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嘉年華
① 本文為《嘉年華》觀後的一些感受,非電影推薦類,內容涉及重度劇透,故適合已經認真看過此片的觀眾。
② 本文大概有7000字左右加上10張圖,前面主要講此片為何是一部好電影,建議重點閱讀,結尾還有我對電影評價標準的一些見解,僅供參考。
③ 作者才疏學淺,多為有感而發,隨意而作,如有不妥之處,還望見諒。
~~~~~~~~~~~~~~~~~~~
因本人對電影的喜愛和市場的無奈,除了日常對院線和電影網站(時光豆瓣這類的)的關注,我還經常去一些五花八門的網站看看有啥新資源,一般都是看評分和個人喜好選擇下載,8分左右(紀錄片除外)必下載,有大金獎標籤的(金人金熊金獅金棕櫚金球啥的)無視評分無視類型必下載,《嘉年華》這部電影就是通過後者進入我的視線的。
《嘉年華》在觀影體驗上可能對很多觀眾並不友好,奔著一些暴力情節或者激烈情感或者其他比較激動的動機去看的觀眾恐怕要失望了,影片風格正如眾多評論中經常出現的一個詞——克制,但我認為導演的創作風格並不左右作品本身的水準,影片本身的藝術水平也很高。
本片的敘事結構雖不特殊,但認真看的觀眾足以感受到編劇的用心良苦。
從開端的伏筆一直到最後,幾乎每場戲都有與之前情節相對應的線索,揭曉的時機和衝突事件的分布也恰到好處,使得影片整體下來連貫順暢,邏輯清晰,環環相扣。
對不同情節的設計緊貼與之對應的人物,編劇的主題和用意很明確。
片中全程覆蓋的大量細節,對展現情節和人物塑造起到關鍵作用。
電影以小米和夢露開始,以小米和夢露結束,內容分為兩條不同主題的故事線,一是性侵案的進展,二是案件對受害人和其他當事人的影響。
不得不說,當我第二遍看的時候,才真正感受到了這個7分鐘左右的精簡開端(片名出現之前的部分)真是煞費苦心。不同於一般電影的開端只是交代一下時代背景人物環境之類的,本作中兩條故事線的重要伏筆和線索在開端里就已經鋪好了,並貫穿全片。
身份證:
開始王隊長的隨口一問,我們知道了身份證是小米的把柄,隨後經理的最後通牒則再一次強調了小米辦身份證的難處,之後健哥提出了可以幫小米辦證的誘惑(這是小米後面動機衝突的伏筆),隨著案情的發展,律師也詢問過小米身份證之事,再一次強化了這個動機,到最後小米決定實施勒索,選擇買非實名手機卡,拿著一萬塊去健哥那辦證未果,半路回來被逮等等一系列情節,都是身份證問題的延伸。
啤酒:
第一次出現啤酒是小米給孟小文和張新新送啤酒,案發後警察來查,經過警官小哥(注意不是王隊長)的提醒確認了啤酒之事,之後孟小文因啤酒之事被二次傳喚,律師也藉此機會發現了實際當晚值班的人是小米,之後才會去找小米。
金髮套:
開始金髮套是孟小文戴著,後來也是孟小文戴著金髮套開的門,案發後王隊長問過金髮套,後來我們得知是小米私藏了,健哥和莉莉姐上床後(這個情節後面有解釋),健哥偷走了金髮套來引誘小米找他,並向小米透露出勒索的想法,給了小米一個勒索的機會。
監控視頻:
小米用手機拍下當時的監控視頻,案發後,經理說電腦監控洗掉了,小米知道自己手機里還有,通過律師和孟媽媽的對話,我們得知監控視頻是決定性的證據,之後經過健哥提示電腦監控還在,小米有了把證據交給律師的前提和動機,也讓小米有了勒索的成本。
