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攝大乘論所知依分第二(1)

1、

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即阿賴耶識。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謂薄伽梵於阿毗達磨大乘經伽他中說。

所知依即阿賴耶識,因為他是所知的所依。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這裡有兩個問題

1、阿賴耶識真的存在嗎?

2、阿賴耶識憑什麼叫阿賴耶識?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無始,是佛教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不探討第一因問題。第一因,或者是本體,是西方哲學一個突出的特點,認為存在一個本體,他派生了一切。但是佛教沒有,因為佛教認為,第一因問題是個偽問題。

比如我們設立A為一切事物的第一因。而一切事物又需要原因。所以A也需要原因,故A不是第一因。如果硬要他生,那麼就是無因而有,這又和一切事物都需要原因矛盾。

無始時來界,指的是無始以來的一切法的原因。

一切法等依,這是一切諸法的所依,也就是其原因。

由此有諸趣,他派生了諸趣,也就是六道。

及涅槃證得,正是憑藉阿賴耶識的存在,才能證得涅槃。所謂涅槃,就是見到真實境界。

這個頌子回答了第一個問題,接下來的頌子回答第二個問題。

即於此中。復說頌曰。

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

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

阿賴耶識,意譯為藏識,攝藏諸法。所謂諸法,就是你感知的一切都在阿賴耶識以種子的形式被藏於其中。

所以,阿賴耶識又叫種子識。所以叫阿賴耶,就是「藏」的意思。

如是且引阿笈摩證復何緣故。此識說名阿賴耶識。一切有生雜染品法。於此攝藏為果性故。又即此識於彼攝藏為因性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為自我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

一切有情的經驗記憶,由於這些記憶實際上是妄想執著而成的,故說雜染。這些所有的經驗記憶全部攝藏起來,這個攝藏起來的所有的記憶和經驗,我們稱之為一切種子。

這些被攝藏起來的種子,會有生起現行的潛能。就如同電,有發電的潛能,有讓電燈發光的潛能。阿賴耶識既是因,他是生起現行的因。又是果,他是現行的記憶的堆積。眾生會把阿賴耶識妄想執著為「我」。

就如同海水一樣江河湖水彙集構成了大海,而大海又流向四方,構成了江河湖海。

複次此識亦名阿陀那識。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經說。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此識,又叫阿陀那識。

阿陀那識,非常微細,只有初地之上的佛菩薩能看見。他是怎麼樣的呢?

他是一切種子,就如同瀑布一樣,流速非常快,快到無法用時間計算。我怕凡夫和聲聞乘、緣覺乘不明白這個道理,害怕他起分別心,認為阿賴耶識是我。

為什麼他不是我呢?

我的定義是,

1、獨立、主宰自身

2、常一不變

首先它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我們無始以來起惑造業留下的種子,我們造什麼業就留下什麼種子,若不造業就沒有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是依賴於造業才存在的

再者阿賴耶識也不是永恆不變的,阿賴耶識里的種子剎那剎那在起現行,起現行的種子就消失了,而我們又在剎那剎那起心動念造下新業從而給阿賴耶識增加新的種子,所以阿賴耶識隨時在增減變化之中,而且它本身也是處在剎那生滅的相似相續之中

何緣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執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體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諸根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又於相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是故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

為什麼阿賴耶識又叫阿陀那識?阿賴耶識是側重於他的主要作用,就是攝藏眾生一切記憶。所謂記憶,就是眾生的思想、行為他以種子的形式保存起來。為什麼叫種子,因為他可以促使下一次生起現行。

