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無意識中傳承的家族創傷,才是對你最可怕的詛咒

作者 | 胡慎之

微信公眾號:hushenzhixl


『當告別這些過去以後,也許我們才有新的體驗發生。』

1

在人的無意識中,除了會認同國家和民族的集體傳承。同時也會認同家族的某種傳承。

為了緬懷先人,過年、清明等我們都會進行一些祭祀,這其實解決了「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很多人也會落葉歸根,尋祖認宗,這些事情也體現了中國人非常重視家族觀念,特別渴望歸屬感,而這種歸屬意識已經深深根植於我們的無意識中。

因為渴望獲得歸屬感,被他人認同,所以有些家族延續的內容,就會在我們身上發生,並影響我們的生活。

我今天講的是家族創傷在我們身上傳承,並如何解決的問題,然後成為更好的自己。

2

如果家族裡有值得驕傲或感到無上榮耀的東西,那麼自然而然地,我們就會想為家族爭光添彩,獲得更多的榮光,我們稱之為「光宗耀祖」。然而,其實在家族中不光只有榮耀,也會存在一些創傷性的體驗。

而我要分享的故事,是關於家族創傷如何影響後代。

A小姐是一名網路工作人員,30歲,未婚。她的工作能力非常優秀,也得到上司和同事的認可,但她卻不能很好地進入親密關係。

A小姐曾經與一個有婦之夫相處7年的時間,在這段關係中她一直小心翼翼,不斷地犧牲自己來討好和取悅對方,只希望對方不要離開她。一旦對方流露出要離開或者不認同她的時候,她就會犧牲自己的利益滿足對方所有的要求,甚至幫對方解決經濟上的困難。

這種不平等的關係最終使得A小姐有心無力,煩躁不安,還會受到自己道德感的譴責。

後來,當A小姐聊起自己的家人時,她說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就是她的外婆是童養媳。在中國的傳統家庭中,童養媳可能是因為家裡條件不好而被父母當成累贅拋棄到其它的家庭中,可想而知,這樣的孩子從小缺乏自我認同感。

對於童養媳來說,她需要承受兩個方面的壓力。第一,父母不要我了;第二,我需要在新家庭里表現良好,只有這樣,別人才會很好地接納自己。於是,這種需要被認同或接納的願望就會非常強烈。

然而,被父母拋棄的經歷,讓A小姐的外婆一直處在恐慌的狀態中,從而使得她對自己的子女就會要求更多。

A小姐的媽媽是她外婆的第一個孩子,當外婆看到自己女兒出生的那一刻,她內心是失望的,認為女孩是無價值的存在,另一方面,她會我無意識地要求女兒照顧自己的情緒,幫助她分擔生活的重負。

遺憾的是,A小姐的媽媽無意識中認同了母親對待自己的方式,把這種創傷傳遞給了A小姐。

如果父母感覺自己是一個工具,自然就會把自己的子女當成工具來使用。A小姐的媽媽正是這樣。所以當A小姐出生後,她媽媽更注重的是自己的工作,把只有兩個月大的A小姐寄養在託兒所,並為自己找到合理化的借口——媽媽工作很忙,沒有時間照顧你。這個借口體現了媽媽要獲得他人的認同,而無法完成自我認同。

這時,A小姐似乎變成了阻礙媽媽工作的負擔。

也因為這樣, A小姐從小就學會了對媽媽察言觀色,她非常害怕犯錯誤,害怕犯錯後被媽媽拋棄,甚至在A小姐需要媽媽幫助和陪伴的時候,媽媽更在意的是外婆,這導致了她必然會忽略自己的女兒A小姐。

久而久之,A小姐的自我價值感也在不斷降低,她覺得自己是個累贅,也無法認同自己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

