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啥有人中箭後還活蹦亂跳?說說古代弓箭的真正殺傷力

編者按:弓弩作為冷兵器時代遠距離殺傷的主要武器,歷來被古代軍隊所重視。但是對於我們現在的人來說,弓弩厲害到何種程度,實在缺乏一個直觀的感覺。比如歷史上往往更愛記載挽弓的等效力量,比某某大將能挽強弓二百石。我們不妨通過一些例子,看看戰場上弓箭殺傷力到底如何。

一般來說,人體組織,就連最硬的骨頭,其實都是相對脆弱的。所謂「人體最硬的牙釉質硬度僅次於金剛石的說法」其實是個偽科普文。它列舉的硬度是18世紀提出的劃痕硬度,已經很不科學了。在這個數據中,牙釉質的硬度只有7~8,只相當於石英或黃玉,對抗硬一些的石頭都費力。比如在考古中就經常發現古人類頭骨或股骨上深深釘著石質和骨質箭頭。

所以人類想僅靠身體硬抗金屬箭頭,哪怕是青銅箭頭也是不可能的。當然,弓箭的殺傷力如何,還與射中部位相關。如果射得准,一箭就能斃命。比如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發箭射李建成,一箭便射死建成。

那要射不中要害呢?古人也有辦法,在箭頭上塗毒!《水滸傳》第一百一十四回,金槍手徐寧、井木犴郝思文二人與方臘軍遭遇,徐寧脖子上中了一枝葯箭,不幸毒發而亡。歷史上,堅守疏勒城的漢代名將耿恭就曾用毒箭狠狠教訓了匈奴人。

當然,實際作戰中,有個問題,那就是有鎧甲與頭盔的存在。所以歷史上留下了不少腦門中箭而不死的情況。畢竟顱骨是比較結實的,如果頭盔發揮作用。箭頭就不太容易能擊穿顱骨了,還是可以搶救一下的,還有的可以繼續指揮作戰,甚至繼續上陣砍人的。

比如,三國名將關羽是個中箭專業戶,刮骨療毒的故事家喻戶曉。但關將軍不止胳膊中箭,額頭也掛過彩。水淹七軍時關羽與龐德大戰,被後者一箭射中額頭。不過箭傷沒有影響作戰,那場戰役的結局大家也知道,龐德和于禁都當了關羽的俘虜。

北周十二大將軍之一王雄,在邙山大戰中與北齊落雕都督斛律光對射,結果被射中額頭。王雄當場並沒有斃命,但是喪失了戰鬥力,抱著馬脖子逃離戰場。這位老將軍年已五十八歲,受不起箭傷折磨,當晚可能因為箭創感染和流血過多,傷勢過重而死。估計要是年輕點也就挺過去了。

而隋末農民軍首領杜伏威攻略江南,被一名隋將射中額頭。杜伏威是個少見的打仗不要命的主兒,指著那名隋將說:「不殺汝,我終不拔箭。」(事見《舊唐書》卷60《杜伏威傳》),然後親自馳馬入陣衝殺,果然生擒敵將,讓他親手撥出箭,然後斬之。

張獻忠雕像

張獻忠與明軍左良玉部作戰,被明將羅岱射中額頭,張獻忠頗是勇悍,居然硬是馳馬逃走。但是張獻忠這傢伙似乎一生和弓箭犯沖,後來他被清軍窮追猛打,在鹽亭鳳凰坡被清兵一箭射得重傷,因為無法逃走被擒殺。清將孔有德與李定國大戰,額頭上中一箭,但他居然渾若無事,繼續堅持指揮戰鬥。

當然,如果射中腦門的是床弩,那這個人基本上是涼涼了。比如宋遼澶州大戰,遼軍元帥蕭撻凜在城下遭到宋軍床子弩伏擊,一箭中額(有說法是直接被釘在了牆上),當晚便傷重身亡。

至於身穿鎧甲的人被射在身上其他部位的,其實斃命難度也非常高。劉邦與項羽相持於成皋,被項羽射中胸。但從劉邦還能強起勞軍來看,似乎也沒嚴重到哪裡去。

東晉將軍毛寶與叛軍作戰,被一箭射透大腿,箭頭扎進馬鞍中,這力度讓人嘖嘖稱奇。毛寶讓人踩著馬鞍拔箭,血流滿靴。這位猛男休息了一夜居然又洗瘡裹傷作戰,真是令人懷疑人類的生理極限到底在哪裡?

北周將軍田弘作戰勇猛,因為自己是漢人怕被鮮卑勛貴們看不起,但凡作戰無不衝鋒在前,因此中箭率極高。他一生中過一百餘箭,其中九箭射破骨頭。隋末瓦崗軍首領李密與王世充大戰,也多次中過流矢,但是沒過多久便又活蹦亂跳地帶兵作戰。

五代梁太祖朱溫親征鄆州誤中埋伏,部將張歸宇殿後,身上中了十四五枝箭仍然未死。(事見《北夢瑣言》卷16)而五代後唐一名叫萇從簡的將軍中箭,箭鏃破骨而入卡在骨頭之間,拔都拔不出來,需要開肉鋸骨才能把箭弄出來。醫士不敢下手,萇從簡卻十分硬氣,效法古時關雲長刮骨療毒,讓醫士破開骨肉,楞是把箭鏃拔了出來。時人譽為好漢。南宋岳家軍部將楊再興於小商河力戰,金兵騎兵拚命射箭才要了這位猛將的命。戰後宋軍焚燒楊再興的遺體,得箭鏃二升。

