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Board#5:蘋果給華爾街的「說辭」;谷歌推廣Chat要顛覆SMS;遠離社交媒體一個月體驗……

TechBoard 是一個全球視野下,甄選每周重要科技評論的欄目。我們將以摘要的形式引入值得閱讀的科技評論文章,並鼓勵讀者去閱讀原文。這是 TechBoard 的第五期。

這是 TechBoard 的第五期,我們推薦了 Neil Cybart 分析出的蘋果公司對華爾街的新「說辭」:資本配置; 谷歌在 Android 平台的通訊應用「且敗且戰」史,以及其要用 Chat 來修復 Android 平台信息應用混亂的舉措;遠離社交媒體,精簡數字生活一個月的實驗結果;谷歌新推出的「Talk To Books」,用??來答疑解惑;特斯拉在 1926 年對智能手機的預言;未來在線教育和傳統大學的融合趨勢;Alan Kay 回憶喬布斯和 iPhone 誕生;Kara Swisher 對 Tim Cook 的採訪以及回顧了喬布斯對用戶數據和隱私的看法。

《蘋果找到了給華爾街的「說辭」》

分析師們不斷下調對 iPhone 銷量的預期,按理說蘋果公司的股價也應該隨之下跌,但出乎意料的是,蘋果股價跑贏市場,在歷史最高點附近徘徊。從商業和金融角度分析蘋果的科技作者 Neil Cybart 認為,蘋果股票價格的彈性反映出該公司已經在華爾街找到了一套「說辭」,一套不以 iPhone 為中心,而是資本分配的「說辭」。

Neil 先解釋了為什麼華爾街偏愛,或者說需要公司給出一套「說辭」。以亞馬遜和 Netflix 舉例,亞馬遜就說自己要給用戶提供最好的零售體驗,Netflix 則是自產自銷高質量的娛樂內容,用戶付費反哺內容。Neil 認為這就是公司給華爾街講的故事,這套說辭就能讓華爾街把看待公司的重點不完全放在利潤上。但 Neil 認為,蘋果一直以來就沒有找到一套好說辭,華爾街只把它當作一家賣硬體的公司,參考其價值基本靠銷售量數字。

早在兩年前,蘋果就想把服務收入甩到華爾街面前,告訴他們,「蘋果生態圈比賣幾件更重要」!但這套說辭的漏洞即在:蘋果服務收入和硬體銷售量成正相關。兩年來,蘋果通過其股價的良好表現,也逐漸找到了另一套說辭:資本配置。

蘋果近幾年的股價與大盤對比

Neil 認為資本配置將取代 iPhone 銷售量和蘋果生態圈成為應對華爾街的新說辭。圍繞資本配置的三個核心是:第一,極好的現金流循環,蘋果不靠規模而是「給最好的東西,收最高的價錢」使其近年來每年賬上都能保持超過 600 億美元的現金流去進行資本配置;第二,資本效益,蘋果沒有建立複雜的工廠網路,而是建立起第三方供應商網路,這使其可支配的現金流比 Alphabet、Facebook、Amazon 三家加起來都多;第三,股東紅利,蘋果不會亂花錢,而是通過回購和分紅回饋股東,也加強對公司的控制。

蘋果在給華爾街的說辭里暗含了可供支配的現金流比 iPhone 銷售量更重要;要注意公司整體的策略而非單一的產品;蘋果會不斷反饋股東,你們放心吧。這套說辭圍繞的是股東現在的資本如何創造未來良好的現金流,再回饋給股東。這,不就是華爾街最想聽到的嘛。

那這套說辭華爾街認不認呢?Neil 以蘋果股票表現、市值、企業價值來對比。他觀察到,蘋果企業價值的增長都來自於市場對其未來市值的良好預期,換句話說,投資者們已經在關注可供支配的現金流了。但這並不意味著華爾街就認了這套說辭,Neil 指出並不是每個投資者或市場都認可這一套。

蘋果近幾年的股票表現、市值、企業價值

就在這篇文章發布至今不到四天,蘋果股價暴跌 7%,原因可能是分析師下調了對 iPhone X 銷量預期,還有其最大的供應商之一台積電慘淡的財報。雖然現實並沒有「出乎意料」,但不妨用一種新的視角,來思考蘋果在做什麼,華爾街要看什麼。

