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原則》生活原則3:做到頭腦極度開放

這也許是全書最重要的一條。

3.1 認識你的兩大障礙

影響合理決策的兩個最大的障礙是你的自我意識和思維盲點。

a. 理解你的自我意識障礙。

「自我意識障礙」是指你潛意識裡的防衛機制。你有一些根植於內心深處的需求和恐懼(愛,意義,生存)由大腦的一些原始部分掌握。這些原始部分屬於大腦的顳葉,而顳葉處理情緒。這些區域會根據本能簡單化地處理事物,它們渴望讚譽,把批評當成攻擊,尤其在涉及對你的完美性進行評價的時候。

更高級的意識源於前額皮層,你會通過這一部分清醒感知自己在做決策,在應用邏輯和推理。

b. 「兩個你」在爭奪對你的控制權。

這一衝突無多不在,只不過較高層次的你意識不到較低層次的你。較低層次的自我就像經過訓練的鬥犬,始終保持戰鬥意識,而較高層次的自我先把事情搞明白。

當有人和你意見不同並要求你解釋你的想法時,你的大腦構造會視為攻擊,你會變得憤怒

儘管你更合理的反應應該是對另一方的觀點產生興趣。在你憤怒時,是較低層次的你在通過較高層次的你說話,導致你無法理性地解釋「你」的行為。

如果你對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擅長的事情過於自豪,你學到的東西就會變少,決策質量就會變低,也將難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c. 理解你的思維盲點障礙。

思維盲點指的是你的思維方式有時會阻礙你準確看待事物。我們易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人們無法理解他們看不到的東西。

儘管人都有思維盲點,但我們不願意看到這個事實。

如果你跟大多數人一樣,那麼你就不會明白其他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不善於探求其他人的想法,因為你一心只想著告訴對方自己認為正確的想法。

這兩大障礙造成的最終結果是,出現意見分歧的各方通常始終堅持相信自己是對的,而且往往以彼此發怒告終。

這種無法從其他人的想法獲益的現象,不僅出現在產生分歧時候,當人們遇到難題時也會出現。

大多數人選擇在自己的腦子裡思索,而不是參考所有他們能得到的好想法。結果是不斷在自己的盲點上撞牆。適應和進化有三種途徑:(1)訓練自己的頭腦以反直覺的方式思考(例如有創造力的人通過自律和練習變得更有條理);(2)利用輔助機器(例如程序化的提醒器);(3)在自己的短板上,依靠擅長者的幫助。

在任何複雜的計劃中,缺少擁有互補性能力者的幫助,任何人都無法成功。

3.2 奉行頭腦極度開放

頭腦極度開放的基礎是一種真誠的擔憂:你在決策時看到的情況也許並不是最符合事實的情況。頭腦極度開放是一種能力:有效探析各種不同觀點和可能性,而不是讓自我意識和思維盲點阻礙你。這需要你克服對自己始終正確的渴望,愉悅地探求事實。

a. 誠懇地相信你也許並不知道最好的解決方法是什麼,並認識到,與你知道的東西相比,能不能妥善處理「不知道」才是更重要的。

頭腦極度開放的人知道,找到問題的所有答案很重要,但提出正確的問題並向其他聰明人請教也很重要。

b. 認識到決策應當分成兩步:先分析所有相關信息,然後決定。

大多數人不願意考慮與他們已經得出的結論不符的信息。聽聽他人觀點並加以考慮,只會讓你在決策時有更寬廣的視角。

c. 不要擔心自己的形象,只關心如何實現目標。

人們通常試圖偽裝自己什麼都知道,因為他們相信:厲害的人知道所有答案,沒有任何缺點。

能做最佳決策的人很少堅信自己已掌握最好的答案,他們承認自己的缺陷和盲點,並試圖了解更多,以克服缺陷和盲點。

d. 認識到你不能「只產出不吸納」。

e. 認識到為了能從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你必須暫時懸置判斷,只有設身處地,你才能合理評估另一種觀點的價值。

要做到頭腦開放,你必須高度接受自己錯了的可能性,可以鼓勵其他人告訴你錯在哪裡。

f. 謹記,你是在尋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自己能得出的最好答案。

g. 搞清楚你是在爭論還是在試圖理解一個問題,並根據你和對方的可信度,想想哪種做法最合理。

我定義「可信」的人有兩個特徵:曾反覆在相關領域成功找到答案(至少成功3次,擁有硬履歷);在被問責的情況下能對自己的觀點做出很好的解釋。

2018.4.10

3.3 領會並感激:深思熟慮的意見分歧

在意見分歧中,你的目標不是讓對方相信你是對的,而是弄明白誰是對的,並決定該怎麼做。

你的溝通方式應該讓對方覺得,你只是在試圖理解。你應該提問而不是陳述,以平心靜氣的方式進行討論,並鼓勵對方也這麼做。人在發生分歧時生氣是毫無意義的,在學到東西後改變想法的人是贏家,頑固拒絕學習的人是輸家。一種檢驗你做的好不好的方式是複述對方的觀點,如果對方認可,就說明你做的很好。「兩分鐘法則」:兩分鐘內不許打斷對方。