當然,運氣不好,穿著鎧甲中一箭就死的也不是沒有。諸葛亮北伐失利而退,魏國名將張郃率兵追擊到木門,被蜀兵弩箭射中右膝,後來竟然因此而亡。膝蓋並非致命之處,張郃死亡大概是因為破傷風之類的急病。

而北朝東西魏沙苑之戰時,西魏派一名大力士守住一處河橋,大力士身穿厚衣厚甲,手持大棒,死死阻住去路。東魏人步兵沖不過去,射箭又不能透甲而入。於是請來神射手賀拔仁。賀拔仁發現大力士全身唯一的缺點就是臉部沒有遮擋,於是發一箭正中其面,大力士當場斃命。而後世,滿清八旗作戰時,就喜歡在近距離弓箭射擊對方無防護的面部和脅部,「賊於五步之內,專射面脅,每發必斃」。總之,弓箭對於無防護目標殺傷力滿滿,但對方穿著鎧甲戴著頭盔,要想一箭就射死對方就比較費了。不過,古代士兵們也並不把希望寄托在一箭就能斃敵上。一枝箭射不死人,怎麼辦?那就多射幾箭唄!射不死你也能讓你失去戰鬥力,最起碼是士氣大跌!

比如宋夏三川口激戰,西夏軍以盾蔽人,弓箭手於陣後射箭阻遏宋軍的衝擊,大量宋軍步兵被射傷,就連主將劉平也被射中了左耳朵和右小腿,全軍進攻速度大受遲滯。(《涑水紀聞》卷11)

同在三川口之戰,大將任福的兒子任懷亮被夏兵射中咽喉,這一箭傷勢極其嚴重,任懷亮直接從馬上墜下,掙扎著到父親馬前告知傷情,不料任福也是個悍將,嚴令兒子繼續作戰。任氏父子勇則勇矣,但有傷在身還怎麼作戰,任懷亮最終被夏兵擊成重傷、墜崖而死。任福則被射中十箭後失去戰鬥力,臉頰被夏兵戳破兩處,陣亡於當場。(《涑水紀聞》卷12)

把弓箭阻遏作用發揮到極致的當屬北宋麟州將官王吉,這位老兄常年與西夏人作戰,憑藉過硬的騎射之術,摸索出一套「一箭術」。出陣時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射對方一箭,然後趁對方避箭時急速衝鋒,殺入對方陣中,往往能當場乾死幾個抱頭躲箭的敵兵。王吉號稱:「吾前後數十戰,未嘗發兩矢也。」

而明末,清軍為了增強殺傷效果,也採取大規模齊射的戰術,以求提高斃傷數量。據明朝遺民顧炎武《聖安本紀》載,閻應元守江陰時,清軍攻城不計成本的往城內放亂箭,守軍無處躲避,只好舉著鍋蓋擋箭,膽大的還隨手接箭,接的多的一天內竟能得三、四百枝。

但是如果遇到任福父子這種生猛不要命的主兒,阻擋效果不好怎麼辦?古代戰士們的智慧是無窮的,射人擋不住就射馬。

西魏與東魏大戰於河橋,西魏丞相宇文泰戰馬被流矢射中,馬受了驚嚇逃跑,把宇文泰巔下馬來。騎兵作戰沒了馬幾乎就是個死。千鈞一髮之際,大將李穆把自己的驄馬(毛色青白相間的馬)讓給宇文泰,才讓他逃出生天。戰後宇文泰為感謝李穆活命之恩,把相府馬廄中顏色與當年那匹一樣的戰馬,全部賜給李穆。邙山大戰時,西魏大將賀拔勝於陣上突襲東魏丞相高歡,危急關頭,東魏將軍段韶一箭射中賀拔勝戰馬,馬受傷躺倒,高歡終於幸免於難。

又比如,唐軍與薛延陀作戰。對方一齊發箭,將唐軍大部分戰馬射傷,導致唐軍騎兵多數失去衝擊力(可能因為長途奔襲而沒有披馬甲)。所幸唐軍主帥李世勣當機立斷,下令戰馬受傷的騎兵們下馬作戰,手執長槊,以數百人為隊,一同突擊薛延陀部,將薛延陀打得大敗潰逃。顯然,唐軍騎兵是穿鎧甲的。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能更理解詩聖杜甫那句詩: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所以甲騎具裝才是戰場的王者,因為不怕對方射箭啊!

綜合來看,「膝蓋上中了一箭」這個梗很多人在玩,但真中一箭的下場可不美麗。總之,面對弓箭,有沒有鎧甲與頭盔、盾牌真的是個「生存與死亡」的問題。這個真不能浪!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票非人,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美國再次升級B-52H 老古董再次進化
世界上最成功的軍火商——洛克希德·馬丁實力有多強?
武直十九頭頂的新「犄角」有什麼作用?
蒙古大軍西征時,最遠到達了歐洲哪些國家?
從《軍情解碼》可以看出中日軍力現狀對比嗎?

TAG:弓箭 | 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