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又見五台山」情景劇感觀體驗

去年有幸觀看《又見五台山》情景劇,略有感慨。

《又見五台山》講了一個什麼概念,一天、一年、一生、一念。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這個宇宙之中,我們的宇宙由時間和空間構成。但是,你知道什麼是時間嗎?你知道什麼是空間嗎?一秒、一分、一小時、一天、一年是時間嗎?地球、宇宙、外太空是空間嗎?我想,也許不是。也許人生百年不過是宇宙間的「一念」,也許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不過是宇宙間的一粒塵沙。看似虛無縹緲的宗教理論,每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極為具象的體現什麼是佛教?

佛教在中國不僅僅是信仰,它是我們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流淌在我們血脈中的一部分。無論你信不信佛,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產生與佛教相關連的行為。當人們來到五台山,來到這個有兩千五百年歷史古老的寺廟群之中,我們更多的不是參觀寺廟,不是朝山拜佛,我們更多要做的是思考人生,思考我們每天應該用什麼樣的心境去理解這個世界,去理解他人。而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種理解,能夠讓我們內心平靜、能夠讓我們生活美滿,能夠讓整個世界變得和諧。

我們說「菩薩保佑」,其實不完全是想要菩薩保佑那些好的事情、我們希望的事情到來,或者保佑那些壞的事情、我們不希望發生的事情不要降臨。我們所祈求的,是當好事到來時,我不過於驚喜,而當壞事降臨時,我能夠平和應對。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拜佛,除了要拜一個叫文殊的菩薩,一個叫釋迦摩尼的佛,更重要的是拜我們自己在非常短暫的人生歲月里,能夠尊敬時間、尊敬生命本身、尊敬他人、更尊敬自己。

五台山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對佛家文化的傳承、對佛教經卷的解讀,過去的人們做了非常多。但對於今天的人來說,我們的觀點在哪裡?我們的解讀在哪裡?我們的貢獻又在哪裡?《又見五台山》正是完成這樣的一個使命。

我們走進劇場,會認識一個叫曹慧芬的女人,認識一個叫小劉的送快遞的小夥子,會認識許許多多彷彿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我們所期待的,是佛教在五台山怎麼與今天的生活結合在一起,怎麼樣講述人生的故事,而不僅僅是闡述佛理。

《又見五台山》:又見一百年的雨雪,又見五百年的蒼柏,又見一千年的經卷,又見兩千年的五台山!又見五台山,又見五台山!

又見虔誠者的一份執著,又見修行者的一次匍匐。

又見布施主的一念慈悲,又見護法神的一次普渡。

又見一切苦道中的眾生,又見一切離苦道的眾生,

又見六道輪迴中的一切有情的眾生。

五台山的香火從兩千年前飄起。

五台山的風鈴從兩千年前的廟檐下響徹。

五台山的經聲從兩千年的蒲團上前頌揚。

直至今日,直至此刻!

我們又見的,不僅僅是佛的智慧,而是被這智慧洗凈了的美麗眼睛,又見的這個世界,充滿幸福與光明!

在觀眾向劇場行進的過程中,映入眼帘的空間形象隱喻著五台山跌宕起伏的群峰,高低錯落的廟宇,曲走往複的寺牆。也讓人思考著道道的波折正如人生髮展的不同階段,所處的環境和狀態,以及每個人思維成熟的探究和認識過程。然而,這一切的視覺效果完全是採用了不同材質的表皮,包括石材、玻璃和不鏽鋼等材料,通過對這些材料的對比、反光和透射的特點,將體量化解為不同尺度的起伏的圖案。與此同時,不同程度地影照著周圍的景象,找個與宗教有關係的場景和表演。這一多重演繹的「經折」藉助於中國傳統造園的方式,運用空問秩序建構內涵豐富的精神場所。讓觀眾在一場場跌宕起伏的「經折」之間駐足凝神,展現自己與空間、與情境之間的對話,從而激發出觀眾的心理體驗和精神感受。場地當中一石、一木的光影變幻,記錄著時間的過往、生命的輪迴,讓人拋棄世間的雜念,開闊眼界和胸襟,感知佛陀的智慧。這不僅帶來感官上的震撼,更多的將引發觀者的思辨。

在「經折」被「掀起」的部分,形成遊人穿越的通道,呈現出的是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的細部構建,出挑的桿件端頭懸掛的銅鈴,發出清脆、悠揚的聲響,在很遠的地方即叮感知這座建築的存在;在接近景區道路的一端,「經折」以高反光的不鏽鋼頂面直接插入碎仃的地面,對日空和月夜的映照成為最先映入觀眾眼帘的形象:著名的華嚴經鐫刻在不同材質的表皮材料之上,附會了「經折」的創意,向遊人傳遞著演出的主題和內容;場地的鋪裝全部採用當地的石材,無論是在前往劇場的通道一側的「經折」之內,28塊「頑固不化」的巨石,包括通道外側出境的白色細石,都隱喻著佛法的智慧和觀眾的感悟。

來源:中華網山西頻道/黃河文學

作者:張根豪 攝影:白建斌


推薦閱讀:

TAG:情景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