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逃離城市:要致富進城市,愛自然建高樓

為什麼農村人要致富就應該進城市?為什麼大城市房價會這麼貴?為什麼說愛護環境就應該多建高樓大廈?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一本書叫《城市的勝利》,作者是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愛德華·格萊澤。作者用幾十萬字的篇幅反覆細緻論證了兩個核心觀點:

第一,要致富進城市。

第二,愛自然建高樓。

這本書顛覆了我對城市的偏見,現在再看到高樓大廈和擁擠的人群我就不會像之前那樣感覺到煩躁和厭惡,它使我能以一種相對平和的、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城市生活。

這本書對那些心裡想著逃離北上廣,身體卻還留在大城市的人,也許會有實際參考意義。同時這本書也有利於我們理解最近北京、上海限制外來人口,而其他二線大城市發大招瘋狂搶人的背後動機。

城市為什麼會讓窮人致富

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城市人口的平均收入都要比農村人口高很多,同時大城市的平均收入要比小城市高很多,無論是從生活中的粗略感知,還是從每年的國民收入統計數據中都能得到相同的結論。

但是這是為什麼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城市的人口密度給了人們能夠進行貿易和交流的機會。這兩點相輔相成,共同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繁榮,提高了個人生產效率,收入自然就提高了。

我們都知道專業化分工是提高生產效率的最好辦法。每個人都做自己最擅長的事,然後通過交易來滿足其他方面的需求。然而,要實現專業化分工和交易的基本前提是人口達到一定的密度,人口密度越高,需求就越多,專業化分工就越細,社會生產效率就越高。

相比之下,農村之所以創造財富能力低下,其根本原因在於低密度的人口規模無法形成專業化分工和交易,所有人被迫成為只能保持較低水平且自給自足多樣手。

比如如果一個中年婦女沒有其他手藝,哪怕是洗碗這個簡單的技能,都能讓他在城市裡找到一個專門洗碗的工作,獲得比農村務農更多的收入。但是如果她停留在農村,沒人會請她洗碗,更不會有人花錢請她洗碗,因為大家的碗都自己洗了。

另外,相互接近性和多樣性會促進經濟創新,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人天生喜好彼此靠近,城市人口密度大,因此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比較多,在交流中就容易迸發出新的思想火花。同時,城市是一個大熔爐,有許許多多不同背景和性格的人,他們之間的交流同樣有利於創新的出現。

因此農村窮人進入城市,更有利於將自己變為城市經濟的一部分,放大自己的個人生產效率,從而獲得財富上的增長。中國每年上億的農民工進城務工,不就是因為城市比在農村掙錢多嗎?這是上億農民用腳做出來的選擇。

貧民與貧民窟

一般經濟繁榮的大城市,其外圍都會出現大量的貧民窟(低收入群體聚集地),比如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印度的班加羅爾。

有人說,城市發展導致了貧民窟的出現,讓一部分人成為了低收入群體。其實,恰恰相反,是因為城市經濟繁榮而吸引來了周邊或者其他地區的低收入群體。這些外來貧困人口初來城市無依無靠,只能聚集在城市周邊,靠在城市裡打工掙得微薄收入養家。所以說,並不是城市導致了貧窮,而是城市吸引了貧窮人口。

一般情況下,大部分城市希望引進的是高素質的外來人口,事實上也確實有少部分低收入群體的人會通過自己的奮鬥,逐漸融入城市,成為城市的新居民。然而一個城市是一個生態,既要有高端人群,也要有所謂的低端人群,否則誰去服務那些高端人群。

但有意思的是,城市在接納外來人口方面做得越好,吸引來的貧困人口就越多,這種現象並不難理解。

城市接納這些外來人口城市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比如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被稀釋,城市擁堵、空氣污染、犯罪率上升等。另一方面城市擔心會吸引來更多的貧困人口,所以很多大城市在這方面是非常謹慎的。此時我們就不難理解北京和上海的人口政策了。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城市裡的貧富差距要遠遠大於農村,而且貧民窟里的生活環境確實非常糟糕、污水橫流、惡臭熏天,與城市裡的富人區相比就是地獄與天堂的差距。但是在衡量生活水平時,貧民窟里的窮人不能與城市裡的富人相比,而是應該與他之前在農村時的情況相比。即便生活在貧民窟,他們的生活水平也比在農村時強,要不他們早就回去了。

城市的房價為什麼這麼貴

昂貴的城市房價,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它成為一個城市驅逐外來貧困人口,劃分城市人口階層最有利的工具。

要區分城市裡的富人和窮人,不能看吃,也不能看穿,看汽車也區分不明顯,最高效準確的辦法就是看他住的小區。高檔小區和別墅區,有非常漂亮的大門,還有監控嚴密的保安。但是這些大門外都有一個無形的牌子寫著「年收入低於XXX萬的人嚴禁入住」。

那麼高房價是怎麼造成的呢?

