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在為自己的行為尋找意義
此文的觸發點是一部日劇,名叫《ON 異常犯罪搜查官·藤堂比奈子》。我鍾愛這類偵探劇是因為他們演繹了聰明人之間的較量。但,此文的重點並非想談論警察與罪犯之間的故事,而是想說說這部劇的主人公,藤堂比奈子。
劇中的藤堂比奈子是一個沒有情緒的人。心理學中,稱作 psychopath。我還未找到這個詞的中文概念,因此下文都將用英文代替。話說回來,用「沒有情緒」 形容 psychopath 是不恰當的。更確切的表達應該是 「情緒平淡的人」。換言之,psychopath 的情緒沒有一般人強烈,特別是恐懼情緒(Marshet al., 2011)。比如,血肉模糊的車禍場景會讓常人感到恐懼,卻不能讓 psychopath 也感受到相同的恐懼。當 psychopath 看到車禍現場,他們的情緒反應可能就和看到一個蘋果沒什麼區別。因此,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人會感到恐懼。由於無法與人產生情緒上的共鳴,psychopath 通常也顯得缺乏同情心。另外,psychopath 不僅僅是心理上與常人有差異,生理機制上也與常人不同。大量腦部研究發現,psychopath 的腦區,比如杏仁核,在情緒處理上與常人存在顯著差異(例如,Day& Wong, 1996; Larson et al., 2013; Rothemund et al., 2012)。
美國精神病學會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 發布了最新版的 psychopath 診斷標準 (附在文後)。他們把 psychopath 也稱作反社會人格者。基於罪犯或者精神疾病人群中的 psychopath 樣本,反社會人格者這個稱呼是很形象的。因為 psychopath 與常人相比顯得更加暴力和反社會。2007年,Walsh 和 Kosson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的調查中發現,psychopaths (33%) 被定罪的記錄遠遠高於非 psychopaths (16%)。然而不能忽略的是,剩下 67% 的 psychopath 都是遵紀守法的。換言之,大部分 psychopath 可以與常人一樣生活。因此,當一個人被診斷為 psychopath,並不意味著這個人就會做出反社會行為或者成為罪犯。
說到這裡,可能會覺得 psychopath 離生活很遙遠,然而他們並不罕見。調查發現, 每個人身邊大約100個人中就有一個 psychopath (Hare,2003)。也就是說,大部分人至少認識一個 psychopath。而那個psychopath 很有可能就是你的老闆。因為,在商人中,psychopath的比例要比一般人群高出三到四倍(Babiak& Hare, 2006)。因此,如果你是一個 psychopath,你會比一般人更有可能成為老闆。當然,這只是一個玩笑。
實際上,作為一個 psychopath,會有著常人不為所知的痛苦。他們不敢讓人知道自己的不同,因為這種不同是不為社會所容忍的。想像一下,5·12 大地震時,當所有人都在為震區人民祈福,而有個人面無表情,事不關己。那這個人一定會成為輿論譴責的對象。psychopath 由於缺乏同情心,常常無法表現出與道德要求相符的情緒。比如,他們會在葬禮上露出笑容。但是由於社會道德需要,他們也會依據道德和社會規範推理並演繹出應該呈現的表情。這就是為何我們一般不會注意到 psychopath 的存在。然而,雖然 psychopath 可以在表面上看起來與常人無異,但內心依舊會困擾於自己的不同。
藤堂比奈子這個人物設定特別形象地反應了一個與眾不同者的困惑。她從知道自己缺乏情緒的那一刻開始,就一直在為此尋找合理的解釋。有人告訴她,她的不同是為了讓她成為一個傑出的殺人犯。這些人裡面甚至有她的父親。於是,在她的刑警生涯中,她一次又一次帶著刀,主動接觸殺人犯,就為了探索什麼樣的人會殺人,為了試探自己會不會真的殺人。所幸的是,她身邊始終有給予她溫暖的人,讓她知道雖然她與常人不同,但殺人不是她唯一的選擇,她也可以當一名合格的刑警。
與比奈子形成對比的一個人物是真壁永久。真壁永久與比奈子一樣都感受不到恐懼和悲傷。然而,由於經歷長期的虐待,真壁永久彷彿只有通過殺人才可以逃脫這個讓她厭惡的世界。漸漸地,殺人成了真壁唯一的興趣。結尾,就像所有正義的電視劇一樣,真壁被捕。然而,最打動我的瞬間是,比奈子給真壁的一個擁抱。因為,它好像在一字一頓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可以改變每一個人,即使每個人之間都非常的不同。這裡提到的不同不再僅僅指 psychopath 與常人之間的不同,而可以是每個人之間的不同。
即使這種不同是在社會道德允許範圍內的,人也常常不敢表達真實的自己。回想曾經的課堂上,是不是就有過想發言卻最終什麼都沒說的時候。其實,人是矛盾的人。每一次掩飾都是最想展現自己的時刻。只是太害怕被拒絕,所以才以面具示人。
