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哲學(一)
「白話」哲學(一)
原創 2016-02-05 天瓶雲水 閑人碎語前面的話
哲學是與人最密切的一門學問,其重要性遠遠高於數理化、文學、歷史等任何一門學科,它不僅是「全部科學之母。」(愛因斯坦語),更重要的是,它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思想」(馮友蘭語),其目的是「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語),也就是說,哲學是與人生智慧有關的思考和體悟。
令人遺憾的是,哲學作為一種重要的、實用的、幾乎涵蓋所有人類知識和智慧的學問,在中國的命運竟然淪為服務於政治的工具,不再是一門純粹的學問。人們只知道學習政治,卻不知道哲學為何物。
任何一門學問一旦與政治掛上鉤就麻煩了,它會發生變質的變化,而且會變成一種偏見,所謂「政治無道德」(馬基雅維利語),其真正的價值從此歸零。
西方教育的普遍認知和做法是,把哲學擺在第一位。其理由是,如果一個人不能具備獨立思考能力,那麼他就會變成一個沒有是非判斷能力的木偶或機器,一生渾渾噩噩,是非不分,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在法國的中學,不管你是讀文科或理科,哪怕是唱歌跳舞的專科,哲學課都是跑不了的。法國的作文題目往往都是探討人生哲學,將學生的思維能力推向哲學家的高度。
讀者諸君不妨來嘗試回答一下法國2014年高中會考試題(各專科):擁有選擇權是否就意味著自由嗎?為什麼人需要尋求認識自己?人活著是為了幸福嗎?藝術家是否是他個人作品的主宰者?
即使是音樂舞蹈專科,其試題也是哲學的:文化的多樣性是否會阻礙全人類的團結?我們能否對真理漠不關心?
還有:人們是否可以不受磨難而滿足慾望?追求真理,卻涉及利害關係怎麼辦?人在勞動時有何收穫?所有信仰都與理性相悖嗎?沒有國家我們會更自由嗎?
我想,這些問題不要說對中國的學生和成年人,就是對所謂的文化精英階層也是難以回答的,原因在哪裡呢?就在我們已經習慣於接受灌輸洗腦而懶于思考。
在法國,哲學是具有統攝性的,它位於其它一切學科之上。法國人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偉大的心靈」,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將法國那種「高貴而崇高」的「民族性」傳遞下去。
反觀我們的歷年來的高考作文題目,中國人自己都看不過去,顯得是那樣的幼稚、簡陋、甚至荒謬。
在中國,不管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其目的都是為了培養「有用的人才」,而「有用」的定義是政府根據自身的需要規定的,這樣一來,大家都成了流水線上下來的人,被統一洗了腦。大家的想法一致、目標一致、追求一致。政府說憶苦思甜,大家立即以貧窮為榮;政府說時間就是金錢,大家立即以發財為榮;政府說階級鬥爭,大家立刻以打砸搶為榮。其實,只要我們梳理一下自己的思想就會發現,我們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在學校的教育內容和媒體的宣傳里找到出處,只是它們的「複印件」。
經統一教育洗腦後的中國人變成了跟風的盲流,除了對名利貪婪的動物本性,精神世界空空蕩蕩,沒有質疑精神,沒有創造性。更大的諷刺是,人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被洗腦,所以對自己所思所想充滿了盲目的自信,自我感覺良好。
上面的內容可視為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一句話:今天的中國人太需要哲學了。
(一)什麼是哲學?
簡單地說,哲學就是愛智慧,就是使人聰慧的學問。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第一個用"哲學"這個名詞的是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這個希臘名詞由"愛"和"智"兩個片語成,合起來即是"愛智慧"。在我國古籍中,沒有"哲學"一詞。"哲學"一詞是近代從日本流傳過來的。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哲"的意思是智慧、賢達、明事理,"學"則當學問解。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哲學家西周,根據漢字的意義將"哲"和"學"拼成"哲學"一詞,意譯了英語的"philosophy"這個詞。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隨著新學的興起,"哲學"一詞開始在我國書報雜誌中使用,成為通用術語。
大家知道,聰明是與生俱來的,而智慧卻是需要去尋覓的,這就是天下聰明人比比皆是,而智慧的人卻很少的原因所在。學習哲學就是尋覓智慧,真正的哲學家就是智慧之人,如孔、孟、老、庄、王陽明、釋迦摩尼、蘇格拉底、柏拉圖等等。所以,如果大家想擁有智慧就請學一點哲學吧。
(二)哲學的基本問題
我們知道,小到人、動物、植物、房屋、傢具、汽車等等,大到山、水、月亮、地球、太陽、星星、銀河系、宇宙等等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我們把這些東西稱之為「物質」,也稱為形而下的存在。還有一種存在是:我們大腦思考的東西、心裡想的東西、做夢、靈魂出竅、靈魂附體、能量、暗物質、暗能量等等,這些東西也是客觀存在,但卻看不見摸不著,我們把這些東西稱之為「意識」或「精神」,它是一種形而上的存在。還有就是無法確定的存在,如上帝、安拉、神、鬼、魔等等。
物質與精神,也就是有形和無形,有和無,空與色,二者的存在方式不一樣,那麼,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誰決定誰?誰創造誰?誰是第一性的?馬克思認為這就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對二者關係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人們常說的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對立派別。唯心唯物也是馬克思劃分的。羅素則認為,「事情」的觀念就超越了簡單的唯物與唯心之分,他對世界本源問題的回答採取了一種迂迴折中的姿態。
(三)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哲學?
