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護用戶隱私,是遏制數據開放的正當理由?
Facebook數據泄露事件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Facebook因此損失了近1000億美金的市值。有不少網友再次曝出買賣數據的黑市,或者說自己在電商搜索某樣商品,然後到各大網站都會被推送該商品的廣告。更有甚者,把百度的搜索廣告批得體無完膚。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用戶隱私——憑什麼我們的數據,可以被這些互聯網弄潮兒玩弄,這些天殺的商人,真想用區塊鏈顛覆他們?
從這些言論中,可以感受到,用戶是壓根就不想看到廣告,有一種只要給我選擇,我一定不開放任何數據的衝動。為了保護用戶隱私,我們就該完全禁止數據開放?調用理性思維分析:
2.真給一個禁止數據開放的選項,你會選嗎?如果所有人都選了,網路中會遊盪著多少個黑戶。你看到的都是twitter隨機給你的新聞,youtube給你的隨機視頻,你拒絕利用機器去挖掘任何可能是你喜歡的事物,推送給你的廣告不帶任何關聯性。你需要不停且艱難地調用理性思維詢問——我到底需要什麼?我要買這個東西嗎?這些廣告推銷的東西為什麼總跟我的興趣八竿子打不著?我想買個東西,我去哪買?每個牌子好像都沒聽過,我該買哪個?
3.用戶在不同互聯網平台上的數據不互通(其實現在已經是這樣,除非大企業通過收購或者戰略聯盟)。數據孤島會帶來2個問題。一個是浪費問題,不同企業需要為收集這些信息付出重複成本;另一個是降低社會運作效率,企業無法提供便捷服務(最典型的例子是繁瑣的政務服務)。而社會進步的動力恰就是 成本+效率,現如今在數字經濟中仍都被限制著。
其實,人們一定會為了便利而開放自己的隱私。因為人具有損失厭惡的特點,一旦享受了持續的優越和便捷服務,很難指望他們拋棄這一切走回頭路。李彥宏其實沒錯,錯的是一些眼紅了別人賺錢沒自己份的人,他們用自己的「吶喊」煽動了大眾。其實也不能怪這些人,這是人性。是需要上升到哲學、宗教甚至人文的層面去討論的。
人們關心的,數據開放會導致用戶隱私泄露,本質是什麼?本質是人們覺得數據開放導致了危害,可能是對個人的,可能是對國家的。不論是個人授權開放,還是企業間主動尋求數據協作,人們擔心的都是利益問題,而不是用戶隱私問題。不論是在一個平台內,還是跨平台使用數據,人們擔心的是使用數據的動機是否合理,而不是用戶隱私問題。我們不該擔心數據開放挖掘出了人們政治傾向的問題,我們該擔心的是如何限制用它做廣告以影響選舉的行為,這是廣告平台應該負責監管的,也是法律需要做嚴格約束的。
以為從根源上限制開放,Facebook如果沒有公開的數據介面,就不會出現類似問題?那就太小看世界上這些天才黑客們了。因此,千萬不要把責任都推到數據開放上,更希望不要因此澆滅了這支可以促進成本和效率的助燃器。
推薦閱讀:
※2018中國數據安全10大趨勢預測
※防主動泄密的兩種技術思路比較
※如何對待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的保護
※全球安全資訊精選 2018年第十期:數據泄密醜聞後扎克伯格首次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