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處理抑鬱情緒?
在一些關於「抑鬱症/抑鬱情緒」的問題邀請中,我最經常說的就是「不要相信網上的測評,不要隨意給自己扣帽子,不要試圖給自己貼上一個負向的標籤……」
沒想到這些答覆被很多朋友攻擊,說我不懂醫學,誤導眾人,說醫院的測試也是如此,醫生根本不做任何指導……
好吧,我確實不懂醫學。所以我所談論的,都是基於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以及人類近3000年的哲學實踐。作為對朋友們善意質疑的統一回應,我分享幾個問題:
一、為什麼要遠離負向標籤?或者,為什麼標籤會害死人?
標籤,換個詞就是「概念」,這是我們了解世界、探索世界、改變世界的基礎。
在我們的成長中,我們會習得一系列的概念,如我是男孩,我勇敢堅強,我不怕困難,我善於解決問題等等。這是概念積極的一面。但大多數人忽略了概念消極的一面,比如讓佛祖出家的「生、老、病、死」四大概念,比如讓不同群體間爭鬥不休的「宗教」、「信仰」、「族群」、「我們/你們」等概念,比如讓西方人佔據道德優勢的「人權」概念,比如特朗普秉持美國至上的「國家」概念……
我們生活在概念的世界,它們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我們的認知,左右我們的行為與習慣,只是如同魚兒無法注意到水的存在,我們也很難注意到這些概念的影響。
大量的心理學試驗證明:概念是會自我強化的!比如當我們抱持「我不行」這一概念時,我們會下意識的按照概念呈現的行為來實現自己:比如將機會視同威脅,遇事退縮;比如採用呈現弱小的身體姿勢,讓他人感到你沒有信心……幾十年前,羅森塔爾期待效應早已證明:決定一個人發展的,不是智力水平,而是內心的自我期待和感受。當一個人感到自己擁有力量,感到自己很獨特時,他的成長就是超乎他人的!
所以,你所想像的,會更容易成為你的現實。這是為什麼我們要遠離負向標籤的核心:它更可能帶來沉淪而非前進!
二、為什麼要遠離「抑鬱症/中度抑鬱/重度抑鬱」標籤?
我不懂醫學,但我知道醫學是實證的,是講究明確的病因證據的。但抑鬱的診斷是什麼?是患者描述或他人描述,是建立在各種內外表現,如「情緒低落、興趣下降、缺乏動力、感到絕望、有自虐行為、有自殺慾望……」等等的現象之上,是建立在持續時間如幾周、幾個月、半年一年等時間之上。
這種現象診斷學,與醫學所秉持的嚴謹因果截然不同。
2014年,李曉駟教授說過一個觀點:我們將不再單向提出抑鬱症、躁鬱症的診斷,而只診斷為雙向情感障礙。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在精神世界而非生理世界裡,抑鬱、躁鬱只是健康情緒的兩端,而不必再被視為病態的!
在沒有標籤時,我們會迅速接納自己的問題並開始尋求出路,比如因為失敗而情緒低落時,我們會知道汲取經驗更加努力;比如因為人際排斥而孤獨無助時,我們會考慮如何更好的處理人際關係,得到自己想要的;比如因為被不斷打擊而喪失自信時,我們會尋求關注自己所擅長的來對抗外在壓力……
但這一切努力,在背負了標籤後都很容易戛然而止:哦,原來我是抑鬱了,我需要吃藥,我需要休學,我不想看書,我不想見人……一切都是如此的順理成章!
為什麼要遠離「抑鬱測評、抑鬱標籤」,原因在於,它更容易摧毀你改變的力量而非給你力量!
三、為什麼藥物解決不了抑鬱問題?
我從不反對藥物對抑鬱的作用,在危機的狀態下,甚至那是救命的作用。但藥物從來不等同於對抑鬱的「有效處理」。
什麼是有效處理?
我們的腦海里會浮現各種負向的自我對話,如:「我怎麼那麼笨,犯這麼愚蠢的錯誤?」或者「我真是個廢物,一點用都沒有」,或者「我被侵害了,不幹凈不純潔了」,或者「我真厭惡、痛恨自己的過去」,或者「沒臉出門了,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或者「我再也受不了這一切了,我要徹底擺脫這一切」等等
當這些聲音浮現時,接納它們、擁抱它們,讓它們自由的存在,同時卻拒絕讓它們左右你的行為,左右你的生活,而繼續向著自己的價值方向前進,這就是有效處理。而藥物,從來不具備這樣的功效!
也許,關於抗抑鬱藥物的價值,journal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Catteneo?et al., 2016)的一份報告會說的更加清晰:大約有一半的抑鬱症患者,使用的第一個抗抑鬱葯處方是沒有效果的。而且,對於大約三分之一的患者來說,所有的抗抑鬱藥物都是沒用的(心理治療也許是有用的)。同時,要想知道抗抑鬱葯是否起作用,唯一的辦法就是嘗試它們,然後等待將會發生什麼。這就意味著,許多患者不得不等三個月之久,然後才能知道藥物是否對他們的治療有所幫助。
四、如何有效處理抑鬱情緒?
刨除生理性病因,心理問題大多源於挫折,以及對挫折的解讀、處理方式,和隨後形成的經驗與習慣。
要解決問題,我們需要重建心理靈活性。
在這方面,九種能力,或者說是九種習慣,會幫你更有效的處理人生各種挑戰:比如自我覺察能力、自我放鬆能力、自我表達能力、思維處理能力、感受處理能力,時間平衡能力,以及價值發現與分解、計劃、行動能力等等。
只要你願意,只要你做出選擇並開始行動,掌控人生的力量,會重回你的手中!
推薦閱讀:
※為什麼抑鬱症很難被人理解,為什麼全世界對你的痛苦視而不見
※意志力是稀缺資源
※你要孩子是為了什麼?這是我見過最感動的回答
※我跟抑鬱上演的那些對手戲
※抑鬱了,如何行動起來?
TAG: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