延伸閱讀:TechBoard#3 趨勢展望:《蘋果計劃自 2020 年起在 Mac 上用自製晶元取代英特爾》

《Chat 是谷歌去修復 Android 平台信息應用混亂的下一套方案》

Android 系統沒有一個像 iMessage 一樣「趁手」的原生即時通信/簡訊應用,一直是該平台的一個痛點。不是谷歌不在意,而是十年來的嘗試都是無疾而終。這次谷歌想玩票大的,用「富通訊解決方案」(Universal Profile for Rich Communication Services)來代替傳統的 SMS,它們稱這個項目為 Chat。作為代價,前年剛在谷歌 I/O 大會上亮相的 Allo 項目已經暫停開發。而這次谷歌是否還是在重蹈覆轍,亦或是徹底的一次革新呢?

The Verge 這篇深度報道從介紹 Chat 開始寫起,Chat 不同於之前谷歌開發的聊天應用,谷歌將把 Chat 融入到 Android Messages 里,就像已有的 Google Assistant 一樣。作者稱其更像是一組能加進大多數 Android 手機聊天應用中的新功能。它的服務由運營商而非谷歌提供,這也使得它與已有的 SMS 一樣,不會進行端到端的加密(不同於部分地區的 iMessage),並且會遵循相同的合法攔截規則。至於 Chat 何時上線,就要看運營商的了。而這篇文章的重點也更多地放在了谷歌近十年在通訊軟體上的開發史。

iOS 有一款通訊應用 iMessage,Android 則有四款:對標 Slack 的企業級應用 Hangouts;主打智能助手的 Allo;目前最成功的視頻聊天應用 Duo 和原生自帶的 Android Messages。而谷歌的路線也很明確,不再開發消費者級通訊應用了,有特性就塞到 Android Messages 里。但為什麼谷歌要放棄曾經看來前程光明的 Allo,甚至放棄開發獨立的通訊應用呢?

作者認為 Allo 輸在了獲取用戶上。iMessage 內置;WhatsApp 和手機號綁定且不用付簡訊費;Facebook Messenger 建立在 Facebook 上,調用方便。而 Allo 不僅付費,還必須通訊雙方都安裝才能使用,因此兩年來 Allo 的安裝量也不過 5000 萬(全球 Android 用戶超過 20 億),WhatsApp 和 Facebook Messanger 的安裝量則是 10 億+。這使得谷歌不得不重新審視開發路徑,因此它們回到了「原點」,內置的 Android Messages,但換一種玩法。

新「玩法」即是富通訊(RCS),它功能強大、跨越運營商限制、方便調用且免費,但它不加密,這對谷歌來說可能是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但如果谷歌選擇了 RCS,那蘋果也可能不得不支持 RCS,文章中即提到了谷歌曾和運營商們去跟蘋果討論是否要支持 RCS。谷歌放棄了「框定」消息應用,而是決定接受一套「玩法」,怎麼玩則取決於用戶,這似乎就是 Android 能佔下全球八成以上的市場份額的原因之一。但「新玩法」也沒那麼好制定,谷歌接下來還需要對 50 多家運營商和近十幾家製造商進行監管,以及處理運營商、用戶、谷歌自己,這三方的信任關係。

截至2018年4月,支持RCS Universal Profile的公司。

延伸閱讀:富通訊(Rich Communication Services)介紹

科技媒體老兵「莫博士」發 Twitter 表示了此事的看法:「要旨:谷歌建了一套不安全的、被和政府一窩的運營商控制的通訊系統,還就在這個公眾前所未有的擔心數據隱私和竊取的時刻。」

遠離社交媒體,精簡數字生活一個月是怎樣一種體驗?

我們曾在 TechBoard #1 中推薦過《社交媒體「名不副實」》,文章作者 Cal Newport 鼓勵「數字極簡化的生話」,他曾在去年年底邀請了一批讀者參與了名為「數字生活斷舍離」(Digital Declutter)的實驗。實驗要求很簡單:今年一月,參與者要剝離掉生活中「可有可無」的數字元素,尤其是社交媒體。在三十一天後,參與者必須從無到有,重新選擇能回歸到自己生活中的數字元素。因為 Cal 要求要嚴格遵守實驗要求,他預期會有 40-50 人來報名,但結果有超過 1600 人來申請參與實驗,甚至都引發了《紐約時報》的報道。

