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商店」不是噱頭,數據化才是它的核心與未來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這天,上海復旦大學校園內一家14年歷史的書店,經過新零售改造,以全國首家「無人書店」面貌重新開業。
消費者只需開啟支付寶的免密支付功能,用手機淘寶掃碼進入這家書店,隨意拿起任何一本書,經過「結算門」時就可以自動刷臉完成支付,全程無需使用現金或手機支付,更不需要傳統的收銀環節。
這是繼2017年12月天貓「無人超市」在烏鎮互聯網大會上首次亮相以後,阿里「無人門店」技術在線下開放場景中的首個商用合作案例。
所有的行業都值得用互聯網的方式重做一遍。早在2016年,亞馬遜在殺死實體書店後,開設第一家線下書店,引發互聯網公司進軍實體書店熱潮。今天噹噹、網易、京東等互聯網企業都在開設線下書店。對它們而言,線下書店已成為一個獲取流量的天然入口,所以直接赤膊殺入線下,從起書店直營生意。阿里巴巴顯然是平台運營的思路。天貓用新零售改造線下書店,而不是直接開書店,是為了給行業賦能。
一、目前無人商店還停留在收銀自動化環節
亞馬遜最早提出了「無人商店」的概念,但是最先將其變為現實的卻是中國創業者。2014年,第一家「F5未來商店」在廣東佛山開業。隨後,「繽果盒子」、「Easy Go」、便利蜂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不過很長時間內,「無人商店」都是創投圈子的小眾事物,直到2017年12月的烏鎮互聯網大會上,天貓「無人商店」的亮相,引起了公眾大範圍的圍觀,才讓它變得廣為人知。這個時間點,甚至比最早提出「無需排隊、無需結賬、即拿即走」的Amazon GO還要早一個月。
實際上,「無人商店」並非真的「沒人」,廣義地說,應該是各個環節的自動化,讓門店得以實現無人值守。然而,目前「無人商店」還停留在收銀環節的自動化,補貨、陳列等環節還需要人工干預。
二、「無人商店」的技術路線之爭
目前「無人商店」有兩種技術路線,一種是以Amazon GO為代表的圖像識別,通過遍布全場的攝像頭捕捉用戶動作和商品信息,藉助雲計算實現自動化支付。另一種則是以rfid技術為支撐的物理識別。這項技術已經誕生十多年了,最早被ZARA、迪卡儂等服裝零售企業應用於供應鏈管理,目前圖書行業也開始推廣這一技術,比如圖書館用來識別圖書。
FID技術相對成熟,成本較低,所以被「無人商店」所廣泛採用。
不過,亞馬遜倡導的另一條技術路線,更為先進、也更為困難,雖然目前還在探索完善階段,但是全息影像能夠構建一個立體化的消費場景,突破了收銀自動化的邊界,無疑符合「無人商店」的發展趨勢。
無人商店技術路線之爭的背後,可以看出中美兩國公司的發展理念分歧,一個注重實用、一個注重創新;一個是跟隨者,一個是開創者。
每當美國人發明一件新事物,把它率先商業化的往往是中國人。
三、無人商店的三大價值
無人商店有價值嗎?答案是肯定的,它不僅僅是一個吸引消費者的噱頭。其價值有三:1、突破時間限制。2、解放勞動力。3、人貨場的數據化。
1、突破營業時間的局限,可以真正做到24小時無人值守。
天貓改造的這家無人書店平時晚上營業到10:00,是周圍營業最晚的一家書店,其書店結束一天營業後,很多讀者還會到這裡書店逗留。升級為無人書店以後,理論上可以做到24小時營業,突破了經營時間的約束。
2、解放勞動力,讓店員有時間與顧客產生更有價值的互動。
除了收銀,商品的上架、補貨、引導,這是節省不了的人力。無人支付解決了收銀自動化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放出更多的店員,讓他們從事附加值更高的工作,比如為顧客提供更加耐心的服務。
3、無人商店最終將升級為一個更加了解消費者的數據中心。
大數據,是亞馬遜線下書店與傳統書店最大的不同,一本書可以封面直接面對讀者,旁邊的電子屏幕足以提示關於商品的更多信息,周邊的讀書也是基於亞馬遜網點的收藏量、點擊量和購買量進行推薦。
無人商店現在還處於探索階段,收銀自動化是一個很好的培養用戶習慣的切口。隨著無人商店積累的數據越多,它就越了解消費者,從而越能進行精準化的推薦。這樣一來,消費者就越來越離不開它了。
推薦閱讀:
TAG:無人零售 | 新零售 | 亞馬遜Amazo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