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第4期】冷戰初期蘇聯對抗性、保守型、革命性的外交政策

*標籤:蘇聯東歐冷戰史研究

*文字內容出處及知識產權著作權來源詳見文尾「主要參考引用搬運材料來源出處」一欄;編者不享有文字內容的知識產權及著作權.(純學術使用;非商業使用;侵權請告知)

冷戰初期的兩大陣營領導人:杜魯門與斯大林

長期以來, 對於冷戰的形成一般都認為是意識形態的對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4]p.84

意識形態是會對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產生影響, 但是並非是根本的, 不可改變的影響。[4]p.84

引起英蘇矛盾的焦點與其說是意識形態的對立, 還不如說是利益上的矛盾。[4]p.84

即隨著戰爭的結束 ,各大國都採取了現實的政策 ,都在尋找自己的 「勢力範圍 」。[6]p.91

冷戰初期確立的兩大陣營勢力範圍

蘇聯戰後初期的外交政策存在著革命性、保守性、對抗性這幾個發展趨勢。[1]p.116

蘇聯戰後外交政策的革命性蘇聯在戰後關鍵問題上,諸如東歐的前途、德國問題以及對日佔領問題上採取強硬政策的決策者。[3]p.3

東歐在二戰後逐步確立起親蘇政權,劃入蘇聯勢力範圍

革命性是指,蘇聯支持東歐國家的人民民主革命 ,並在許多方面頂住了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的壓力;

而保守性則是指,斯大林在推行蘇聯的外交政策時 ,表現出了大國沙文主義情緒 。[1]p.116

那就是 ,維護其戰時在雅爾塔體系中的既得利益 ,確保其戰時所獲成果變為現實。[1]p.116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國際局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1]p.112

這對蘇聯國際地位的影響是極大的:

首先社會主義在二戰後超過了蘇聯一國的範疇。[1]p.112

1945-1955年華沙條約時蘇聯東歐同盟體系的建立

其次形成了以蘇聯為中心的同盟體系 ,並且具備了與資本主義陣營抗衡的軍事政治力量;[1]p.112

介於此,蘇聯對於蘇、美兩國從戰時的盟友關係向戰後的對手關係發展是有思想準備的 ,甚至做好了最壞的打算。[1]p.113

冷戰初期的諾維科夫報告就明確指出:美國正在集中其反動力量對蘇聯進行包圍 。[2]p.31

冷戰初期美國對「蘇聯在東歐擴張主義」的描繪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經濟上的競爭對手已被削弱,因此其資本已經滲透到了世界的許多國家。[2]p.31

諾維科夫報告中指出 :

「戰後歐洲經濟支離破碎……為美國壟斷資本主義提供了巨額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的廣闊前景……如此一來,美國就可以加強其在世界的經濟地位,奠定其引領世界的基礎」。[2]p.31

與此同時,美國的杜魯門、英國的丘吉爾等資產階級政治家紛紛指責蘇聯擴張主義的外交政策, 並對它的極權主義的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都給予了強烈抨擊。[4]p.85

在這種尖銳的國際鬥爭和複雜的國際形勢下 , 蘇聯認識到, 要改變世界對蘇聯的看法, 就要對帝國主義國家對蘇聯的攻擊予以回擊。[4]p.85


一、冷戰初期蘇聯外交政策的對抗性

戰後國際安全問題 ,尤其是蘇聯的安全保障問題, 是斯大林的蘇聯政府在二戰期間及戰後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2]p.33

在對急劇變化的國際形勢和國際格局進行認真研究的基礎上 ,斯大林提出了一系列關於維護和鞏固戰後國際安全的重大戰略構想 。[2]p.33

決定蘇聯對安全環境以及對戰後世界認識的思想因素,是斯大林的資本主義總危機理論「兩個平行的市場」的理論。[3]p.9

這是斯大林思想的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戰後初期蘇聯外交政策的主要理論依據,它直接影響到斯大林對戰後國際體系的根本估計,決定著蘇聯對外戰略,特別是對西方的政策。[3]p.9

