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恐懼未來

第一次碼字,今天我想來談談對我們對未來的恐懼。首先聲明一下我是工科生一枚,不是心理學專業人士。僅僅是對身邊人和事發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可以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 這裡我拿我的一個朋友A君的例子來說說。

首先是A君眼中的自己: A君認為自己的人生是失敗的,30歲的ta,經歷了家庭的變故,事業的失利,相戀四年的伴侶以一個狗血的理由離ta而去。 ta看到同齡人成家立業,自己背井離鄉仍然在異國他鄉漂泊。A君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孤獨,似乎一切快樂都是別人的,ta什麼都沒有。沒有伴侶,沒有工作,沒有錢,所以A君認為自己特別的孤單,並且前途未卜。

然後是朋友眼中的ta:A君是一位博士研究生,在A國最著名的學府讀著當下最熱門的專業,並且拿到全額獎學金。不僅如此,A君相貌學識兼具,最近的分手對於A君來說更是一次機會,A君終於不會被束縛住可以大展宏圖去最適合自己的地方發展。另外A君家庭的變故也告一段落,一切都像最好的方向發展。

在這個例子里, 同樣是A君,朋友眼中的ta和自己眼中的自己竟然有如此之大的差距。朋友多次勸說A君,失戀沒什麼,ta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好那麼完美。準確的來說,ta的離開對於A君應該甚至是一次自我重生的機會。可是失戀的打擊讓A君開始了自我否定,整日鬱鬱寡歡,覺得自己太失敗了,自己不夠好,自己可能再也不會被愛了,自己錯過了最好的那個人,自己要孤獨終老了。自己以後能做什麼,自己能不能完成博士學習,就算完成了能不能找到工作,自己可能做不到行業里具有競爭力的那個,畢業是不是就意味著失業。

A君到底在恐懼什麼?A君真的是因為失戀的打擊變成這樣的么。我想答案是否定的,A君在恐懼,恐懼面對那個未知的未來。那麼我們首先來看看為什麼會對A君會有未來具有恐懼心理。失戀無異是一個導火索,四年的戀情,讓A君有了穩定下來的心態,而伴侶的抽離強行而且突然的打破了A君原有的計劃,迫使A君要跳出自己原有的舒適區。本身對於人類而言主動跳出自己的舒適區都需要決心,被迫的抽離讓A君毫無準備,可謂大腦一片茫然不知何去何從。所以突入其來的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使ta產生了恐懼的心理,對未來產生焦慮心理,這種焦慮心理我們稱作預想焦慮(Antipatory Anxiety). 因為想到未來A君會看到不好的世間的發生,並且這種預想一直困擾著他。

那問題來了,A君怎樣才能夠走出這種困擾。我想說說我們的認知了,在《伯恩斯的心情緒療法》一書中指出,思想造就了你的情感,不管是焦慮還是抑鬱都是由思想掌控的,當我們感到抑鬱時,往往是由我們的消極思想造成的。在這裡我們先不去分析A君是否有抑鬱症,但是很顯然A君的消極思想掌控了他的情緒,使他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到不安。同時書中也指出「當你抑鬱或焦慮時,你的思想總是不合邏輯的、扭曲的、不現實的,或者乾脆就是錯誤。「

那我們來看看A君的思想是否符合邏輯,我們知道我們沒有預測未來的本領,所以未來A君是能夠有美滿幸福的戀情,還是孤獨終老我們是未知的。ta是否學業有成,還是畢業即失業也是未知的。因此再沒有附加條件的時候,成功與失敗發生的概率是各自50%。而A君過度擔憂沒有發生的失敗顯然是不符合邏輯的。可是這種不符合邏輯的行為會帶來哪些影響呢?很顯然就是強烈的心理暗示,因為擔心失敗而恐懼未來,因為恐懼而焦慮,和抑鬱。這些無疑對ta的生活和學習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讓ta的狀態越來越差。這就回到了我們上面所說的,未來的成功和失敗再沒有附加條件的時候發生的概率是各自50%,此時我們的A君如果一直如此『消極怠工』,無疑會增加失敗發生的概率。《吸引力法則》中提出,當我們把自己的頻率調整到成功的頻道我們離成功就會越來越近。我認為道理很簡單,積極的面對未來向自己的目標一步一步的前進就會離目標越來越近。這便是心有所想便有所得。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

當我們對不確定的未來產生恐懼的時候,我們應該想想自己心裡的恐懼是不是符合邏輯,如果不符合邏輯,我這樣想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後果,這種後果是不是根據合理的邏輯推演出來的,如果是我們該怎樣扭轉自己的認知, 讓自己積極的去面對人生。

今天寫下這戲希望能夠幫助到A君,希望ta會很快的好起來。也希望有困擾的朋友能夠走出陰霾,直面未來。

*背景圖片來自於互聯網

引用

Burns, D. D. (1980). The feeling good: the new mood therapy. New York, NY, US: William Morrow & Co.

Canfield J. and Watkins D.D. (2008). the Law of Attraction A Simple Guide to Creating the Life of Your Dreams. Hci.

推薦閱讀:

「好」與「強」
奇蹟(一)克服自卑的障礙
PM玩心理 - 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
認知與年齡

TAG:認知心理學 | 失戀 | 恐懼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