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李松蔚的「幾個炸彈」》

  今天讀了李松蔚的文章《對原生家庭的流行理論,我要扔幾個炸彈》後,深感其文章有諸多漏洞,本文將嘗試梳理一下他的「幾個炸彈」並提出反駁。

(一)

  總的來說,李松蔚的「幾個炸彈」,反映了他不能意識到人的意識活動的客觀性和階段性,而將人的內心活動完全解釋成取決於主觀的一念之間。他所說「認識到有問題,等於打破了認識」這一觀點,倒與一位哲學家的名言頗為相似:「當你意識到界限時,你已經超越了界限」(黑格爾),然而實則不然,接下來我將提出證明。

  如他在文中講,

「既然一切都是你的選擇,既然原生家庭沒有給你打上烙印,也就意味著你立刻,當下,隨時隨地,什麼【治療】都不用,就可以改變。只要一轉念,就可以做出跟過去不一樣的,從未嘗試過的選擇。」

  熟悉哲學的人知道,他想表達的是在認識論層次上,人有作為理念的「先驗自由」,「先驗自由」是為實踐層次的自由,即自由的最高本體——自由意志,所預留的一個空位。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非常空洞的東西,只是「應當」具有經驗的現實性。只要自由意志開始在現實中實踐自己,與經驗世界打交道,那就要按照自然的因果法則被納入到自然的必然性,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認為「轉念」即可只是一廂情願的幻象,是沒有客觀意識的表現。

  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在受傷害後,往往會用各種任性的,情緒化的手段來讓自己獲益,這種獲益或許體現在用「原生家庭」等概念來歇斯底里地指責父母,或許體現在裝病來刻意維持自己的脆弱,但這種行為,本身恰好正是自由一開始的必然狀態必經階段,是需要被承認後才能得到揚棄。因為人只是把任性這一手段,當成了自由(即人的目的)。黑格爾認為,這種感性的衝動並非對自由的遮蔽,而恰好是對那抽象的,空洞而無內容的「先驗自由」之有力的否定,它體現出自由意志能夠自立法的能動性,並理所應當地得到來自社會的承認。如果沒有這種客觀承認,人的自由意識將永遠停留在消極的主觀的,非現實的無力想像中。

  這種東西具體到心理諮詢中,就是被作為另一個自我意識的諮詢師承認。只有在被承認後,那偶然的衝動才能逐漸形成為具有一定規律的,帶有必然性的自由,並進入到更高級的自由階段——自律。只有在自律的階段,自由和必然性才能處於辯證的關係,這裡的自律並非日常說的「嚴以律己」,而是指人能夠自由地憑藉概念來規定萬物,並服從自己所立下的規定,這是服從自己的理性而非他律。

  而在李松蔚的文章中,這一實踐自由的漫長過程,被一句「轉念」輕飄飄一筆帶過;更值得批判的是,他對於人一開始所必然表現出的「不成熟」的態度,是居高臨下的「情感上難以接受,但事實就是這樣」。

  這樣的見識,確實屬於卓見,但若出自一位諮詢師之口,並可能成為其治療手段,則大有問題:他將情感與事實對立,視情感/情緒化為發現事實的障礙。然而我不明白,連情緒的任意都不能有,這算哪門子自由意志?來訪者若能實現自律的自由,那他還來諮詢什麼呢?於是,一個看似認可自由的觀點,客觀上卻造成了「逼」來訪者成長,然而「逼」出來的偽成長,如同刷綠漆來冒充綠化率一樣,只會爛的更快。想必來訪者看到「情感上難以接受,但事實就是這樣」、「被原始家庭烙印的感覺,可能是大腦在騙你」這類充滿權威先知口吻的句式,內心是更加崩潰和焦慮的。

  那麼,這種「逼」人成長是怎麼造成的呢?這就是李文的另一武器。

(二)

  李文的另一「武器」,就是利用「真正的蘇格蘭人」這一邏輯謬誤,希望以這種訴諸「純潔」來偷換概念,顯得彷彿解決了問題。

  如他所聲稱的「真正過度焦慮身體健康的人,絕不會認識到自己過度焦慮」,「真正缺乏自信的人」「不會承認自己不自信」。

  誠然,意識到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但絕不等於意識到就等於解決,這中間真正重要的巨大鴻溝卻避而不談。如果按照李的邏輯,我們可以發明一個萬能的治療方法,那就是告訴來訪者:真正有問題的人絕不會來做心理諮詢嘛,因為你來諮詢當然是認為你有問題,而你意識到的這一刻就已經沒問題了。那麼從「來訪者意識到自己有想去心理諮詢的念頭」推出「來訪者已經被治好」這一結論在邏輯上是沒有障礙的,如此來看,還要什麼心理諮詢師呢?這種說辭,無異於把作為感性現象的能說出「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這句話,給賦予了巫術一般的魔力,並期望來訪者在這種「魔力」中立刻得到治療。這是變相地推卸諮詢師的責任,並把困難甩給來訪者。

  其實李文中之所以有很多「魔力」,「奇蹟」這些充滿神秘色彩的東西,與他希望通過「轉念」來達到治療是一體的。因為只有明白的理智語言對自我意識來說是透明的,同一的(詳見《精神現象學》下卷55頁)。而訴諸於不可言說的「魔力」、「奇蹟」,恰好符合了黑格爾的著名判斷「誰把思想掩蔽在象徵中,誰就沒有思想」。(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87頁)

  李松蔚用後現代哲學的觀點來為自己辯護:真相都是被建構出來的(如果都是被建構出來的,那麼也不見得存在大腦騙不騙我,因為大腦這個概念也是被建構的,都不一定存在),三個炸彈也好(四個二也好~),邏輯層次也好,都是頭腦里主觀建構的產物。這裡暴露出李的反思與批判不夠徹底,從而成為了虛無主義——沒有什麼真理,真相。可這句話本身難道不正默認自己是真理嗎?虛無主義的問題不僅在於它會迅速滑入無可無不可的相對主義,還在於它本身就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悖論——虛無本身不也是虛無的嗎?

(三)

  除此之外,李在文中還提到一個情節,即他設想「一個陌生人向我求助時,我也很難開口說「你保留這個問題,是為了什麼好處」這樣的話,多半還是說「唉,你經歷了這麼多不幸,生活真是很不公平」,好歹覺得自己還在說人話」。

  這一段反映了一個自我意識不強的諮詢師下意識的想法。其實,聽到他人訴苦,說「生活真是很不公平」這句話並沒有什麼問題,沒有任何人有義務去共情一個悲慘的陌生人。這裡的關鍵在於他認為這才是「說人話」。然而「人話」就必然是這種暗示人應該做一個把責任都推給「不公平的生活」,不為自己負責的假裝「純潔」之人嗎?「人話」就得是站在上帝視角去評判「生活」公不公平么?一個愛斯基摩人可能認為能隨便說上十幾種雪的叫法才算人話,以偏概全是人之常態。其實這只是李的小圈子的「人話」。是李自己不能理解情緒的價值,才會充滿對感覺和情緒的蔑視。與我自己而言,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你的情緒是真實的」。

我一直認為,努力去理解來訪者那看似不理性行為背後更大的理性,是一個諮詢師的基本功。

(四)總結

  本文無意去指責李松蔚的個人,而只是提出了個人的一些對心理學的看法,希望能引起更廣泛的討論,讓更多的人關注心理諮詢這一領域。

(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深夜話癆之《浪矢解憂雜貨鋪》
心理學的研究任務是什麼?
表白死?——該如何表白才不會被拒絕?
紀凌塵闞清子的相處模式?
「無用」的體驗與改變——正念的雞湯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