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強迫關鍵詞:控制

  強迫症患者不能放棄的一點是控制,這也是他痛苦的重大根源。

一 、控制的表現

  這裡首先要搞清楚的一點是,他的控制究竟表現在哪些方面。

  首要的一個表現是他試圖掌控事情的結果。

  這裡以面試為例,如果他對面試單位的印象不錯,他便迫切的想要被錄用,以至於他會仔細反覆的思考自己面試的細節、假想對方視角如何看待自己,而最重要的是他無法得出確切地結果。這反而會使得他很痛苦,一方面他會想到自己優秀的地方,另一方面又會想到自己的不足和對方拒絕自己的理由,他一想到被拒絕便很痛苦。但無論怎樣分析,他都無法知道面試結果。他還是像一條咬自己尾巴的蛇,始終在思考中原地打轉。

   是否可以緩解這種試圖控制事情結果帶來的痛苦呢!當然,那便是不再試圖控制。這並不容易,不過如果我們能夠看到這種思維的不合理之處,可能會轉變自己的態度。

   事情的結果常常是無法掌控的。假使你是面試官,面試者非常努力地努力表現,你就一定要錄取他嗎?當然不是。假使面試者表現出一種你一定要錄用他的極其強烈的願望,只會給你強烈的壓力,讓你反感。事實上,你作為面試者,你可以有太多的地方找出他的不足。比如,溝通能力不夠優秀,學習能力不強,抑或他的價值觀與你不同,或者就是感覺這個人不可靠都可以。但你也可以發現他的優點比如經驗豐富、有鑽研精神等等。作為面試者的他如果被你拒絕,能說明他這個人不好嗎,僅僅是他和你所在的公司或者應聘的職位或者團隊不適合而已。面試者願望過強,之所以讓你反感,其一是這是他試圖控制你的決定妨礙了你的決策自由,其二是這是他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他即便被拒絕也不能說明他不夠優秀,只是不夠適合,換個應聘單位或者面試官可能會很欣賞他,他之所以表現出如此強烈的渴望正是他試圖控制結果來填補安全感的表現。

   作為應聘者,能夠控制什麼呢?只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並且在一開始,我們就要預測到各種情況。我們可以想到自己通過了,會怎樣考察公司,怎樣與HR溝通;假使第一面被刷了,我們怎樣找下一家單位;第一面通過,如何準備第二面,第二面被刷如何處理等等。所以,你已經發現了,我們無法掌控事件的結果,我們僅能規劃當某事發生後自己如何應對。如果你試圖控制結果,必然會陷入強迫式的內省。

  他的控制的第二個表現是試圖掌握別人的心理。

  他很可能會給別人貼上標籤,覺得別人是怎麼想的,但這只不過是他內心試圖掌控別人的一種投射而已。任何人都是複雜的,何況人的心理更是不可揣測,變化萬千。他常常將自己放入假想視角,想像別人是怎麼思考的,並且在他的言語中也常常表現出揣測對方想法的表現。如果他承認他連自己的想法和思維都還有太多沒有搞清楚的地方,那麼他就該相信別人的想法也很複雜,又豈能輕易揣測和貼標籤?他之所以這樣做,只不過是營造一種自己通曉別人心理的幻象,營造一種自己很厲害的自我認同感。如果患者要減輕痛苦,就要承認人性的複雜,不是自己可以輕易看透的,減輕掌控他人心理的傾向。

  他的控制的第三個表現是喜歡與人爭辯,喜歡向別人灌輸自己的觀點。

  我們可能感到疑惑,為什麼他總是不能接受自己和對方的不同呢?不能允許對方持與自己不同的觀點。他總是試圖說服對方,但往往是對方也不願屈服。這裡的邏輯在於,他迫切需要對方對自己觀點的贊同來達到認同感,在他心裡觀點「不是你死便是我亡」。但他忽略了一個現實,他自己的觀點的信息來源僅僅是一個方面,他不是從上帝視角看到了事情全貌,因此難逃片面之嫌,同樣別人也是如此。

  真正的解決之道便是承認彼此觀點的不同,並且能夠發現彼此觀點的合理之處,即我從我的經歷中形成了某個觀點,對方從他自己怎樣的經歷形成了怎樣的觀點。對於爭議和不同之處,擱置爭議,求同存異才是上策。

