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鮮亮麗的焦慮——是我不夠努力?

1.

人的生活本身,其實分為兩部分:理智、情緒。理智是人的社會性,情緒是人的動物性。

我們的基因里和社會裡都包含了大量的動物性本能,這些動物性本能和需求有一部分被稱作情緒。有句話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看他能不能妥善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別人眼中。

而我覺得成熟這件事情——未必是一個好的指標。舉個例子,智人的歷史有一百萬年,而工業革命出現才不過幾百年。我們的基因里包含的動物性本能在近幾百年來的「工作中」受到了極大地壓制。換言之,不要把情緒帶到工作里去,我們要時刻保持理性。

這帶給我們一個認知,理智是高於情緒的。這個觀點正確與否,我們先暫且不討論。我想說的第一個問題是,和《人類簡史》里的經典問題很相似:

究竟是人類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那麼究竟是人類馴化了機器,還是機器馴化了人類?因為你會發現,一個工作狀態下像「機器」一樣的員工、一個成熟的員工,老闆用起來非常順手——冷靜、理智,能夠最大限度的維護公司的利益。

在當下這個科技和信息發達的社會,人們的勞作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工業社會,工廠工人長期在車間重複簡單的體力勞動,面臨身心異化的心靈痛苦。如今科技和通訊設備的發展開啟了另一層面的勞動。傳統的體力勞動逐漸被自動化的機器取代。於是勞動的內容開始滲入意識層面(Cognitive Labor)。

從事高科技產業的勞動者在工作中需要投入經過多年訓練培養的專業技能,動用創造力,想像力,還有社交精力。而這些都是一個人才智活動中最重要的部分(the best part of the intellectual capacities)。

因此,人們更容易將慾望投射在工作中,渴望從中得到身份認同與安全感。正因如此,人們開始讓工作佔據生活,希望通過工作累積財富,忽略了富有感情的社區交流和日常生活。

——《工作的靈魂》(The Soul at Work)

人類越來越像「機器」了。

說到這裡,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這個員工為公司創造的價值,和他的個人價值是不是統一的。或者說,在變得像機器的過程中,對於個體本身究竟有什麼影響。

簡單來說,前文提到的兩種價值是有部分重疊的,重疊的程度視這個人的性格而定。但是說到底,這部分價值來源於勞動,即理智,即人的社會性。還有部分沒有被滿足的部分,顯而易見的,就是人的原始本能,換言之,在工作中被壓抑的動物性——情緒。再總結一下,即使百年來人們已經在逐漸的適應並試圖去「喜愛」工作,但是工作這件事情依然與我們的部分本性相違背。

其實人們不斷試圖向工作中尋求心靈的平靜、情緒的歡愉、個人的價值,極大概率是尋求不到的。因為工作的要求和我們的屬性只是部分相合,剩餘的部分相悖。而尋求不到的那部分訴求滿足,倘若沒有從其他來源獲得很好的補充,就會產生焦慮。

2.

這種焦慮來自於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實現。是的,我覺得這三種需求不全是按照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來分布,他們是交叉影響、共同作用的。

我以前覺得賺錢多的人不會那麼焦慮,一個月賺五萬十萬還有什麼焦慮的,剩下的無非就是些小煩惱,更像是無病呻吟罷了。後來等我到了這個層級,我才明白以前那個笑話:皇帝家用的原來不是金鋤頭啊。其實每個層級的焦慮,結構都是相似的。無非就是對未來成功的不確定,以及對自身努力的不肯定

這句話可能不好理解,我舉幾個例子。我的工作是財富管理,但是現階段我當作銷售來做,工作性質決定了我日常與社會其他群體有著密切的聯繫,而且多是社會中的upper/middle class。這些人每天往來談論的生意,動輒幾個億的項目、投資,以及消費品耐受品的升級,時時刻刻的刺激著我的神經,潛移默化的嚴重影響了我的消費觀念,以及快感的閾值。而這種影響是幾乎不可逆的,就像你吃慣了米其林就覺得家常菜索然無味一樣。見慣了有錢人的生活,彷彿自己也成了他們當中的一份子,想要消費降級是非常困難的。

