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南懷瑾先生:孔子的心法「仁」,究竟是什麼?

宋代及漢唐的儒家,各有所長,漢唐以來的儒家,了解孔子心法「仁」的用,宋儒借用佛道兩家之學,了解孔子心法「仁」的體。他們都有劃時代的創見,但每家都是不同的孔子。

講到體用,我們要順便提一下,拿中國唐代以後佛學原理來說,萬物只有三個理則——體、相、用。如這茶杯,玻璃為「體」,「相」就是它的形狀,「用」就是它的功用,即是可以盛液體的東西。抽象的思想,也是一樣。譬如我們現在講的,以孔子的《論語》思想為「體」,「相」就是二十篇《論語》,我們來研究、解釋。「用」是了解孔子以後,才知反對孔子錯在何處,又該怎樣去弘揚中國文化,其「用」就在此。

漢唐儒者對於仁都講用,而孔子當時講仁,也多半是針對那個時代講用。宋儒扯到哲學裡講仁的體,從現象來探究體,不能說在見解上沒有一點進步,但可惜的也只是各執一端,閉戶稱王而已。

了解這些資料以後,再迴轉看這個「仁」。「仁」是什麼?中國古代「仁」字就是這樣寫:人兩足走路旁加個二,為什麼不就旁加個「一」?「二人」是兩個人,就是人與人之間,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會。一個人沒有問題,有兩個人就發生了怎樣相處、怎樣相愛、怎樣互助的問題,就是仁。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事,這是文字上的解釋。

現在歸納起來:

第一,題目的里仁。自處於仁,里仁象徵了學問的中心在如何自處。自心是「體」,處於人之間就是「相」和「用」了。相就是人的行為,用則是發揮的作用。所謂自處就是自立,所謂處人就是立人。佛家的所謂「菩薩」之道,自立立人就是菩薩,這是梵文「菩堤薩埵」的譯音,譯成中文簡稱菩薩,等於中文的聖賢,名稱不同而已。自處處人,就是仁的體用。

第二,本篇孔子就講到「吾道一以貫之」,換句話說,就是體用一貫,有體有用。所以說仁只是行為,只講用不講體,不講內心修養,也錯了。如果像另一派的宋儒所說,仁就是在那裡靜坐,養性談心為仁,不講究用,不能救世救人,不能立己立人,也錯了,應該體用一貫。

——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

紀念南師懷瑾先生辭世四周年

  有人說他,望儼之然,即之也溫。也有人說他,仙風道骨,學腹經綸。也有人說他,覺夢雙清,心如淵泉。』也有人說他,維摩現世,法雨漫天。

  其實,他更像是自家的長者、親人,始終根植在你我的心田…...

  南師一生為弘揚中華文化,在傳承文化的道路上,做出了巨大貢獻。有人說,懷念老師的最好辦法,是自覺發心,改善自己的做人做事,改善修養,利益社會。

  為紀念南師,秉承南師教誨,9月29日紀念南師懷瑾先生辭世四周年,為先生學術事業在中華大地繼續傳承,為讓更多國學同修們更加深入的了解南師,學習傳統文化,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心為大家整理出先生畢生絕學《南懷瑾國學全集》紀念版願更多人受益,讓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推薦閱讀:

老師撿破爛十年的真相的背後除了感動他可能是我見過的最美的老師
你身邊有什麼印象深刻的知恩圖報的例子?
小黃車到底方便了誰?
推薦幾部充滿正能量的日漫,不做作不賣萌,要勵志的?

TAG: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