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脫 碳 工 程 論》 08「脫碳工程」與「炸開喜馬拉雅山引雨」是兩回事

《脫 碳 工 程 論》

:一項逆轉全球氣候變化的具體措施

08「脫碳工程」與「炸開喜馬拉雅山引雨」是兩回事

讀了《脫碳工程論》後,大家會自然地聯想到2006年9月的中國科協大會,大會上對<炸開喜馬拉雅山引雨 >的提議進行了可行性論證;

大會的結論以及有關報道;很容易地使人們把<炸開喜馬拉雅山引雨 >與《脫碳工程》混淆成一回事、、、;

其實《脫碳工程》與<炸開喜馬拉雅山引雨>工程是兩回事!

特加寫本節,以明辨是非!

<炸開喜馬拉雅山引雨>的有關報道見後面附錄全文

【正文】:

科學研究必須是「概念準確、主體明確,原理正確 」,才能抓住問題本質,才能有正確的研究方向,才能結出正確的科研成果。

而研究課題的「概念準確,主體明確」是基本常識,且起導向作用!否則,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006科協大會的結論是什麼?---據北京科技報的報道:

高登義,張文敬教授對<炸開喜馬拉雅山引雨>提議經過3年多的專門研究,結論是:「科學證明,這個提議從氣象學上絕不成立!」(會議結論我們稱為『2006結論』)從而明確地否定了炸山引雨『提議』;

那麼,他們對「炸開喜馬拉雅山引雨」提議的否定是否正確呢?!

他們是怎麼論證『提議』,怎麼否定『提議』的呢!?

我們也需要從概念,原理、機理三方面進行分析討論。

8.1、對「提議」的論證本質應該是暖濕氣流的「氣道」論證!

北京科技報的報道說:

「『炸開喜馬拉雅山引雨』的提議最早是由我國兩位著名的科學泰斗提出的。記者在查詢資料時了解到,當時,他們也是想通過調入印度洋的暖濕氣流來解決我國北部地區的缺水問題。」

這段文字明確了泰斗們『提議』的初衷。

據此報道:我們需要注意這幾個概念是:

「調入」,「印度洋」,「暖濕氣流」,「解決」,「我國北部地區」,「缺水」;

『提議』一般是粗放的,概念也會不全面,所以需要『可行性』論證;論證需要找出『提議』的「閃光點」,必須明確『提議』的本質內涵;

『提議』的本質內涵是什麼?必須明確無誤!

從這個報道里,我們自然注意到「印度洋」與「我國北部地區」之間有一個地域面積近30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

所以,「調入印度洋的暖濕氣流來解決我國北部地區的缺水問題」的「暖濕氣流」必須『翻越』青藏高原。

於是,『提議』的閃光點就是:希望調入更多的印度洋暖濕氣流,使更多暖濕氣流的「翻越」青藏高原,到達我國西北部,以「解決我國北部地區的缺水問題」。

所以,對「提議」的論證應該是:如何加大「翻越」青藏高原暖濕氣流的『氣流量』,使印度洋的暖濕氣流能夠到達我國西北地區,成水成雨,以根本解決我國北部地區的缺水問題的可行性論證。

怎麼樣才能「加大『翻越』青藏高原暖濕氣流的氣流量」呢?

唯一的方法是:

在青藏高原疏通、建立暖濕氣流的氣流通道,才能加大青藏高原的暖濕氣流的通過量,才能使印度洋的暖濕氣流能夠更多的到達我國西北地區,成水成雨,得以解決我國北部地區的缺水問題。

所以「提議」的內涵是:希望在青藏高原疏通、建立印度洋暖濕氣流的「氣流通道」! 論證主題自然是建立「氣流通道」的可行性!

而要疏通、建立印度洋的暖濕氣流穿越青藏高原的「氣流通道」,

不但要研究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徵,還要研究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特徵,還要研究這兩種不同的地貌結構所引起的氣候特徵;

更重要的是,必須研究印度洋的暖濕氣流現在是如何翻越青藏高原?必須研究青藏高原暖濕氣流的『氣流』規律和特徵,才能找到如何加大印度洋暖濕氣流翻越青藏高原的『汽流量』的方法;

還要研究『翻越』青藏高原的暖濕氣流的成水量,這個『成水量』能否滿足解決我國大西北地區的缺水問題的『需水量』!、、、

歸根結底,在青藏高原建立暖濕氣流的「氣流通道」問題,是一個暖濕氣流系統的理論研究;對建立暖濕氣流通道的系統論證,本質是「氣流通道」系統理論的論證。本文簡稱是「氣道」論證。

所以,『2006』大會的論證主題應該是:

如何加大青藏高原的暖濕氣流的『氣流通過量』,如何在青藏高原建立暖濕氣流的『氣流通道』的可行性論證,是「氣道」的可行性論證;

詳細說,『2006大會』論證主體應該是:

在青藏高原能否建立暖濕氣流的「氣流通道」系統(簡稱『氣道』)?