A小姐害怕被拋棄的創傷體驗在她外婆時期就已經存在了,這種創傷一代延續一代,以致於使得A小姐無法認同自己,也找不到任何的歸屬感。

而對不被認同和接納的擔心也讓A小姐感到非常孤單,無法真誠地結交朋友,在人際關係中她會把自己的情感封閉起來,成為完全隔離的狀態。當她遇到困難時,也絕對不會主動向人求助,因為在她的心裡,這個世界沒有一個人會幫助她,同時世界是危險的,隨時都有可能再次拋棄她。

因此,她沒有能力建立一個比較長久的、帶有情感互動的良好關係。這樣的重複沒有被A小姐意識到,這就是家族創傷的延續。

A小姐根本無法意識到,她認同了自己的外婆,成為了外婆,並且用外婆世界觀和價值觀在影響自己現在的行為,她已經在家族創傷的輪迴中,是家族創傷傳遞的犧牲品。

3

如果一些東西給家族帶來了不好的體驗,羞恥,恐懼,內疚甚至威脅到生命,在我們的無意識中變成了特別恐懼的存在,這也會傳承下去,然後影響我們行為,包括我們的人際關係、價值觀,自我的認知等等。

對於我來說,也有過類似的體驗。

我工作非常認真努力,曾經從事的是一些能夠賺大錢的職業,但總是沒有辦法把財富保留下來。這讓我一度很困惑,一直弄不清楚原因。比如投資一些生意,最後血本無歸;或者掙到了一些錢,借給朋友後就沒有了下文。我清楚自己並不是一個揮霍無度的人,但在錢被花掉的那一刻,心裡卻有個聲音在說:「這下好了。」

後來,我的分析師問我一個問題:「你家裡是否曾經因為錢的問題而遭受到災難性的體驗?」

當他這麼一說,我頓時豁然開朗了。

我的祖上是富有的人家,但到了我爺爺的那個年代,卻因為富有而差點被槍斃。我父親也因為家裡成分問題而受到了一些不好的對待,無法正常上學,甚至無法當兵,父親對此很是絕望。因為自己的出身被深深地否認,所以父親傳遞給我的一個價值觀,就是好好做人,意思就是要「夾著尾巴做人」。

如果不是因為財富,我的爺爺和父親就不會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他們的命運也許不一樣,所以,錢曾一度被家人視為不好的東西,而我也認同了這一點。當我變得富有時,家族中的創傷體驗就會使我感到恐懼,從而影響我的行為。這種創傷性的體驗會影響家族的價值觀,當然就會影響我們對待事物的態度。

祖上對錢的恐懼感一代一代地傳到了我這裡,影響了我對財富的態度,包括我和財富之間的關係。家族的過往,家族成員的命運,深深地成了我心中的一個烙印。

所以雖然我渴望財富,但我無意識中的家族創傷讓我對財富存在恐懼,甚至覺得沒有財富才能夠給自己帶來安全的感覺。這給我的財富消失提供了合理化的途徑,但我也會責怪自己為什麼不能好好把握財富。

家族的創傷,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其中包括:家族醜聞、家族的價值感匱乏(比如傭人的孩子)、家族中有過多的早年夭折成員、或者家族成員是曾經的罪犯等。

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家族創傷對自己的影響,那麼這種創傷會一直延續下去。

當我們意識到這些創傷性體驗存在時,就需要把這些家族的創傷在此終止。

一方面,這是自己的責任,作為一個成年人要為自己負責;另一方面,這也是自我成長中必然經歷的事情,和過去告別。

4

古人的家訓,就是家族價值觀的傳遞。

而入祠堂宗廟,就意味著被家族認同和接納。這可以讓我們感覺到更有價值,並滿足歸屬需求,當然也就意味著一種有被群體保護的安全感。

但有時候,我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多是用忠誠來換取,然而這種對於祖上或者家族的忠誠,往往制約我們成為自己的可能。

忠誠的目的,就是完成別人期待,並獲得認可,獲得安全的存在空間。這也是被家庭忽視而壓抑憤怒,但又在拚命對忽視自己的父母討好的原因。

在多子女家庭中,往往對家庭貢獻越多的那個人,恰恰是最被忽略的。這常見於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姐姐成為家庭頂樑柱。媽寶男和扶弟魔,就是忠誠的完美呈現。