斯大林以蘇聯與資本主義世界的對立和對抗為出發點,奉行軍事強國外交,希望以蘇聯的軍事存在為基礎, 在盡量避免直接軍事衝突的同時獲得儘可能大的優勢和利益。[9]p.25

斯大林把蘇聯視為「世界革命的中心」、「火炬」以及「和平的強大堡壘」。同資本主義國家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其目的是「保衛蘇聯」,推進「世界革命」。[3]p.13

蘇聯東歐同盟體系

同時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爭奪和對抗, 謀求在歐洲的利益 。[9]p.25

因此,對立和對抗是戰後蘇聯冷戰初期對外關係的基調。[8]p.77

而蘇聯這種保守性、對抗性的外交政策詳細地體現在其冷戰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針上:

1、首先是鞏固和加強蘇聯在新佔領土地上的完全主權;[5];[4]p.85

2、其次是在東歐建立有利於自己的勢力範圍, 極力擴大在這個範圍內的影響和控制權;[5];[4]p.85

鞏固蘇聯在雅爾塔會議上所取得的成果 ,將東歐國家牢牢地控制在手中 。

東歐八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 ,無疑是壯大了社會主義陣營和國際反帝民主陣營的力量 。

但同時也使東歐從戰前西方營建的反對蘇聯的「防疫帶」變為蘇聯保障其戰爭勝利成果的「安全帶」。[1]p.113

同時決不允許其它大國染指該地區 ,同時也決不允許這些國家出現離心傾向。[1]p.113

3、最後是推進世界革命 , 擴大社會主義國家的範圍。[5];[4]p.85

冷戰初期蘇聯外交政策的保守性體現在其維護既得利益方針上:

蘇聯冷戰初期的外交方針之一就是按照雅爾塔協議處理蘇聯和美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的關係

如果美國願意與蘇聯合作 ,承認蘇聯在其勢力範圍中的利益 ,那麼蘇聯也在一定程度上容忍美國的霸權 ,但如果美國的行動超過了雙方可以妥協的界限 ,危害了蘇聯的利益 ,那麼蘇聯將進行反擊。[1]p.114

主要參考引用搬運材料來源出處:*文字內容知識產權及著作權作者為:

*知識產權及著作權作者(發表年份).作品名.作品來源文刊/論文來源機構. 版號(數).期號(數).頁號(數). ISSN.

【1】梁軍(2002).試論戰後初期的蘇聯外交政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41. No.1. pp.112-116. ISSN:1000-2456

【2】何偉(2006).「諾維科夫報告」與冷戰初期的蘇聯外交政策.世界歷史 World History. 外交史研究. No.2. pp.29-36. ISSN:1002-011X

【3】戴超武(2013).斯大林、蘇聯外交與冷戰的起源.俄羅斯研究 Russian Studies. General No.179. No.1. pp.5-87. ISSN:1009-721X

【4】白虹(2008).戰後斯大林時期蘇聯外交策略與政教關係.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5. No.1. pp.84-86. ISSN:1671-0975

【5】左鳳榮(2001).致命的錯誤—— — 蘇聯對外戰略的演變與影響.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

【6】張廣翔; 王學禮(2010).冷戰初期蘇聯外交中的若干問題——烏特金院士吉林大學講學紀要.西伯利亞研究 Siberian Studies. Vol.37. No.5. pp.91-95. ISSN:1008-0961

【7】鄭羽(1992).陣營對抗:冷戰開始後斯大林的對外戰略.東歐中亞研究. No.2. ISSN:1671-8461

【8】張威(2012).冷戰初期蘇聯的對外戰略評析.陝西行政學院學報Journal of Shaanxi Academy of Governance. Vol.26. No.2. pp.76-78. ISSN:1673-9973

【9】姚海(2002).戰後蘇聯對外政策與國家發展道路.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Journal of Suzhou Railway Teachers College. Vol.19. No.1. pp.23-31. ISSN:1009-394X


推薦閱讀:

《金水橋邊》觀後感
易中天品三國節目的每集名稱是什麼?
清邁有哪些歷史文化?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為什麼沒有空襲延安?
民國才子傳|男兒志兮潘光旦

TAG:國際關係 | 國際政治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