在長2400千米的喜馬拉雅山我們可能建立多少「氣道」?

在300萬平方千米的青藏高原我們需要建立多少「氣道」?

如何在青藏高原上實踐「氣道」工程的施工?

開通「氣道」後,暖濕氣流是否能否瀰漫300萬平方千米的青藏高原?暖濕氣流成水後又能否水流塔里木盆地?

增加的暖濕氣流的『成水量』能否足夠解決大西北的缺水問題?

即增加的水能否滿足消除西北的沙化、荒漠化土地的『需水量』?

還要確定中國西部地區沙漠化、荒漠化原因?

我們還需要研究青藏高原暖濕氣流的改變與全球氣候關係,以及解決這些『國際問題』的方法、、、

這些才是2006科協大會對『提議』本質內涵的「氣道」系統論證。

「氣道」概念才是2006年科協大會論證的基本概念!

而『2006大會』論證的是什麼呢?!

8.2、『2006年科協大會』論證的主題卻是雅魯藏布江的「水道」

『2006大會』論證的是什麼呢?北京科技報報道:

高登義研究說:「炸開喜馬拉雅山引雨」的「最理想的辦法是將喜馬拉雅山阻擋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水汽通道的口子在正北面擴大。」

(我們把這個擴大的口子叫『高登義口子』),還有科學家具體說「高登義口子」應該『寬50千米,長2000千米』;

這裡的概念只是 「喜馬拉雅山」,「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水汽通道」,『口子』『正北面』;

現在,我們用雲、雨、大氣層,大汽流規律的知識,即「大氣物理學」的常識去分析『高登義口子』「成功」後的情況;

8.2.1、『高登義口子』只是在雅魯藏布江峽谷擴寬已有的河道。

我們知道,大喜馬拉雅山平均海拔高度是6200米,雅魯藏布江河床平均高程在海拔3000米,水量豐富區的海拔是1600M,墨脫縣巴昔卡村的雅魯藏布江出境開口處的海拔是115M;

所以,『高登義口子』中的暖濕氣流只能從海拔115M到3000M的河床上進行「攀爬」涌動,且只能在高度6000米的峽谷內「攀爬」。

根據「大氣物理」常識:海拔2000米-3500米是暖濕氣流成雨區,還有青藏高原『夜雨』的氣候特徵,屆時,在『高登義口子』中的暖濕氣流必然凝結成雨,全部雨落雅魯藏布江,增加雅魯藏布江水量;

所以『高登義口子』只是在擴寬雅魯藏布江已有的河道,本質是增加雅魯藏布江水流量的「挖渠」「工程」,是「水道」工程。不是泰斗們『提議』的「氣道」工程;

(下面圖片: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示意圖)

還有,僅僅雅魯藏布江出境開口處到大拐點處的行程就有700餘千米,所以『高登義口子』的水汽氣流中的『水滴』會在峽谷中反覆『過濾凈化』而成為純『空氣』;(這也是海拔1600米處是『豐水區』的原因)

屆時,峽谷中的水氣氣流也已經強弓末弩,再也無力由海拔3000M向上攀爬、翻越海拔6200M的大喜馬拉雅山;也沒有「剩餘」的水汽氣流爬上平均海拔4200M的青藏高原;

還有,純空氣是無法增加中國三江源的水量的。

『2006結論』稱,『高登義口子』能夠增加三江源20%水量之說應該是增加雅魯藏布江20%的水量,不是增加三江源水量;

所以,『2006結論』只是對『高登義口子』的『可行性』論證的結論,是對「挖渠」後「水道」論證的結論;

不是對泰斗們『提議』的本質內涵的「氣道」進行可行性論證!

我們沒有「實地勘察」,沒有『用三年時間』精心研究,只用「大氣物理」的理論常識,輕易地,不可置疑地確定了『高登義口子』是一個無效工程,說明科學研究必須概念準確,原理正確,否則『張冠李戴』,落『移花接木』的笑話了。

2006論證會的專家們振振有詞討論著水流問題,土石方問題:

「事實上,拉薩河嘎貢機場以上的流域是缺水的,從這裡引水,海拔高度夠,但水量不夠;反過來看,雅魯藏布江水量最豐富的地段海拔卻只有1600米,要想在這裡築壩向塔里木河等地引水,相當於逆流而上,是根本不現實的。」

「如果想讓缺口大到改變中國西部的大氣候,那麼把缺口原來的物質挪到別處可能要重新壘起一座喜馬拉雅山。」

還有科學家精確計算:如果把缺口原來的物質填充中國南海,可以形成15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面積』;

從研究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水渠」觀點,他們的結論是對的,

但是,該次大會論證的主題應該是研究「疏通、建立」整個青藏高原暖濕氣流的通道問題,即是研究整個青藏高原的「氣道」問題!