執受一切有色根故。

而阿陀那識,是側重阿賴耶識的另一個作用。就是執受一切有色根。

色根,指的是五根,分別是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是生起相應識的根本。

五根分別指五種感知載體(器官)。它不僅僅指眼鏡、鼻子這些能夠看得見的器官,還包括神經系統整個器官。

什麼叫執受一切有色根呢?就是供給能量。

舉個例子,電燈能發光,首先需要電燈是好的,並且必須通電。如果不通電,即使電燈、電路都沒有問題,他也無法發光。電能實際上就是充當阿陀那識的作用,執受電燈。

就如同,人活著的時候和死亡的時候,到底哪裡出來問題。問題根源在於,阿賴耶識不再執受這個身體。

一切自體取所依故

自體,指的是身體。身體能夠活動,必須依靠阿賴耶識生起現行。

所以者何。有色諸根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

為什麼呢?因為有色諸根,都是被阿賴耶識先天規定好的,他會執受你的身體一直到壽命盡的那一刻,然後突然改為其他的樣子。在執受的那一生中,你的身體不會腐爛、壞滅。

又於相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

在輪迴的交接的時候。所謂輪迴的交接,不是像我們想的那樣,有六道的存在,實際上只有阿賴耶識展現的樣貌,沒有實體存在。阿賴耶識就如同電影放映機一樣,放映不同的景象。

如果放映人道的景象,就是輪迴到人道。如果放映天道的景象,就是輪迴到了天道。

在輪迴的交界處,就是這個「放映機」會從放映人道的景象,突然轉向放映天道的景象。在這個過程中,阿賴耶識就會馬上執受天道的身體。

什麼意思呢?就如同,人類和動物不同,比如人和蛇,他的行為、飲食習慣都是被規定好的。

阿賴耶識因為無始以來存有大量的記憶,如果不幸從人道轉向了畜生道,那麼阿賴耶識就會馬上改為執受相應動物的行為習慣。

比如從站立行走,只能爬著走路。

是故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

所以這個阿賴耶識又叫阿陀那識。實際上阿陀那識的執受也是依附於阿賴耶識的藏識功能,必須阿賴耶識藏有相應的範式,才能執受不同的樣子。

舉個例子,windows系統和linux系統,他的操作系統,整個都不同,為什麼?因為後面的代碼不一樣。代碼的不同導致前面的樣子完全不同,這裡的代碼就直接充當阿賴耶識的執受功能。

再比如,市面上這麼多的遊戲,展現出不同的樣子,可是他們的本質只是0和1不同的排列,這種排列導致了前面畫面、玩法的不同,代碼就是充當了阿賴耶識的功能。

關鍵佛教就是告訴你,你實際上只是遊戲里的NPC,實際上壓根不存在這個人和看到的樣子。

當你醒來以後,覺悟以後,你會突然發現,現實中只有一串串代碼在飛速地運行。

2、何為意?

此亦名心

阿賴耶識又叫心。因此阿賴耶識有三個名字

如世尊說。心意識三

世尊說,心、意、識是三個東西。首先講意是什麼?

一般,心指阿賴耶識,意指末那識,識指前六識。

此中意有二種

意有兩種

第一與作等無間緣所依止性無間滅識,能與意識作生依止

等無間緣,指的是事物剎那生滅,相似相續不常不斷。這裡指念頭。前念為後念起開導作用,前念與後念一致相等,中無間隔,所以稱為等無間緣

此處指前六識的存在方式,是相似相續的。剎那生滅,前一剎那識一滅,為下一剎那的識的生起創造條件,這就是為意識作依止。

我們引用龍樹的《中論》一段話

所有受法者  不墮於斷常

因果相續故  不斷亦不常 

這不是龍樹的看法,而是對方的看法。對方認為因為因果相續故不常亦不斷。

當然這個後來被龍樹破斥了,但是這種觀點被瑜伽行派沿用下來,很明顯看出瑜伽行派深受部派佛教和龍樹般若的雙重影響。瑜伽行派也認為在言說自性中,確實這種觀點錯了。但是在離言層面,這種觀點不是錯的。

離言自性相當於免責條款,龍樹的論證沒有任何作用。如果按照龍樹的論證,那麼阿賴耶識肯定不能存在,龍樹都說了無生,怎麼阿賴耶識能夠生滅呢?但是阿賴耶識處於離言層面,龍樹的論證在此失效。

在離言層面,仍然沿用相似相續的看法,通過相似相續,導致事物不常亦不斷。

所以龍樹的八不中道,瑜伽行派仍然承認,但是他認為,在言說自性中,可以完全沿用龍樹的論證,但是在離言層面是因為相似相續導致的。

原因在哪呢?在於言說自性中的所有事物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不能探討他的性質。而離言層面的八個識都是存在的,那必然不能直接沿用龍樹的論證。

