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調水」的天河工程:如何利用「空中河流」來調水?

出品| 網易新聞

作者| 須臾千秋,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博士

  五千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發展的最重大難題是什麼?沒錯,就是水。

  在這片大地上,水資源的分布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極度不均。在我們的農耕核心區黃河流域,旱災與澇災交替發生。

  從五千年前的大禹治水開始,中國人民就始終在與水做著鬥爭,而那些帶領人們興修水利、治理水患的人也都被奉為了民族英雄。直到如今,在黑河騰衝線以西以北,有中國近60%的國土卻只支撐了6%的人口和5%的GDP,歸根結底還在於水資源的約束。

中國最寶貴的水利遺產之一都江堰

  如果能將中國南方充足的水資源調到乾旱的北方和西部,既可以減輕南方的洪澇,又可以緩解北方的缺水困境,讓世上多出無數的魚米之鄉。為此,從新中國建國以來,我們就提出了著名的舉國工程「南水北調」。

  這項曠世工程總投資超過2500億元,土石方總量16億立方米,其中一期工程每年可以為北京輸送10.5億立方米的水。

  南水北調固然有效地緩解了北方的缺水困境,但是相比起調水量而言,工程的投資實在太過於巨大。一千多公里的線路,中間要經過幾次人為的水頭抬升,還要經過特殊的引水隧道穿越黃河。這當中的任何一個步驟出了點岔子,調水工程都會受到影響。

(一)地上調水不容易,可以考慮從天上調

  正是考慮到陸地輸水的成本高、效率低,中國著名水利工程專家王光謙院士提出了「天河工程」:既然陸地調水難,能否考慮天上調水呢?

  大氣中水蒸氣的流動是整個水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徑流量不可小視。每年輸入中國的水汽總量大約為20萬億立方米,遠大於降水總量和地表徑流量。如果能將這部分水輸送利用起來,無異於是利用了一條天然的「空中運河」來實現南水北調,簡直是一本萬利。

水循環示意圖

  乍看起來,空氣中的水汽分布很分散,不容易利用。但實際上,大氣中存在與其它區域相較而言水汽通量更高的區域,它們的存在與多種行星尺度大氣環流有關,同時也會受到局部氣候環境的影響。

  例如,中國的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江源區就存在三條輸入的水汽輸送帶。這些輸送帶內部水汽非常密集,在特定的氣象條件誘導下就可以在特定位置形成降水,這樣就形成了一次空中的水分調運。這樣的條帶狀水汽輸送帶被科學家們稱為「對流層河流」或「大氣河流」。

  這一依靠大氣層中的「對流層河流」來進行水分運輸的構想看起來十分天才。但實際上,天空河流實施起來可沒有那麼容易。

  原來,變化多端的大氣環境畢竟不同於穩定的地表。這些高通量條帶的發生、發展和衰亡都與中小尺度的天氣過程存在明顯的關係。

  眾所周知,氣象系統是一類典型的「混沌問題」,一隻蝴蝶煽動一下翅膀,在大氣系統奇妙的作用下,就可能在一周後引發一場颶風。研究表明,這些「大氣河流」的平均壽命只有20小時,它們隨時都可能因為未知的、細小的氣候變化而發生改變。

  然而,如果想要進行調水作業,那就必須維持一個比較穩定的水量,這樣的輸水才有意義,否則仍然是旱澇不定,靠天吃飯。也正因為如此,對於「大氣河流」的研究和利用始終無法深入。

  那麼,究竟如何才能利用起這些「朝生暮死」的空中小河呢?

(二)調水必須水量穩定,需要藉助統計學手段完成

  儘管這些空中小河變化多端,具有很強的隨機性,但它們的時空分布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統計學家們發現,水汽高通量條帶在某些區域上具有穩定的高度重合特性。將這些高通量條帶看作一個系統的話,就可以計算出它們的分布及演化規律。

全球高通量水汽帶

  打一個簡單的比方,就像是一條不穩定的河流,它的河道經常發生改變,但持續的觀察之後就會發現,它的流向總體而言具有一定的規律,河床也有大致的邊界。只要控制了這條大致的河床,就能夠很好地利用這條河流。