  如果他能觀察得更仔細一些,就會發現,沒有任何兩個人所有看法都相同,他可能早就發現了他自己的某些想法可能沒有任何人能夠理解,那麼兩個人是如何形成友誼的呢?更多是發現相同之處,彼此尊重對方的觀點、個性。

   他的控制的第四個表現是試圖改造他人。

  這裡主要讓他極其不贊同的人。強迫者很可能對父母心懷怨恨,覺得父母控制欲過強太嚴厲苛刻缺乏溫情等等,甚至毀了自己一生。因此他的一種傾向是試圖讓父母感到愧疚,讓父母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對自己產生了多大的摧毀。但這往往會使得局面更糟,父母不會承認他們的問題甚至根本無法跟他們談這個話題。的確,強迫者的父母可能存在一些教育上的問題,比較大的可能是強迫者的父母本身也是缺乏認同感的人。他們認同感不足便試圖控制自己的子女,卻沒有給予足夠的溫情,這導致子女達不到足夠的自我認同和溫暖感。不少父母表現得很嚴厲和苛刻,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是他們自己尋求控制感的表現,卻以為是為子女著想。

  但作為子女的患者,擁有強烈的願望,想要改變自己的父母,讓他們多給予自己一些肯定和鼓勵,營造溫暖的家庭卻是行不通的。首先,假使父母也是缺乏認同感的人,他們便很可能不會放棄自己的控制欲,甚至不會承認自己的問題。強行這樣做只會更加影響家庭和睦。其次,當患者試圖改造父母的時候,便也重複了父母的模式,即試圖改造他人。這樣,他便難以從控制中擺脫。我們在武俠劇中看到,有些得道高僧對於一些惡貫滿盈的人不是以暴制暴,而是感化,正是他們認為惡人其實很可憐,如果自己以暴制暴其實也和惡人沒有區別。

  那麼,如果感到父母強烈的控制欲非常想反抗怎麼辦?反抗的情緒也是自己控制欲的表現,如果你承認自己和父母觀點的嚴重不同,允許差異,那麼你就不會陷入非黑即白的陷阱。你完全可以不同意父母的觀點,但你不必去與他們爭辯,只需不回應即可。對於控制欲強的人的回應,最大的打擊不是去爭辯也不是去附和,而是不理睬。

二、放棄成神

  強迫者有如此多試圖掌控的東西,而很多都已超出了他的控制範圍。這是一種試圖成為神的傾向,因為只有上帝視角才能看到每件事情的全貌,但遺憾的是我們都不是『神』。

  強迫者總是試圖找尋絕對正確的理論,恆久不變的東西,這些恐怕也只有上帝才能做到。即便強大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不一定就正確,因為那只是基於愛因斯坦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他也看不到所有事情的全貌,有一天愛因斯坦沒發現的現象出來證明相對論的片面性也並不奇怪。我們都是普通人,卻要像上帝一樣操著全天下的心,想要控制各種我們力不能及的事情,那便需要付出額外的代價,那便是無窮無盡的思考。如果想要找回做普通人的輕鬆和快樂,便要放棄這種成神的傾向。

三、語言的力量

  強迫者可以經常練習的一種方式是,找出自己期望當中的「一定」、「必須」、「應該」這些辭彙,而代替以「可能」「也許」、「不一定」、「還好」這樣的辭彙。事情不一定就要按我期望的發展,我也不是必須要怎樣做,別人也不是一定要贊同我的觀點,我喜歡的人也不一定要喜歡我,我的父母也不是必須要按我喜歡的方式關心我,朋友也不是必須要時常聯繫我,我也不是不能偶爾放縱一下自己。這樣可以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不控制的力量。

四、後記:

  文章的觀點也並就一定正確,相反有不當之處在所難免。作為讀者不是必須贊同作者觀點,而是要形成自己的認識,倘使讀者閱讀後有所啟發,即便與作者觀點不同,便也是文章發揮了效用。

推薦閱讀:

如何学习 4 轴无人机的飞控?
控制的未來在哪裡?
機械手握力感測器怎麼選取?
潛意識可控制嗎?

TAG:強迫症 | 強迫 | 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