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何自我認知?

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夢想。這一切的一切,從未有過停止。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說到底還是被環境所影響。而所謂的當家,無非是為柴米油鹽所奔波罷了。我們的出生是否決定了我們的未來?大人手中是否決定著孩子的未來?零零後已然有小部分人 懂得了思考,而絕大多數九零後的思想仍停留於過去式。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們這些九零後也是越來越接近而立之年,都說三十歲是人生中的黃金期,其實不然。在我看來,一個人什麼時候看清了自己,什麼時候看清了社會,什麼時候開始去做該做的事,什麼時候才是一生中黃金期的開始。我一直堅信著一句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不過我自己在後面加了一句:那也要有人看得見。而事實確實是如此。

一如推進我國歷史進程的主要人物之一李鴻章,自小就展現出了過人的聰慧。六歲就攻讀四書五經,十八九歲便成為府學廩生(差不多相當於公務員候補,只是地位稍低),廿一歲參加順天鄉試,中第84名舉人;道光丁未年(1847)會試,李鴻章應試中第25名進士,殿試二甲,朝考一等,授翰林院庶士,時年李鴻章廿四歲。然而,以上所謂風光並未給李鴻章的人生帶來決定性作用,直至不惑之年,李鴻章仍屈於曾國潘幕府之中,或許沒有未來可言。直至1862年,借著洪氏集團開始走向滅亡,江蘇巡撫的位置空了出來,李鴻章才認清了自己。必須離開老師曾國潘,取得江蘇巡撫的職位,自己的人生才能有另一番際遇。

其實李鴻章能夠崛起是得了錢鼎銘的幫助。錢鼎銘先是一封信點醒了李鴻章,後面又是各種資助,促使李鴻章飛速壯大。這種事情歷史上還有太多。

那麼,我們這些相對而言的弱勢群體,該如何認清自己,從而改變命運。偉人說的知識改變命運對於當今社會已經不太適用,或者說只是適用於少部分人;上大學(在這裡我們必須搞清楚上學和讀書、學習是不同的)是唯一的出路也早已被時代所淘汰。比如你擁有知識,或者你學歷很高,但是心裡素質過低、很容易衝動,這就導致了你很容易得罪人,即使給你再大的舞台,你也只是小丑的命運。我們要認清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強迫自己,每天強迫自己去思考、去反省,做過哪些事,造成了什麼影響,從而判斷出不足並加以改善。我們可以從內心的最渴望來判斷,物質是前提,勤奮是關鍵,方向決定了你是否能夠成功。當你有了明確目標,那麼一切都將變得簡單。你可以在為目標所努力的同時,逐漸改變自己,看清自己。即使後來你發現你的天賦不是這方面,也必定收穫不菲。

這個社會是混亂的,各種關係錯綜複雜,各種利益相互勾結。你竟身處於這個社會,那麼你就必須看清這個社會。當然,這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是不可能的,但是看清所處的環境卻並不難。生處於某個環境,我們應該知道在這個環境中,怎樣做才最有利於自己,怎樣做才有利於己方。你覺得你在這個環境中的定位是什麼,決定了你所能做的事;你在這個環境中的目標是什麼,決定了你將要做的事情。一個看清楚自己的人,是知道哪些事自己該做的,哪些事不該做的。當你把自己份內之事做得盡量完美,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展示出自己其他方面的才能來吸引或是上司或是長輩的目光了。這個時候你這顆發光的金子才會被人注意到,否則你連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誰還會去多看你一眼。

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功,自己的才能是一方面,得到別人的肯定是另一方面。

你是否是人才,取決於你成長的環境。家中長輩的言傳身授,學校老師的教導方式,決定了你的未來走向。只有少數人或經受某種啟發,思維開拓,才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說環境決定人才。因為沒有人生來就是內向,沒有人生來就是自卑,沒有人生來就是庸才。如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如漢高祖劉邦等。若你是人才,得不到別人的肯定也是枉然。諸葛亮和龐統就是一對最為明顯的例子,兩人才華不相上下,遭遇卻大不相同,若非龐統有一機會展示出自己的才能,那他可能將會抱憾終身。

這正是成功學的三大定律:你要行

要有人說你行

說你行的人要行

一個看清自己的聰明人,總能找到合適的機會證明自己。

推薦閱讀:

2017上海秋冬面料展 | 新申「麻麻麻」,到底藏著哪些小秘密?
我真的很好奇,你們群發祝福的時候,到底在想什麼?
周昶帆 的 Live -- 記日記,一個小眾成長的利器
不顧一切的追求自己內心的渴望,是勇敢,還是自私?
有哪些中國人特有的疾病(生理上的疾病)?

TAG:文學 | 心理學 | 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