簡單地說,就是為了擁有智慧,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
1、學習哲學是為了建立清晰明確的三觀
我們經常會發現某個人有思想,有主見,有獨到的見解,他往往不為政府、媒體、專家的宣傳和周圍人的看法所動,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與眾不同。這樣的人就是懂哲學的人,即使他不知哲學為何物也無關緊要,因為他已經建立了自己明確的三觀。
一個人要活得明白、活的輕鬆、活得快樂就必須用自己的頭腦和心靈去想去體悟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問題,從而建立自己明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哲學就是關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學問。
世界觀是什麼呢?就是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和認識,也就是對前面所說的哲學的基本問題的看法。如:上帝存在嗎?菩薩存在嗎?求神拜佛有用嗎?世間萬物從哪裡來?人從哪裡來?進化論正確嗎?靈魂存在嗎?靈魂是永恆的嗎?我是誰?命運存在嗎?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正確嗎?福禍相依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真的嗎?等等。
能夠對上述問題給出自己的答案才算是有自己的明確的世界觀,否則你就是一個稀里糊塗的人,今天相信人定勝天,明天燒香叩頭抱佛腳;今天阿彌陀佛,明天誹謗佛祖;今天算命打卦,明天我的命運我做主。
建立了明確的世界觀才能有明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由世界觀決定,同時,它們也是世界觀的延伸。與此有關的問題是:我為什麼活著?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我的一生該如何度過?人生應該追求的目標是什麼?財富是人可以追求得到嗎?努力有用嗎?我的想法符合大道嗎?慈悲、善良、品德、道德的價值是什麼?如何面對生命中的挫折、坎坷、疾病、死亡?愛情存在嗎?姻緣是註定的嗎?如何處理感情問題?為什麼老子提倡「無為」、「不爭」、「自然」呢?「孔顏之樂」是什麼樣的快樂?等等。
一個人只有對上述問題作出自己的明確回答才能平靜從容地生活,否則就會活著懷疑和混亂之中,今天為錢活著,明天為理想活著,後天為妄想活著;今天感覺生活充滿陽光,明天感覺生活一片灰暗,後天感覺生不如死;今天道德高尚,明天道德淪喪,後天胡作非為。
2、學習哲學是為了建立自己的信仰
雖然全世界80%的人有宗教信仰,沒有信仰的人主要集中於中國,但信仰並不僅僅指的是宗教信仰。
信仰就是相信、仰慕、服從、追求等等的意思。它可以是某種宗教、也可以是某個理論或主義、也可以是某個人的主張。如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共產主義、叔本華宿命論等等。信仰是心靈的本質追求,是歸屬,是心靈的家。心靈一旦沒有歸屬,那麼行為必然混亂。有信仰的人行為是有規範的。
信仰與一個人的三觀密切相關。比如你信仰佛教,那麼你的價值觀就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你的人生觀就是:「人生是苦回頭是岸」,追求覺悟,去「我執」,自度度人。你的世界觀就是:心外無物,人的靈魂永恆,存在六道輪迴,存在天堂地獄,存在西方極樂世界。有了這樣堅定篤信的三觀,那麼你的所有語言、思想、行為都是一致的,完整的。這就是一以貫之。
西方人有信仰,所以當他們取得成功時都歸功於萬能的「主」,他們感恩萬能的「主」賜予了人類一切。而沒有信仰的中國人往往把成功歸結於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努力奮鬥,而當失敗時,中國人卻又會找出一萬個理由證明不是自己的錯,或者乾脆歸咎於老天爺,怨自己的命不好。所以,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或民族是可悲的。
