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昔日瘴癘變江南(主要講環境改造與農田水利建設)

在元老院,南進派一直不能付諸行動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東南亞地區的自然條件,由於東南亞環境濕熱,蚊蟲眾多,尤其是瘴氣問題,一直在元老院內部吵來吵去。南進派尖銳的指出:現代醫學是拒絕承認瘴氣的存在的!但北進派則直接反問:那麼古人何以口耳相傳兩千年,且說得有鼻子有眼?

實際上在北人有關南方風土的諸多觀念中,瘴氣始終是一個鮮明的符號。它是有關南方風土記載中影響最持久、最為恐怖的項目之一。瘴氣實際上是多種疾病的綜合體,這裡包括惡性瘧疾、血吸蟲病等南方地方病,本互不相干,但由於北方人從未見過,且發現這些病對北人影響尤大,故籠統稱為瘴氣。為何以「瘴」命名呢?原來瘴字本作「障」,即橫亘在北方人面前的障礙也,西漢《淮南鴻烈》就有「障氣」一詞,東漢馬援南征交趾對瘴氣觀念的傳播影響巨大,當時他的部隊因病死亡十之四五,使他們意識到南北迥然不同的風土以及北人面對這種環境時的脆弱。所以,障氣一詞廣為人知,後來「障」加了病字頭,專以表述這種疾病。其時間則可能要晚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了。

龔勝生《2000年來中國瘴病分布變遷的初步研究》注意到了瘴氣地域的歷史變遷,認為秦漢瘴氣分布區域為秦淮線以南;隋唐五代時則主要是指長江以南至嶺南地區;明清時期大為縮小,局限於五嶺以南至雲貴一帶。

有趣的是:為何瘴氣的分布區域在兩千年里不斷壓縮? 更有趣的是當一地「王化」之後,就會從瘴氣名單中除名,這也就是為什麼瘴氣區域的縮小和南方開發程度同步的原因。甚至還出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在總體退縮的同時,瘴氣區域在局部還有擴大的跡象,例如明清時期瘴氣區域將一些以前從未涉及的地區包括進來,如南方的蘇門答臘,甚至還有北方的蒙古草原。

一個地方「王化」瘴氣就會消失,一個地方尚未開化就會有瘴氣。這說明,瘴氣在開發程度高的地方就少。實際上中國對南方的開發實際上是農業民族特色的擴張,農業民族擴張的目標不是市場和原材料,而是耕地。當地理條件限制不能向更北和更西擴張的時候,我們這個民族就轉而向內,向早已併入版圖但卻蠻荒的地區「擴張」,這不是劍的擴張,而是犁的擴張。而農業之所以能消滅瘴氣,其核心是農業的開展需要排水。

用督工在水利工作上的講話說就是:「農業要深度開發的第一步就是搞水利,修堤壩,建渠道,用引來的活水灌溉土地,讓莊稼生長不受氣候波動的影響。但灌溉不是水利的全部,排水和澆灌一樣重要。因為莊稼不僅會旱死,還會淹死。當然這其實是可以解決的次要問題,因為澆水量是可以通過渠道控制的,你可以選擇不灌那麼多水。真正的問題是土地的鹽鹼化。雨水是大自然「蒸餾」過的水,基本沒什麼礦物質,所以澆下來再蒸發掉,沒什麼大問題。但一旦你挖了渠道,引來的水就是在地面上流動了很久的水,甚至是從岩石中抽出來的地下水,這樣的水溶解了很多礦物質鹽。如果只澆不排,靠下滲和蒸發來排水,一年兩年或許還混的過,時間長了土地就是白花花的一片鹽鹼,完全不能再種地了。不信你看看鐘乳石,那就是水中析出的礦物質形成的。你還可以舔舔海水,裡面的鹽都是陸地河流帶進去的。水流進大海再蒸發,留下鹽分,所以大海才那麼咸。如果農田只灌不排,100%的水都是蒸發掉,鹽分積累速度可比溶洞或者大海快多了,幾年就會見到明顯「成果」。所以,修水利不僅僅是修堤壩,修渠道,更要修整地面坡度,建梯田,給窪地開排水口,最終保證整個農業地區不存在完全低於周圍地區的封閉窪地(水庫的水是可以通過水閘放出的)。這樣才能長期耕作。」

那麼為什麼排水就能消滅瘴氣呢?這就要回到最初的問題上去,什麼是瘴氣? 史籍或大部分研究者筆下及各類典籍中的「瘴氣」,事實上都是瘴氣和瘴水的合稱。瘴氣與瘴水對人造成傷害的方式與程度不同,瘴氣對人體的傷害程度相對要弱於瘴水。在對隴川、盈江、潞江壩子訪談中得知,儘管當地人對「瘴氣」的概念模糊,但在生活實踐中似乎也隱約察覺到,除了瘴氣之外,令他們致病還與「水」有關。一些當地老人說:「以前我們從山上引水喝,山上有毒性的動物和樹木多,山水從這些地方流下來,喝水後就著瘴了,而喝井水後就不會著瘴。像蛇、蛤蟆等都是毒物,只要有毒氣的動物過著水(經過水),就會引起瘴,這些毒物在水邊生長,有一種叫小黑牛的植物就生長在水邊,水流過去就有毒,還有斷腸草,雨季的時候就多了,毒得很。」此外,動植物尤其是有毒動植物死後,屍體暴露於曠野,在腐敗霉變的過程中形成變異有毒的屍胺、腐胺等有毒致病的有機化合物,以液體和氣體形式散布在山箐河谷,在炎熱濕悶和封閉的環境下,變成水汽蒸發,產生對人體嚴重危害的氣體和液體。周瓊教授認為,各種有毒礦物質和有毒動植物釋放、排泄及經生化反應後產生的各種致瘴毒素就是瘴毒素,產生瘴毒素的生物及礦物就是瘴源(原)體。當長期存在於這種環境中的有害氣體、液體對進入者的生命造成危害時,瘴開始從一種沉悶的自然生態現象與人類產生了聯繫。