這不能責怪人的懦弱,因為不喜歡差異是每個人和每個社會的固有特質。就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打開知乎,豆瓣,微信,微博,QQ, Instagram,facebook,whatsapp 或者任何你在使用的社交媒體,看看關注的話題和文章,是不是都只有自己喜歡的和認可的觀點。再放眼社會,美國與加拿大算是多民族多元化,並以自由人權為驕傲的國家,可是種族歧視依舊屢發不止。因此,無論是法律制裁還是道德束縛都無法改變人內心對差異的排斥。
我並非意圖表達拒絕差異是不好的,只是想,如果人能嘗試帶著零認知去了解差異,那世界就非常可愛了。留學生可能是最容易感受到這點的群體。當第一次開口與外國人交流時,幾乎每個人在忐忑,蹩腳的外語是不是會讓人覺得自己很蠢。然而,口語不好只是因為語言環境的更變,並非能力與智商的代表。如果深入了解,有些留學生的成績單可能比很多本國學生都漂亮。許多心理諮詢的來訪者也有著與留學生一樣的心理,害怕別人指著自己說,「看,這個人心理有病才去諮詢」。而如果大家帶著零認知去了解來訪者,或許會發現,來訪者A畫畫特別棒、來訪者B對動物特別有愛心,來訪者C做菜特別好吃。他們去諮詢,只是與我們感冒發燒一樣暫時生病了而已。
然而,不要因為害怕別人的想法而不去表達。有一句話特別觸動我。因而此時,我也特別想與人分享。有人跟我說,「人都是在為自己的行為尋找意義」。正是因為這些意義都是人自己尋找的,所以才不能確定自我尋找的意義到底是不是正確的。比如,當我們覺得用蹩腳的外語講話會顯得特別蠢,實際上,別人可能正好奇眼前這個來自不同文化的人。所以這一刻,只是我們為自己的行為提供了一種解釋,而不是行為只有一種解釋。不僅僅是對自己的行為,人也在為別人的行為尋找意義。假設,有一天,你在咖啡店遇到了一個不苟言笑的服務員。你可能會覺得,他不喜歡自己。然而很有可能是因為那天他心情不好。所以,無論是解釋自己的行為還是別人的行為,結果都只是自己感知上的正確,並非一定是客觀上的正確。當太困擾於自己的想法時,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去尋找另一種意義。
然而,當最需要另一種意義的時候,最難的也是尋找另一種意義。如果這時有個能信任,能愛你,能給予真誠建議的人,那真是最最最需要感恩的事了。即使這些建議不是最好的,但至少讓這個世界更值得留戀了。這大概就是人與人之間溫暖的本質。這種溫暖能給予個體一種歸屬感和一片安全區,讓人不再擔心外界可能存在的殘酷。不過人生那麼長,難免有一刻只有一個人。這時是最佳的時機去向外界尋求幫助了。因為這時,即使被拒絕也沒什麼好在乎的。人是不會在乎不重要的對方怎麼想的。唯一值得在乎的就是找到另一個意義。所以,在這個可以變得非常勇敢的時刻,就要能勇敢地用起所有可及的資源:熱線,學校,醫院,陌生人,等等。不過,我堅信,拒絕與接納是並存的。當真實的自我展現時,會有人拒絕,但也會有人接納。而不展現,就真的錯過了遇到那些人的機會。另外,世界也遠遠比想像的要包容,畢竟它已經包容了那麼多不同的人,讓每個不同的人都生活著。而活著,就是為了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遇上溫暖的人和做一個溫暖的人。
-----------------------------------------------------------------------------------------------
說好的psychopath診斷標準就在這裡了。在滿足好奇心前,請再聽我嘮叨一會兒:
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符合這些標準,千萬別自行依照診斷標準對自己或者別人下定義。這樣艱巨的任務還是應該交給專業人士。假如你不小心給自己診斷了,並且因為自己是 psychopath 而感到非常興奮,那隻能很抱歉的告訴你,讓你失望了,你並不是。如果你因為自己是 psychopath 而感到驚慌,那請立馬聯繫心理醫生,他們會給你無限理解和支持。
接下來趁著我的告誡還沒有被忘記,請小心謹慎地閱讀以下診斷標準:
A pervasive pattern of disregardfor and violation of the rights of others, occurring sinceage 15 years, as indicated by three(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1. Failure to conform to social norms withrespect to lawful behaviors, as indicated by repeatedly performing acts that aregrounds for arrest.
2. Deceitfulness, as indicated by repeated lying,use of aliases, or conning others for personal profit or pleasure.
3. Impulsivity or failure to plan ahead.