不是論證在雅魯藏布大峽谷『挖渠增水』問題,不是單一的如何闊大雅魯藏布大峽谷後,雅魯藏布江所增加的水流量問題;

不是『挖渠放水』的「水道」問題!

從而,2006年9月,中科協的論證大會的這些專家、教授們的研究就犯了「主體概念錯誤」;跑題了!『2006結論』真是貽羞萬年!

確切地說,『2006大會』論證的主體本來是對青藏高原暖濕氣流的「氣道」理論的論證,無形中變為「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挖渠放水』的『水道』論證;把對泰斗『提議』的論證變為對電影演員葛優的台詞的『炸開喜馬拉雅山』的論證,是偷換概念,文不對題,何談「科學論證」!

8.3、「氣道」論與『水道』論的區別

2006會議主題應該是在青藏高原疏通、建立「暖氣氣流的氣流通道」的論證,本質是「氣道」論證,不是在雅魯藏布江『挖渠增水』的『水道』論證!那麼『氣道』與『水道』的區別是什麼呢?

氣道:在海拔00M到8000M之間,暖濕氣流都可以通行,

氣道:在2400Km長喜馬拉雅山脈中,可以開通近百條暖氣通道,

現有的發源於大喜馬拉雅山脈的40多條河流都可以開通暖氣通道;

還因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是4000M,所以暖氣通道開口底部海拔必須在4000M以上,進而在岡底斯山海拔4000M處,也必須開通暖氣通道、、、,整個青藏高原都可以研究開拓『氣道』,使暖濕氣流自然地瀰漫青藏高原,有暖濕氣流,自然有「水」,無須從海拔1600M的峽谷「引水上山」到海拔4200米青藏高原;

所以,研究「氣道」與研究「水道」的結果有天壤差別了。

專家們用在雅魯藏布大峽谷的一個開口的增水問題,就敢於否定在整個青藏高原開通暖濕氣流通道問題,本質是用「水道」原理否定「氣道」原理,是『改頭換面』的科研方法,他們犯科研大忌,

所以說,他們是

只見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只見「水道」;

不見『青藏高原』,不見「氣道」;

只研究「水道」,不研究「氣道」。

「2006大會」就偏離了論證的本質主題。

所以,他們的結論是基本概念錯誤下的,大前提錯誤下的結論,『2006 結論』自然是慘淡的、荒謬的、危害頗大!

8.4、「2006 論證」的常識錯誤

科研主課題的概念發生了錯誤,其研究原理、研究機理也自然錯誤了。我們不必再多議,留著大家去分析;

我還需指出2006論證中還犯了幾個常識錯誤,以戒其後:

8.4.1、核爆炸造『口』--用原子彈炸山,

國家級的科學論證大殿堂是一個嚴肅,莊重的場所,對不同的甚至是認為的錯誤的觀點,只能是用數據,證據說話,絕不能是市井吵嘴,惡言相激;2006年了,還以上世紀50年代的核爆炸言論譏諷『提議』觀點,難道不知道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這種譏諷只能顯示這些「科學家」道德與常識的匱乏;何況「核爆炸口」方法只是實施『高登義口子』的「方法」;不是開通暖濕氣流的「氣道」設想的方法。 『指桑罵槐』不是科學論證!

8.4.2、「2006結論」的實地勘察的局限性

由2006報道知道: 他們的考察方法是「實地勘察」,是「徒步穿越」,且僅僅「徒步穿越」在雅魯藏布大峽谷這個「線」上,於是,他們「實地勘察」的知識只能是片面的感性知識;

他們天天見到的是漭漭高山,幽幽峽谷,嘩嘩江水,空空的藍天;眼睛所見,處處潛移默化著他們的大腦,自然地,他們只會研究「炸山,挖渠」,擴大「水道」問題,而把『提議』本質忘得乾乾淨淨;

圖片: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漭漭高山,幽幽峽谷,嘩嘩江水,空空的藍天

他們缺乏對青藏高原全局的思考,缺乏對中亞地區思考,更缺乏對全球氣候的研究;又缺乏先進的技術支持,缺乏大氣系統的理論指導,加上當時的科學技術落後,思想保守,其「數據」自然偏頗;

自然會把嚴肅的科學論證『蛻化』成了『亂點鴛鴦』論;

在科學發展的今天,已經有微波探測,衛星三維圖像,GPS,

航拍技術,雲數據氣象資料,電腦分析、互聯網+高科技、等等,科學研究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高科技時代;

現在的大氣雲圖,雨水圖,三維地圖,現代技術數據、影像記錄的事實證明:已經有「暖濕氣流」天天『翻越』青藏高原,天天在「瀰漫青藏高原」;證明在青藏高原「開通氣道」,要成倍增加青藏高原的暖濕氣流的設想是有益的。是可行的!

