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海棠》:動漫不可承受之輕

珞珞石

公眾號ID:luoluoshi2017

關注

珞珞石,帶你領略二次元里的文學之美

全文字數: 2893

閱讀時間:7分鐘

整整100年前,有一位住在北京的、從日本留學回來的青年,寫了一篇短篇小說,並把它交給了朋友代為發表。在那個激烈變革的年代裡,這篇短篇小說的發表,對中國的文學界的意義不亞於在那七年前的那場辛亥革命,它的名字叫做《狂人日記》,作者是才從日本回國沒幾年的魯迅先生。

好了,給大家介紹這段歷史的意義是什麼呢?

其實現如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勢之下,或者動漫乃至廣義的國產影視文化行業,正急需一篇偉大的《狂人日記》來開闢屬於「白話文」的新紀元,但就目前來看,這頂桂冠的主人既不是廣受好評的《大聖歸來》、過於冷門的《大護法》、更不會是看上去很美的《大魚海棠》。

2016年7月8日,《大魚海棠》在大陸上映,首日票房到達了6984萬,對於一項不景氣的國產電動畫電影來說,還算一個不錯的成績了。隨後,豆瓣,知乎b站上開始了漫長的撕逼大戰,粉絲努力維護這難得一見的中國製造,黑子們又何嘗是在惡意中傷,更多的無非是感到失望罷了

這部電影真的爛的一無是處?我看倒是未必,但吹其神作又難免力有不逮。

那麼它好在哪裡,又差在哪裡,老樣子,我們繼續從文學的角度去看一看吧。

開頭部分,年邁的女主角「椿」介紹了作品的部分世界觀,隨後的故事是以過去式的第三人稱的角度來講述的。

整體結構鬆散,很多時候人物只是為了行動而行動,而對於這麼做的動機和目的,並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純粹是為了用更多的行動來展示完整的世界觀,而主創用來展現世界觀的切入點,是一個愛情故事。

我們在此不爭論椿對那條魚的情感是否可以是否歸類為愛情。但這種從個人的情感經歷出發去展現歷史大背景的手法,在文學史上屢見不鮮。

舉個栗子: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爾斯泰,我們感謝你、讚美你、顯揚你!)安娜·卡列尼娜作為一個有著反抗精神的貴族婦女,在固步自封的社會關係和虛偽僵化的上流社會的壓力中,不屈從於不合理的環境,勇敢的追求和保衛她所嚮往的愛情和幸福。

在這一過程中,安娜承受著對兒子的思念,內心的譴責和社會輿論的批判,而她失去的一切一切,並沒有辦法從情人渥倫斯基的身上找回來。在深受打擊之後,只能用死來對這個冷酷虛偽的環境表示抗爭。

在《大魚海棠》中,椿的故事是怎麼展開的呢?

在成人禮時遭遇意外,被一個人類男子以自我犧牲的方式救下,椿回到家中的純為了救回他,選擇用自己的壽命來換回一個養魚(即讓該男子復活的方法)的機會。

這是椿就半主動半被迫的進入了她的【第一扇門】。問題也從這裡就開始出現了。

椿為什麼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一半的壽命或一隻眼睛)來拯救一個人類少年的生命呢?她似乎並沒有這麼非這麼做不可的理由,也許會有粉絲說「這不這麼做的話,但心中會過意不去,會遭受良心的譴責。」

如果人物由於這種內化的理由而選擇改變之前安穩的生活,當然不是不可以,比如今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獲獎影片《三塊廣告牌》中,一位同樣因為他人的死亡,而無法面對自己內心的人——威洛比警長在影片中段的自殺就顯得格外震撼人心,且讓人覺得順理成章,毫無突兀之感,當然警長之死對於三塊廣告牌來說其實是【第二扇門】,但我們可以用此來做一個類比,以此來說明內化的動機也可以完美的推動情節的發展。

陳獨秀同學的舉手是有什麼問題嗎?

「三十四老師,威洛比是一個警長,保護小鎮居民的安全,是他的責任所在,並且他還身患癌症,又有妻子和兩個女兒,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的自殺其實不難理解。為什麼要舉這個栗子呢?」

好的,陳獨秀同學請坐下,這個問題問的好啊。當人物形象立體式,人物的巨大轉變也會變得合情合理,即使促使該轉變發生的原因來自人物的內心。

那麼為什麼椿救助人類少年的行為就顯得動機不足呢?

