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戲精撐起的一部電影

二戰題材一直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電影題材,原因很多,大片好片也有很多:《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單》《血戰鋼鋸嶺》《敦刻爾克》等等等等不勝枚舉。但是對於二戰更多更熟悉的是美國日本的太平洋戰區,東南亞的亞太戰區和俄羅斯的遠東的戰區甚至是反面的德國視角,畢竟有很多的影視作品展現。仔細想想卻好像很少有直接正面描寫英國國內的,更多的刻板印象是歷史教科書寫的三巨頭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以及他那張標誌性的「V」手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部《至暗時刻》(一下簡稱《至》)通過幾天時間的刻畫,用類似傳記的手法,深度描寫了丘吉爾臨危受命,從坐上英國首相,到力排眾議做出堅決抵抗絕不妥協決定的全過程。整部電影正如名稱一樣都是暗色調為主,要不就是雨天,要不就是陰天,更多的都是晚上或者乾脆是地下的指揮中心,突出了至暗的時刻,終日不見天日。影片的噱頭也是最出彩的部分就是重現了丘吉爾的演講,是全劇丘吉爾的高光時刻,聽的讓人熱血沸騰。演講是丘吉爾的利器,這和他的對手希特勒頗為相似,兩個人的演講都極具煽動性。丘吉爾對於幾次演講的演講稿都斟酌再三,一改再改。在對全國廣播的前幾秒還在修改台詞,直到廣播時間開始,醞釀好情緒後,一氣呵成。到最後一次演講把整部電影推到高潮。

但是掩蓋不了影片在整體敘事上的不足,以及對戰爭描述過於文藝和簡略,使得壓力掌握上過弱和不夠連續,尤其從側面展現出來的戰場情況並不能表現出三十萬官兵將士命懸一線的生死存亡,沒能突出嚴峻的外部軍事環境。並且在刻畫丘吉爾的時候,過多的細節顯得過於零碎,使得整部影片就只有靠著奧德曼炸裂的演技來撐起。

「QNM」的手勢


戲精——加里-奧德曼

加里奧德曼,在星光如雲的好萊塢,似乎很平常,以至於不太有存在感。對於他似乎總是停留在《這個殺手不太冷》中,邊聽古典音樂邊殺人,殺完人還爽快的嗑一粒葯的癲狂警察形象,也導致多年來奧德曼對於其他同等級成熟大叔男神,總覺得帶著一絲絲壞壞的邪氣。但是回頭仔細看發現哪裡都有他,他是諾蘭蝙蝠俠三部曲中高譚市的警察局長,他是猩球崛起2中的德雷福斯,哈利波特里有他,漢尼拔里也有他……而這部《至》當看完電影看到演員表,才發現在鏡頭前晃了這麼久的白胖子居然是加里奧德曼,當然除了本身炸裂的演技,還要靠化妝,這也是為什麼這部電影拿了90屆奧斯卡的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之前也沒拿什麼重量級大獎的奧德曼,這次也終於憑藉精湛的演技一舉拿到90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實至名歸。

奧德曼對於丘吉爾的演繹已經到了惟妙惟肖堪稱完美的地步,無論從化妝到口音,從動作到眼神。在《至》中根本看不出是奧德曼,看到的完全是丘吉爾——一個63歲的英國胖老頭,時而暴怒,時而幽默;時而躊躇滿志,時而猶豫不決。整天煙不離手,酒不離口,看上去有點喜怒無常不修邊幅,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卻能體現出超越常人的睿智果斷和勇氣。

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丘吉爾打電話給羅斯福求援的片段,猶豫了半天后開始向盟友求援,沒想到得到的卻是幾近玩笑的回復:「可以用馬車把飛機運送到加拿大邊境」,從開始的期待,請求,到後來的失望憤怒,乃至一絲的絕望,表現的淋漓盡致,在狹窄黑暗的廁所顯得格外的落寞。影帝風範一覽無遺。

加里-奧德曼


偉人——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

偉人並不是無所不能的漫威超級英雄,首先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也會有沮喪無助的時候,也會有脾氣甚至是古怪的脾氣癖好,也會有弱點。但是他比普通人有更長遠的眼光,有更清醒的認識——面對綏靖政策,「刀都駕到脖子上了,你怎麼還和屠夫講道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有更深刻的戰略意圖,有更堅強的意志品質——寧可犧牲掉加萊的四千官兵(雖然真實歷史並不是這樣,只是電影改編),也要力保英軍30萬主力撤退,以便為日後和德國抗爭到底做好準備。以及能把他這意志品質,必勝信念傳達給普通人。

不由得讓我想起之前看的小說《死神永生》中的女主程心,一直覺得她就是缺少點什麼,但是表達不出來。看完《至》看到丘吉爾突然想到,缺的就是——勇氣,一往無前的勇氣,敢於擔當責任的勇氣!程心從開始到結尾一直都沒變,從頭到尾都是那個婦人之仁的聖母形象,缺少了像羅輯,章北海,丘吉爾羅斯福等的勇氣,為達目的,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的勇氣:

「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飢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箇舊世界。」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


《至暗時刻》和《敦刻爾克》

看完《至》後,就自然而然的想到諾蘭大大的《敦刻爾克》(以下簡稱《敦》),一來是時間線非常的緊密,當《至》最終決定決不妥協抵抗到底,並且啟動發電機計劃——敦刻爾克大撤退,緊接著就是諾蘭的《敦》描寫整個大撤退的細節。二來從另一面也反應出《至》的艱難,也正好給《至》表現的不夠的緊張壓迫感和三十萬將士命懸一線的危機感做了完美的補充。

和《敦》相比,《敦》是從一個小人物的視角展現了整個戰爭中個人命運的無助,戰爭的殘酷,生命的脆弱;《至》則是從一個大人物的視角展現了政治的博弈,決策的艱難。《至》勝在對人物深度細節的刻畫和演繹,和精緻構圖的拍攝畫面,而《敦》則勝在緊張氣氛的營造,很大部分得益於壓迫性的配樂和凌厲的剪輯,這也是為什麼《至》拿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而《敦》拿了奧斯卡最佳音效剪輯,最佳混音了和最佳剪輯了。

議院中的光影嫻熟的突出了中心主席台


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Churchill

沒有最終的成功,也沒有註定的失敗。是勇氣讓一切繼續。---丘吉爾。

雖然最後丘吉爾實在拿不定主意的時候,想起了國王說的,去聽聽百姓真實的聲音。最後是地鐵上的人民給了丘吉爾勇氣,這很好,這很社會主義。

但英國人從勇敢的心,到工業革命到二戰似乎一直都不缺乏這種勇氣。

在二戰的轉折時刻,這是英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至暗時刻,卻是丘吉爾一生最偉大的時刻。

全票通過後強烈對比

推薦閱讀:

一日一杯:丘吉爾(Churchill)
《至暗時刻》--- 這個老頭兒不太冷!
如何評價丘吉爾?《至暗時刻》是一部對得起丘吉爾的趣味傳記

TAG:至暗時刻電影 | 加里·奧德曼演員 | 丘吉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