河道可能變化多端,但河床卻有大致的邊界

  從這個角度講,天河工程中所提到的「天空河流」,與以往研究中所涉及的「大氣河流」是有本質區別的。

  天空河流是諸多大氣河流所共同形成的一個系綜,是通過統計學手段讓人可以理解、利用的。

  利用天河進行輸水,本質上就是要知道天河中的水汽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輸送量有多少,而研究天河工程,本質上不僅需要研究每一條大氣河流的瞬態過程,更要研究較長歷史時期內這些大氣河流的變化規律,以及它們與水文過程、水資源變化、地表河流變遷等在較長時間內的耦合效應。

  這樣,才能真正系統地了解整個水循環的過程,進而利用天河。

(三)「天空河流」存在了幾億年,如何利用它?

  天空河流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幾億年,每天都在按照它自己的規律運行著。人們該如何利用它們呢?

  其實原理說來很簡單,就是一個高大上版本的「人工降雨」。只不過,這樣的人工降雨需要精密計算,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地點。

  王光謙院士所主張的,實際上就是在中國的三江源地區實現空中調水,尤其是向黃河流域中補水。

  黃河流域處於中國北方半乾旱區,年僅370億m的可用水量要支撐沿途9省超過1億人口的社會經濟發展,水量時常捉襟見肘,有時甚至會發生斷流。

  實際上,黃河源區每年空中水汽輸入量約為8 700億m3,其中約3 700億m3為空中水資源,區域降水量約為 680億m3,空中水資源的降水轉化率約為 16.3%,這一轉化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因此,合理適度地利用空中水資源來補充黃河流域的水量是完全可行的。

時常發生斷流的黃河

  在長江和黃河兩大水繫上游段還十分靠近的時候,將本該注入長江流域的降水注入黃河流域。經過計算,如果能夠將青海三江源地區的天河利用起來,有望每年增加降水25億立方米,這相當於整個地面南水北調工程的調水量的26%。

青海三江源

  人工降雨的技術事實上已經非常成熟。

  自從1948年美國科學家文森特謝福發現人工降雨的關鍵技術之後,人類靠自己的力量影響氣候,「呼風喚雨」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了。只要空氣中含有充足的水汽,那麼人工增加空中的凝結核,讓空氣中的小液滴迅速凝結,體積增大成雨滴,就可以形成降雨。

  對於「天河工程」而言,核心的技術難點還是正確掌握人工降雨的位置和時機。它並不像普通的人工降雨那樣,只是在乾旱地區進行補水,而是需要對整個地區的水汽輸入、輸出、流向進行統一的研究,從而改變一片較大區域內的水資源分布。

人工降雨

  目前,「天河工程」團隊已經開展了雲監測衛星及衛星星座初步論證、地面實施系統初步構想,針對雲水資源監測需求完成了有效載荷需求分析及衛星初步方案,開展了採用火箭、導彈實現中遠程人工降雨實施方案的研究。

  從宏觀尺度上,將人工降雨作為跨區域調水的一部分,讓水汽從濕潤的區域輸送過來後,在特定的需水位置降落下來,而非隨意地在空氣中流到了另一個不太需要水的地方。

結語

  從2013年開始,在總面積30餘萬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地區,每年通過人工降雨增加了降水約40億立方米,相當於300個西湖水體的容量,「天河工程」要達到的增水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未來,隨著天空河流的研究更加深入,空中調水將不僅僅局限在三江源地區,而將會推廣到各地,為水資源的科學分布做出更好的貢獻。

作為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標籤,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正尋求戰略升級。「了不起的中國製造」專欄,力邀行業權威、資深玩家,呈現他們眼中的中國創新之路。

投稿請聯繫newsresearch_ntes@163.com,稿件一經刊用,將提供千字800元的稿酬。

歡迎關注《了不起的中國製造》官方微博

歡迎關注《了不起的中國製造》網易號

編輯| 史文慧


推薦閱讀:

最科學的解釋:為什麼提高自己就是獻給後代最好的禮物
普及基礎的科學和政治知識
談談中醫的療效
漫畫 | 他在同事身上做了不堪入目的事,卻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職業
試管移植後有哪些注意事項?

TAG:水利 | 南水北調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