對於威洛比警長,我們可以提取幾個簡單的身份標籤:警察、丈夫、父親、上司。

在這些社會身份的背後,都有著同一個詞——責任。作為警察,需要對小鎮居民負責,作為丈夫和父親需要對自己的家庭負責,作為警察中的長官,也要對上下級負責,在上,無法破案和癌症兩重壓力下,他會感到愧疚自責,是相當正常的一件事(插一句,我個人的猜測,他白人、中年男性、禿頭的設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他傳統男性角色的身份,也就是典型的直男)

而我們從椿的身份,提取出來的關鍵詞是什麼呢?

「海棠花神、女兒、叛逆者、被追求者。

這幾個身份之間相互的關聯度並不大,沒有一個直觀且被廣泛認同的觀念,將之緊密的串聯起來。

作品的世界觀設定上,並沒有說作為神(原作中說的是其他人,但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姑且將之稱為神)一定要愛人類。而叛逆者這一身份,由於對村子裡其他人的刻畫又不夠詳細,如主創團隊所,希望的那樣,呈現出一個死氣沉沉、惹人生厭的老古板的村落形象,因此反叛行為就無法引起觀眾的認同,反而會給人以「熊孩子、不懂事、不負責任」的感覺。

綜上所述,女主椿的人設與作品想表達的主題之間的不協調是大魚海棠劇本層面的最大敗筆。

不單是主角,影片中幾乎所有的角色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這個問題。

備胎之王——男主「湫」的一廂情願的付出,不但絲毫不打動人,反而讓人覺得可笑;靈婆作為推動情節的重要配角,行動的動機卻沒有給出任何合理的解釋(金士傑老爺子的配音大讚!);以及人類少年的刻畫蒼白無力,再加上女主性格不夠清晰化,讓人不禁想問,你為啥要付出這麼大代價去救他?就因為他長得帥嗎?

在好萊塢里,編劇在塑造一個新的人物形象時,通常會寫一個該人物的小傳和背景故事。

這個背景故事一般不會出現的正式劇本里,但對於人物形象的塑造,卻有著巨大幫助。人物的性格、說話方式、行為方式,都受到其過去經歷的影響。當人物的過去被完全的展現在創作團隊面前時,當下的行為就會遵循其一貫性和可預見性的原則,在其後的情節中,人物的一舉一動,每一個選擇,每一句台詞,就都在彰顯著人物的特殊的風采。充滿著個性和特色的人物形象,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來了。

同時這也履行了歐內斯特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越是想要說的話,越是要藏起來,就像冰山一樣,人們看到的只是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另外,八分之七並不是不存在,而是隱藏在海平面以下。「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海面上」

如果你是足夠敏銳的觀眾,你甚至可以從露出冰面的部分來反向推導,藏起來的八分之七是什麼樣子。

這一點,《大魚海棠》處理的如何呢?根據展現出來的人物行為,我們可以反向推導出各個人物過去的經歷嗎?

椿身上的種種屬性是從何而來的,是因為怎樣的事情才產生這樣的心理呢?

這些看不出來的問題並不是用「續作會解釋」這樣的理由就可以搪塞過去的。

如果在下一部中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就把這所有的信息一股腦的拋出來,就又會變成

「你知不知道你接受的是誰的愛,是一個天神的愛!」

這樣尷尬刻意的場景了。

當我們在不討論所謂人物的三觀,單純從技術的中立角度去看大魚海棠的故事時,這些問題就不帶色彩的暴露在我們眼前了。

但這並不是我們放棄國產動漫的理由,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下,大魚海棠的出現並沒有承擔起大眾寄予的期望,或許這期望也成為了它的枷鎖。但正因如此,我們所有人才更應該擼起袖子加油干,為我們中華民族在文化領域的偉大復興獻一份力!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動畫電影《大都會》
大魚海棠-我們為什麼要用現實生活中標準去評價童話
我敢說:喜歡《小王子》的人,肯定喜歡這部電影,請用心感受小王子一樣的Wall·E啊!但不準哭
《大魚海棠》一部歷時十二年的印象派文化回歸
B站鬼畜區要沒了?鬥魚開始直播動畫?丨動畫周報

TAG:動畫電影 | 中國動漫 | 中國動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