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危險嗎?我們應該怎樣通過監測心率更好的防範意外發生?| Garmin佳明獨家

最近迎來馬拉松春季「旺季」,賽場上很多人實現目標的同時,也有一些人差點發生意外…老生常談的問題,馬拉松危險嗎?我們應該怎樣通過心率更好的監測並防範意外的發生?

適合跑步的心率區間是什麼??

www.zhihu.com圖標跑步心率過快,有什麼辦法可以把心率降下來??

www.zhihu.com圖標

再安全的高級汽車,依然有車禍發生,奪去很多生命;

再先進的航空客機,依然無法杜絕空難,引發輿論對安全性的擔憂;

很多人會用意外來描述事故,這並不妥當。並非是意外的不可預見性,而是很多意外的本質,是人為的疏忽,最終在一系列過程中引發連鎖反應才導致意外發生

我們可以不斷為各種交通工具、檢測設備甚至規則規定增加安全砝碼,但只要這些的最終操作者是主觀的,意外仍會長久存在——只能不斷去強調和加深一些安全意識,來儘可能的將它降低。

心率是非常直觀的反應當下身體狀態的數據,當這個數據出現異常時,要做的就是趕緊調整(降低強度放慢速度),而不是感覺身體還好繼續前行,意外往往都是在不留意提醒的狀況下發生的。

首先,了解下跑步意外的最常見情況

跑步,尤其是馬拉松是世界上非常安全的運動,但不能因為相對安全便輕視它。缺少足夠的訓練、對自身身體狀況不了解、超出自身能力範圍的激進,都是很危險的。

此前英國和美國的數據統計,跑馬拉松發生猝死的概率分別為0.8人/10萬和0.75人/10萬,也就是說大約 13萬人次 的馬拉松選手中,才可能出現 1例 猝死事件(1/130000)。將悲劇歸結為運動本身並不是什麼站得住腳的論調。

相比之下,危險係數高的多的滑翔傘(1/560)、拳擊(1/2200)、攀岩(1/1750),以及我們習以為常的騎車(1/40845)、開車(1/6700)、戶外徒步(1/15700),在危險發生的概率上都要遠高於馬拉松。

跑步不危險不代表不存在意外。跑步意外最為常見運動型心臟驟停,發生意外的人有經驗豐富的馬拉松跑者、也有沒怎麼訓練的菜鳥,他們往往有個共同點,在賽前對自己心臟潛在的問題並不知曉,意外發生前也很少有主觀的調整現象,而是忽然倒地

發生意外的地段一般出現在後半程,尤以臨近終點為多。此時身體體力竭盡,心臟所承受的壓力遠大於正常狀態。待心臟出現顯性的狀況,此時留給選手或救援者的時間就非常緊張了

以2014-2016年為例。14例猝死中,8例發生在距離終點不到1公里處或完賽後;11例發生在半程項目、1例發生在全程項目、2例發生在十公里項目。多數馬拉松事故,包括更多起經賽事醫療人員救助成功的範例,都與運動型心臟驟停有關,其中不少選手有先天性的心臟問題,如心肌病、心臟瓣膜病等,或在賽前一段時間出現過不適癥狀。

因此馬拉松跑者對身體,尤其是心臟方面的全面體檢是非常有必要的。

很多人覺得自己身體很棒,跑的又快又遠,體檢指標都正常,為何還要專門去做全套的身體檢查?殊不知跑步意外的災難都出現在不易覺察的地方(比如先天性有心臟問題),而隱情在很早就埋下了。

這也是為什麼要戴心率監測設備的原因

如今很多馬拉松都配有專業的醫療團隊,甚至有全程陪跑的醫療跑者,來緊急處理賽道意外。醫療站都準備了大量的急救藥物和AED(自動除顫器)——這正是挽回很多生命的設備。

但上述這些只是被動的在意外發生時的補救。換句話說,此刻你離危險很近,是否能救助成功是個概率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要戴心率監測設備的原因——