「實地勘察」的感性知識是無法仰視現代科學技術和理論知識的;

8.4.3、現代科技不是在『愚公移山』

定向爆破『美國西雅圖體育館』實例的證明,現在的定向爆破技術何等發達,無需『核爆炸』;

中國青藏鐵路於2006年7月建成通車,用事實證明,青藏高原高寒氧稀,氣候脆弱,環境惡劣,無法施工論是過時觀點。高寒機械已經是開通暖濕氣流通道的技術保證!

現代的科學技術,使在青藏高原開通暖濕氣流的氣流通道的設想

不再是『愚公移山』的「天方夜談」,而是切切實實可以實現的工程!

這一點在《脫碳工程論》中,已經敘述;這裡也不多說。

圖片:現代高寒施工機械,現代科學技術不再是『愚公移山』

8.4.4、暖濕氣流天天通過青藏高原

圖片:暖濕氣流天天通過青藏高原

現在我們天天可以聽到天氣預報,天天可以看到的氣候雲圖,下雨分布圖,也就是我們天天看到「印度洋的暖濕氣流」翻越青藏高原,瀰漫「青藏高原」,事實證明『提議』的閃光點,是對的;

圖片,暖濕氣流通過帕米爾高原

圖片展示這些事實已經把「2006結論」全部推翻;

甚至,青藏高原的積雪、雨水,都可以證明現在已經有暖濕氣流瀰漫青藏高原,(只是水量不多)為什麼這些專家們「都」看不見呢?

「2006結論」是中國國家級的「科學結論」,卻是一個錯誤的結論。因為這個錯誤的結論;其結果是,在中國,誰也不能涉及「在青藏高原開口通氣」的研究,使青藏高原成為中國氣候變化研究的「癌區」!對在青藏高原開口通氣的研究也成為國家科學家不能觸及的【禁區】

大西北每年以一萬平方千米的速度荒漠化,中國人自己生存危機已經『火燒眉毛』了,他們竟然能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所以必須消除「2006結論」的危害,我們必須對「2006結論」進行現代科學的再論證,正本清源,重開對青藏高原科學研究的新篇章!

8.5、樹立地球村概念

現在,已經有《地球村》概念,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極,青藏高原開口通氣,必然涉及諸多國家利益,必然影響世界的氣候,必須涉及國際問題,這是無法迴避的;

(如: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本身就是國際河流 ,肯定會有國際影響;);

國際雲圖說明,研究青藏高原的暖濕氣流必須在地球村立場研究;雲圖還說明塔里木盆地的乾燥熱氣流把季風氣流層『沖』出一大塊『空洞』,

沒有站在「地球村」的立場研究『氣道』工程,更沒有考慮到『氣道』工程對「地球溫室效應」的影響;沒有思考『氣道』工程需要世界技術合作,資金合作 ,只做「一畝三分地」的算計,只能是『井蛙論天』了;「氣道」工程資金巨大,需要國際資金支持還是「小事」,把國際糾紛問題、需要國際商議問題予以前置處理,不使『氣道』工程中途擱置,這是「大事」,這裡,需要聯合國支持;

所以,迴避「氣道」工程的國際關聯問題是嚴重科研失職!!!

我們必須站在「地球村」的立場,研究科學問題,在青藏高原開口通氣問題也必須站在「地球村」的平台進行研究,才能成功。不能只在中國的「一畝二分地」算計,不能近視眼,否則一片黑暗;

8.6、《脫碳工程》與『高登義口子』的區別

我們還需要了解《脫碳工程》與『高登義口子』的區別;

A.《脫碳工程》是在喜馬拉雅山海拔4200—5500M處,開通百十條暖濕氣流通道,不但喜馬拉雅山要「開口」,岡底斯山要「開口」,昆崙山,唐古拉山、、、在整個青藏高原的必要處都要「開口」;

圖片:珠穆朗瑪峰(白色)周邊的山勢,暖氣通道的開口原則也就清楚了

B.《脫碳工程》必須把雅魯藏布江峽谷的水位提高到海拔4000以上,將峽谷區的水位提高到高原區的平均海拔高度(4000米左右)後,使翻越大喜馬拉雅山的暖濕氣流不能夠形成「雲流瀑布」,防止了高原夜雨把暖濕氣流的水份全部成雨下落峽谷,迴流藏南;

