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大清的洋務之父?

為什麼大清放下了天朝的體面,要搞洋務運動呢?僅僅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戰敗,難以解釋這個思想上的巨變。畢竟洋人也走了,內亂也在按部就班的平定當中。看上去,大清的局勢又趨於穩定了。那麼是什麼讓1860年的大清,開始走向洋務運動的道路上呢?

故事,得從順治年間說起。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普遍現象,再驍勇善戰的騎兵只要入主中原,就會迅速腐化,喪失戰鬥力。比如號稱滿萬不可敵的女真人建立金朝之後,騎兵不復當年之勇,被蒙古騎兵碾壓式擊敗。而號稱天下無敵的蒙古騎兵,在元朝建立後也迅速腐化,傳說中的精銳怯薛騎兵,也沒能保證帝國的長治久安。

所以清朝在順治年間入主中原之後,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八旗騎兵的腐化不可逆轉。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就是王道,得騎兵者得天下。不要相信明末熱兵器的普及度,連火繩槍都不能普及的火器營,孱弱的射速根本不能阻止騎兵的衝鋒。大清如果失去了強大的騎兵團,就坐不住這錦繡江山。所以,保證大清國祚綿長的根本,就是保證大清騎兵團的長盛不衰。那麼怎麼才能保證清帝國騎兵的長盛不衰呢?清朝把東三省劃為禁區,不允許隨意開荒。然後把北山女真諸部加以整編,訓練出了強大的騎兵部隊。東北的騎兵以索倫騎兵和錫伯騎兵最為厲害。因索倫騎兵名聲更大,所以這些東北的精銳騎兵,統稱為索倫騎兵。

順治皇帝堅信,索倫騎兵就是帝國壓箱底的利劍,就算中原八旗、綠營全不中用,東北的索倫騎兵也會成為挽救帝國危亡最後底牌。除此之外,成吉思汗的後人依然保持著悍勇的作風。所以在內蒙古,清朝保留了察哈爾騎兵的建制,這也是清朝的秘密武器。

歷史就是這麼的耿直,所有的歷史規律都在不斷的重演。內地的八旗兵在康熙年間就不復當年的神威,綠營軍成為了康熙帝南征北討的主力。從雍正年間起,保留著滿洲八旗作風的索倫騎兵開始接管關外的蒙古八旗和漢八旗,並且與時俱進,開始配備火器。沙俄在蠶食鄰國領土的時候,之所以對中國外東北保持了長達百年的剋制,就是忌憚這樣一支強悍的騎兵。到了乾隆年間,關內的八旗、綠營都沒了戰鬥力。而乾隆帝還肩負著康熙、雍正兩代的期許,一定要擊敗漠西蒙古,把西域納入版圖。所以乾隆開始對準噶爾蒙古動用了壓箱底的索倫騎兵,一舉殲滅稱雄中亞百年的準噶爾汗國。索倫騎兵的戰鬥力,對中亞的浩罕國和對中亞虎視眈眈的俄國產生了巨大的震懾力。乾隆時期,清軍被緬甸軍吊打的時候,是索倫騎兵出馬,擊敗了緬甸。手持廓爾喀彎刀的廓爾喀入侵西藏的時候,福康安帶領索倫騎兵翻越喜馬拉雅山攻入尼泊爾迫使對方稱臣納貢。哪怕是道光年間,張格爾入侵新疆,在清朝平定張格爾之亂的戰爭中,索倫騎兵依然居功至偉。這就是為什麼,乾隆帝為了新疆的長治久安,在新疆設立索倫、錫伯、察哈爾、厄魯特四營。索倫騎兵作為清朝精銳中的精銳,不到萬不得已,清朝是不捨得動用。這支部隊的裝備和給養要求都很高,每次出動都很燒錢。摳門的道光皇帝,也就是在鎮壓新疆張格爾之亂的時候,動用了新疆的索倫營。像鴉片戰爭這樣的大型戰爭,道光帝調了藏兵,都沒捨得調索倫騎兵入關作戰。直到有一天,咸豐年間的太平天國之亂鬧到最凶的時候,林鳳祥、李開芳帶兵都打到了天津,帝國危在旦夕。咸豐帝才緊急調黑龍江索倫騎兵和內蒙古察哈爾騎兵緊急入關,在僧格林沁的帶領下,一舉擊潰太平天國的北伐軍。清朝上下堅信,有索倫騎兵在,大清就是無敵的。然而,很快英法聯軍就在大沽口登陸了。不可一世的僧格林沁在塘沽之戰中,被阿姆斯塔朗炮打的懷疑人生。在隨後的八里橋之戰中,僧格林沁用滿洲騎兵最勇猛的衝鋒方式衝擊英法聯軍的陣地。如果英法聯軍用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的裝備,那麼在第一輪齊射之後,清軍沒死的騎兵能衝上來乾死洋人。但是時代不同了,聯軍此時已經普及了帶膛線的擊發槍,射速超越了僧格林沁的想像。大清國賴以依靠的索倫騎兵幾乎全軍覆沒,大清要完,咸豐帝倉皇逃往承德,用女色以「自戕」。咸豐帝是絕望的,他覺得大清無望了。軍隊都沒了,說其他的還有個屁用。然而咸豐帝沒有想到,大清沒有完,而保住大清的是曾左李三位的團練武裝,這些武裝無一例外的裝備了洋槍洋炮,採用了西式練兵法和中式管兵法,這些被稱為湘軍、楚軍、淮軍的部隊比索倫騎兵更值得大清依靠。未來這些部隊平了長毛,滅了捻子,肅清了回亂,奇蹟般的讓大清得以續命。這一次,讓清朝的統治階層產生了思想上有了巨大的轉變,騎兵的時代過去了,唯槍炮才是硬道理。因此,大清上下決定改革開放,認識世界,學習世界。他們認為大清哪點不如洋人?不就是武器差嗎?要恢復康雍乾時代的榮光,先從武器開始。於是這場從改變武器開始的清朝自強運動,轟轟烈烈的展開了。由於主要是學習西方,所以這場改革開放,被稱為洋務運動。說起洋務運動,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曾左李,可能是恭親王,甚至是晚一些的張之洞、劉坤一之類的人物。其實要說洋務運動的首創和推動者,那得是瓜爾佳·文祥。