這裡的意實際上更偏重於說明識的運行狀態是相似相續地存在。

第二染污意,與四煩惱恆共相應。一者,薩迦耶見;二者,我慢;三者,我愛;四者,無明。此即是識雜染所依。

染污,指的是事物本性清凈,但是被染污。染污的表現就是顛倒夢想,執著於我和法。

他與四種煩惱相對應

1、薩迦耶見,即執著於身,認為身是常一不變的。其實就是我執。

2、我慢,認為自己高超,輕視別人。

3、我愛,即我貪,對於妄想執著的我,深為貪愛。

4、無明,對四諦、三寶、因果輪迴愚昧無知,生起妄想執著,認為世俗實用。

第七識,就成為染污意識的原因,做任何事情,都是為我做的,如此就被染污了。

我們可以把後三識,阿賴耶識、末那識、意識都稱之為意識。

其中劃分為,顯意識和潛意識。顯意識即第六識。

潛意識又分為兩種,種子和現行。種子是隱藏的,即阿賴耶識。現行(展現在眼前,基本上就指前六識)是活動的,又由於現行深刻地執著於我,這是因為末那識起了作用。

我們可以畫一個倒金字塔,最頂層是眼耳鼻舌身前五識,接下來是意識,下面是末那識,最底層是阿賴耶識,除了初地菩薩以上的佛菩薩能感知到,所有人都無法感知到。

識復由彼第一依生,第二雜染,了別境義故,等無間義故,思量義故

識的作用是了別外鏡,末那識的作用就是了別我的存在。並且末那識充當意識的意根,為意識的生起騰出道路。

等無間義,就是意根的作用。思量義,就是執著於我的作用。

3、末那識成立理由

複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

你怎麼知道有染污?

謂此若無不共無明。則不得有成過失故。

如果沒有一個染污的根源,那麼染污哪來的?也就是只要沒有證得真實,導致永遠輪迴。現在,如果沒有染污的根源,那麼眾生就是佛。這就有過失了,那麼我們的修行有什麼作用?

所以必然有一個染污根源,也就是末那識。並且末那識恆審思量。不能說一下子是佛,一下子是凡夫。這就說不通了。

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過失故。所以者何?以五識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

並且,前五識也有相應的五根,那麼意識必然也需要「意根」。如果沒有「意根」,那麼意識是怎麼產生的呢?他總不能是無因而有吧。所以必然有「末那識」。末那識就是意根。

所以說,沒有末那識,意識本身就無因而有,這樣以來,這就有大過失。

但是我們在這裡提一下,實際上末那識並非意識的意根。

實際上壓根就不可能存在色根,就不必說無色根。色本身就是不存在,怎麼會有色根?

因此,前五根壓根不存在。那麼五根是什麼呢?

其實是指生起五識的種子,這就是五根。什麼是五塵,肯定不是你看到,感知的到一切。

是種子生起的現行,這就是五塵。也就是在離言層面只有識相似相續的存在,一切所見所聞都不存在。

因此,阿賴耶識的種子就是根,種子生起的現行就是塵。

所謂現行就是現於當前,也就是阿賴耶識生起的諸法(但是並沒有諸法的存在),只有六識在那裡搗亂。

又訓釋詞亦不得有,成過失故。

意,指思量義,指的是無時無刻,末那識執著於「我」。

心,指積聚義,指的是阿賴耶識,由無始以來的習氣(經驗,記憶)積攢起來

識,指了別義,指前六識,了別諸法。

如果沒有「意」,那麼為什麼說「意指思量」呢?這句話就沒有意義了。

當然這個論證,有點奇怪。這就是宗教和哲學的區別,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的歐洲人就不滿經院哲學天天引用他人的語言作證明,才興起這麼一場革命。