這在都市年輕白領身上尤其常見,不論男女。女性要精緻,衣服鞋包化妝品;男性要格局,投資車房勞力士。但是事實是,有錢人再用被動收入去提升生活品質,而年輕人多半在用主動收入。而其實這不是焦慮的來源,造成焦慮主要是因為,年輕人們知道自己這個狀態其實很辛苦,每個月都是月光才能維持住這個水平。可是未來究竟能不能像有錢人那麼「輕鬆」的消費,還是依然這麼辛苦,他們不知道。

進退兩難。消費降級,不情願;而前路在哪裡,看不清。這是所謂對未來成功的不確定,這種焦慮來源,對於低、中收入群體來說是主要影響因素。而另一個影響因素,對自身努力的不肯定,其實往往是人們忽略的,也是我現在面臨的嚴重問題。

換句話說,我時常覺得自己努力不夠。而我反思過後明白,這不是我的問題。或者說主要原因其實不出在我身上。

中國人,尤其是出身貧苦後來靠自身努力實現階級跨越的我們父輩的那代人,時常強調一個詞叫做「要強」。我從小就被教育要做一個要強的人,而我也確實深深受到了這個詞的影響。不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學習中。當然,要強這件事是有好處的。在一個人的個人成就未達到他能力的天花板時,要強確實能讓一個人進步。

以我自身為例,我們行業有一個業界榮譽叫做MDRT,百萬圓桌會員。年銷售額達到一定數目之後可以達成,全世界範圍內大概有不足2%的從業人員想有這個資格。而對我來說,我從來就沒有考慮過我要如何去取得這個榮譽,我只知道這個世界上如果只有0.002%的人能達成,那我可能做不到;但是有2%的人可以達成的榮譽,一定有我。我不會去想那些人是從業了多少年,積攢了多少資源,如何努力才做到的。我只知道,儘管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工作的第一年,但是今年這份名單里,沒有任何借口和理由,一定有我。

所幸的是,這個榮譽目前還在我的能力可控範圍之內,可以靠努力達成。但是許多人,包括我們的父輩們不能理解的一句話是:「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他們錯誤的以為是自己的要強和努力100%決定了自己的命運,其實恢復高考和改革開放才是前提。其實倒不是要否定他們的努力成果和「要強」這件事本身,努力也許決定了命運的90%,但剩下的10%其實更加重要。

換言之,我們的生活、事業,其實很多情況下不是單純由自身決定的。所以結果與否,不要產生歸因謬誤。而「要強」、努力這樣的事情,從來都不是一個選擇題。不是只有AB兩個選項,努力or不努力。很多時候,我們根本就沒法去「選擇」努力,而不是因為我不想。

有一系列的因素影響著我們的潛意識。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當事時作為當事人我們幾乎無法察覺。只有經歷過後回頭去看,才明白當初為什麼「努力了」,或者說「沒有努力」,純粹一番馬後炮言論。比如我回頭去看當初我為什麼不好好學習,考上清華。其實當時的環境和心理認知造就了我「不可能擁有努力到可以考上清華的那種努力程度」。這句話有點拗口,大家一定要多讀幾遍。

「如果我更加努力,也許事情就能做成了。如果沒做成呢?努力的還不夠。」——這就是所謂的對自身努力的不肯定所帶來的焦慮。

我是不是不夠努力

所以,一定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和定位。找到了努力或者說「要強」和自身能力的平衡點。知道什麼時候是我努力還不夠,也知道什麼時候不是我努力還不夠。該把握住的機會,不要因為畏懼失敗而沒有使出100%力氣;天註定的事情,也不必強逼自己努力到120%,最後還懷疑自己是不是依然不夠努力。

另外,牢記住這句話:努力,不是做選擇

3.

