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多樣的文明
天下,意即整個文明世界,也就是國際、外交關係的總和。早期,受自身認識的局限,我們所謂的「天下」其實只有華夏一族生活的中原及其周邊地區,相應地,所謂的「國」也就是指某個地區的部落集群或是諸侯國。直到春秋戰國之前,我們都認為天下除了中華王國再無別的文明,其餘地方皆是荒野或少數蠻族人遊盪的地方,故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說,此時的國際關係全都受王國君王的統一節制,可以說是王即天下。
後來,北方的草原游牧民族漸漸形成了不可忽視的勢力,我們一開始並不想承認他們是另一種形式的文明,但他們確實已經與單純以家族方式聚居的原始野蠻人不同了。他們能夠進行規模很大的、協調一致的有組織攻擊,而且由於他們的騎兵數量眾多、騎術精湛,到秦朝時已經成為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實際威脅。秦朝的郡縣制完全取消了諸侯國作為行政單位的存在,我們又暫時不願意認可游牧民族的文明群體身份,所以當時的「國家」與「天下」兩個概念出現了重合,致使兩個詞語各自的用法一度模糊,基本成了中華帝國等於天下。
漢朝時,漢高祖劉邦攻打匈奴不利,遭遇「白登之圍」,被迫議和,這才正式承認了游牧民族的文明群體地位,華夏自此不再是孤獨的文明。王昭君出塞和親則相當於認可了匈奴的政權與中華一樣是個獨立的國家,儘管我們中許多人從內心裡並不情願尊重匈奴的國家主權與中華是平等的。事實證明,以匈奴為代表的游牧民族政權,似乎更不打算尊重中華文明的國家主權。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我們認識了更多的西方文明國度,再往後我們知道,像天竺那樣擁有絲毫不遜色於中華的文明精神的國家也是存在的。我們曾經非常嚮往著更多地學習世界上其他文明國家的思想,了解他們的歷史、習俗、文化,充實我們的知識,以便於更好、更全面地理解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可是你們知道,美好的事情經常在現實中占不到多數,在對外交往的現實歷程中尤其如此。與我們毗鄰的南方蠻族雖然也先後建立了自己的文明國家,然而他們的實力普遍較弱,發展相對緩慢,還算容易相處,但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大不相同了。你們可能學到過相關的知識,草原放牧的生產方式不能產生出足夠人們生活所需的一切,游牧民族必須時常通過交易兌換大量生活所需的糧食、果蔬、茶葉等農副產品。可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年代裡,一旦出現大範圍的異常天氣變化(如冬季寒潮活動加劇),農業和畜牧的收成都會大幅度下降,我們依靠千百年積累下來的種植技能和抗災經驗,憑藉面積廣大的國土和集權朝廷有力的救災措施,一般尚能勉強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但游牧民族的牲畜卻會大批死於嚴寒和飼草不足。
斷絕了生活資料來源的游牧群眾,很願意在他們可汗的領導下把所有見到、遇到的財富奪為己有。倚仗著強健的快馬、彎刀、利箭,將路過的地方全部化作廢墟,這就是他們的文明的存在方式,也是他們獨特的生存之道。游牧民族彪悍的民族性格、健壯的體格、崇尚掠奪和侵略的習慣、以及高超的戰術素養、戰鬥素質,在整個歐亞大陸的歷史上赫赫有名,多少國家被他們擊破、慘遭屠殺和搶掠,堅固的城池也經不住他們的鐵蹄踐踏。作為東亞地區最富裕的農業國家,我們自然就成了游牧民族生活困難時一個重要的劫掠目標。
雖然屢屢遭到游牧國家的搶劫和騷擾,我們也不可能完全拒絕與鄰邦的交往;雖然從不主動挑起民族復仇戰爭,我們也懂得吸取教訓、防範來自草原的入侵;雖然知道對方是文明的民族、了解他們侵略行徑的本質只是因生活所迫,我們也不能放棄抵抗、任人宰割。在與游牧民族漫長的交往歷程當中,我們嘗試了各種辦法,希望能夠用某種努力維持自身和他們之間的和平狀態。這些辦法包括:正面的軍事對抗、反擊,在邊境地區建設大規模的防禦設施(長城、關隘)、依託地形和工事固守,簽訂協議、政治聯姻、加強外交關係,推行民族融合政策、幫助他們改變生活狀況,屯墾戍邊、建設邊境緩衝地帶……結果你們都看到了,這些舉措都無法永保和平。
我們得到的經驗表明,如果自己國家內部不團結、動亂頻發,或表面繁榮實則積貧積弱,不能以堅強統一的意志行事,就必然不能御強敵於國門之外。反之,則沒有無法戰勝的敵人。游牧騎兵再怎麼兇猛,我們亦曾多次將其打得潰不成軍,不論在戰略還是戰術上都取得過輝煌的勝利。但是,戰爭狀態不可能永久持續,勝利或失敗都不過是暫時的現象,也許一時的勝負會對後世造成深遠的影響,可這並不能改變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只有和平才能帶給人們可靠的安寧和健康的生活。
推薦閱讀:
※城市印象-里斯本:天涯海角,勇士等閑
※人類發展史7:力量時代
※【認知升級】·第四天|你憑什麼總覺得你比上一輩人聰明?
※為什麼數千年來,亞歐文明一直碾壓其他大陸
TAG:人類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