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看日本:日本社會中人們為什麼活得累?

為什麼日本社會容易「中毒」?

人們被較真的減分演算法摧毀

所有的失敗經歷,都對你的成長有幫助。

人只要在工作,就會不小心犯錯誤。

「把14點的預約錯當成了(下午)4點」、「在重要的會議上遲到」、「弄錯了訂單量的位數」……

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聽錯、記錯等情況。除了這一類失誤以外,沒有達成指標或者目標時也可能對自己感到失望。

此時如果覺得「自己不行」而長時間消沉的話,就容易再次犯錯誤。該如何擺脫這個惡性循環呢?我覺得「積極地思考事情非常重要」。

說到底,人只要活著就會犯或大或小的錯誤。嬰兒也是在跌跌撞撞中學會走路的。積累失敗經驗,才能慢慢地成長。雖然情況和年齡不同,但對於大人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工作中的失誤一定會幫助自己成長。

但是,不能積極面對失誤的人就要一個人反省了。為了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而找出原因制定對策。只要注意不重蹈覆轍,多數情況下都會有所改善。此時最重要的是認識到「錯的不是『自己』而是『行動』」

就算做的事情有錯,也不能代表你這個人有錯。自己身為人的「秉性」和「行動」是兩回事。該改正的是行動。雖然不能輕鬆改變自己的秉性,但行動卻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找出了失敗的原因並制定了對策,就不必再耿耿於懷了。相反,如果責怪起了自己的秉性,就很難從惡性循環里掙脫出來了。

極端的自我否定並不會產生任何價值。不用多說,人都有各自的長處,不能只看到缺點。

但是,日本人的國民性導致大家的目光集中在了「負面」部分。

從全世界的角度來看,日本也是擁有「避免不確定性」這種文化的國家之一。很多人想極力避免不知何時何地會發生的不確定性情況,不喜歡「和平時不一樣的事情」、「緊急變更」、「意外事態」等。這暗示著日本文化就是排斥、厭惡失敗或錯誤的。

晚點幾分鐘也不被允許的日本鐵路「日常」

比如說去參加某個晚會。在日本,大部分情況下晚會的起始時間都是事先定好的,但在海外幾乎不會這麼做。

另外,日本的鐵路交通時刻保持緊張狀態,連幾分鐘的晚點也不被允許。大家對於遵守時間這一點非常嚴格。在這樣要求100%安全確切的社會中生活,每個人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絕對不可以有失敗或失誤的意識。

心理學研究表示,極端想迴避不確定性的人,或者是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低的人,很容易陷入不安或患上抑鬱症。因此,也有因為過度放大自己的失誤而深度厭惡自己,最終造成心理疾病的病例。

跟個人喜好無關,一直被「避免不確定性」文化影響的日本人,才更需要養成前文所說的積極思維方式。

作為一個外國人,我注意到的另外一點是日本人中有很多「完美主義者」。在工作中,非常多的人都是以100分為目標在努力。不拿滿分就說明自己不行,這種減分計演算法無疑就是消極思維方式。

對工作全力以赴是一件好事。但是對待任何一項工作都盡全力的話,反而有風險。當任務扎堆忙成一團的時候、當截止日期近在眼前的時候,人們就容易犯錯誤。不允許任何偷工減料、強迫自己做到100%,這種工作風格遲早會導致某一天壓力集中爆發,接踵而來一場大的失誤。

比如說,不管是什麼企劃都以100分滿分為目標來製作資料。女性也是努力一邊工作一邊育兒做家務。

有這樣的理想是沒錯的,但壓垮了身體就竹籃打水一場空了。「恰到好處地付出精力」「一開始不追求完美,首先把目標定在及格分」。這樣從容不迫地給工作分配一下「輕重緩急」,才不至於壓垮自己。

20歲30歲時積攢的「毒素」會在40歲50歲時發病

我感覺不光日本男性,日本女性兼顧工作和家庭、兩個方面都要做好的「成功壓力」也太大了。心中「不能原諒自己」的話,一點小事就容易導致愁眉不展,甚至精神崩潰。

這個時代,人們擁有近乎100歲的人生。也許將來的人在70歲之後也不得不工作。那樣的話,年輕時過於為難自己、消耗了精神和體力,就可能無法「長期工作」了。我們不能忽視了這個風險。

20多歲30多歲的年輕人經得起折騰。但是過度的工作壓力和消極思維會導致體內「毒素」不斷積壓,在40多歲50多歲之後爆發成疾病。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我們需要養成將失敗、失誤轉化成人生經驗的積極思維方式。本來日本的黑心企業就多,過於認真、過於消極是熬不下去的。

工作時,有一個簡單方法可以保持心理健康。那就是向知心的同事、朋友、家人抱怨。跟別人說一下「我搞砸了……」能讓自己的心情輕鬆一點,也許還能得到別人的建議。不要一個人承擔,多和別人保持聯繫,這是人們在危急時刻的支柱,也能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積極向上

(本文由滬江原創編譯,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想看更多有趣好玩的日本文化介紹,歡迎關註:

滬江日語官方微信:滬江日語(hujiangjp)

滬江日語官方微博:@滬江日語


推薦閱讀:

東京也是他們的家
【中日雙語】畸形的日本文化
日本的 」合法「黑社會

TAG:日本 | 日本社會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