沒有明確世界觀的人是沒有真正的信仰的,比如到了財神節,寺廟裡人頭攢動,人們通宵等待就是為了燒頭一炷香,但如果你問他們信仰財神嗎?回答往往是模稜兩可的。即使信誓旦旦說相信的人,如果你追問一下財神真的存在嗎?他就不置可否了。其實他們心裡想的是求財,至於財神有沒有並不重要。本質上,他們並不是信仰財神而是信仰錢。
信仰的重要性可以從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得到印證,比如一個真正有佛教信仰的人,他是不敢為惡的,因為他相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對自己的境遇是坦然的,因為他相信他遭遇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業的後果;他不害怕死亡,因為他相信今世的修行會讓他來世成為有福之人或進天堂。
有信仰的心靈才是高貴、充實和強大的。而沒有信仰的心靈是猥瑣和不安的,他們的心靈從來沒有享受過種高尚的生活,也從未有過作為高尚的人的快樂,他們始終活在患得患失的精神混亂之中。
3、學習哲學是為了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哲學能夠讓人經常保持一種冷靜,有獨立的判斷能力,不會盲從,不會隨大溜。面對這個瘋狂的物慾社會,名利色的巨大誘惑,不管有多少人趨之若鶩,但對於一個有哲學素養的人來說,他不僅不會迷茫疑惑,更不會捲入其中無法自拔。
學習哲學能夠讓一個人從自己的小圈子裡跳出來,站在全局的角度,從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看看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有沒有意義?自己的追求是不是別人定義的?是不是為了別人的評價活著?人生到底應該追求什麼?什麼才是符合自己的人生目標?
4、學習哲學是為了培養強大的心靈
人生在世,難免要承擔各種責任,小至對妻子兒女、親朋、工作單位,大至對國家和社會。但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一項根本的責任,便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這個責任只能自己負責。一個對自己人生不負責任的人是很難對他人或社會負責的。一個不自愛自重的人怎麼可能愛別人呢?要負起人生的責任,一顆強大的心靈是不可或缺的。
人生不僅要面臨坎坷和挫折的考驗,還要面對生老病死的威脅,哲學就是讓你思考成與敗、順與逆、喜和悲、愛與恨、苦與樂、靈與肉、生與死的關係。
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曾說過,哲學是預習死亡。很多人總以為「死」離自己很遠,總認為那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所以在面對死亡這個問題時,往往總是本能地迴避。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疾病和死亡隨時都可能降臨,只有思考感悟死,才能不懼死。一個人能夠坦然地面對死亡,能夠做到安詳地死去,是很高的成就。蘇格拉底微笑著迎接死亡,就是他一生修鍊的成果。
一個人連死亡都不懼還懼怕什麼呢?
5、學習哲學是為了獲得快樂
哲學家認為,外在的財富、名聲、家庭、健康都是為了內在的快樂服務的,不管擁有多少名利,如果心中不快樂也是白搭,世界上自殺的往往是富人居多,原因就一個,不快樂。所以名利與快樂沒有什麼關係。
一個人只有站在人生終點回頭看才能明白一生應該如何度過,站在人生的終點我們會發現,所謂的名聲、財富、美色、成功、失敗、風光等等都是過眼雲煙,人的一生如同夢幻般地度過,正如托馬斯.阿奎那所說:「人生在世,不過是過路的旅客。」那麼,為何要貪婪無度?為何不快快樂樂地生活呢?
