶的邑)受縣(萬戶,馬車25乘),下大夫(馬車5乘,原上士)受郡(都的錯別字,馬車5乘,但是商業化程度高,稅收多,原本應該是六卿自己直轄)(,上士馬車1乘,受鄙,馬車5乘,以農業為主),(中)士(兩司馬)田十萬(酇,馬車1乘,100人)……」田加一倍或虛領改為實授。田十萬就是田十萬畝,畝百為夫,九夫千畝為井,萬畝10井,十萬畝也就是100井。趙簡子的獎勵政策與商鞅變法一樣,大頭在下級小兵,大官們只是略有封賞。

(趙)簡子巡列,曰:「畢萬,匹夫也,七戰皆獲,有馬百乘,死於牖下。群子勉之,死不在寇。」晉國一開始是小國,畢萬一開始是匹夫伍長,一戰升下士,二戰升中士,三戰升下大夫,四戰升上大夫1乘,五戰升下卿5乘,六戰升中卿25乘,七戰升上卿125乘。經歷了晉國軍階名稱的變遷。畢萬時領地還是虛封管理,實際授予的俸祿田要小很多,上卿有馬百乘,俸祿只有馬車20乘。匹夫的意思,就是不是士。《史記魏世家》(周平王東遷時,畢公高)其後絕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其苗裔曰畢萬,事晉獻公。。。初,畢萬卜事晉。。。畢萬是絕封之後,來到晉國,未必會被封為士,從伍長做起也不是不可能啊,他畢竟只是和白起一樣的行伍出身,而不是謀士出身。畢萬封(魏)十一年,晉獻公卒。這麼長時間,畢萬從一個魏邑下大夫升三四級,到有馬百乘,也不是不可能。

5、由畢萬可知諸侯軍階分為七級。畢萬封下大夫(師長,25乘馬車),相當於男爵(25乘馬車),封於魏,那麼魏國就是個男爵國了,同樣的霍國、耿國也都是男爵國,男爵國邊長是一百周里,也就是50公里,其食者四之一,實際可用土地是邊長25公里,另外四分之三都是不容易使用的山地。

推薦閱讀:

為啥那麼湊巧一公斤剛好等於兩斤,一公里剛好等於兩里,一米剛好等於三尺 一個時辰剛好等於兩個小時?
為什麼民航都用英制?
為什麼中國古代度量衡進位那麼亂?
夏商周的井田、戰車、軍制(縮水版修改)

TAG:度量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