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給他鼓掌的拉吉——印度的教育,中國的教育
票房連續幾日佔比達15%的印度電影《起跑線》看起來像極了中國片,一切都太接近了。
它講了一個同樣會令國人頭疼的孩子擇校問題:一對中產夫婦想方設法讓女兒進入印度最好的幼兒園,正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大俗談,俗歸俗,多少父母還是奉為圭臬。排名第一的印度學校是全英文教育,課程排的滿滿當當,各種設施一類俱全。媽媽希望藉此來讓女兒躲開命運的「滑坡」: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會失敗,會吸毒……
可考慮到中印兩國國情,這個時候就開始討論究竟什麼樣的教育對一個孩子來說才是最好的,不免暴露出中產的矯情和偽善。《起跑線》沒有這麼做,擇校遭遇挫折的父母只好扮作窮人,因為政府規定了,每所學校規定必須預留25%的入學名額給窮孩子,他們就把本屬於窮人的機會奪去了。
「對弱者的補助,最後往往變成了對強者的補貼。」理解這句話對我們來說並不困難,中國高考制度中的加分制度等都遭遇了這種執行過程中的畸變,有本事的人才能把戶口遷到少數民族區,辦來相關證件,沒有任何資源的才會老實出牌。
在階層割裂、貧富懸殊的國度里,教育還完全不能從階層、社會公平、階層裝飾品中單獨剝離出來加以討論,因為背後有更多值得討論的問題,雖然很多人早已不會去討論,可它註定發揮著作用,把焦慮和無望分割給了中產和底層,失衡了資源的分配,加速著中產從公共教育中的全面逃離,教育循環地將自己和階層問題捆綁在一起。
布迪厄認為一個人的趣味是在環境中形成的特定產物,常常和周圍的人保持一致。趣味分類的形成外化了一個階層的存在,它將其他階層區分開來了,像權貴玩高爾夫,大概並不全是因為這項運動多健康,而是因為窮人玩不起才要玩。而對這一趣味的維護、推廣、尋求認同,至少在內部合法化了它背後的不平等。
這種趣味是萬萬不能突破的,電影中的爸爸在富人堆里跳歡快的舞蹈,特意露富(《紅樓夢》里半舊不破的玩意才彰顯這個家族的榮華)都是被這個階層恥笑的。
而任何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強化受眾對自身文化、制度的認同,可以說教育是階層用來維護自身趣味的重要一部分。電影中對同一階層的區分的維護著墨甚多:
一流學校只招收住在學校附近3公里的學生——在經濟完成了區分;說著印度語的米雅被孤立,只有說英語才會有人同你做朋友——你還必須認同它的文化價值體系,像落魄貴族也不想搭理暴發戶;然後你才可能被邀請加入派對,真正闖入這個階層。
《人生七年》里用很多人的人生證明了,處在什麼階層的人,一般不會發生大的階層變遷,因為階層會提供一系列資源,或者什麼都提供不了。
當在經濟、文化方面沒有任何開放姿態之後,再好的制度也會隨之失范。雖然被強制要求分出25%的名額給貧窮小孩,背後卻是更殘忍的「排除」:
讓中產在教育這場戰爭中焦慮的原因或許根本不是孩子到底有沒有一個好的未來,因為在一個變速發展的時代,父母根本不知道三十年後是什麼樣子,那時候世界需要什麼樣人。他們在乎的是,自己現在想要被瞧得起的話,就不能在教育這一塊跟不上就被上流階層排除了出去。他們要加入這個階層來減輕對未來的不安全感。
這決定了教育在這裡是被懸置的,並不是真正被討論著的東西——電影似乎也在暗示這一點,那些不知人間疾苦的勢利十足的富家子弟,是否就是一個孩子該有的樣子。
這種教育想要一切政治正確,但只是在口頭上維持。在這個貧窮普遍的國家,他們需要考慮如何向孩子解釋「貧窮」,而標準答案就是讓孩子會說出「分享就是關愛」。
在中產「不擇手段」維護自身時,他們也加劇了教育資源分配的失衡,於是被「流放」的公共資源狀態更讓他們恐懼,一所所學校成為重要的階層附屬物。
不止是中產,但凡有點資金、重視教育的家庭都上演著從公共教育的退場,這讓公共教育極速凋零。設施破敗,人才流失,人生在這裡潦草地開始。
在貧民窟總是幫助他們的男人得知拉吉真實身份後,拉吉百般遮掩,羞愧難當。當一個人親眼看到了現存的一切多麼不公時,是不是都會有這種愧疚。
「教育變成了生意」,電影中的爸爸走上舞台開始義憤填膺,他發表了一通電影和社會意義上的雙重高潮演講,可是卻意外地沒有得到掌聲。
兩個人試圖鼓掌時都被旁邊的妻子丈夫攔下,最後只有他的妻子站起來為他鼓掌。這部喜劇電影到這裡就像現實一樣完全讓人笑不出來了。
這對扮演過一陣窮人的中產夫婦的覺醒,並沒有帶動更多的人來衝破這不公平的教育制度。如果我是坐在台下的父母,我大概也不會鼓掌吧,如果我沒有親歷過那種社會不公帶來的巨大愧疚感,更因為我不敢相信讓孩子離開這個階層化的「學校」後會遭遇什麼。當社會上有一方貪婪地把多數資源拉攏過去時,甘願做一個普通人,根本不會幸福。台上的孩子們剛剛還唱著「我只有一生,卻有許多許多的夢想」呢,為了一個卑微的夢想讓自己孩子耗盡青春,我不忍心。
而我看不到、不想看另一個世界的任何事。肯定會這樣想的吧。
米雅被父母送到了公立學校,他們的回歸會多多少少哪所公立學校的條件。小姑娘和更自由的學生快樂地奔跑著,她會真正懂得那句「分享就是關愛」。
也許她會更快樂,也許呢。
推薦閱讀:
※教育減負:一場寒門的災難
※我今年考上了北大歷史學系,雖然對歷史有點興趣,但聽說就業前景不太好,要不要讀?
※蔡元培時代的清華北大和現在的清華北大有哪些異同?
※學習階段不同的驅動力。
※是誰給了你權利,在別人的世界裡張牙舞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