實驗結束後,Cal 陸陸續續讀完了參與者的反饋報告,他得出一個結論:「當從簡單的數字干擾中解脫後,參與者們能把全部的自由時間用在更積極的行動上。」Cal 舉出了幾個參與者的反饋:一名工程師意識到自己在「不重要且無用」的社交媒體上浪費了多少時間,在強制戒斷社交媒體後,他重拾了下國際象棋的老愛好以及成了一名樂高狂人;一名曾是畫家的瑜伽教練想了想「是發個動態好還是重拾畫筆好」?一個月內她申請了三個藝術展,並且已經被批准;有許多博士後稱在學業外找到了真正能放鬆的愛好;公務員把訂閱的數字版《華爾街日報》換成了紙質版,他覺得最輕鬆的是不用被標題黨騙進去又不可自拔地點了又點了……

總之,就 Cal 列出的反饋來看,斷舍離社交媒體的參與者們,紛紛把時間投入到了家庭、鍛煉、新老愛好、讀書等各個方面。Cal 指出,參與者們都沒有在戒斷後感到「悵然若失」,而是直接把過去刷刷刷的時間拿來做有益身心健康或個人成長的事。

其實重要的是,看清人類期待社交媒體的效用和它實際帶來的效果之間的差別。比如人們期待社交媒體的娛樂性,但許多參與者重拾舊趣也很開心。人們期待社交媒體能連接親友,但點塊玻璃給個「??」真的比打個電話,親自陪陪家人更好嗎?人們期待從社交媒體上獲取新鮮資訊,但從參與者的反饋來看,紙媒更能讓他們從碎片新聞中理清想法,而暫緩不到一天也能避免「泥沙俱下」的新聞,更多地參與者則直接摒棄新聞,讀書去了。

「FOMO」(Fear of missing out 害怕錯過)的現象越來越普遍,Cal 在文末稱人們已經發展出了對數字消費內容的「損失厭惡」心理,但損失厭惡告誡我們的正是「能拋則拋」,不要為了避免損失而投入更多。Cal 認為這場實驗能教導我們的,是不要把好處一碗水端平,而是專註於最有效用的行為,剔除那些同類效益但低效用的行為,不要試圖去做一切可能是好的事,不要讓 FOMO 主導你的生活。

延伸閱讀:紐約時報對此次實驗的報道《一個遠離在線成癮、對抗再點一下的呼籲》

新器:為什麼不問問谷歌圖書呢?

Google 從一個公司名稱延伸到了一個動詞,那在 Google 發明前,人們是如何答疑解惑的呢?多半是從書中吧。

Google 從 2004 年開始尋求與圖書館和出版商合作,大量掃描圖書,欲打造世界上最大的數字圖書館。而在上周,未來學家庫茲韋爾在和 TED 創始人克里斯·安德森的對話中引出了 Google 在做的一個結合圖書和搜索的新項目——「Talk to Books」。Talk to Books 是一個 AI 驅動的搜索引擎,它的搜索庫是 Google Books 里十萬卷書中的每一句話。你可以問它「什麼是愛」這類形而上的問題,或是「為什麼圖靈測試很重要」這類複雜的「大問題」,抑或是「多吃纖維有利於減重嗎」這類生活問題。如果從搜索引擎的角度來看,它的反饋並不能稱得上精準。但這似乎也就是該項目的特性之一,你能知道寫近代道德哲學史的施尼溫德是如何解釋「愛」;無需看完 Google 首頁給出的幾十篇論文,從中找到圖靈測試很重要的「蛛絲馬跡」;各家營養著作中給出的「食用纖維建議」…… 這或許就是該項目名為「Talk to Books」而非「Ask Books」的原因吧。

庫茲韋爾稱該項目並不旨在成為一個搜索引擎,更多的是讓 AI 能理解自然語義,「語義搜索的關鍵是理解問題含義而非選出關鍵詞」。值得一提的是,庫茲韋爾本人一生研究的課題之一就是如何訓練電腦像個人一樣去閱讀和翻譯。去年他在 Google 的團隊還在 Gmail 中開發了一個新特性「Smart Reply」:在你打開郵件時根據郵件內容自動生成快捷回復。他認為「Talks To Books」對探尋和延伸個人想法很有幫助,而這種形式和反饋結果通常也很有趣。

延伸閱讀:為什麼你不問問谷歌圖書呢?