基本的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影響房價的最基本因素是供需關係。大城市高昂的房價,最根本的原因是供給遠遠小於需求。之餘,大城市需求量大就不多說了。這裡重點說一下,大城市為什麼不增大供給。

一個城市房產量的供給主要取決於自然環境和政策兩方面因素。

比如向香港、新加坡城這種島嶼城市,受自然環境影響,能蓋樓的土地就那麼多。但是這兩個城市,都容納了大量人口,而且經濟排在亞洲城市前列,主要原因在於他們向空間發展,建了很多高大的摩天大樓,讓單位面積能容納下更多的人口。

但是有一些不受自然環境影響的城市,卻實行了一系列不利於房產供應的政策。

第一,有的城市為了保持城市的天際線,不允許建造超高樓層,限制了城市單位面積容乃的人口數。

第二,有的城市為了保護歷史建築,不允許拆除低矮的古老建築重新建造容乃更多人口的高樓,限制了土地的重新開發。

第三,城市社區或者居民為了保障自己的權益,比如陽光和視野,阻止在其周圍建造高樓。

第四,城市已經擁有房產的既得利益者或者炒房客也會阻止新住宅的供應,因為增加新住宅就意味著他們的房產要貶值。

在作者看來,城市要健康發展就應該多建高樓大廈,滿足更多人的住房需求,限高和保護歷史建築應該適度有限。

熱愛大自然,就住在城市的高樓里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是環保主義者非常尊崇的著名人物,他號召人們遠離城市,親近大自然。但是格萊澤卻嚴厲批評了梭羅的觀點,他認為如果熱愛大自然就應該遠離大自然住進城市裡的高樓里去。

梭羅把自己獨居在瓦爾登湖的時光描摹的讓人神往,但是絕大多數人不知道,梭羅的一次野外生火就燒毀了300英畝的森林,給當地自然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

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力超過任何一種動物,而且是全方位的破壞,梭羅寫完《瓦爾登湖》後,很多遊客慕名而來,當地的環境反而遭到更多的破壞。因此,作者認為如果熱愛大自然,就離大自然遠一點,應該聚集在一起住在城市裡去。

另外,格萊澤提出用電梯代替汽車。他反對城市進行平面拓展,即在城市郊區建造大面積的房屋,而是應該住在城市裡的高樓里。

在郊區建造大量大面積的房屋,會侵佔更多土地,而且低密度導致這些郊區房屋耗能量遠遠大於城市公寓。而且人們必須開車上班,汽車不但高耗能,而且還造成城市交通擁堵和空氣污染。

如果住在城市裡的高樓里,用電梯代替汽車,不但節約土地,而且更加節省能源,上班族可以步行或者乘坐公共交通上下班。像新加坡和香港的高樓都是緊密聯繫在一起,人們完全可以步行穿越各個建築達到目的地,而且據我親身經歷,香港道路雖然比較窄但是交通情況遠遠好於北京,其中就有這方面的原因。

作者同樣花了大量篇幅談了很多城市病的問題,但是這些病都可以治。總之來講,城市是人類進步的最偉大發明。

對於我們個人的啟發就是,城市給了我們更多的機會。如果你想致富,那就來大城市。雖然來到大城市不一定能致富,但是致富的概率大幅度提升了,另外農村的小伙娶不到媳婦,也應該來大城市,城市的姑娘更多。

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城市,有些佛系的人就喜歡安靜,肯定有一批這樣的人。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對城市的態度主要取決於成本和收益的權衡。要獲得城市提供的機會和收益,那就必須承擔城市帶來的成本。

客觀認識城市,做出自由選擇,這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


推薦閱讀:

你心目中的「好房子」是怎麼樣的?
2012 年 10 月 13 日 TEDxFactory798 城市 2.0 有哪些演講者?
如何評價《2017變形計》第一期《以青春的名義》中的陳新穎?
在機場待很久,可以幹什麼?
福州到底哪裡好?

TAG:城市生活 | 財富 | 貧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