忠誠對於我們來說,更是尋求歸屬和認同的一種願望。但過於忠誠,恰恰是沒有自我。

因此,我們首先需要重新定義自己。家族的過去,我可以選擇承擔,也可以選擇脫離。

當發現家族的創傷體驗正在影響著我們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就像我重新定義財富與自己的關係,當我發現財富可以給我的生命帶來一些美好的體驗時,我不再是抗拒或恐懼它,而是迎接它的到來。以心想事成的原則來講,就是當你不去抗拒財富的時候,財富也就來了。

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與過去和解或告別。

嘗試和自己的長輩聊聊過去的事情。可以認同家族中榮耀的那部分,因為那些可以成為我們成長的支持性資源。

對於有家族傳承的創傷,我們可以保持距離,成為改變者,而不是親歷者,實在不行,也可以成為旁觀者。

有一些人可能一直對自己的名字非常抗拒,甚至有想換名字的願望。

名字有時候代表著家族或者家庭對你的期待,不斷滿足他人的期待,會讓我們一次次地陷入創傷的體驗中,也就是你完完全全忽略了自己,延續了他人,而不是你自己。

當我們感覺到自己命運痛苦而無力改變的時候,總是會把期望放在下一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無能的父母養兒防老,或者因為自己無法完成的願望所以讓孩子去完成。而內心強大的父母,更願意自己的孩子盡情享受這個美好的世界,成為他們自己就好。

所以當我們無法完成的時候,或者當我們發現這個期待不是很合理,以致於讓自己感覺到力不從心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想要掙脫。

換掉家族給予的名字,一方面是拒絕家族對自己的期待,另一方面是告別過去的自己的表現。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家族可能會感到背叛或愧疚。但這不是我們的錯。

對於以前給我們造成的一些創傷性體驗,我們不是去責怪,也不是去記恨,更多的是接受。接受,並不代表著我們認為是對的,或者原諒。沒有什麼是我們需要去原諒的,我們也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雖然很無奈,但是如果我們能去接受這種無奈,這就是和解的開始。

我們說的命運或者詛咒,說白了就是家族傳承,或者創傷的延續。

我們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是為了更好地去哪裡。

家族的創傷,會成為詛咒一般,牢牢銘刻在我們身上,當我們越是想獲得家族的歸屬感,也就意味著會承受越多的家族創傷在我們身上,本來我們可以脫離的,最終也會在無意識中被我們抓住。但當我們喜歡現在的自己時,和解也會隨之發生。所這和當我們感覺自己越糟,才會更責怪自己的父母,這是一個道理,是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合理化解釋,也就是推責。

所以我們可以嘗試著和自己的一些無法釋懷的過去以及家族創傷做個告別和解,當告別這些過去以後,也許我們才有新的體驗發生。

最後,A小姐意識到了自己在成為外婆,並且也在用媽媽對待自己的方式對待自己。

我對A小姐說,當你看到一個不被媽媽照顧、哭泣悲傷、又很害怕,那個孩子時候的你,成年的你能做點什麼嗎?她說,我可以去抱抱她,安慰她,陪著她。

那你再次感覺那個人要離開,一個人恐懼的時候,你能做點什麼嗎?她說,我長大了,我可以嘗試去照顧自己。

過去無法改變,但現在,一個不被恐懼驅使支配的我,有很多選擇。

by:胡慎之

(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知名關係心理學家、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暢銷出版書籍有《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變形記——十天變成一個好孩子》、《別對我說謊——微表情讀心術》、《童心密碼》等等,同時也是《婚姻與家庭》《羊城晚報》《新快報》《信息時報》等多家雜誌報社特約撰稿人。

微信公眾號:hushenzhixl

推薦閱讀:

《傷城》,復仇有用嗎?所謂傷城,或許就是滿是沉溺於過去之人的城邦吧

TAG:創傷 | 傳承 | 身份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