他們只能平流態流入崗底斯山脈;

圖片,翻越高山後的瀑布雲流現象,是「氣道」理論之一,這是我們脫碳工程已經注意的問題。所以必須提高峽谷水流平面的海拔高度,且與高原海拔相同;

提高峽谷水位,可用「堰塞湖」方法,既很好地解決了開通暖濕氣流通道的採石方的堆放問題,解決了建峽谷電站問題;也避免了其它工程的「由低海拔區向高海拔地區抽送水」的擔憂;一舉多利。

『堰塞湖』既不怕夜雨流水,還能為第二天的暖濕氣流增加水汽量,能夠提高暖濕氣流瀰漫青藏高原的目的;它可輕易使青藏高原的水汽質量加倍,青藏高原水流塔里木的設想也會成為科學現實。(沒有從海拔1600米向海拔4200米提水之需要!)

尤其是雅魯藏布江的『大拐彎』布局,給我們『堰塞湖』方案提供了天然的支持,實施『堰塞湖』方案無後顧之憂!

這才符合大氣流動規律,也是『氣道』論證必須注意的;

C,還有,根據大氣物理的「氣道」理論,《脫碳工程》還促使我們(必須)在塔里木盆地中心建立1-2座海拔2500-3500米的「人造山」,使60萬平方千米的塔里木盆地有了「自己的水源地」,祁連山的濕島效應證明這是可以做到的。

圖片:堰塞湖與水電站

這A,B,C三點,說明《脫碳工程》與『高登義口子』確實是兩回事!

8.7、胡扯出的『土石方』問題

『2006結論』否定『高登義口子』的一個『硬道理』是:

『炸口的土石方』可以在中國南海填成15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面積』,這當然是不能完成的『任務』!

我們需要討論這個問題;

『高登義口子』是長2000千米,底部寬50千米,口子高6200米(大喜馬拉雅山的平均海拔)的峽谷長廊;其土石方自然是『天文數字』;計算數據是:2000KM*50KM*6.2KM=62萬立方千米;

難怪與會專家說:『高登義口子』的土石方可在中國南海填起是150萬平方千米『國土面積』;

『高登義口子』的『土石方』是人類無法處理的問題。

我們再來看看《脫碳工程》暖濕氣流的『氣道』口子的『土石方』,其一、《脫碳工程》口子是:

底部寬200米左右,(是高登義口子底部寬度的1/250);

高度是1000米左右(是高登義口子的1/6);

長小於60千米(是高登義口子的1/30),則一個「脫碳工程」的暖氣通道口子的土石方是:0.2KM*1KM*60KM=12立方千米,

只是『高登義口子』的:12立方千米/60萬立方千米=1/50000

且是『削峰闊谷』法,『削峰』是削去『口子』中的三角形峰,『闊谷』是對已有山峰『削邊』(定向爆破);實際上只是在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崑崙山脈『開口』,在海拔低於4500米的高原區無需『開口』;計算說明,脫碳工程的暖氣通道是機械施工可以解決的土石方工程,且其土石方還可以就近處理。

其二,因大氣物理的「氣道」理論,還促使我們設想(必須)在塔里木盆地中心建立1--2座海拔2500-3500米的「人造山」;

『人造山』坡度以15°計,需要土石方是600立方千米,一個『人造山』可以容納《脫碳工程》的50個『氣道』的土石方;(這些土石方主要是來自昆崙山,阿爾金山的土石方)

其三,提高峽谷水位,可用「堰塞湖」方法,也很好地解決了開通暖濕氣流通道的採石方的堆放問題;且就近運輸。

以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例,相鄰『堰塞湖』的水位差50米計,海拔6200米的落差,至少可以形成100個堰塞湖,再從雅魯藏布江全長2840千米的長度計,則每個堰塞湖的長度至少25千米,堤壩頂部寬度還可以達3千米;

堰塞湖的堤壩高度平均有3000米,頂部寬度可以是2--3千米;

而暖濕氣流通道開口的底部是200米,高度小於1000米,一個堰塞湖堤壩可以容納30個暖氣通道開口的土石方(主要是來自大喜馬拉雅山的土石方),可以預見,在大喜馬拉雅山脈的暖濕氣流通道開口的土石方只夠堰塞湖之需、、、(南北山脈的土石方處理清楚了)

脫碳工程施工後,不存在土石方渣土堆放問題!

