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家長應該對孩子有求必應嗎?

《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如今換一種逼格的說法就是「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

道理很顯然,凡事不可急於求成,剋制與堅持往往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經之路,這涉及到延遲滿足的概念。

什麼是延遲滿足(delay ofgratification)?

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Laura E. Berk在《兒童發展》一書中,把延遲滿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定義為「等待一個更適宜的時間和地點來從事一個誘人的行為或者獲得一個慾望中的物體」。這是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通俗點說,就是為了更長遠的利益而放棄當前的蠅頭小利,再通俗點說,就是忍耐。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Mischel)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

研究者在一所幼兒園裡發給數十名4歲被試兒童每人一顆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鐘後再吃,就可以吃兩顆。有的孩子急不可待,馬上吃掉了糖果;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閉上眼睛或頭枕雙臂做睡覺狀,用各種方式轉移注意消磨時光以克制自己的慾望,從而獲得了更豐厚的報酬。

研究人員在十幾年以後再考察當年那些孩子的表現,發現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軟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他們的學習成績要相對好一些。在後來的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發現有耐心的孩子在事業上的表現也較為出色。

延遲滿足的影響因素

實驗證明:較高的延遲滿足能力預示著個體更能獲得成就,於是家長們欣喜若狂,感覺找到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捷徑!於是,擔心孩子缺乏耐心的家長們,對於孩子「Right here ,right now」的心理訴求採取了一刀切的方式。

想買玩具,以後長大了買!

想去旅遊,以後再去!

想吃麥當勞,以後再吃!

總而言之我們要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不能對孩子有求必應!

這是對延遲滿足的誤解,而家長之所以常犯此類錯誤糾其根本就是忽略了「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範圍。」

那麼該如何遠離這些誤區?延遲滿足到底在何種情況下生效呢?

1、延遲滿足應符合孩子年齡特徵

米歇爾研究小組在1992年的報告中明確指出,5歲似乎是一條重要的分界線:4歲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而5歲以上的孩子就明顯出現了早期萌芽。在針對更多孩子的研究中,發現大多數孩子在8-13歲的時期,都可以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

可是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習得延遲滿足能力,將「決不能慣著孩子」的理念貫穿始終。於是家長面對孩子的嚎啕大哭,選擇視而不見,等他哭完了再抱。這不僅違背了延遲滿足合適的年齡,更是忽略了孩子的早期依戀的建立。

依戀理論認為,兒童期的依戀關係對日後的人格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早期親子關係的經驗形成了人的內部工作模式,這種模式是人的一種對他人的預期,決定了人的處事方式。內部工作模式會在以後的其他關係特別是成年以後的戀愛關係中起到作用。

因此家長們不宜過早地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

2、延遲滿足的對象不該是基本的生活需求

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家長為訓練孩子的耐心,便在孩子發出飢餓的信號後,故意不理睬,過個好一會才去滿足。

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能力的訓練,並不意味著孩子的正常、合理的物質要求可以隨便被故意「延遲」。孩子餓了要吃,冷了要溫暖,困了要睡都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家長不應盲目地將它們作為延遲滿足的對象。

延遲滿足的對象可以是想要兼得的魚和熊掌,孩子逛超市既要心儀的玩具又捨不得放棄可口的零食。「兩個之間選一個,還有一個下次來買」也是一種延遲滿足,這種情況下既可以培養孩子等待的耐心,更可以讓孩子懂得珍惜。

3、安全的延遲滿足環境

午餐後,媽媽分蘋果,拿著一大一小兩個蘋果,說誰這次吃這個小蘋果,下次就能吃最大蘋果。讓哥哥做出選擇的時候,他大聲抗議:「不要下次吃大蘋果,我現在就要。」

哥哥沒有延遲滿足的能力嗎?不一定!

可能歷史經驗告訴他,就算下一次有大蘋果,媽媽可能會說弟弟年紀小,應該讓著他。何況誰也不能跟他保證下一次的大蘋果會比這次的大。

當孩子長期處於不穩定的環境里時,他無法信任大人給予的許諾,甚至他們認為只有當下吃到嘴裡的才是自己的。因此安全感是孩子習得延遲滿足的一個必要條件,家長對孩子做出的許諾應該按時實現,更不能把延遲滿足變為取消滿足。

4、未來時間洞察力

未來時間洞察力( future time perspective,簡稱FTP) 指個體對未來目標的信念或取向。延遲滿足將個體對未來目標的期望和信念轉化為實際的調節行為,其發展受未來時間洞察力的影響。

人們是否選擇延遲滿足這一行為,會考慮很多因素,其中包含對於特定時間後得到「獎勵」價值的評估,當前的行為對未來目標的實用價值,延遲滿足特定時間的長短等。

期望-價值理論認為,個體行為動機由結果期待和價值評估決定,該理論可解釋延遲滿足中的動機因素。當一個人告訴你這次不去遊樂園下次帶你去看電影的時候,看電影作為相關選擇物對你沒有很大的吸引力時,延遲滿足是無法建立的。由此可見FTP 通過影響相關選擇物的期望和價值來影響延遲滿足。

感知功用性 ( perceived instru-mentality) ,指關注現在行為的實用價值,個體通過評估行為的有效性預期實現目標的可能性。例如將不看電視作為現在行為,取得好成績作為預期目標,如果你接下來不看電視你就能取得好成績,那麼考慮其感知公用性,當你覺得並不是必然的時候,無法建立延遲滿足。

儘管FTP 會影響延遲目標的價值歸因,這一效應僅發生在時間距離適中時,在太近( 如1周) 或太遠( 如10 到20 年)的未來並不明顯 ( Zhang,Karabenick,Maruno,&Lauermann 2011)。

在一定情況下,特定時間越長,延遲目標的價值會被弱化。

現在我告訴你,我可以馬上10塊錢,但是如果你現在不拿這10塊錢20年後我給你20元,你作何選擇?

參考文獻:

Atance,C.M.,& Jackson,L.K.( 2009) . Thedevelopment and coher-ence of future-oriented behaviorsduring the preschool year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102,379 – 391.

Bembenutty,H.( 2008) .Academicdelay of gratification and expectancy-value.Personality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4 ( 1 ) ,193 –202.

Bembenutty,H. ,& Karabenick,S. A. ( 2004 ) . Inherentassociation between academic delay of gratification,future timeperspective,andself - regula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6( 1) ,35–57.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你會不受控制地跪舔女孩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抑鬱?
父母最不能做的兩件事情是什麼?----否則孩子整體的人生態度被動
什麼樣的要賬方法最有效?
遇到外星人,怎麼和他打招呼?

TAG:心理學 | 兒童心理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