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堅持自己就會傷害別人,我們該如何自我實現?

最近後台收到一個頗有意思的長留言,引發了辦公室里的激烈討論。我們先來看看這位粉絲的故事。

「KY君你好,我今年上大四,想畢業留在北京,做UI設計。我老家並沒有什麼大互聯網公司,回去之後不一定能做對口專業的工作。

但我媽媽並不同意。我的成長經歷比較特殊,三歲的時候爸爸就跟別的女人跑了。我媽一個人把我拉扯大。我媽還挺小女人的,很依賴我,每天都要給我打電話。她一直盼著我畢業回家,結婚生孩子,這樣她就可以有熱熱鬧鬧的一家人了。

我有一次提起過我畢業不想回老家,我媽哭了很久。她說我太自私了,她的一輩子都給了我,我卻只想著自己。而且她也覺得女孩子婚姻更重要,我到現在還沒有男朋友,她也很擔心。她說自己以前也很優秀,就是婚沒結好,讓我一定要吸取她的教訓。

我知道很多人都說,女孩子也要獨立自主,不要被人束縛,要追求事業。但是其實,我也很能理解媽媽的想法。她養大我真的很不容易,想到她一個人在老家沒人照顧我就會覺得愧疚。她是個很無私的人,對所有人都很好。比起來,我也會覺得自己太自私了。

另外,其實我自己也非常渴望家庭,可能是因為童年的缺失,我也很希望可以早早結婚,有一個幸福的家,這對我來說好像比事業發展更重要。我覺得自己這個想法很沒出息,我畢業於很好的學校,身邊的女生都很獨立,可我好像是不夠獨立的人吧。

我經常看你們的文章,我也想了解自己、成為自己。但這是一件好不容易的事啊。你能給我一些建議嗎KY君?」

這個粉絲的故事可以說充滿了值得探討的主題,她在講述中向我們介紹了道德兩難的困境,和價值判斷的搖擺。比如:

滿足自己的願望 VS滿足母親的願望

自私 VS 無私

事業發展比組建家庭更重要 VS 組建家庭比事業發展更重要

從她的講述中,我們看到一個迷茫的年輕女孩,在自身發展的路上,試圖做出一個「最正確」的選擇。在我們的後台,其實也有不少和她很像的人,她們非常努力,想要實現自我,但同時也感到迷茫和徘徊。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這位粉絲提出的問題,「我們如何才能成為自己?」

心理學家吉利根在多年的時間裡,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究女性和她們的發展問題。

她發現,由於社會上大多數撫養者都是女性,女孩和男孩實際上,有著不全然相同的成長體驗。對於男孩來說,假如撫養者是母親,她們很多時候都認為,小男孩只有在情感上與母親分離,才能培養起「屬於男性的男子氣概」。所以男孩子小時候會經歷更多「你要獨立自強」的教育。

而女孩子則被允許依戀母親,女孩子始終在和母親的關係中長大。所以女孩子在關係中逐漸形成自我身份感,她們對自我的認識和對世界的看法都始終與「關係」纏繞在一起。而吉利根認為,在關係中長大的個體,會有更強的共情能力,對他人的感知更加敏感,也會為關係的維護付出更大的努力。

對於給我們留言的那位粉絲來說,與她母親的關係就是她非常重視的一件事。她無法輕易把自己放在比關係更重要的位置上。

在關係中長大的另一個影響是,我們的價值觀、甚至自身的感受,也都會受到他人意見的影響。吉利根指出,女人會因為他人的意見,質疑自身感受的道德性,也會根據他人的看法調整自己的判斷。

我有過一個來訪,和我討論過父親的觀點,影響了母親和自身的例子。她說,她出生於一個相對富裕但關係不和睦的家庭。一直到高中以前,她都認為,比起財富和地位,和睦的家庭關係是最有價值的,也是她最渴望擁有的。母親也這樣認為。但父親每每都會表現出對這種想法的不屑,宣稱「你們是因為沒有過過窮日子才會這樣想」,「一旦你們沒有了物質上寬裕的生活,你們就會知道還是錢最有價值」。