圖片:航拍喜馬拉雅山脈的高原堰塞湖,在此開口,土石方處理也不是難事,

其四、是《脫碳工程》的每一個暖氣通道也是可以互不干涉的單獨施工,土石方的處理就更簡單了,還為資金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便利!也為《脫碳工程》的整體成功,提供了保證。

「2006結論」是在「實地徒步勘察」的基礎上研究結論的,且只是在雅魯藏布大峽谷內「實地徒步勘察」的,必然只看到高山、峽谷、河流,所以,他們自然地把暖濕氣流的「氣道」研究變為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水道」的研究,他們的研究的狹隘性,局限性我們是理解的。正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所以他們只能研究雅魯藏布江的增加水流量問題,只能是研究『水道』問題;

『2006大會』論證的是『高登義口子』,『2006結論』是對『高登義口子』的結論,否定的是『高登義口子』設想。

「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不是一層薄薄的山壁,不是鑿一個孔就能過汽過水,這其實是非常簡單的常識,卻引發這麼多似是而非的問題,甚至連一些大科學家都捲入其中。」陸龍驊研究員感慨,「再大的科學家離開了自己的專業領域,也會有盲區,所以不論媒體也好、科學家也好,寫文章、做事情,一定要以事實為依據,更嚴謹些,更慎重些。」

陸龍驊研究員感慨是對『高登義口子』論的最中肯的評價,也是對『2006結論』最切實的評價。

《脫碳工程》依據的是航拍,衛星圖片,氣象雲圖、雨圖,各地實拍,有關的國際氣象數據,更重要的是緊密聯繫了聯合國氣候變化資料,互聯網大數據的應用,緊緊把握「氣道」理論與實際進行研究;

更可喜的是:

《脫碳工程》能夠站在地球村的立場,目的是解決全球氣候惡化,解決地球溫室效應,解決世界氣候危機,拯救人類生存環境的科研課題;自然會『捎帶』解決中國大西北缺水問題。

『2006大會』研究的是「水道」論,《脫碳工程論》研究的是「氣道」論,兩種研究不是一個級別、一條「道」上的事;

沒有任何理由用『2006結論』否定《脫碳工程論》;

我們必須消除『2006結論』的污染;

結論:

《脫碳工程論》是科學的,是能夠解決溫室氣體危害的「深度脫碳」方案,是目標具體的可實施的方案。

希望《脫碳工程論》早日得到世界科學家的論證,

祝《脫碳工程》早日開工。

謝謝!

武漢:魏界民、趙捷、席仁禮。

2016年5月25日 再整理

【原文附件】

附件1、****炸開喜馬拉雅山引雨 可行不可行?

唐逸 2006年09月27日15:25來源:北京科技報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是劈開青藏高原與印度洋水汽交往的山地屏障,像一條長長的濕舌,向高原內部源源不斷輸送水汽。

  關志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高登義:中國探險協會的主席、大氣物理學家

  三年模擬實驗證實三江源能增加降水只有20%~25%―――

  炸開喜馬拉雅山究竟能不能引入印度洋的暖濕氣流?9月17日,在中國科協學術年會「科學探險考察與原始創新」分會場,中國探險協會的主席、大氣物理學家高登義表示,經過3年多的專門研究,科學證明,這個提議從氣象學上絕不成立!

  新聞背景

  喜馬拉雅山脈位於青藏高原南側,是一條近似東西向的山系,其主要部分在我國與印度、尼泊爾的交界線上。

  在喜馬拉雅山開口引雨

  「炸喜馬拉雅山」的提議最早是由我國兩位著名的科學泰斗提出的。記者在查詢資料時了解到,當時,他們也是想通過調入印度洋的暖濕氣流來解決我國北部地區的缺水問題,按照他們的設想,既然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發揮著水汽通道的作用,造就了藏東南的綠洲,那麼,能否採取一些人工措施,改變藏西北的乾旱狀況,使它也像大峽谷一樣秀美。於是,此後就形成了將喜馬拉雅山靠近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處的口子炸得更大些,使得經由這條通道輸送的水汽能更多、更暢快一些,減少途中的損失,或是在喜馬拉雅山比較適合的地方用核武器「捅」個口子,再造一條水汽通道,讓更多的暖濕氣流得以長驅直入,進入藏西北,讓青藏高原成為魚米之鄉。

  中國探險協會的主席、大氣物理學家高登義介紹,印度洋的暖濕氣團在西南季風的吹動下,向北面的喜馬拉雅山推進時,高聳的喜馬拉雅山成為暖濕氣團很難逾越的天然屏障。急於北進的暖濕氣團繼續遊動,終於找到一個豁口,那就是―――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尾口,但由於氣流進入大峽谷後,逐漸失去它所向披靡的勢頭,最後還未到達北部就基本消失,而炸開喜馬拉雅山就能使更多的氣流湧入。所以,這個驚天動地的設想並非毫無原由!