很多人認為心率只為訓練服務,體現了訓練強度,其實更本質的,心率是人體當下狀態的最直接反饋。當你心率飆升(可能有時候覺得自己還能再快一點,再堅持一會),殊不知此時心臟已經超負荷運轉,處在「爆缸」的邊緣了。

並且越是長距離的比賽(如馬拉松),後期身體越疲憊,肌肉力量、呼吸效率、身體平衡越不在最佳狀態,當心臟出現「體力不支」情況,身體其它部位能提供的支持更為有限,我們越是要時刻在意心率的變化。

平時跑個400米我們可能跑出最大心率的95%甚至更高,但馬拉松後半程,我們心率達到平時最大心率的85%就要嚴重警惕了。也許此時你狀態正好、終點不遠,心臟卻超負荷運轉,它存在的小狀況也會被快速放大,實際上正是我們說的最危險的時候。

因而,跑步的時候配速和時間固然能反應你的最終成績,心率卻是最客觀反應你身體狀態的。好比足球場上的一些意外,都是定期體檢的職業球員卻依然突然倒地,甚至不少事發者(比如在聯合會杯猝死的維維安·福)在事發前幾分鐘對教練說「我狀態很好,不用換我下去」。我們不要只在意主觀的感受,也更要在意客觀數據。

當心率監測設備發出提醒,超過預定值,哪怕此刻距離目標咫尺、想再多堅持一會,正確的做法都應該是放緩步伐降低強度,確保心率回歸正常水準,如身體不適也勿勉強繼續。

留得青山在,馬拉松常有,參賽光榮,退賽從不丟人。

如何養成時刻關注心率數據的習慣

就像再先進安全的汽車,決定安全的最關鍵因素還是在於駕駛者一樣。這個習慣需要慢慢在平時的運動中養成。

運動手錶、運動手環、智能可穿戴設備都非常炫酷黑科技,然而它們都並非飾品——工程師們在幕後將各種監測數據的儀器融入小小的設備里,就是為了全方位的準確給出身體反饋數據,並儘可能以最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

比如心率帶功能強大,但佩戴繁瑣,於是就有了光電監測心率;

比如分析了各種各樣的數據,HRV(心率變異)用來分析你的壓力,需要多久的休息;EPOC(運動後過攝氧量)表現你運動後的恢復過程;跑步功率分析你的跑步能力……等等。

——這些數據初看可能覺得非常複雜,但都基於你最準確的身體反應,來給出的結論。

除了幫助你運動能力提升外,它們都讓你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知道自己的短板,以及不同運動強度下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知己知彼,不只為勝利,也為了為安全增加儘可能多的砝碼。

試著去慢慢了解這些數據,背後也是在了解自己身體的過程——其實還挺有趣噠^^

最後的最後

戴了心率監測設備,如果它的主人依然不管情況「危急」而猛干,且存在諸如心臟問題,意外仍會有很大概率發生,所有跑步意外都很令人遺憾;

心率監測設備,包括如今各種運動表,哪怕是針對入門跑者的,也有大量的數據分析,這些並非為了炫技(看起來很酷實際然卵用的「黑科技」弱爆了好么!!!),都是為了讓不同水準的人都能了解身體狀況,更好也更安全的運動;

而像《環太平洋》里的巨大機甲那樣,人操作還要神經連接的方式對普通人而言肯定太過複雜,我們也在不斷增加心率監測設備的易用性,每一次設計的升級、成千上萬次的試驗、以及過往事故的血淚教訓、運動中轉瞬即逝的高信息量瞬間——永遠不可能杜絕意外的發生,但一定需要將它儘可能的降低。


Garmin佳明:為什麼戴了心率監測設備,跑步時還是意外頻發?


知乎專欄:Garmin佳明獨家

知乎機構號:Garmin佳明

推薦閱讀:

57歲左岸大叔百日百馬首戰成功!一口氣拿下5192公里!
雨戰港馬,要的就是這種酸爽——記2016年香港馬拉松
征戰2017東京馬拉松|參賽包領取指南
「戈式」公益,2017柏林馬拉松公益套餐為您私人訂製!
選雙合適的跑鞋前需要做哪些功課?

TAG:心率 | 馬拉松 | Garmin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