正如前文所言,應對未來成功的不確定性,以及為了緩解部分焦慮,很多人選擇繼續強迫自己去努力。但是這究竟有沒有效果呢,或者說應不應該這麼做呢,這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問題。大家可能還記得,我前文提到過「理智是高於情緒的」,現在這個問題也該拿出來講幾句了。

我們時常遇到很多自己不情願去做的事情,但是理智考慮過得失之後,還是去做了;又或者在處理工作、生活中的問題時,我們也明白「不帶情緒」可能會幫助作出更好的判斷。凡此種種,好像都在告訴我們,理智是比情緒更優的選擇。

其實不然。理智和情緒是我們的兩個系統,分別對應社會性和動物性。其實在前面就論述過了,兩系統可以分工合作,甚至有時可分主次,但是卻不能互相干預。簡單來說,我們認為理智優於情緒,這其實是出於社會性的考慮,而並非是生活中的所有時刻。

情緒並不會因為你「不帶情緒」的處理就自己消失不見。只是你選擇性的忽略了它,掩耳盜鈴。打個比方,我們做任何投資,都有必然存在的風險。但這並不意味著這波投資賺了錢,風險就不曾存在過。在實際的操作中,我們仍然要考慮風險,並且設置對沖策略。

情緒,就是人的風險。很抱歉我這麼說,但是人的社會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太重要,以至於情緒已經成了我們的風險。因此我們必須要對情緒設置對沖策略,否則的話依據墨菲定律,壞事遲早都會發生。說到這裡有的朋友可能就要問了,那應該怎麼應對自己情緒上的需求呢?其實也很簡單——用情緒去處理情緒,不要忽略它,不要騙自己。悲傷的時候可以大哭一場宣洩它,也可以選擇去購物去尋找新的快樂來對沖它。總之不要試圖去分析它,分析自己為什麼悲傷,分析自己為什麼要高興起來,這麼做毫無裨益。

所謂的實際操作也很簡單,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就是盡量做合理合法、健康有益、符合社會主義八榮八恥思想觀的符合人類動物性的活動。說人話就是,可以找個妹子(漢子)。我們常常感慨人生需要一個soulmate,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解釋。soulmate可以體會到我們的情緒變化,有時共鳴,有時對沖,能夠帶來情緒上的溝通和安撫,滿足我們動物性的本能。

所以我一直都覺得相親這項活動是非常反人類、本末倒置的。 把好好的人生伴侶變成了單一的物質訴求匹配。換言之僅僅滿足了一部分社會性需求,看錢、看臉。而本來更加重要的精神上的訴求,卻往往被忽略了。而相親的出發點本質是:通過匹配社會性來更好的匹配動物性。什麼意思,就是篩選兩人的社會條件,以謀求更大概率的兩人精神世界也相匹配的情況出現。因為一個人的性格、處事方式、情趣價值主要是家庭環境塑造的,因此相親的出發點其實是沒錯的,只是出發之後卻忘了最初的方向究竟是什麼。

當然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子女和父母在倫理方面的問題,個人與家庭、個人與外界的界限問題,但是這個話題展開來說又將是幾千字,就暫時不提了。

所以現在的現狀就是,人的社會屬性(金錢、社會地位等等)在現階段不斷的被人放大,帶來比較;而人的動物屬性(情趣價值、情感共鳴、個體自我價值實現——追求快樂)被不斷的壓縮,甚至唾棄。而這一切的根源其實是工業革命,也是資本主義,直接成因則是資本主義下為社會生產「螺絲釘」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教育。而這將是我下一篇文章將要討論的話題,即新的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的覆滅,很可能近在眼前了。

4.

最後要致謝我的大學同學,至交好友——曾海嘉,在和他反覆的探討中帶給了我此文的諸多靈感、觀點。由於他本人實在是不喜動筆,只好由我整理了。

以及一個小建議,越是艱苦越是焦慮的時候,越不要放棄讀書和學習。努力工作改變不了命運,讀書學習則可以。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申申學子。

祝好。

推薦閱讀:

最好的葯是什麼?我認為是書
自控力極差的人如何自救?學會自控力的這9個技巧(二)
時間是客觀存在的還是人為定義的?如何珍惜時間
讓你的工作充滿樂趣且有價值
人生需要留白

TAG:焦慮 | 中產階級 | 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