因此督工在周圍出發前語重心長的教導說:「流水不腐,流動的水一方面把氧氣捲入水中,另一方面把下面含氧量低的水翻上來吸收氧氣,所以有機質分解的快,不容易出現微生物集聚情況。而且流動的水會沖走蟲卵,蚊蟲難以滋生。所以,大江大河雖然水多,帶來濕潤空氣,卻未必會直接致病。古人說瘴氣,一般說的也不是開闊谷地里的農業區,而是說周圍的山區里有瘴氣,可見瘴氣不能簡單地說成濕熱空氣。那麼,什麼樣的水會滋生病菌呢?顯然是不流動的積水,這需要存在許多比周圍低的窪地,存住雨水,而這樣的窪地在大多數地方常見。就算地表是斜面,倒下的樹木,塌落的石頭也經常會造成小型窪地,8月份我去大興安嶺,還在林間見到許多類似的窪地水坑,或者說小型沼澤。只是北方降雨少,晴天窪地會幹涸,冬天會凍結,而南方常見降雨多,氣溫高,窪地因此變成了富含有機質的「細菌湯」和蚊蟲「育嬰室」,成為人類這種已經沒有體表毛的哺乳動物的嚴重威脅。對於那些不適應南方菌群的北方人尤其可怕,帶來遠超出「水土不服」的傷害。平時這些窪地蒸騰出水蒸氣,在樹林頂上重新凝結為細小的水滴,形成霧團。這些霧團因此成為蚊蟲病菌滋生的標誌,被認為是「瘴」。再加上許多大群蚊蟲遠看就像雲霧,古人因此認為南方的空氣有問題。元老院要想在南方紮下跟就一定要搞好農田水利,讓水流動起來。」

因此農業開發意味著消滅「瘴氣」的源頭。在農民和蠻荒山區的對抗中,每一代農民都有大量的傷亡,但最終農民填平了窪地,排幹了沼澤,開墾了「壩子」,把煙瘴之地變成了肥沃的農業區。所以農業發達地區很少有「瘴氣」。不過小農改造土地的能力畢竟有限,許多連片的窪地沼澤沒法開墾,稍微偏一點的丘陵包圍的窪地也不會去處理。直到人民公社時代,集體的力量和逐漸加強的縣級水利技術部門配合,又給中國多墾出了幾億畝耕地,順便消滅了大多數南方農業區的「瘴氣」死角。這就是為什麼新中國建國以後再也沒聽說過瘴氣了。

因此周圍元老在接管普利安哥的第一天起就是大搞農田水利建設,當然大搞水利建設的代價也是巨大的,以往都是用幾代人的時間去填平窪地,排干沼澤,開墾壩子,消滅沼澤的活動被壓縮到了短短數年的時間,期間的死亡率也是巨大的。周圍元老自然不會讓寶貴的歸化民去做這種事,大量的奴隸和俘虜就死在了1636年開始的農田水利建設上。

伴隨東南亞生產建設團農田水利建設的還有後來著名的除四害運動與愛國衛生運動,這四害分別是:老鼠、蟑螂、蒼蠅以及蚊子。周圍元老對四害的消滅尤其上心,無論是內部講話,還是田間地頭的巡查,周圍元老反反覆復強調要消滅四害。周圍元老十分清楚,四害是消滅不完的,但是自己的強調能夠引起廣大職工的關注,養成良好習慣這就夠了。在東南亞建設團的村落里,到處都是宣傳話和口號,內容各式各樣,消滅村落周邊的積水,讓溝渠水流動起來,養魚吃掉水田裡的蚊蟲卵,還有號召孩子們把村落周圍的破缸,破瓦罐都敲成小碎片,免得雨天過後滋生蚊蟲。當然周圍元老也因此獲得了「蟲屠」的雅號,以至於1642年廣西蝗災的時候,周圍元老的人像被廣大群眾舉著拿去鎮蝗蟲了,並且由於廣西治蝗的成果,這一習俗迅速向北傳播,在中國的廣大地區周圍元老成了蟲神。

但這並不意味東南亞的開發一帆風順,在經歷了第一年奴隸超高的死亡率,以及第二年歸化民進入後相對較高的疾病率以後(死亡率並不高,一旦得病,一般會送到已經開發好的地區),東南亞的瘴癘帽子算是被徹底摘掉了。

推薦閱讀:

蜀漢滅國後,傳奇五虎上將的後代下場如何?
左宗棠的8句《關於讀書的名言》是怎麼回事?
拋棄江山扔掉王冠,溫莎公爵一意孤行的的傾國之戀
百里守約是什麼?
暴君第三季大結局是什麼?

TAG:臨高啟明 | 歷史 | 科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