又無想定與滅盡定差別無有,成過失故。謂無想定染意所顯,非滅盡定;若不爾者,此二種定應無差別。

無想定,指把意識滅掉,這樣就不會胡思亂想了。實際上他不僅把妄念滅了,關鍵他把正見也滅了。並且,實際上他並沒有認識到世界是假象,實際上仍然有染污。

滅盡定,指認識到世界是虛妄的,滅的是染污意,最終獲得是真實,是正見。這是佛教的說法

因此兩者不同,如果說沒有末那識,豈不是說兩者一樣,這說不過去。

又無想天一期生中應無染污,成過失故,於中若無我執我慢。

如果他修到無想天,實際上還是凡夫,因為他還沒有認識到真實。所以說,應該要有區別。

又一切時我執現行現可得故,謂善、不善、無記心中;若不爾者,唯不善心彼相應故,有我我所煩惱現行,非善無記。

因為凡夫有我執,所以無論他做好事,還是壞事,最終都被我執染污了。如果說,沒有末那識,那麼就會形成,做好事沒有我執,做壞事才用我執。但是意識本身不能承擔染污的根源,因為意識會暫停。假如有人禪定,把意識一下子暫停了,那麼這樣一來,凡夫和聖者的界線就完全模糊了。

是故若立俱有現行,非相應現行,無此過失

所以,只有立末那識(俱有現行,指無時無刻和前六識一直運行)的存在,這樣才不會有問題啊。

此中頌曰:

  若不共無明、及與五同法、

  訓詞、二定別,無皆成過失。

  無想生應無 我執轉成過。

  我執恆隨逐 一切種無有

  離染意,無有 二,三成相違,

  無此,一切處 我執不應有。

  真義心當生,常能為障礙,

  俱行一切分,謂不共無明。

簡而言之,只有立末那識的存在,才可以使得邏輯更為圓滿一下。

此意染污故,有覆無記性,與四煩惱常共相應。

一切法,分四種

1、善

2、惡

3、有覆無記

4、無覆無記

而末那識是第三種類型,因為他是染污的根源,所以他肯定是有覆(障礙),但是他畢竟不能說善,說惡。所以是無記。

再說了,如果末那識是善,是惡,這就產生,人人無時無刻都在作惡。那麼立」無記「這個概念毫無意義了。

如色無色二纏煩惱,是其有覆無記性攝,色無色纏為奢摩他所攝藏故

就如同,無色界,色界(三界的其中兩界,食色的慾望已經斷絕了)的人,雖然沒有煩惱了。但是還是有煩惱,所以說是有覆的。

此意一切時微細隨逐故。

末那識極其細微,反正不是聖者不知道他的存在。但他卻無時無刻地存在。

4、何為心?

心體第三,若離阿賴耶識,無別可得。是故成就阿賴耶識以為心體,由此為種子,意及識轉。

我們已經講了,阿賴耶識(藏識,攝藏無始以來的記憶)、阿陀那識(無始以來的記憶執持我們的身體)。接下來講講,什麼是心?心是阿賴耶識的第三個名字。

心,在梵文的含義,就是積聚義。比如一堆球,堆在一起,這個集合的狀態就可以稱之為心。

心體,就是記憶(種子)的集合體。

這堆記憶,就是種子。種子發揮作用,生起的現行,就是意和識。

換言之,種子和意、識,不是兩個東西,是一個東西兩個狀態。

何因緣故亦說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

為什麼他叫心?因為種種的現行,熏習種子,使得積聚起來的記憶,這就是心。

比如,一個科學家,他把大腦切下來,然後用儀器刺激大腦,讓大腦生起種種幻象。這些幻象就會儲藏於大腦,雖然幻象的內容是不存在,但是幻象留下來的記憶是真實存在。因此,這些積聚起來的記憶,就是下一次幻象生起的原因。

阿賴耶識的神奇在於,它無需一個科學家,他能自動地把種子和現行對接起來。任何現行本身都是由各種各樣的原因造就的。

最基本的就是,新舊種子共同作用,才能生起新的現行。比如我們講三自性。這個詞原來,你從來沒有聽過。但是你聽過自性和三這兩個概念。這樣才能產生三自性的現行。如果,你連自性是什麼都不知道。那麼就沒法講三自性了。

複次,何故聲聞乘中不說此心名阿賴耶識,名阿陀那識?

為什麼阿賴耶識,聲聞乘弟子都沒有聽過呢?

這裡,他不是問阿賴耶識存在與否。阿賴耶識一定存在,為什麼呢?因為記憶必須被儲藏,否則昨天發生的事情,今天記不得。這不就麻煩了嗎?

