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下雨老想睡覺?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貌似古人們對雨有特別的情懷,總是把「雨」和「愁」相連,難道雨在影響著我們的思緒?反正我是感覺晚上一旦下雨就睡得特別香?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雨的形成過程如上圖所示,地表水受熱蒸發形成水汽,隨氣流的上升溫度逐漸降低,致使空氣中的水汽達到過飽和狀態,附著在以塵埃為主的凝結核上形成雲滴;隨著雲滴的不斷增多增大,在重力作用、垂直氣流等的影響下產生碰並增長過程形成雨滴,最後降至地面形成降雨。整個降雨過程將帶來氣溫下降、氣壓降低、濕度接近飽和、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增多還有「沙沙」的雨聲和環境光線變暗等變化,那到底是哪些因素影響我們的睡眠呢?
(1)「沙沙」的雨聲是一種白雜訊,可以遮蔽周圍的噪音,讓你更好睡。白雜訊具有功率譜密度在整個頻域內均勻分布的特徵。我們的聽覺系統像是一個隨時待機的警報系統,如果我們睡覺時出現噪音,突然間的變化會吸引注意力,使人驚醒。而白噪音會製造一個遮蔽效應,使人忽略嘈雜的環境,相當於屏蔽了很多細小、你沒有意識到的聲音變化,讓你放鬆警惕睡得更加踏實。從生理學上解釋,當人的大腦皮層受到單一的、有節奏的長期刺激後,會造成深度的抑制,會降低身體各部分的興奮性,使抑制的影響由大腦皮層擴散到皮質下部位,引起睏倦,常見的白雜訊還有流水聲、鳥鳴聲等來自大自然的聲音。
(2)低氣壓將使得人們交感神經不給力,容易慵懶犯困。交感神經與興奮有關。當天氣晴朗時,空氣中的含氧量高,能夠充分補給能量燃燒,就會使人的交感神經興奮,活動意向也明顯積極。而到了陰雨天,空氣中的水蒸汽比較多,平均分子量減少,導致氣壓降低。這樣,空氣中含氧量減少,交感神經處於低落狀態,就會出現雨天犯困的情況了。
(3)昏暗的光線會增加人體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使人發困。褪黑激素的作用就是讓人產生倦意,下雨天,天色暗沉,光照不足,會使人的褪黑素分泌增加,「人困馬乏」也就不足為奇了。
(4)環境溫度的降低,在夏天將給人們帶來了涼爽舒適的感覺,身體更容易放鬆,但其它季節可就要小心了,涼意可能轉化為惡意,對於體弱的人容易已發感冒、腸胃炎等併發症狀。
(5)也可能與進化有關,我們的一般住在山洞或茅草屋裡面,晚上睡覺時會非常擔心野獸來襲。而在下雨天,野獸一般不會出現,人們也會放鬆警惕,獲得短暫的安全感,而安然入睡。
但上述睡眠效應在雷暴天氣就不一定適用了,暴雨對應的氣壓更低、更為潮濕,雨聲也由「沙沙」變成「嘩嘩」,還時常伴有狂風、雷鳴、閃電。媽呀!怎麼睡得著?在最後跟大家分享雨聲的白雜訊,如果睡不著可以點來聽聽,沒準兒比數綿羊更有趣。
推薦閱讀:
※癌症的發病與預防
※CT、核磁、B超的區別,講的太到位了!
※保存了快30年的老酒還能喝嗎?
※沙眼有什麼特徵
※小議:《方舟子:蜜煉川貝枇杷膏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