4. Irritability and aggressiveness, as indicatedby repeated physical fights or assaults.
5. Reckless disregard for safety of self orothers.
6. Consistent irresponsibility, as indicated byrepeated failure to sustain consistent work behavior or honor financialobligations.
7. Lack of remorse, as indicated by beingindifferent to or rationalizing having hurt, mistreated, or stolen from another.
The individual is at least age 18years.
There is evidence of conductdisorder with onset before age 15 years.
The occurrence of antisocialbehavior is not exclusively during the course of schizophrenia or bipolar disorder. (APA, 2013)
參考文獻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pp.659-663). Arlington, VA: Author.
Babiak, P., & Hare, R. D. (2006). Snakes in suits. New York:Regan.
Day, R., & Wong, S. (1996). Anomalous perceptual asymmetries fornegative emotional stimuli in the psychopath.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5, 648-652.
Hare, R. D. (2003). The HarePsychopathy Checklist—Revised (PCL-R): 2nd edition. Toronto: Multi-Health Systems.
Larson, C. L., Baskin-Sommers, A. R., Stout, D. M., Balderston, N.L., Curtin, J. J., Schultz, D. H., … Newman, J. P. (2013). The interplay ofattention and emotion: top-down attention modulates amygdala activation inpsychopathy.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13, 757-770.
Marsh, A. A., Finger, E. C., Schechter, J. C., Jurkowitz, I. T. N.,Reid, M. E., & Blair, R. J. N. (2011). Adolescents with psychopathic traitsreport reductions in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fear. 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2, 834-841.
Rothemund, Y., Ziegler, S.,Hermann, C., Gruesser, S. M., Foell, J., Patrick, C. J., & Flor, H. (2012).Fear conditioning in psychopaths: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and peripheralmeasures. Biological Psychology, 90,50-59.
Walsh, Z., & Kosson, D. S. (2007). Psychopathy and violentcrim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ethnicity. Law and Human Behavior,31, 209-229.
推薦閱讀:
※《當睡時》李鍾碩X裴秀智,夢境中的未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什麼是《東方快車謀殺案》?
※該不該放下怨恨,與父母和解?
※《尋夢環遊記》,我在電影院哭成了傻逼
※手把手教你如何趕走10種負面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