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林小說《基姆》 凡塵里的信仰與大愛

英國小說家吉卜林的小說《基姆》,講述的是一個英國血統出生於印度的小孩跟隨西藏大喇嘛尋找聖河,以追求內心的安寧並擺脫塵世輪迴的苦難遭遇和漫長曆程,雖然小說名為「基姆」,但小說的主人公卻是兩個:一個是基姆;另一個是喇嘛。小說探討的是這兩個人物面對世俗與靈性、肉體與精神、生存與信仰的掙扎和取捨問題。

人人都活在世界上,每個人都必須為生存而參與競爭和交易,都必須面對日常吃喝瑣事,都必須滿足和討好自己的身體。但與此同時,人有更高需求,有過美好精神生活的願望。

當然,可能會把一些強烈的精神刺激誤認為是自己的精神依賴,比如酗酒,比如賭博成癮等,他們忽視了對心靈寧靜平和和內心確定性的追求,這就很容易導致人在對物質的依賴中變得膚淺、拙劣。《基姆》一書正是要宣揚精神追求的重要性和經驗生活的現實性。

在這部小說中,主人翁以追求精神聖潔和超脫輪迴為目標最終卻選擇了活在這個充滿悲苦和掙扎的不完美世界,因為這裡有他們的牽掛和所愛。

很顯然,由於作家自身經歷的獨特,《基姆》作為吉卜林的經典代表作必然打上了他本人生活經驗的印跡,甚至可以認為吉卜林在創作過程中將小說的主角基姆當作了自己,一個深受印度宗教文化影響並對印度文明有著深刻體驗和洞察的英國人,正如小說中通過喇嘛所描述的「沒有哪一個英國人如你這樣對印度社會生活如此了解」,這說的不正是作者自己嗎?

1907吉卜林憑藉《基姆》獲諾貝爾文學獎,當時的頒獎詞為:「這位聲名遠播的作家,以其精微的體察、非凡的想像和高超的敘述技巧,寫出了沉厚有力的作品」。這在本書中處處都能感受到,小說對人物、思想、情景和生活細節的細緻描寫,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說的主題突出和文學性與思想性處理等方面都表現出了一個卓越作家的深厚人文底蘊和深入廣博的宗教情懷。

文學書寫的是作家對社會人生的認識和情感,是用文字表達自己對一個亦真亦幻的故事構思,既要有細緻精微的觀察與思考,又必須具備高超的文字組織能力和豐富的情感,如果本身缺乏生活的感受和體悟,即使受過再好的文字訓練,寫出來的作品也必定膚淺單調,要麼是簡單的文字堆砌,要麼就是故作深沉,除了出賣自己詞句和思想的貧乏外,幾乎很難引起人們的喜愛。所以,要想成為一名優秀作家,除了感情豐富,經歷複雜多樣和對語言的敏感外,還需要持續的創作訓練。

《基姆》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其中的聖河。可以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聖河,這裡不受俗世的污染和罪惡的毒害,這裡始終保持孩童般的良善與純真,如同聖水一樣潔凈自然,只是很多人迫於生存的壓力和長期的機械化勞作,逐漸失去了創造性和思想的獨立性而變得麻木凡俗,失去了好奇心和求真意識,他們已經從一個凡是不相信不懼怕的小孩變成了一個循規蹈矩不再進取的懶漢,他們已經在文明熏染的社會化過程中失去了本真和個性,他們甚至已經不再反省而是根據大多數人的做法或者由歷史導致的現在自然而然地活著。

但是在《基姆》中,喇嘛意志堅定,一心想著聖河和擺脫輪迴,他的思想始終在另一個世界,他一直苦苦思索的都是人的精神超越,他只在不得已時回到現實,為此他必須有個徒弟幫助尋找布施,而基姆像是上天派來的使者一樣,承擔起了這個任務而且始終追隨他,師徒二人曾經想過在某一天擺脫塵世的一切困難和所有輪迴,去往不死不生的地方,可是由於對彼此的愛和牽掛最終選擇留了下來。

這個世界不正是因為有了愛和希望才延綿不息嗎!

《基姆》讓我想到了英國對印度的殖民。對於有人指責吉卜林的小說充滿了殖民主義色彩,美化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歷史,充滿種族主義的歧視和謬誤。對於這一點,我的看法是:

一、英國作為工業革命後的強國,自然會有擴張的傾向,所以英國對印度的殖民其實是英國向外擴張的一部分,是英國國力強盛導致的結果,而歷史的進程是一個文學家很難影響到的,所以在看吉卜林小說的時候,如果我們更多地從文學的角度進行品讀,可能會更好一些。

二、吉卜林所寫的只是自己的所思所悟所見所感,只是當時社會現實在文學作品中的一個反應,如果說帶有殖民色彩和種族歧視,那只是對真實現象的文學描述,並不表示作者支持贊同這一觀念和做法,因為每一位現實題材寫作的作家都很難超出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創作,況且《基姆》一書的主題應該是愛和信仰。

三、人類文明是在各種力量的博弈中前行,所謂的正義只不過是這種博弈的結果的調整和漸趨平衡,正義其實是有條件的。

四、從《基姆》中,我並沒有讀出不符合人人平等的生命價值觀,吉卜林所寫的只不過是一個社會的剪影以及人對精神世界的嚮往以及對世俗留戀的過程。


by作家千誠

推薦閱讀:

遠方天涯咫尺,再無此去經年
讀劉天昭
賞析《少年中國說》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背叛後的新生
藝術社會學思考22——哪有什麼天真的藝術家

TAG:文學 | 外國文學 | 文學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