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讀個三本,還是能夠改變你的階層
哪怕讀個三本,還是能夠改變你的階層
市場的魅力就在於,你即使是北大、清華畢業,也要和一個普通三本同台競技去應聘,你有很大的概率會贏,但僅憑畢業證書,你也無法就證明一定高人一等。
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人口大省河南今年參加高考的人數為86.58萬,仍為全國第一。在過去幾年,河南的一本率只有7.53%左右,屬於全國最低的幾個省份。可以想見,有大量河南考生,都無法升入較理想的大學。
這也就能夠理解,昨天(6月7日)有很多鄭州的考生家長專門去乘坐211路和985路公交車,他們要為自己的孩子沾一點喜氣。在別的大城市,考生媽媽也許只要穿一下旗袍就行了(預示旗開得勝),而在鄭州,即使是搞迷信,也要多辛苦一點。河南這個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只有鄭州大學這一所211,還是托「每個省都要有一所211」這個政策的福。
86萬考生,有30萬大概是毫無希望的,他們上不了任何大學。他們的父母,雖然也在為孩子的未來焦慮,但是卻註定毫無結果。相比之下,河南的父母似乎特別鍾情高考,河南總人口9600萬,有86萬考生(比去年多4萬),江蘇人口有7300萬,但是考生只有33萬(比去年少3萬)。
河南的家長,更迷信「高考改變命運」嗎?那麼,如今的高考,到底還能改變什麼?
今年正好是恢復高考40周年,媒體刊發了各種文章,來探討這一對中國歷史產生巨大影響的變革。毫無疑問,高考曾經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像俞敏洪這樣的人物,沒有高考,可能永遠達不到今天的境界。馬雲高考成績不行,常被人用來作為例子,來證明高考無用。但是,如果馬雲不是幸運地考上杭州師大,他現在又哪裡討生活呢?
40年已經是不段的時間。1977年恢復高考那一屆,不少人考生年齡偏大,那一屆的大學生,有人已經退休了,而2017年高考的,已經有很多00後。40年的跨度,讓大學畢業生已經涵蓋了工作崗位的各個年齡段和階層,換句話說,大學畢業生已經統治了中國。一些官員和企業家,沒有受過正規大學教育,也會想辦法搞一個學歷,這其實也變相說明了大學對中國社會的統治力。
高考40年,其實正好分為上下半場。1996年開始,國家對大學生不再包分配,這是一個分界線。1997年,高考招生人數第一次達到100萬,從1999年開始,大學開始快速擴招,到2016年,招生規模已經突破100萬。
對前20年的高考生來說,「高考改變命運」,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活生生的現實體驗。考上大學,就意味著成為「國家人員」,意味著從此端上了鐵飯碗,同時也意味著在畢業分配的時候,你也沒有什麼選擇權。
對1996年之後參加高考的人來說,高考的意義其實已經變了。除了享受高等教育,個人也要承擔學費以及畢業後找工作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從1999年開始的擴招,已經讓高等教育變了味道,大學不再是「精英教育」,而變成了一種「平民教育」。它是大眾繳費學習和練級的地方,而不再是國家培養精英的場所。
接受媒體採訪大談高考改變命運的那些大佬,大多都是前20年參加高考的,他們毫無疑問是社會的精英。1977年只招了27萬人,到1996年,也不過招了97萬人。但是,從1997年到2017年,大學招生卻從100萬擴大到700多萬的規模。
換一個數據,可能更為直觀:恢復高考40年來,一共培養了大約1億大學生。前20年,只培養了1000萬,而後20年,則超過了9000萬。目前,中國光是在校大學生(從專科到博士)就有3000萬左右,這是一個巨大的人才池,每年放出700萬畢業生,怎麼可能是精英呢。
所以,我們也就能夠理解,為何有些用人單位的人力主管,在招聘的時候,會問一句:請問你的第一學歷是哪所大學?他實在在尋找「精英」,是在「普通高校」這個泛稱中,尋找非普通高校。
所以,這個社會才有211和985崇拜。現在全國一本院校,每年的招生人數超過70萬人,差不多相當於擴招之前全國總的招生人數。前20年「考上大學」和後20年「考上重點」,意思是一樣的。
當然,市場的魅力就在於,你即使是北大、清華畢業,也要和一個普通三本同台競技去應聘,你有很大的概率會贏,但僅憑畢業證書,你也無法就證明一定高人一等。對絕大多數二本或三本的畢業生來說,競爭就尤為殘酷。他們絕對不會把自己看成是「天之驕子」,也不會天真以為讀大學就能改變命運。
對他們來說,高考還能改變什麼?一個流傳甚廣的段子是這樣的:「高考的孩子們,你們一定不要緊張。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們,高考,只是決定你們未來在哪座城市打王者榮耀而已,不過還是好好考,畢竟大城市的網速好點。」
從這個段子,我們能讀出無奈和無盡的焦慮。高考還能改變命運嗎?這個問題應該改為:讀那些二本、三本院校,到底還有沒有意義?
我的看法是,即使讀二本、三本,仍然是有意義的。
恢復高考40年,我們的社會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1977年,社會的兩大階層,是農民和工人,他們分別處於鄉村和城市,相互隔膜。到了2017年,媒體已經很少報道「工人」和「農民」的新聞,不是說他們不存在了,而是整個社會的形態已經發生了巨變。
我們這個社會的兩大階層是什麼?你如何做一個二分法式的區分?中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城市化,你大可以分成「有房」和「無房」兩個階層。按照發達國家的習慣,會分成「白領」與「藍領」,或者「上層」「中產」「底層」這樣的三分法。
這些都是基於生活方式的劃分。一個受過大學教育的人,與沒讀過大學的相比,區別並不在於收入。一個在寫字樓上班的白領,可能沒有建築工地上工人收入高,但是他一定會認為,自己擁有更高或者更體面的「地位」。
40年高考,為中國帶來1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儘管讀的大學有差異,但是「大學畢業生」,仍然是一個有區分度的群體。他們從事著與腦力或者知識相關的勞動,而不再是體力勞動者。他們有一定水準的文化,他們也喜歡消費文化(電影、演出);他們也有大致接近的生活趣味,沒那麼粗鄙。
再直白一點說,他們是文化意義上的中產階級。美國在二戰後出現了這種龐大的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而中國則到2017年才擁有這個群體。一億人,還不到全部14億人的10%。中國的高等教育還會發展下去,按照如今每年700萬的招生規模,再過20年,中國才擁有2.5億大學生,在整個人口中的佔比仍然不高,它仍然是對人口進行區分的一個標準。
如果改變命運就指從奴隸到將軍,或者從屌絲變成馬雲,那高考確實改變不了你的命運。但是,高考卻可以改變你所在的階層。不管你是在農村還是城市,你都必須想辦法躋身於「大學生」這個階層。當然,如果你家境殷實,繼承祖產或者創業,都可以發達,但是對大多數普通人(中產或中產以下家庭)來說,讀大學仍然是有價值的,千萬別被網路段子給忽悠了。
20年前,我父親就對此有深刻理解。作為一位在農村生活的小學教師,他誘導我考大學,並不講什麼「改變命運」或者「升官發財」的大道理。往往是在炎熱的夏季,在田地里,他會問我:是這樣的生活好,還是在辦公室里吹電風扇好(那時他還不知有空調)?
【
推薦閱讀:
※計算機專業還能火幾年?
※如何對一部動畫片進行投訴?
※中國的教育該如何發展才能順應當今互聯網的發展?
※公共場所管教不住自己孩子哭鬧是沒有公德的行為嗎?
※教育是否能讓命運往好的方向走?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