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認為可以逃避,你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後的結局
01
人和人之間有悲歡共鳴,但唯獨該怎麼活這件事,是沒有辦法以己度人的。
成長到現在,過去這麼多年,面對茫然的時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我總會時不時問自己——「現階段,我了解我自己嗎?我該如何評價自己?」
自我認知是一個非常複雜而又模糊的概念,因為人本身就很複雜,而一個人的價值觀、思想狀態、視野格局也時刻在變化。然而,隨時隨地能保持客觀評價自己的能力於卻又太重要且太難了。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不了解自己,而是出於某些原因拒絕關注自己,了解自己。就好比一個害怕家庭破裂的家庭主婦,為了維護家庭而犧牲個人技能成長的需要。這並不意味著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是生活當中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把聚光燈對著別人,以至於對自己卻一無所知。
人活著的意義在於體驗未曾體驗的美好。即便每一次的試錯機會,都很有可能成為上一次試錯成本的「加息」,或是下一次試錯機會的「預支」。可是每個人總要經過足夠多的試錯,才能嘗試著找到自我。任何人做任何一份工作的嘗試,莫不如此。如果薪資高昂極具吸引力,做的事情卻是自己不擅長或是不喜歡的,那遲早也會因為壓抑選擇離開;如果做的事情是自己喜歡且擅長的,待遇卻差強人意,那因為平台配不上自己的慾望和野心而選擇離開也只是時間問題。
曾經有一次,在我找工作的時候,坐在我對面的面試官,算是個業內的知名從業者,在面試接近尾聲的時候,我向他提出了我的困惑,為什麼你也像其他面試官一樣,要問我為什麼想要進互聯網公司做產品經理?
他給我的回答讓我第一次認真思考了自己職業選擇。
他說,把一件事做到優秀或許和錢有關,但是把一件事做到卓越,一定和錢沒有半毛錢關係。總是習慣於詢問求職者這個問題,也總是習慣於聽到「我想改變世界」、「我熱愛互聯網」、「不用寫代碼」、「工資高」等等理由。當然也會偶爾遇到一兩個人,能夠有條理性地娓娓道來自身對行業和崗位的認識和了解,並從對自我的認知層面和過往經歷中,解釋為什麼自己適合這個職業。
前者的無知總是讓人哭笑不得,而後者的思維深度,即使他們的答案並非全面和正確,甚至於回答里還有一些套路和誇張,卻依然能讓人覺得他們對這份工作的熱愛和渴望要遠比前者強得多,在可預見的未來,他們也大可能會在這個行業里生存的更好。
因為當你發現這個行業的本質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里,手握需求的刺激感與職位的高大上,毫無關係的時候,還要有一種別的東西讓你願意去從事這份工作。畢竟,當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孤立無援的茫然襲來,為了保持自己最後的體面,和最初的本心,總歸需要一個支點。
不管互聯網行業可以給你提供多高的薪水,我相信早晚都有那麼一天,與無窮無盡的加班、業績、團隊、身體健康比起來,你會發現——錢,所能帶來的安全感,遠不如每天下班陪家人吃一頓幸福的晚餐、不如每年體檢各項指標的正常。
是啊,如何清楚地認識自己?我是誰,我的性格如何,我有什麼優缺點,我適合做什麼,我喜歡或不喜歡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這些問題,在我們步入社會之前,從來沒有人真正深入地教會過我們如何科學客觀地去看待這些問題。這也是無數在一線奮鬥著的城市青年,所經歷過的應試教育最大的失敗之一。
殘酷的社會壓力逼迫我們窮盡一生,也要複製他人所謂的成功道路,來獲取社會資源和地位,卻完全忽視了人的內在需求引發的奮鬥本能,才是決定自身可躍遷位置的根本原因。
人生任何一個階段的「選擇」都只是一種形式,別被那些一時的物質迷惑。指引你最終方向的,一定是你能力和慾望疊加的真正屬於自己的「正確的選擇」,也只有在那個時候,你才能拍著胸脯說「我活明白了」。
02
夢想不死,靈魂必有所棲。而夢想卻又脆弱地如同花瓶般不堪一擊。所以任何人的理想主義都需要用現實為之打造一副鎧甲,而從大到小的一個個目標,正是構成這副鎧甲的每一個針腳。
它更像是記錄所有樹木生長的年輪——對於旁人而言,它一圈一圈地刻在那裡,稀疏平常,看不出有什麼需要值得特別重視的價值。但是對於「樹木」自己而言,它會知道,那一圈一圈刻下的,除了時間,還有什麼。當一個人也用某種方式刻下自己的年輪,那個時候,你會知道,他們準備好了,迎接接下來人生路上的苦與痛、樂與甜。
在外孤身一人對抗整個世界,回家和親人隔著鴻溝暢談。狂飲一口,那酒味,甚是苦澀。感謝謀生給日常人生提供著一種冷靜,防止人陷入對精神境界的迷醉,哪怕想過逃離,但還是得考慮生活,得先奠定基石,才能構築自己的理想國。畢竟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小時候那些牛逼哄哄的夢想,長大後都變成了買房。
也難怪余華會在《活著》里寫下:
作為一個詞語,「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當然,不曾在黑夜裡痛苦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一個人需要哭過很多次,崩潰過很多次,才能過好這一生。然而在這一點上,很多人往往分不清楚「做事」和「自我證明」的區別,包括我自己。
當你在做事,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時候,不會把這個事情當成自己的孩子,別人說幾句就不高興了。不管別人說什麼,都是幫你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反饋。而當做事是在自我證明的時候,否認你做的事情就是否認你自己。失去了客觀看待自己的能力。
一味地正確, 或者一味地錯誤,這樣的極端可能都不是什麼好事。相反,只有不斷地試錯,不斷地接收來自正向和負向的反饋,才能確保自己不至於偏離航道。
而這,也是通過不斷建立短期的、可達到的目標,來及時給予反饋的過程,最終才能「九九歸一」。
正如網友們所言:
世俗的選擇永遠都會給努力的人以入口,也永遠都會給想離開的人以出口,只是你要付出相應的代價。那麼認識自己這件事情,恐怕越早開始越好,因為越早,你就可以以越小的代價去選擇你是應當離開,還是應當留下。
永遠不要認為我們可以逃避,
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後的結局,
我們的腳步正在走向我們自己選定的終點。
希望我們,多年後回溯過往,都不會感嘆——
「時間可真是個婊子啊,在我身上嫖完就走人,給我留下些什麼?」
推薦閱讀:
※《易中天品三國》全集52集中有哪些經典勵志語錄?
※原創丨林志玲:溫和而有力量,謙卑卻有內涵
※三觀正的《武林外傳》,再看一遍的我們已是中年。
※萬點財經|拋棄你的從不是你的同齡人
※願你千帆歷盡,歸來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