因此,阿賴耶識在說理和邏輯方面,是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宗教他要尊重權威。我沒有聽過佛陀說過,因此我不能信你所說。

所以,下面他就要解釋,阿賴耶識,佛陀確實是說過的。

由此深細境所攝故

因為阿賴耶識太微細了,他不是靈魂,也不是我。所以如果講了阿賴耶識,你就以為他是我,這不就麻煩了嘛

所以者何?由諸聲聞,不於一切境智處轉,是故於彼,雖離此說,然智得成,解脫成就,故不為說。

為什麼呢?說白了,就是聲聞乘弟子智慧達不到那麼高的境界。他不能發菩提心。

我們知道,能不能發菩提心,是區別聲聞和大乘佛教徒的標準。大乘人認識到,眾生的涅槃才是自己的涅槃。因此度眾生才是第一要務。

所以,小乘佛教大乘化,是必然的。一方面,從教義來看,從本體論向認識論討論,必然要對教義進行調整。此外,佛教從出世向入世轉換。由此導致,佛教世俗化,佛教宗教色彩更為濃重。這都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才會出現為什麼,教義越來越趨向於哲學思辨。反而宗教色彩越來越濃厚。

任何宗教,本質上都是神秘和通俗的結合體。他非常神秘,神秘到沒有人能夠理解教義,但是他又極其通俗,才能吸引大眾來信仰。

因為萬法唯識,這就給佛陀賦予了無盡的神通。就如同魔術師變化出種種幻影,只不過在人類看來這是真實的。

關鍵在於,大部分信眾只看到了真實那一面,也就是佛陀施展的幻術是真的,所以佛陀才變成了無所不能的佛祖。沒有看到佛陀施展的幻術全是假的,不存在的。

很有可能,歷史的佛陀實際上還是比較遵循出世修行。所以才有佛陀證得以後,佛陀就想入涅槃。他就覺得,眾生不會理解自己這套理論,所以還是直接入涅槃的好。

結果大梵天來找佛陀,說你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怎麼能入涅槃呢?苦苦懇請佛陀。

佛陀才開始弘揚自己這套學說。

所以,佛陀講法,就已經有菩提心的影子,所以說,小乘佛教大乘化是肯定的。

若諸菩薩定於一切境智處轉,是故為說

菩薩,認識到法無我的大智慧,所以才跟他說阿賴耶識。

若離此智,不易證得一切智智。

如果,佛陀不說阿賴耶識,那麼他們對於法無我的理解還是膚淺的,極容易墮入頑空。

複次,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已說阿賴耶識。

實際上,原始教法時期,佛陀是說過阿賴耶識的。

如彼增一阿笈摩說:世間眾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為斷如是阿賴耶故,說正法時,恭敬攝耳,住求解心,法隨法行:如來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現世間。

《增一阿含經》說,

佛陀說比丘眾啊!那時我這麼想:我所證得此法甚深,難知難見,微妙寂靜,非俗智所能及,唯賢聖所能知,然世間有情愛阿賴那、樂阿賴耶、欣阿賴耶。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的有情,難以理解此因緣生起的道理。尚且難以理解此諸蘊之寂靜、諸依之棄捨、愛欲之消滅、離欲寂滅涅盤之道理。

也就是,如果講了阿賴耶識,你就會把阿賴耶識當成我,形成更為深重的我執。

所以為了斷除無明,因此聽正法時期要全神貫注。

於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德經中,由此異門密意,已顯阿賴耶識。於大眾部阿笈摩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根本識,如樹依根。

在大眾部的經典,也有相應的經文,叫做根本識。就如同樹要依著根才能存在。

化地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蘊。

化地部中,也有」窮生死蘊「的經文。窮生死蘊,表示無始以來他就存在,這就暗示了一個輪迴主體存在。

有處有時見色心斷,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斷。

如果無色界的眾生,由於沒有色根。那麼他輪迴之時,他轉到欲界,那麼色根哪來的?

修到無想定,六識都斷了。結果一出來,全回來了,是怎麼做到的呢?

如果沒有阿賴耶識,可能嗎?

