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變化的。

我想陽明先生年輕的時候,肯定也遇到過一個跟我一樣的問題。那就是,讀書雖然好,可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呀。

書上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可是把書讀破了都沒有讀出個卵來呀。書上教的修齊治平的道理,沒有一個用得上啊。書上說人是善良的,可是世道險惡呀。

人世間的道理,書上並沒有說完啊。

更有甚者,讀的是聖賢書,乾的是殺人放火的勾當。一心求正義,卻被人罵只會死讀書,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

世風日下,道德淪喪啊。

可他娘的道德淪喪不是一兩天啊,孔夫子時代就說世風日下,道德淪喪了。幾千年後居然還是世風日下,道德淪喪,這世界,難道是越來越壞?

除去知行合一,認識不能跟實踐統一這塊不談,我認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世界是變化的,對的,我要談的是馬克思的發展觀。然而提出這個觀點,並非只有馬克思,很多偉大的人都發現了這一點,世界是變化的。

既然世界是變化的,就不要想著用不變的知識來應對這個世界。昨天的道理今天不一定適用,那個地方的道理,不一定適用這個地方的道理,照搬照套,那就是教條主義。

古代禮樂仁義治天下,今天再照搬這一套,那就無效了。

要承認這一點很難,因為承認這一點以後,要面臨這一個新的問題,如果世界瞬息萬變,我要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如果路你都不告訴我要怎麼走,我只會原地踏步。

心外無物,在接受這個觀點之前,必然也要先考慮世界是變化的這個問題。格物致知,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有個毛線用,今天格的這棵竹子明天就長高了,外物是變化的,格來格去,追求的都是過去的認識。

歷史有助於我們了解過去,理解現在,展望未來,可這個展望,用的是歸納法,歷史上出現的所有天鵝都是白的,不代表下一刻、下一個地方出現的天鵝也是白的。

什麼?你說你從中格出了理。竹子一天天長高是因為陽光和水分。嗯,不錯,棒棒的。可是,這個理,如果你不是做草木匠,有什麼用呢?要知道,我們格物是為了致知,致知是為了進步,為了吃飯。今天懂了竹子的道理,明天懂了音響的道理,何年何月才能懂得吃飯的道理,懂得賺錢的道理。

有些人餓怕了,拋棄了,反而明白了道理,反而賺到了錢。

拋棄了書的人,一半在禍國殃民,一半在造福一方。

盡信書不如無書,格萬物不如他媽的不格。

不過他是禍國殃民還是造福一方,那些拋棄書的人,一定都在心裡問過自己。

每個人問的問題估計都不一樣。

轉擇點我相信就在這裡,這就是所謂的心外無物。


推薦閱讀:

TAG:心學 | 陽明心學 | 王陽明王守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