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香的由來

^ 點上方藍字關大地瑰寶沉香發現另一個自己 ^

世界上諸多國家和名族都有燒香的習慣,中國,古埃及、印度、日本、羅馬、巴比倫人都崇尚燒香。燒香必要制香,先人們一般都是從焚燒香開始,後制粗香,再製造線香,御風而行,隨已所適。中國的制香歷史也有幾千年了,它起源於西周,先人們將犧牲玉帛置於柴上,燃木升煙以祭祀。西漢武帝時,不再燃木取香,而制粗香敬神而求長生,為顯高貴,他們有時在宮廷及椒房內燃香。古代文人墨客均喜聞香,經他們的推崇,香越制越細,燃香的範圍也越來越寬,四更殘月焚之,溫燈夜讀焚之,三五文友雅集圍爐叕茗焚之,香藹馥馥撩人,香霧隱隱繚繞。古人將焚香歸之為十德:「感鬼神,清身心,驅毒氣,清睏倦,獨居為友,忙裡偷閒,多則多用,少則少用,收藏不腐,常用不妨。」

隨著時代的發展,制香的工藝有了進展,從原始的用柴而燒至西域國進貢的手指般粗的香,從用壓制方法做的當今用高科技製造出來的與線一樣細的線香,無不在發展中得到提升。古人甚至對香的用途也作了分類,有佛家的香,道家的香;有會客用的香,修鍊用的香。有的表現情調,如對月焚香,對花焚香,對美人焚香;有的則體現門第,用沉香焚香,宴客斗香;有的為了表示虔敬,便焚香彈琴,焚香讀書;有的為了辟邪驅妖,便隨已所欲,有事要燒,沒事也要燒。因此,香事的道具也應時而生,出香的爐,放香的盒,插香的瓶,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便有熏爐。只因為環境不同,制香的配料也就不同,製造出來的線香也越加豐富多彩,有直香,有盤香,還有刻成圖案或文字的篆香。

古人的燒香或焚香,我們謂之「品香」。品香十分講究,品香必須要有香室,香室不宜太大,傢具以上乘原木為飾,肅穆雅靜。方桌四座其高低以適宜為度。品香之前,當選良成吉日,邀雅友同好,備芽茗美瓷。香友薈萃,香主便延請入席坐客,然點燃線香,習近品賞,評出等級。事畢一香友借品香之餘韻或書或畫或詩,以志永存。

品評之中,線香質地尤為重要,香木等級不僅僅以潤厚、清晰、有乳香味為主,還要辨認線香中所用的沉香等級質地以及用料的比例多少,若線香中其它摻合物多了,香灰結焦不多,不能成形,那算不上上品線香。有的香廠為使香灰成結而加了不少結焦物質的添加劑,說也奇特,它所燃餘的香灰只能直立不斷,卻不能圈形成結,若是上等沉香製成的含香比例較大的香,在燃時會不斷收縮結焦,產生很強的粘力,香灰可成蝶形或圈形,彎曲不斷,猶如高僧打的金剛結,給人以吉祥的感覺。但值得注意的是,若以香取樂,選用精緻玲瓏的銅製線香爐為宜,當然上好的瓷具也可。宋代大詩人黃廷堅自謂「香癖」,他曾有詠香詩曰:「險心游萬仞,躁欲生五兵。隱几香一炷,靈檀湛空明。」當今世界,物慾橫流,人心浮躁,如能借的一方凈土,偷的半生閑,貪得一時馨香,安撫煩躁,緩解壓力,不亦樂乎。

線香從帝王將相、文人雅士之殿堂中走出,現已走入了尋常百姓家,香品的品種也層出不窮,與之相應的香具也林林總總,海內外各個層次的品香活動也琳琅滿目,不管怎麼說,品香、聞香、香道已逐漸深入人心,相信中國香文化的復興就在眼前。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佛珠都是用紫檀、黃花梨、菩提製作,而不用其他木料?
能幫忙看一看這串小葉紫檀嗎?
自己穿手串數量可別穿錯了,佛珠穿幾顆是有講究的
新買了一串星月菩提,賣家發的圖片,大家幫忙看看這串菩提怎嘛樣?
路邊請二十塊的佛珠回來,念珠求心緒平靜,被同事鄙視,叫我不要拿出來,說他老公帶一萬塊的?

TAG:香道 | 沉香 | 佛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