到了高中以後,在父親的鼓勵甚至強迫下,這位來訪開始跟著父親接觸一些工作,她因此獲得了大量的讚賞。她看到父親的價值觀,的確是目前社會中盛行的、是有利於在社會中獲得更多資源的。到了大學及大學畢業以後,她猛然發現,事業有成、獲得好的物質生活,對她自己來說也已經變成「非常重要有價值的事」。反而對於和睦關係的追求已經被她擱置了。

這位來訪說,在不知不覺間,她已經改變了自己最初對於價值的認識。而她也並不能確定現在的價值觀,是否是她最本心的想法。

Horner (1970) 分析過一個關於女性和成功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安妮在醫科大學取得了全班最好的成績。而她對此的感受並不好。Horner通過分析這個故事,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女性有時會存在「迴避成功」的動機。她提出,女性從青春期時開始意識到,自己需要具備社會認可的「女性氣質」,而事業成功會被認為與女性氣質不符,因此她們陷入矛盾。此外她們也害怕成功會損害到一些關係,讓她們付出關係的代價。

Sassen (1980) 則並不認同horner對於這個故事的解讀。她說,也許很多女性隱隱知道,這種「分數更高就是更成功」的判斷邏輯里,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問題。也許安妮最想要的東西本來就不是得到最好的成績,也許在她的價值取向里,還有更重要、她更渴望的東西。

社會上有一些人,打著「女權」的名義,批判那些選擇了家庭、感情、關係,放棄了事業追求的女性。這種強行輸出價值觀的方式,和「綁架女性必須以家庭為重,不該追求事業」看似截然相反,其實沒有什麼不同。因為它仍然重複了一種霸權的邏輯,仍然粗暴地想要綁架人的價值觀。

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讓女性了解到,每一種選擇都是可能的,每一種選擇都是她們力所能及的,每一種選擇都有可能指向幸福。她們不是出於恐懼而選擇家庭,也不是出於恐懼而選擇事業。她們應該有主動的選擇權,選她們相信最適合自己,最有可能令自己快樂的事。

文章一開始的那位粉絲,需要做的,是放下對自己的批判,認真思考自己為什麼想要追求家庭?又是為什麼想要追求事業?你的判斷既不是因為某些人的評價,也不是出於某種逃避和恐懼。辨認清楚自己內心快樂的來源,真正理解自己的價值取向,選擇那個你相信是更會讓你幸福的選項,這是我們成為自己的第一步。

吉利根曾經做過一組長期的,討論女性道德成長的定性研究(1981)。其中一位被試遇到的情境,與我們的粉絲有所類似。她感到假如遵循自己的意願,離開家去外地工作,會上傷害到父母的感受,而如果留下來,又是一種自我的犧牲。

有一種重要的感受,總是阻礙著我們做出選擇,那就是「我不能太自私」。有一些人(不僅僅是女性),很容易陷入這樣的懷疑中,因為他們相信「只要沒有滿足別人的需要就是一種自私」。例如,他們選擇留在不快樂的關係中,因為感到對方在某方面非常需要自己,如果離開會辜負這部分需要,而這會讓他們懷疑自己是否過於自私。

有的人因此選擇了自我犧牲,也有的人遲遲無法做出決定,陷在反覆的猶豫和掙扎中。

似乎存在這樣一種道德上的兩難困境:滿足自己,從而傷害了他人的感受,是一種道德污點;而滿足他人,犧牲了自己,仍然是一種對自身的不負責任。

在這樣一種兩難困境面前,我們文首那位粉絲向我們提出了她的疑問:到底怎麼做才是「對」的?

吉利根說,實際的情況是,沒有絕對的對和錯、沒有一種絕對的「真相」。「真相」不是一個實體,而是從各個角度看就會顯得不同的一系列視角。

回到文首的粉絲故事,母親的觀點、女兒的觀點,都是真實的。在這種情況下,一種幸福似乎只能註定傷害另一種幸福,自我實現似乎必然伴隨著他人的犧牲。我們如何才能做出選擇?

