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賺錢的重任,就全部交給白銀了

連續說了好多天的白銀,大家煩不煩·······回答一定是不煩,賺錢的事情哪有人煩的,嘿嘿。我們今天呢,就接著說白銀。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白銀的報價是16.6美元一盎司,比之前還便宜了一些,前面的文章說過了,白銀我的思路就是越跌越買。跌的便宜了,咱不就能多買一點了么。

話說回來,我這麼苦口婆心的勸大家來投資白銀,很多人都還雲里霧裡的,如果不刻意提起來,白銀作為一種投資品其實已經被許多人放棄了:行情雖然跟黃金一樣依賴美聯儲加息帶來的弱勢美元以及國際政治避險需求,但漲幅卻比不上黃金;加上工業需求不振,長線投資白銀的投資人(如果存在的話)簡直看不到什麼時候是個頭。

早在在2016年還有機構激進預言:「2017年白銀將漲至30美元/盎司,較2016年銀價水平,漲幅接近90%」。而事實上白銀在2017年除了頭四個月漲了17%,接下來三個月馬上就回吐了全部漲幅。時至今日,紐約期貨白銀的價格還在16美金/盎司左右徘徊,離預言的30美元/盎司看起來遙遙無期。有一份調查特朗普當選以來一年41種典型資產表現的統計報告中,白銀以下跌8%的成績吊車尾。這是2017年的時候人們對白銀的總結,但是到了2018年呢,市場的情緒貌似在慢慢的發生變化了。

據跟蹤貴金屬市場的網站SRSrocco報道,今年前三季度,全球三分之二的主要銀礦公司都經歷了產量滑坡,同比減少的產量高達900萬盎司。並且,這些銀礦產量下降多半是礦脈枯竭、礦石品級下降等不可逆轉的因素所致。供給減少,會推高價格,這個簡單道理大家都懂的。但利好真的就那麼簡單嗎?

老實話告訴大家,這裡有人玩了一個偷換概念的遊戲:把已知探明的白銀礦場的產量下降,和白銀在地球上的真實儲量作了等同。礦產這回事是這樣的:先有探礦,再有採礦;有了探明儲量,只說明現在已知的天然存量,不代表未來就不會再發現新的礦藏。這種把戲以前就鬧過一回:根據2005年的探明儲量數據,全球可供開採的白銀只夠繼續開採12年的;等到2010年,世界已探明白銀儲量上升為51萬噸,相比05年增加了24萬噸,等於還可保證開採23年。5年就能翻近一倍,可想而知,在探礦技術進一步提高(這是必然的),採礦器械進一步精良的背景下,白銀的真實生產可能會怎樣。

礦業公司有自己的經濟賬,遙想當年國內的煤炭鋼鐵一樣的,那時候再國內每開採出來一噸煤炭或者一頓鐵礦石,是要賠錢的,經濟學家說是產能嚴重,經濟不好,要去產能。那現在國內的銀價3塊多一克,也就是300多萬一噸。(具體的開採成本我們就不細算了,明白人都懂)遠的不說,就跟2012年的價格都差了1倍多。這四年時間,一直都是3塊多4塊多徘徊。礦業公司都要瘋掉了。壓根不賺錢么。在煤炭和鋼鐵精力了幾年的低迷之後,從2年前又開始繼續爆發,成倍成倍的漲,難到白銀就不能這麼搞。我看完全可以搞。

就在2017年,金融危機爆發整整10年之後,全球央行都加入了加息大軍中,美國首當其衝。再隨著邊際效益的遞減,似乎寬鬆的貨幣環境對經濟的正面作用已變得不再像設想的那般有效,這就使得黃金白銀這種硬通貨的避嫌屬性得到了極好的展示機會。之前有詳細跟大家說過,金融界的獨角獸公司摩根集團,整合了旗下的所有公司大舉持有白銀現貨實物,據說持有白銀的數量比總部的大樓都高。

摩根為什麼這麼瘋狂的持有白銀,一個字,它要漲。

而且白銀與黃金的不同在於:黃金可以被佔有,但是由政府控制的,而白銀則想原油被政府當做戰略資產儲蓄起來。因為白銀擁有工業屬性,並且是由企業生產,因此不受政府的控制。也許這使得摩根大通中意上了白銀。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白銀的工業屬性,在全球不斷改變的經濟結構環境結構中,白銀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雖然今年白銀ETF的流入是白銀市場的一大推動,但白銀的工業需求對銀價的支撐作用更強。白銀市場的需求中有超過50%的需求來自工業製造應用。在過去三個月中,iShare白銀ETF(SLV)和ETFS Physical Silver基金(SIVR)增持了12.5%,對比SPDR黃金ETF增持的6.1%,表現更為強勁。

後市白銀市場工業應用的需求也將繼續支撐銀價,數據顯示,太陽能行業的白銀需求在去年增長了23%,是連續第二年的增加。此外,光伏方面白銀需求預計到2020年將增加150%。

當人們意識到自己手中持有著沒有價值的貨幣時,大量的資金將湧入貴金屬中。考慮下這個:現在的全球投資者持有著價值3.04萬億美元的黃金,而白銀的持有量僅為可憐的508億美元。你知道嗎,根據Barclay Hedge提供的數據顯示,僅僅是對沖基金管理的資金規模就有2.7萬億美元。這僅是想進入白銀市場的大量資金中的一小部分,白銀價格將漲破天際。

白銀的未來前景一向被市場投資者看好,連頂級投行摩根大通也毅然加入看漲陣營中,此時不入場更待何時呢?

推薦閱讀:

我的項目百天總結,迎接下一個一百天
我們動手吧,白銀的送錢行情

TAG:金銀投資 | 對沖套利 | 外匯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