如是所知依,說阿賴耶識為性,阿陀那識為性,心為性,阿賴耶為性,根本識為性,窮生死蘊為性等;由此異門,阿賴耶識成大王路。

所以說,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無論是大小乘經典,都說過阿賴耶識。所以必然有阿賴耶識。

復有一類,謂心意識義一文異。是義不成。

有人說,心、意、識,只是名字不一樣,背後的含義實際上是一樣。這種說法是錯的。

意識兩義差別可得,當知心義亦應有異。

前面說過,意表示等無間緣和染污。而識表示了別。既然這兩者是不一樣的,怎麼能說三者是一樣的呢?

復有一類,謂薄伽梵所說眾生愛阿賴耶,乃至廣說。

還有人說,說佛陀說愛阿賴耶識,不是你瑜伽行派說的阿賴耶識。

此中五取蘊說名阿賴耶。

五蘊才是阿賴耶。

有餘復謂貪俱樂受名阿賴耶。

還有人說,愛阿賴耶,不是說愛阿賴耶識,是說能愛的心和所愛的受是同時的,這叫阿賴耶。

有餘復謂薩迦耶見名阿賴耶。

有人說,實際上佛陀說的意思是說,眾生我執,我見就是阿賴耶。

此等諸師,由教及證,愚阿賴耶,故作此執。

這些人不明白,佛陀的甚深密意,胡說八道。

如是安立阿賴耶名,隨聲聞乘安立道理,亦不相應。

這種說法,都不用大乘佛教來破斥,聲聞乘的經典就過不去。

若不愚者,取阿賴耶識安立彼說阿賴耶名,如是安立則為最勝。

大乘佛教是最圓滿的教法,不能簡單用聲聞乘來解釋。

云何最勝?若五取蘊名阿賴耶,生惡趣中一向苦處,最可厭逆,眾生一向不起愛樂,於中執藏不應道理,以彼常求速舍離故。

為什麼說你們說錯了呢?如果把阿賴耶識當成五蘊,那麼地獄裡的眾生,肯定不喜歡五蘊啊。那佛陀怎麼會說一切眾生都愛阿賴耶呢?這就說不通了。

若貪俱樂受名阿賴耶,第四靜慮以上無有。

如果是說貪愛和受同時存在,這也說不通。因為第四靜慮(四禪)以上就沒有這種狀態了。

具彼有情常有厭逆,於中執藏亦不應理。

因此,第四禪以上的眾生,根本不貪愛,怎麼會說貪愛阿賴耶呢?

若薩迦耶見名阿賴耶,於此正法中信解無我者,恆有厭逆,於中執藏亦不應理。

如果說我見是阿賴耶,那也是說不通。因為聲聞乘弟子他們同樣相信人無我。那麼請問,他們都已經厭棄了無我,但是他們並沒有證得佛的境界,還是眾生。那為什麼佛陀說愛阿賴耶呢?

阿賴耶識內我性攝。

我們大乘人認為,阿賴耶識不被六識能夠感知到,他極其微細。但是末那識會執著於阿賴耶識為我。但實際上他並不是我。因為他也是緣起的,他和現行互為因果。

雖生惡趣一向苦處求離苦蘊,然彼恆於我愛隨縛,未嘗求離。

如果說阿賴耶是五取蘊,那麼就說不通了。因為地獄眾生並不愛五蘊,他們一直想脫離苦海。所以不是五蘊。因為五蘊是能夠被六識感知到的。

而阿賴耶識太微細了,無法感知到,所以地獄眾生並不會感知到阿賴耶識,還執著(愛)於他。

這就說明,佛陀說眾生愛阿賴耶,是對的。他只能是阿賴耶識。

雖生第四靜慮以上,於貪俱樂恆有厭逆,(然彼恆於)阿賴耶識我愛隨縛。

所以眾生即使修行到了四禪,沒有用。因為末那識還在執著於阿賴耶識。所以他們還是凡夫。

雖於此正法信解無我者厭逆我見,然於藏識我愛隨縛。

並且,聲聞乘弟子,即使證得了羅漢果,實際上還是愛阿賴耶。

是故安立阿賴耶識名阿賴耶,成就最勝。

所以說,佛陀說阿賴耶識,是真理。


推薦閱讀:

佛教中,人有沒有所謂的自由意志?
南懷瑾:談神通與特異功能
未來有意識的人工智慧能修行佛法成佛么?
在很多時候好人不長命,惡人活千年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上座部是不是天生就辯不過大乘?

TAG:佛教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