如果大家還有印象,我在寫辛酉政變的時候,特別提到過這位文祥同志。文祥的出身一般,是遼寧瀋陽的正紅旗出身。雖然姓瓜爾佳,但是跟鰲拜沒什麼關係,所以一出生就輸在了起跑線上。但是少年時代的文祥是個上勁的娃,他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終於在道光二十五年考中了進士,還成為了北京的公務員,任工部主事。

乍一聽,這個官位很唬人。但是主事這個官也主不了什麼事,主要是幹活,官階為正六品。在工部幹活,前途也就那樣吧。文祥一混就是九年,九年,文祥才升了一級,為從五品的工部員外郎。那個年頭大興土木的機會不多了,所以在工部的文祥,本來沒機會出將入相。這時候,時勢造英雄,文祥迎來了一個機會證明自己不光能從事工程水利方面的工作。咸豐五年,太平天國的北伐軍打到了天津,京城人心惶惶,很多工匠紛紛出逃。京城沒有工匠還像話嗎?朝廷設立臨時的警察機構,抓捕逃走的工匠。工匠歸工部管,工部懶得管這事,就讓並不重要的文祥去這個臨時警察機構任職。沒想到文祥辦事得力,加知府銜,為從四品,賞單眼花翎。自此文祥官運亨通,可謂是坐著火箭上升。文祥的仕途前九年只升了一級,而之後的五年里,文祥由一個工部員外郎,在咸豐十年做到了軍機大臣,歷禮部、吏部、戶部、工部侍郎,兼副都統、左翼總兵。可為朝中炙手可熱的大人物。可是就在當年,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咸豐帝逃往承德,僧格林沁八里橋慘敗,文祥被委任步兵統領,協助恭親王留守京城。在這個時候,大清國上下都閉嘴了。所謂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連最豪言壯語的僧格林沁都閉嘴了,誰也不敢多說話,誰也不知道該說什麼話。

只有文祥,一封封奏疏發往承德,陳述眼前的危局該怎麼辦。並協助恭親王穩定北京局勢,拘捕前來渾水摸魚的盜匪,與英法俄三國談判。搞定北京的爛攤子之後,文祥上書咸豐帝速速回京主持大局。但是信心崩塌的咸豐帝不想再回北京,而當時大清國的各級政府官員當中,只有文祥想要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而且有了成型的方案。

文祥認為,挽救大清,先從跟洋人搞好關係開始。只有搞好關係,才能獲得洋人技術上的輸入。要不然大清說句話,只有朝鮮覺得說得對,那一點用都沒有。所以,文祥聯合京中官員,上書咸豐帝,請求設立總理各國事物衙門,全權負責跟洋人的外交和通商。咸豐十年,咸豐帝同意了文祥的奏疏。咸豐十一年,任命文祥為總理衙門大臣。之後,文祥的建議,咸豐帝統統准奏。而洋務運動的序幕,也正是在文祥的奏章中拉開序幕:成立總理衙門、設立翻譯館、改組京城八旗使用西式裝備成立神機營。又提拔富明安、沈葆楨等人鎮壓內亂。看上去文祥是當時大清國唯一可以倚重的對象,而然幾個月後咸豐帝駕崩,留下的輔政大臣、軍機大臣當中並沒有文祥。這讓文祥大為不滿,所以文祥成為了辛酉政變的堅決推進者。在扳倒八大臣之後,文祥成為了軍機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書、兵部尚書、正白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督統,後來又加太子太保銜。自此,朝廷中樞有了實幹派文祥,加上親貴大臣恭親王,地方上有曾左李三大總督,洋務運動才得以順利的開展。

可以說,索倫騎兵的慘敗,和湘軍、楚軍、淮軍的節節勝利,是大清決心轉變思想搞洋務的基礎。而在這個關鍵時刻,曾左李三位有想法卻沒話語權,而恭親王有話語權卻沒有成熟的辦法。唯有瓜爾佳·文祥,既有成熟的想法,又有很大的話語權。所以在中國近代史的發展中,文祥是個民族英雄一樣的人物。推動中國的近代化,文祥是第一功臣。左宗棠收復新疆,沒有文祥的力挺也辦不成。最難能可貴的是文祥並不像大多數晚清名臣那樣搞派系鬥爭,當「海防」、「塞防」成為湘軍和淮軍的派系鬥爭之後,文祥依然做到了向理不向人。該「塞防」的時候,文祥堅決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該「海防」的時候,文祥堅決支持李鴻章組建北洋水師。

這樣一個晚清難得的名臣,為什麼名氣比恭王、曾左李三大總督都小得多呢?文祥能力出眾,朝廷不得不用他。而且文祥忠心耿耿、大公無私,朝廷捨不得不用他。但是,朝廷真的不待見他。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大公無私的文祥,在研究洋務之後,得出了宇宙真理。大清之敗,西洋的武器不足以讓大清重回巔峰。該改的,是大清的制度。欽羨西洋民主共和議會制度的文祥,怎麼可能是大清宣傳的典型?節選自孔令堃作品《聽學渣講近代史》,有興趣看完整版請留言。

推薦閱讀:

TAG:洋務運動 | 近代史 | 李鴻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