  作為研究喜馬拉雅山氣象學的權威,高登義利用3年時間,帶著學生,通過實驗數據模擬,證實了「炸開喜馬拉雅山」的提議在氣象學中完全不可行。

  即便炸開喜馬拉雅山,穿過的水汽基本上也到不了目的地。

  高登義介紹,假設將雅魯藏布江水汽通道炸開一個更大的口子,在現實中,它到底能給三江源(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地區增加多少形成降雨的水汽?這個問題誰也無法回答。

  按照設想,最理想的辦法是將喜馬拉雅山阻擋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水汽通道的口子在正北面擴大。他們對這種情況在實地考察後進行了實驗數據模擬,在口子已經擴大的情況之下,假定在西南季風最強的時候,同時沒有西風阻擋水汽北上,沒有蝸旋運動浪費水汽。就在這樣最佳的條件下,高登義所帶領的科研小組得出的結論是,三江源地區能增加20%~25%的降水,而並不像原先所設想的降水能提高3倍到5倍。「而這樣完美的氣流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如果考慮到西風阻擋的影響和蝸旋讓暖濕氣流就地下雨的存在,從炸開的口子中穿過的水汽基本上到不了三江源源頭地區,降水增加只有20~25%,影響範圍太小了。」高登義對「炸喜馬拉雅山」的可行性提出了疑問。

  核武器炸山將嚴重破壞環境,鄰國也不會答應。

  如果有了炸喜馬拉雅山的打算,那如何才能順利給它開個口呢?依靠常規技術基本上是不可能了,那麼,使用核武器是不是就能增加實現的可能?「核武器產生的廢料可能要把孟加拉灣都填滿」!高登義對一些人提出的這一大膽設想表示質疑,核武器目前還沒有用於開山鑿洞的記錄,即便這樣,鄰國怎麼可能同意?關志華強調,喜馬拉雅山並不完全屬於中國,其主峰的一半在尼泊爾境內,即便真的要炸自己這一面,也要得到尼泊爾,甚至更多國家的同意,這可能比這件事本身難度更大。

  而且核爆炸所造成的污染是極其可怕的,對生態、植被的影響也都是致命的。歷次科學考察證明,整個大峽谷從本質上來說,生態環境是極為脆弱的。在大峽谷做任何事情,必須牢記,這裡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炸開口子能否得到豐富的雨水,誰也說不好,可對大峽谷中環境的「殺傷力」卻是可以預見的,做這樣的事情也許是事倍功半。高登義笑談,要不破壞生態,還有一個辦法就是使用人工鏟挖,但必須注意到的是,我們面對的是,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一高峰,愚公移山是否合適!

  炸了又如何,難道要為了引進雨水炸平青藏高原?

  雅魯藏布江正北面就是三江源,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關志華研究員介紹,青藏高原的地勢是南低北高,從海拔低的地方往海拔高的地方輸送水汽要有巨大的能量,這個源源不斷的能量又從何而來?調動水汽的先決條件是西南季風必須強大,強到能推動水汽克服落差,逆行而上。姑且不說現在沒有這個能量,就是有了這個巨大能量,在推的過程中,能量損失了,就不會起到增加水量的作用,也就失去了炸的意義。

  關志華解釋,假設喜馬拉雅山的口子擴大了,可青藏高原的海拔差距還是解決不了,不見得把拉薩和日喀則都炸到和印度平原一樣低。高登義也同樣認為,為引進雨水把青藏高原炸平是天方夜譚。

  在總水量既定情況下,炸寬口子能增加的水汽量極其有限。

  喜馬拉雅山現在本身就有一個水汽通道,炸寬一點,水汽就能更多、更快地輸送嗎?高登義說,氣象研究證明,來自印度洋的水汽通量是個固定值,口子開大了以後,單位水汽的通過量自然加大,可不容忽視的一點是,要求助推水汽通過的風力也得增大,畢竟是低處往高處爬坡,可誰又能把握風力的增減呢!關志華說,由於迎風坡面在南面的印度,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在一路北進的過程中,其實在一開始就被阻擋了,而在總的水量既定情況下,根據降水的平均分配原理解釋,炸寬口子能增加的水汽量極其有限。

高登義:中國探險協會的主席、大氣物理學家

來源:北京科技報 (責任編輯:馬麗)

附件2、****科學家稱炸開喜馬拉雅山再造水汽通道無科學依據

熱點新聞_近期國家熱門新聞資訊  2006年10月19日 07時58分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拉薩10月18日電(記者 全曉書)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張文敬教授17日指出,有些學者突發奇想,要從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缺口,將印度洋的水汽輸送到青藏高原,從而改變中國西部乾旱的氣候。這種設想沒有科學依據,是不可行的。