為此,吉利根提出了一種新的責任觀。她提出,照顧關係中的他人、維護關係經常被女性視為自身的責任。而一旦這種責任無法達成,她們會受到自我道德的批評。這種責任感,很多時候都在阻止女性照顧自己、滿足自己,無論是作為妻子、母親、女兒、朋友等各種角色身份。

她提出,我們可以把負責任的對象,從他人,該換成關係本身。我們應當向關係中的每一方都負責任,而每一方就包括了我們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是過於簡單粗暴的:我們認真思索,然後選擇要麼滿足對方,要麼滿足自己。我們會向對方拋出一個結論,然後為結論爭吵。吉利根認為這不是一種真正負責任的選擇方式。

關係註定是複雜的,真相註定也是複雜的、多方面的。真正的處理方式應當是,儘可能把關係中的每個人都考慮其中,儘可能考慮到所有已知的、複雜的因素,在每個環節充分溝通,而決定也不再是一個結論,而是一段充滿了溝通、彼此理解、複雜的過程。

新的責任觀,是:責任不是針對個人而言的,不是要麼對自己負責,要麼對他人負責。而是對整個關係負責,對關係中的每個人負責。

所以,在我們做責任判斷的時候,不是一下子給出一個選擇自己、或者選擇他們的絕對化、非黑即白的結論。而是儘可能的考慮所有的因素、儘可能地權衡所有的可能性,充分和關係中每一個涉及的人開展溝通,做出「一系列」決定而不是「一個」決定,來儘可能對整個網路負責。

比如文首的粉絲,她需要的,可能是與母親一個更為深入的溝通,關於在更長的時間段里,她們能夠為彼此做些什麼,從而讓每個人的感受都被照顧到一部分。

這種新的責任觀帶出的新的問題解決方法,其實適用於很多情境。如果你覺得你的某段關係中存在兩難,你們都應當更加深入彼此的溝通和共情。沒有一種真相是能夠孤立存在的,而溝通和共情的過程中,就已經有一些矛盾會發生改變。

對於更容易為他人的需要妥協自身的女性來說,如果要對整個關係網路負責,就應當承認自己是關係中的一員。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也「合法」地應當被考慮在溝通、判斷的過程中,理應成為得出一系列決定的考慮因素之一。

比如這位粉絲,是否存在先在大城市生活一段時間,同時與母親增加更多的高質量相處時間(假期一起出去玩),再逐步安排之後生活的可能?

在真實的世界中,非黑即白的兩難困境幾乎是很少存在的。看起來針鋒相對的困境,是兩個人頭腦和情緒的作用。我經常看到現代女孩急切地渴望實現自我,也為了目標而拚命努力,但也在不經意間將個人的發展和他人的感受放在了對立面上。其實二者沒有你想像中那麼矛盾。

如果能夠深入考慮到更多的因素和可能,更深地給予對方共情,雙方能夠形成一種「為找到最佳方案共同努力」的協議,很多事都會在探索和解決的過程中變得不同。你完全可以一邊實現自我,一邊感受到來自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而這種更複雜的責任觀,和更複雜地「負責任」的方法,將幫助女性真正擺脫道德包袱,敢於去實現自我,並得到最好的支持。

願你能跟隨自身感受的引領,贏著困境而上,不畏懼它,用你的溫柔化解它,而不是僅僅與它相撞。你會發現,你能讓你想要的事物發生,你比自己以為的更有力量。

References:

Horner, M. S. (1970). Sex differences i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incompetitive and non-competitive situations.

Gilligan, C., & Murphy, J. M. (1979).Development from adolescence to adulthood: The philosopher and the dilemma ofthe fact.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Development, 1979(5), 85-99.

Gilligan, C. (1981). Moral development inthe college years. In The modern American college. Jossey-Bass.

Lever, J. (1976). Sex differences in the games children play. Socialproblems, 23(4), 478-487.

Sassen, G. (1980). Success anxiety in women: A constructivist interpretation of its source and its significance.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0(1),13-24.

想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心理問題,請關注KY心理課:【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跟誰學官網

點擊查看過往高贊回答:

年輕人千萬別碰哪些東西?

有哪些看似很傻,實則聰明的行為?

戀愛中不合適就分手是什麼心態?

為什麼一部分女性不喜歡生孩子?

有哪些細微但是高效有用的習慣?

點擊查看相關微信文章:

如果堅持自己就會傷害別人,我們該如何自我實現?

推薦閱讀:

好漢要吃眼前虧
如何保持有效的交流,溝通
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不成功也很快樂
交流的無奈丨一本怪書
與上級決策意見不一致該如何

TAG:溝通 | 自我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