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學說跟玄幻沒有任何關係,談談古人認識和解決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現代人一聽到陰陽五行學說,就認為這個玄幻,順帶把八卦也帶上了,於是狠批中醫也是玄幻。請原諒我寫到這就像看馬戲般開心地笑了。

先澄清下,八卦自古都沒有被中醫引入,不知道誰把八卦給扯到中醫里了,如果有的話,請展示原文。

陰陽學說到底是什麼意思

先說說太極圖。

這太極圖是宋代道士陳摶所畫,跟中醫沒有任何關係。

說到陳摶老祖,那可是個大牛人,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就是陳摶老祖給出的主意,他還著有《太極陰陽說》、《太極圖》等,而陰陽圖,則是陳摶老祖為了說明太極之理而畫,主要是闡釋道家理論。由於陳摶老祖太有名,歷來被道家所尊崇,他所畫的太極陰陽圖,則被道家當成了獨有的標誌,而太極陰陽圖非常形象,也有醫家拿來說明陰陽的關係。

注意:陰陽八卦圖是道家的東西。


來談談陰陽學說,古人對於萬事萬物的認識,是兩分法,認為一件事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比如菜刀,好的一面是能切菜,壞的一面是能砍人。這就是兩分法。

古人認為人體也可以兩分,比如人體發熱,可以用陽來稱呼;發冷,可以用陰來稱呼。人體興奮,古人認為屬於陽的一面,抑制,古人認為屬於陰的一面。古人認為人既不能太興奮,也不能太抑制,達到平衡狀態才是最好的,這就是中醫所講的「陰陽平衡」,太過興奮是一種病,比如癲狂,得治;太過抑制也是一種病,比如抑鬱,也得治。所以黃帝內經云:「陰平陽秘,精神乃至;陰陽離決,精神乃絕。」這是古人看待身體和疾病的一種方法論,屬於樸素的哲學,現代哲學的對立統一規律和陰陽學說內容差不多。

陰陽學說要說明人體哪些問題?

古人認為陰陽學說是人體疾病認識和治療的總綱,疾病是由於人體的平衡被打破,出現了偏差,從而產生了疾病。古人認為疾病的性質總體上分為三類:寒熱;虛實;表裡。從陰陽學說來看:熱、實、表具備陽的性質,寒、虛、里具備陰的性質。所以,寒熱、虛實、表裡就可以用陰陽來概括,這樣就把紛紜複雜的事物,進行來高度歸納和劃分,使人們認識和掌握疾病的能力大大提高。

既然可以把世間萬物給兩分了,在臨床上中醫看病就簡單多了,比如一個人,發熱,脈數,舌苔黃,基本上這位患者的病性可以定為陽性疾病,醫生只需要「治熱以寒」,開一些寒涼性質的藥物,就可以治療了。

如果一個人怕冷,脈緩而弱,舌質淡,苔白;基本上可以定性為陰性疾病,醫生只需要「治寒以熱」,開一些溫熱性質的藥物,就可以治療。

可以說,所有的癥狀,所有的病因都可以用寒熱、虛實、表裡概括,而寒熱、虛實、表裡則可以用陰陽兩分,在總體把握了疾病的病因和療法的基礎上,則可以很簡單地辨證和治療。

由此可見,陰陽學說的創立,是古人為了闡釋臨床中所有問題的兩分法,這是古人在長期思考問題之後的智慧,是臨床經驗的高度提升,和玄幻沒有任何關係。


五行學說——普遍聯繫理論

五行學說應該是自唐代開始進入中醫理論的,其主要目的就是闡釋體內各組織和機能的普遍聯繫,五行學說有生克乘侮四種關係,最常見的就是生克關係,所謂的生,說明了五臟之間的普遍聯繫。比如金生水,中醫在治療腎病的同時要兼顧肺的調理,這是古人在長期臨床觀察的一個經驗總結。

