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樣選購一輛質量靠譜的車?

身邊經常有朋友問我,XX車怎麼樣,質量好不好,小毛病多不多。問的人實在太多,我突然意識到這似乎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因為隔行如隔山,非這個行業的可能對於這個行業有太多的想像空間,即使我在汽車行業里也經常因為選購車而和同事有大的分歧。既然如此,我就寫下自己的一點經驗,幫助潛在車主避免可能的大坑。

首先著重說明一點:我關注的是質量靠譜。所以如果有人說你說的這個老馬車百公里近12秒了,垃圾。抱歉,我根本不care它的加速好吧,要加速你可以去選神車比亞迪·唐了。

消費者在買車的時候,會關注很多,比如空間、加速、外觀、舒適性等等等等,但是一旦買了車,基本就只剩下一點:車的質量。因為軟妹幣已經花了,空間、外觀這些沒法改了,退是退不掉的,轉手則立馬掉價,那就只能好好善待它了。這就像找老婆,沒領證前都是可以慢慢挑的,肯定沒個十全十美的,選就選對自己胃口的,自己真心愛的,但是扯了證,接下來就只能好好去和她過踏實日子。

買車像找老婆,那麼在你把它娶進門前,它究竟經歷了些什麼,有沒有前任,學歷高不高,體重到底是96斤還是69公斤。說人話就是:汽車開發流程中,質量是怎麼控制的,哪些是質量控制的難點?

上面這張是隨便在網上找的一張圖(侵了也不刪,貌似大家都用的這張,我自己的PPT材料里也有)。通常在產品完成定義,確定方案和timeline以後,涉及產品質量的模塊就可以啟動了。不同的量產車在這個地方開始,產品最終的質量呈現就已經有差異性了。實際上,產品的設計開發驗證、製造開發驗證與產品的質量策劃、控制就像DNA的雙螺旋結構一樣,緊密結合,相互支撐。質量策劃與控制作為支撐性手段,主要提供過往項目的經驗教訓,產品的數據測量與分析,檢具的設計開發,產品製造過程的控制手段與響應措施等。這裡面有3個難點:

1. 哪些是對產品質量真正有影響的重要特性。可能有人會說,設計圖紙上標註出來的就是。然而實際中,很多圖紙上未標註的反而有極大地質量影響或隱患。造成這種結果主要是因為目前部分主機廠的很多零部件design是給供應商的,主機廠只提供介面數據,供應商並不知道其零件的外圍環境數據如何,這樣設計、製造的產品就很容易發生干涉、異響甚至斷裂問題,這種情況如果試製的時候樣本少驗證不充分,那麼極有可能在量產的時候爆發。本人就遇到過排氣系統漏氣,後來發現是主機廠對排氣系統柔性節的設計壽命和使用環境僅限於私家車,但是最後卻把該型號車賣給了政府訂單作為計程車使用。

2. 長周期試驗項目對整車開發的項目管理是一個巨大挑戰。隨著目前市場上車型越來越多,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汽車的開發周期也越來越短。但是汽車上的試驗項目,尤其是像高低溫耐久等長周期試驗,時間間隔是固定的,試驗周期也很長,一旦試驗失敗,就只能重新開始。這裡就出現了悖論,汽車開發要進入下一個階段,但是這個階段的某項試驗還沒通過,是等還是不等?不等,產品質量存在隱患,等,競品車比你早上市3個月,市場都被它們分完了。

3. 成本壓力下各類供應商心裡的小算盤。很多供應商尤其是主機廠的二級三級供應商,本身製造能力一般,過試驗也是靠著各種小花招勉強過,前期試製的時候還老老實實,一量產就原形畢露,偷梁換柱的不少。拋開設計過剩的不談,那些將高強度鋼換低強度的,簡直是作死。這種情況如果主機廠的質量管控稍微不到位,很容易就成漏網之魚。

說了這麼多,也沒法阻止你買車的決心。既然你的屁股都已經坐在4S店的豪華大沙發上,等著銷售員給你遞上菊花茶了,那麼就來看看到底怎樣買到質量靠譜的車。

首先,一句話:選車還是選大牌。在設計上,牛B的主機廠都是獨立設計或者和供應商co-design,在設計驗證上更充分,進一步減少了可能的異響、干涉等質量隱患。大家都認為很嚴謹的德國人(我持保留意見)和呆板偏執的日本人對於試驗項目也相對更重視,讓步過門的比例相對更低。另外強勢主機廠對供應商有強勢的管理和壓制,內部的管理和流程也更加完善。別的供應商都是求著進主機廠的供應鏈,小眾如觀致就只能求著供應商供點貨了。當然,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像XX神車這種,年降(要求供應商每年售價降低多少)要求那麼高,供應商要賺錢,只能走點後門,用點低一個級別的材料。

說到年降,那麼就扯出選車的另外兩個注意點:選價格適中的車型上市半年以後兩年不到的車型。車雖屬於大宗商品,但也切切實實的符合一分錢一份貨這個理論。價格太低的車,利潤空間太過有限,人力成本、設備折舊、電費、管理費、材料費,整個供應鏈上面那麼多要抽點血的,那就只能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去偷工減料了。至於上市半年以後兩年不到這個要求,一來年降和VAVE的要求下兩年後的同款車型很多地方比最初設計時都有了不少變化,不要看廣告天花亂墜的說年度新款新增XXXX,很多地方它們已經偷偷摸摸的減配了;二來剛上市的車型,因為前期試製的車台份數太少,時間也很緊迫,很多質量問題沒暴露出來,即使暴露出來了,也有很多是靠著臨時方案(比如貼毛氈、塗潤滑脂、綁紮帶等)硬著頭皮上的。基本上,售後問題3個月左右的統計周期,半年時間該解決的大部分都解決了,除非是極難處理的設計缺陷或設計驗證不足(比如這次的「機油門」)。

最後是一點個人小彩蛋:買車盡量買沿海地方造的車。也就是說買由外來務工人員作為製造工廠主要構成群體的地方生產的車。比如邁騰和帕薩特,我就比較推薦帕薩特;鋒范和哥瑞,我更推薦鋒范。主要是因為車這東西,在目前國內整車裝配線自動化程度沒有那麼高的情況下,人的主觀能動性還是有很大影響的。沿海員工更注重賺的錢多,責任心更強,而內陸很多可能是拆遷戶或者只是需要一份工作交社保,工作態度上更隨意一點。這個傾向性沒有那麼明顯,個人主觀意見而已。

最後的最後,友情提醒下比較關注汽車質量的土豪們:我個人不覺得義大利汽車體系有量產質量靠譜的豪車的能力,有錢還是買保時捷吧( @保時捷 請給我廣告費)。當然,如果有錢任性,就是想買蠻牛或者糞叉,當我沒說。

推薦閱讀:

家裡年底準備買車了,5-6萬的預算買哪款車好?
勞斯萊斯車標什麼含義?
30萬中型SUV樓蘭和銳界選誰?
這些小跑車最低只要25萬?那我何必再壓抑裝逼的天性!
家用SUV哪款車最省油?

TAG:汽車 | 汽車選購 | 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