回到過去:特斯拉在 1926 年就預言了智能手機

天才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曾在 1926 年接受了《Collier》雜誌的採訪,那時雖然他已經進入了自己事業的黃昏期,他還是做出了許多驚為天人的預測。比如電力飛機、全球氣溫變化以及「智能手機」。

特斯拉認為,當全球都進入無線狀態時,就集合成了一個巨型大腦。我們將能無視物理距離進行即時通訊,通過電視和電話我們可以看到、聽到對方(也就是現在的視頻通話),而不同於已有的電話,這是那種一個人可以放到口袋裡的設備。我們將能見證特殊的事件,比如總統就職儀式、體育比賽、地震現場……就彷彿就在現場一樣(現在的 YouTube 和直播)。特斯拉認為,當無線傳輸商業化、規模化後,不只是聲音,動態影像也可以實時傳輸。到那時,我們再看當時的「打點電報系統」,就像看老式蒸汽火車和電動火車一樣(像是馬斯克的公司已造出來的電動汽車和在造的超級高鐵)。

對未來科技發明的設想外,特斯拉還在採訪中表達了他對兩性平等甚至婦權社會的構想,他還預測到 2100 年,優生學將成為普遍共識。雖然現在特斯拉對社會的預測難以說言中,但就科技而言,實在太過超先了。

但他不是一個人,上面的那幅漫畫並不是特斯拉所著,而是出於 1919 年 W·K·Haselden 發表在某報紙上的作品。就無線電話的預測,最早可見於 1914 年 L·Frank Baum 的《綠野仙蹤》。

寫到這裡不禁想起 TechBoard#2 中的推薦的文章《我們忘了去發明的那些改變未來的技術》,當然這裡也是後見之明了。

延伸閱讀:特斯拉對 2100 年優生學成為社會普遍共識的預測

趨勢展望:《未來大學看起來就像未來的零售業》

網路公開課從 2012 年興起至今涼了嘛?目前看來還沒有,至少在中國,它已經被套上了知識經濟的外衣活得越來越「好」了。但正兒八經的網路在線課程的現狀又是怎樣的呢?儘管沒有實現剛興起時「取代傳統大學」的雄心,但這種教育形式已經深入人心,並且讓人們重新思考高等教育在未來的可能性。《大西洋月刊》這篇文章即認為,未來的大學將會像電子商務一樣,線上線下二者融合。網路課程它沒有取代傳統的大學課堂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物理距離,就像網路聊天相較於面對面促膝長談,勢必會減損信息一樣。因此現在產生了一股「在線課程進校園」的融合潮流,就像線上零售商紛紛開始在線下開門店一樣。

文章中以提供網路課程學位的 2U 舉例,該公司和 WeWork 合作,讓 2U 平台的學生可以參加喬治敦、南加州大學的項目,在 WeWork 提供的地點來討論、研究和考試。在幾年前,喬治亞理工大學推出了計算機科學在線碩士學位,在沒有要求的前提下,參與該項目的大學生開始在家鄉附近大學裡學習和參與活動,甚至部分學生跑到亞特蘭大去參加畢業典禮。

在 2014 年,斯坦福的 d.school 開啟了一個項目,要求本科生重新思考 2025 年大學教育的形態,其中一個結論就是圍繞終身教育和非校園經驗設計出來的 Open Loop University:允許學生在任何時候完成總計 6 年的學業。比如你可以先學習兩年然後就去工作,工作幾年再回來繼續或者換到另一個專業完成剩下四年的學業。

這種融合不是因為線上線下的矛盾,而是跳脫出大學教育的一種教育視角。去年佛羅里達大學 5.6 萬本科生中 75% 的學生參與過在線課程,該大學管理者稱已經取消了再建五所教學樓的計劃。而在上世紀 70 年代,施樂公司也曾在華盛頓郊區建立了一個專門培養企業人才的校園。前施樂全球教育負責人 John Leutner 表示,這種方式既節省了外保培訓人才的資金,又能讓員工按照自己的時間和進度學習,提高員工的留存度。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升級,對勞動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終身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之時,高等教育勢必會打破大學校園的幾面圍牆。

Q&A:Alan Kay 和喬布斯在 2007 iPhone 發布時聊的什麼?