亦壁鳩魯說:「幸福快樂就是肉體無痛苦,靈魂無紛擾。」,肉體無痛苦我們說了不算,但靈魂無紛擾卻是可以做到的。那麼怎樣才能擁有富足快樂的內心世界呢?學習哲學吧!多讀千年不倒傳統文化經典,多做哲學思考,多做宗教式的體悟,用心靈去體驗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和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
要養成寫作的習慣,目的不是發表或出版,而是記錄自己的思想,在寫的過程中會產生靈感和感悟,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自己的心靈越來越豐富和強大,精神世界不再貧乏空虛,煩惱越來越少,而快樂卻與日俱增,其喜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四)被扭曲和誤解的哲學
在中國,哲學作為一種與人休戚相關的學問被人們深深的誤解了。
哲學在中國的應試教育里被混同於政治,從此,貼近生活的哲學變成了帶有嚴重偏見的政治宣言。哲學本身具有的人文關懷變成了赤裸裸的攻擊和傷害,成為了一種階級鬥爭學說,文革就是這一「學說」的荒唐實踐。為了政治需要而進行的自圓其說的狡辯讓人厭惡,人們有感於其欺騙性、複雜性和枯燥性而避之不及。
中國的教育從來沒有正面回答哲學的本質問題,而是有目的、有傾向、有選擇地宣傳洗腦。追求真善美變成了假惡丑,生動活潑的哲學從此變成了殭屍。人們不是通過理解去掌握,而是通過死記硬背去應付考試,導致終身不知哲學為何物。哲學從此遠離人們的生活,被邊緣化了。
現在一提到哲學,人們會立刻想到高深、無用、難懂、枯燥等等辭彙,真的是這樣嗎?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哲學並不高深。
每個人每天都面臨著哲學問題,也在回答著哲學問題。比如:我為什麼心裡煩躁不安?心在哪裡?如何處理工作與家庭的關係?我為什麼不喜歡上班?應該如何與同事相處?我的名利心為什麼這麼重呢?人是為錢活著的嗎?艱苦樸素的觀點正確嗎?自由自在與賺錢哪個重要?我的脾氣為什麼不好?什麼是中庸之道?成功學、靈修、心理學培訓有用嗎?心想就能事成嗎?病為什麼由心而生呢?易經、五行八卦、生辰八字、面相、手相、骨相、風水學(堪輿學)是科學嗎?為什麼要學習傳統文化?等等。
第二,哲學不是無用。
人們感覺無用的東西往往就是有大用,這就是莊子的「無用之用」。前面談到的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哲學就足以說明哲學的用處。
第三,哲學並不難懂。
哲學難懂往往指的是西方哲學,那是與西方哲學家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有關,也與譯者的水平有關。東方哲學的貼近人心人性的,它也是簡單易行的,大家不是都能夠說幾句孔孟老莊和佛家的話,還能經常引用一些古人云,老話說,常人道之類的話語嗎?這些都是哲學。如: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人生如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否極泰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等等。還有西方的一些諺語,如:人一動腦筋上帝就發笑;時間是治癒一切傷痛的良藥;觀察是最好的老師等等都是哲學思想。
第四,哲學並不枯燥。
恰恰相反,愛好哲學的人是不會感到孤獨和寂寞的,他們充滿智慧的心靈始終在靜靜地欣賞著生命的奇妙和享受著生活的樂趣。
我們說中國人對哲學敬而遠之,那麼,中國人真的不喜歡哲學嗎?答案卻是否定的。真實情況是,中國人只是不喜歡課本里的政治哲學,但卻喜歡智慧的哲學。我說一個現象大家就明白了,現在微信上被轉發最多的文章是什麼?就是那些帶有哲理性質,啟發人們思考的文章,哲理是什麼?就是哲學!
我的文章只在有限的朋友圈裡發發,大家看看玩玩。我喜歡寫,至於有幾個人看就不重要了,一切都是緣分而已。但前幾天我寫的《味精·香煙·腦殘》竟然被很多不相識的人轉發了幾百次,幾千人閱讀,這讓我很吃驚,我想,這不正是說明大家喜歡哲學思辨,渴望追求真理嗎?!
(五)為什麼要「白話」哲學
一是因為「哲學」這個詞是舶來品,由西方人定義和解釋,因為東西方文化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很多哲學辭彙和解釋推理的方式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了。西方人的嚴謹導致他們總是想把一些非語言對待的事情說清楚,結果就是越說越不清楚,心靈的智慧變成了大腦的聰明,很容易把人的腦子搞亂。
二是象牙塔里的哲學家們往往為了理論而理論,鑽進了牛角尖不能自拔,離現實越來越遠,其學術成果遠離現實生活,顯得毫無價值。更有甚者,有的專家教授為了自顯其能,往往故弄玄虛,似乎不複雜不神秘就不能顯示其學問淵博一樣,邏輯思辨,反覆推理,堆砌辭彙,結果事與願違,搞出來的東西往往被人束之高閣,無人問津。
三是哲學本身的語言表達問題。大哲學家羅素說過,哲學家不是不想把他的思想說清楚,而是苦於不知道怎麼說清楚。
我時常在想,哲學如此重要,怎麼才能把他通俗化、大眾化、簡單化呢?人們對待哲學的態度常常讓我想到人們對待文言文的態度,一提到閱讀傳統經典,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有沒有有白話文翻譯。這讓我產生了嘗試用大白話談哲學問題的衝動。於是有了這篇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文章。
微信號rdtpys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