再比如水生木,古人在臨床中發現「滋水涵木」療法,對於治療肝病效果很好,驗證了水(腎)和木(肝)兩者功能的聯繫,這相當於給腎和肝兩者功能相關聯起了一個名詞來命名,至於這個名詞叫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肝腎功能之間的關聯性。

再比如古人在治療心臟(火)疾病的時候,適當採用「疏肝、養肝」(木)的方法,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古人就把這種經驗定為「木生火」;在治療脾胃疾病的時候,採用「補火助土」的方法,效果很好,古人認為心(火)能夠生脾胃(土);在治療肺氣不足,肺虛咳嗽的時候,採用「補土生金」的方法,效果很好,古人認為脾胃(土)能夠生肺(金)。這都是古人在臨床中發現的規律,以及經驗的總結,這樣做一方面能提高臨床療效,另一方面告訴後人,我這有很好的經驗能提高療效。

雖然這些理論比較土,但古人在相當簡陋的條件下,能夠認識到臟腑之間的關聯,並且能夠增加治病的療效,這就夠了。這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一件了不起的發現。

至於為什麼要用五行來命名,則是因為人體有五臟,五臟之間的關係和五行理論有相似之處,所以古人就拿來用了。

SO,名字不重要,關鍵是它能說明五臟功能的相互聯繫,這就夠了。


五行相剋說明的是動態的平衡

五行相剋最早叫五行相勝,是古人用來說明五行的動態平衡所創立,具體可參看我所寫的文章:

心系歧黃終不悔:從五行學說的起源和完善看中醫經典是否運用五行理論?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需要處於相對的動態平衡,如果一方太過於強大,則會對其它事物產生危害,其實這個道理到今天都不為過。比如人類太強大了,有無數的物種被滅種了。北美旅鴿起初有50億隻,就因為它太過美味,被活生生給吃絕種了。

可憐的北美旅鴿

以此類推,這世界上的事物不就是這樣的嗎?一個家庭,如果父母親特彆強勢,受害的是孩子;一個公司,老闆和上級太過強勢,受害的是公司職員;股市上莊家太厲害了,小散就是韭菜。

所以,要平衡!

中醫認為人體的疾病也就是這樣,都存在一個強弱的問題,黃帝內經說過:「眞氣乃安,邪氣乃亡。」「故陽不足,則邪氣乘之。」都說明人體的正氣和外來的邪氣需要處於一個動態的平衡,只有雙方的力量處於一個動態的平衡時,人才會健康。中醫認為外界的邪氣無所不在,一直都存在於我們周圍的環境中,要想健康,只有我們自身的體質夠強,才能和外在的邪氣和諧共存;因此,黃帝內經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口號:「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人體的五臟用相剋理論在臨床上往往用來闡釋臟腑間的失衡狀態:一個人脾氣很大,肝火很旺,而非正常的肝氣條達,那麼就會對脾胃產生傷害,導致脾胃功能失常,出現厭食,消化不良,胃氣上逆等臨床癥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木克土」(肝為木,脾胃為土)。

要治療這類疾病,就需要平衡臟腑間的失衡,因為脾胃本身沒有問題,如果按照通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狂治脾胃,這個病始終不會好。而脾胃功能失常的真正原因,就在於肝臟功能的失調,所以,治療脾胃功能失調只需要清清肝火,疏導肝氣,讓肝(木)和脾胃(土)處於正常的平衡關係就可以了。

這就是古人的平衡觀。

提示:脾胃功能的正常,和肝氣條達有很大關係


最後再強調一下,平衡是王道!

推薦閱讀:

寫給中醫人看的——為什麼中醫要科學化
《我為什麼反對中醫?》——小兒外科副主任裴洪剛
關於中醫現狀的一些疑惑
直到孩子慢性扁桃體炎和咽炎康復,毛毛媽才對小兒推拿刮目相看!
兩千年前寫成的漏洞百出的《黃帝內經》為啥會一直被中醫奉為聖典?

TAG:中醫基礎理論 | 中醫 | 健康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