此問源於 Flickr 上的一張攝於 2007 年 iPhone 發布會之後 Alan Kay 和喬布斯兩人對視交談的時刻。

Alan Kay 本人在上周親自回答了這個問題,從他倆 1979 年相識到 2007 年照片拍攝的時刻。

他倆初次相遇是在喬布斯 1979 年去參觀施樂公司,當時 Alan Kay 還在施樂公司做電腦開發。而後 Alan Kay 提到了 Lisa 和 Mac 的開發背景;Alan Kay 在雅達利崩潰後受喬布斯之邀加入蘋果……到 1984 年,Alan Kay 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到了關於當年推出的 Macintosh 的看法,他說道「Mac 是第一台好到能被評判的個人電腦。」

Alan Kay 認為喬布斯邀請他去 2007 iPhone 發布會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喬布斯認為自己做出了 Dynabook,這個 Alan 於 1968 年所提出的電子書、一台可以帶著跑的電腦的概念。還有喬布斯「知行合一」了 Alan Kay 的那句著名的話:「真的認真對待軟體的人,應該去製造自己的硬體」。

而照片拍攝的當時當刻,Alan Kay 回憶到,那時喬布斯把 iPhone 放到 Alan Kay 手上,對他說「Alan,它好到能被評判了嗎?」而 Alan Kay 則手比了個 iPad 的大小並回復道「Steve,做個這麼大的你就將統治世界了。」

Alan Kay 回憶稱他在 iPhone 推出前幾分鐘的時候就意識到蘋果肯定已經造出了 iPad/Dynabook 樣式的設備,優先發布 iPhone 則是一個市場和時機下必然的決定。

聲音:Kara Swisher 採訪 Tim Cook

著名科技記者,Recode 聯合創始人 Kara Swisher 和 MSNBC 的 Chris Hayes 在蘋果春季教育發布會後採訪了 Tim Cook。從這場蘋果發布會獨特且鮮明的教育主題聊到 Tim Cook 對隱私、Facebook 數據泄露事件、亞馬遜、DACA、特朗普的引稅、移民等政策的看法。

之後的許多報道乃至延續至今的爭論的來源都是源於這次採訪中 Cook 表達的一些觀點。(TechBoard#4 「觀點碰撞:扎克伯格、庫克、John Gruber」中曾有部分摘錄)

從這次採訪中,我們既可以看出 Tim Cook 沿襲了喬布斯對蘋果公司價值觀的立場(採訪中還播放了喬布斯在十幾年前對用戶數據隱私的看法,喬布斯認為要讓用戶清楚且堅定的交出個人數據,而收集數據方也要坦誠的交代數據的用途。);也能看出 Cook 作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第一大公司 CEO「堅定」價值觀在當下政治形勢下「圓滑」的一面。因此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不要看他說了什麼,而是要看他做了什麼。在喬布斯後的蘋果公司到底創造了什麼、固守了什麼、放棄了什麼、得到了什麼,這些問題就交由聽者來思考吧。

延伸觀看:喬布斯在 2010 年接受莫博士 Walter Mossberg 和 Kara Swisher 採訪中談到他關於隱私的看法:「我們對待隱私非常嚴肅,比如我們非常擔心手機的定位,我們擔心因為我們的手機會讓某個 14 歲的孩子被跟蹤或者發生可怕的事兒。所以我們是這麼做的,在任何 App 要求定位前,我們不會要求開發方彈出提示,因為他們可能不會遵守這個規定,我們自己來彈出提示,告訴用戶「這個應用想定你的位置,你同不同意?」我們會做很多的要求,來讓用戶理解這些 Apps 是要拿你的個人數據幹什麼……隱私條約意味著要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讓人們知道他們簽的是什麼,我是樂觀主義者,我覺得人們都很聰明,有的人想和其他人分享他們的數據,請去問他,每次都去問他,一直問他直到他不勝其擾讓你不要問了,讓他們清楚地知道你要拿他的數據幹什麼。我們就是這麼想的。」

編輯:克里斯

題圖:W·K·Haselden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 Google 的 Flutter?
谷歌學術搜索不能用了,有什麼搜索引擎可以代替?
如果蘋果、谷歌、微軟打算毀滅世界會怎樣?
如何看待 Google 收緊 Android 控制權?這對國內的各大定製 ROM 會產生什麼影響?

TAG:Facebook | 蘋果公司AppleInc | 谷歌Goog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