  張文敬教授是中國喜馬拉雅山南北坡國際綜合科學考察隊的首席科學家。科考隊16日翻過海拔4760米的唐拉山口,進入亞東地界。這是此次科考隊第一次穿越喜馬拉雅山,到達南坡。17日,科考隊在亞東縣停留一天,對當地植被、地質和區域經濟進行分類調研。

  張教授指出,亞東是印度洋暖濕氣流進入青藏高原的重要水汽通道,但是這樣的缺口輸送的水汽是有限的,只是在當地形成了溫潤的小氣候。

  「喜馬拉雅山東西綿延2400公里,像亞東這樣的缺口還有若干道,但是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青藏高原的氣候問題。」張教授說。

  「如果僅僅是再炸開一個類似的缺口,毫無意義。如果想讓缺口大到改變中國西部的大氣候,那麼把缺口原來的物質挪到別處可能要重新壘起一座喜馬拉雅山。所以,這種設想缺乏科學依據,提出這種設想的人也並不真正了解青藏高原。」張教授說。

  高聳的喜馬拉雅山一直是印度洋暖濕氣團很難逾越的天然屏障。在西南季風的吹動下,北進的暖濕氣團繼續遊動,終於找到一個豁口——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尾口。氣流進入大峽谷後,漸漸失去它所向披靡的勢頭,最後消失。

  如此景象,催生了炸通喜馬拉雅山的奇想:既然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發揮著水汽通道的作用,造就了藏東南的綠洲,那麼除了自然形成的水汽通道外,再在喜馬拉雅山比較適合的地方炸通個缺口,就可以讓更多的暖濕氣流""長驅直入"",讓青藏高原成為魚米之鄉。

  此前,這種設想也遭到了一些氣象學家的否定。

本次科考為期近一個月,共有28名隊員,主要任務是全面對比研究喜馬拉雅山南北坡地質、地理、人文和社會經濟情況,由中科院和國際山地綜合開發中心共同組織,由遼寧省蟻力神天璽集團有限公司和天津今晚報社贊助支持

9月17日,中國科協學術年會「科學探險考察與原始創新」分會場里,科學家們關於「地球三極」的演講引來大量聽眾,台上台下氣氛十分熱烈。

  「將南極、北極、青藏高原統稱地球三極,是中國科學家的創造,現在已為國際科學界所廣泛承認。這三個地區是地球上非常非常敏感的區域,堪稱地球的窗口,研究它們在地質、地理、氣候等方面的變遷,對預測人類的未來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會議組織者、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主席高登義開宗明義,為上午的四場演講定下基調。

  高登義研究員是我國極地科學探險的開創者之一。

  關於雅魯藏布江水汽通道的問題,最初見於1987年《中國科學》雜誌上三位科學家的論文。到1998年徒步穿越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科學考察時,隨行記者對此事做了大量報道。兩位著名科學家向中央寫信,建議將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缺口,將印度洋暖濕氣流引過青藏高原。葉篤正院士、高登義研究員重新組織力量對此進行了3年多專門研究,證明這個建議從氣象學上講是不成立的。

  那麼雅魯藏布江豐富的降水能不能引向塔里木河、引向黃河呢?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張文敬研究員認為,倡導此事的科學家對西藏的情況根本就不了解。「事實上,拉薩河嘎貢機場以上的流域是缺水的,從這裡引水,海拔高度夠,但水量不夠;反過來看,雅魯藏布江水量最豐富的地段海拔卻只有1600米,要想在這裡築壩向塔里木河等地引水,相當於逆流而上,是根本不現實的。」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關志華研究員贊同張文敬的意見,他認為,從雅礱江、瀾滄江、怒江實行南水北調是可行的,但「雅魯藏布江的水救不了中國的乾旱」,倒是水電資源可以開發。如果在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築壩,可以建成一座3800萬千瓦的超大規模水電站,比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還大兩倍。

「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不是一層薄薄的山壁,不是鑿一個孔就能過汽過水,這其實是非常簡單的常識,卻引發這麼多似是而非的問題,甚至連一些大科學家都捲入其中。」陸龍驊研究員感慨,「再大的科學家離開了自己的專業領域,也會有盲區,所以不論媒體也好、科學家也好,寫文章、做事情,一定要以事實為依據,更嚴謹些,更慎重些。」


推薦閱讀:

主動補報環評文件還需承擔責任嗎?(續)
甲醛超標、霧霾施虐,室內空氣凈化的路在何方?
江西大米遭鎘污染的舉報信內容是什麼?
MemoBottle 評測
2018,我國危廢市場在哪?——從各省危廢處理能力的分布看市場機會

TAG:環境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