如果討論陷入僵局,就找一個你們都尊重的人,讓他幫著主持討論。最無效的方式是你在腦中試圖想明白,或繼續浪費時間。你們應該轉向更有成效的方式——達成相互理解,這不等於達成一致。

大多數人本能地不願表達分歧,因為「較低層次的你」誤認為分歧是衝突。

3.4 和可信、願意表達分歧的人一起審視你的觀點

有時問題太複雜,我難以在有限時間內理解,這時我會讓在這方面的專家幫我決策,但我仍會旁聽並發表意見。多數人在沒有能力的時候也更喜歡自己決定,這是在向較低層次的自我屈服。

a. 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以盡量使其不那麼糟糕。

我不喜歡簡單聽人意見,即使是專家意見,我喜歡和可信的人一起審視各種意見。專家也會犯錯。我的觀點很簡單:保持頭腦極度開放,和聰明人一起審視問題,你將大幅提升做出正確決策的概率。

3.5 識別你應當注意的頭腦封閉和頭腦開放的不同跡象

1. 頭腦封閉的人不喜歡看到自己的觀點被挑戰。他們通常因無法說服對方沮喪,而不是好奇對方為何看法不同。

頭腦開放的人更想了解為什麼會出現分歧。他們明白自己總有可能是錯的,值得花一點時間考慮對方觀點,確定自己沒有忽略一些因素或犯錯。

2. 頭腦封閉的人更喜歡陳述而不是提問。

頭腦開放的人真誠地相信自己可能是錯的,提出真誠的問題。

3. 頭腦封閉的人更關心是否被理解,而不是理解其他人。

頭腦開放的人經常覺得有必要從對方的視角看待事物。

4. 頭腦封閉的人會說類似的話:「我可能錯了…但這是我的觀點」。人們藉此固守觀點,還感覺自己是開明的。如果你以「我可能是錯的」類似方式開頭,那麼最好接下來提一個問題,而不是做出斷言。

頭腦開放的人知道何時陳述,何時提問。

5. 頭腦封閉的人阻撓其他人發言,此時可以使用「兩分鐘法則」。

頭腦開放的人更喜歡傾聽而不是發言。他們鼓勵其他人表達觀點。

6. 頭腦封閉的人難以同時持有2種想法。他們讓自己觀點獨大,擠掉別人的觀點。

頭腦開放的人會考慮其他人觀點情況下,保持深入思考能力,反覆權衡其價值。

7. 頭腦封閉的人缺乏深刻的謙遜意識。

頭腦開放的人時刻擔憂自己可能是錯的。

2018.4.11

3.6 理解你如何做到頭腦極度開放

a. 經常利用痛苦來引導自己進行高質量的思考。

當別人挑戰你的觀點,特別是涉及到你某個缺點時,你經常會產生心理痛苦。這種痛苦情緒是一個跡象,說明你可能是錯的。你可以利用這個跡象作為線索,控制自己的行為,引導自己走向頭腦開放。

b. 將頭腦開放作為一種習慣。

你養成什麼習慣,就會有什麼樣的生活。在意識到憤怒、挫敗感後冷靜下來,深思熟慮地看待問題。長期練習後你就會習慣,出現負面情緒的頻率大幅下降,成為頭腦開放的人。反覆多次練習後就會變得像本能一樣,這通常需要約18個月。

c. 認識自己的思維盲點。

花點時間記錄一下,你經常在哪些方面因為看不到別人看到的東西做出糟糕的決策。可以請其他人幫你。列一張單子,釘在牆上,仔細盯著看。當你想在這些領域獨自決策的話,就要明白你是在冒險,很可能失敗。

d. 假如很多可信的人都說你正在做錯事,只有你不這麼看,你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看偏了。

一定要客觀!你應該從吵架模式轉換到「提問」模式。

e. 冥想。

「超驗冥想」。冥想能讓人看到慢節奏的畫面。

f. 重視證據,並鼓勵其他人也這麼做。

大多數人不會通過客觀證據做決定,他們基於潛意識做決定,篩選符合自己慾望的證據。

g. 儘力幫助其他人也保持頭腦開放。

h. 使用以證據為基礎的決策工具。

i. 知道什麼時候應當停止為自己的觀點辯護,信任自己的決策程序。

相信可信的其他人的共識比你的任何觀點都更好,是一種更聰明的做法,最終對你也更好。

推薦閱讀:

想當然與愛做夢-從《夢幻之境》這本書說起
簡單聊聊《偷影子的人》
一個可愛的女人,一本好玩的書--《人和食物是平等的》
如果不是發生了這件事,我這輩子可能都不會讀《資本論》
讀書筆記-現代國家與民族建構導論部分

TAG: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