這裡把線索分開寫,完全是為了方便理解,圖個好看,實際影片中是彼此糾纏在一起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全片也正是由這幾個看似不起眼的線索引出了各個角色間的衝突事件,推動了主情節性侵案的調查發展,滋生了副情節小米的勒索動機,引發了孟小文的家庭變化,還有被故意隱藏的劉會長的不法行為。
雖說線索設計精巧,但並不是通篇一律伏筆和懸疑,那樣只會增加觀影難度。對於不同情節所對應的人物,導演設計的也不同。
主角小米:
小米是影響情節和受情節影響最多的人,也是和其他角色交互最頻繁的人,從被王隊長盤問埋下伏筆,之後被健哥誘惑引出動機,被律師的追問而動搖,被健哥再次蠱惑,之後在莉莉姐和律師的雙方影響下直面動機衝突,後來被劉會長一系列強硬行為所逼走投無路,又被事件真相所感悟,在極端環境下展現人物本性與本質,最後自主選擇,獲得成長。小米像一張白紙,年齡也處於塑造價值觀的關鍵期,很容易受到環境和其他人的影響,也很像現實中的青少年。
相對的孟小文:
顯而易見,孟小文的情節被刻意設計成0線索,孟小文對案件的影響也是0,所有孟小文的情節都是被動的,所以我們看到的更多是案件對孩子的影響,被性侵,被偏見,被孟媽媽帶到醫院檢查,被孟媽媽打,隨後在門外偷聽偷看孟媽媽和律師談論案件,後來又被叫到警察局盤問,逃避後被律師關心,被孟媽媽剪頭髮後離家出走,被孟爸爸收留,隨後偷聽偷看孟爸爸和律師談論,後來被孟爸爸愈加關心,後來到人民醫院檢查默默承受淚如湧泉,整個情節都是在不斷的壓力和壓抑的環境下,孟小文保持著自己的堅強,最後和孟爸爸的親密。對這個情節的設計也很像現實中此類案件的受害者兒童,身為受害人卻又像旁觀者,大都是沒有選擇的,只能孤獨的接受,就像孟媽媽說的:「和你爸一樣悶。」
另一方面導演對節奏的把控很到位,不難看出小米和孟小文的人物變化的篇幅是集中在一起的,人物衝突也是集中在一起的,在當事人小米的路線中在人物塑造的同時加入了案件的懸疑來抓住觀眾,而同時進展的受害人孟小文路線中的更多側重的是情感表達,這充分說明導演很懂得帶動觀眾情緒,另外就是導演透露信息的方式很巧妙——大量的細節,不只交代了情節,表現了人物,也讓觀眾自主思考,水平可見一斑。
本作也確實是細節制勝,這裡簡單舉幾個情節上的細節。
開端那裡劉會長停車時撞翻了垃圾桶,和小米對話時也喘著粗氣,說明他喝多了。
旅店小哥和警官小哥這兩個男性龍套都多看了光鮮亮麗的莉莉姐幾眼,後來人民醫院的男性醫生檢查孟小文後又叫了女性醫生來檢查。
小米在自己寢室枕頭下私藏了金髮套,健哥偷到了金髮套,健哥問小米身份證的事是從莉莉姐那知道的,莉莉姐那晚換了睡衣,小米去客房洗澡卻睡在了外面,通過這些我們可以推斷,健哥和莉莉姐上了床。
還有很多很多耐人尋味的細節是著重表現人物的,我們後面再講。
說了這麼多優點,但還是有一處情節設計讓我不太明白,我感覺結尾的新聞反轉來的比較突然。按理說經過了律師給王隊長送視頻證據的「假結尾」後,作為新聞的「真結尾」應該是前面伏筆的最後分曉,或者是各路情節組合而成的最終結果,但是卻沒啥鋪墊,可能還是我有漏掉的部分吧。我在想如果是小米之前把電腦的視頻給了律師,之後把自己手機里的視頻發到高級部門或者媒體,但新聞馬上播報了兩女學生無痕迹,於是小米才去接客,隨著日後的調查,新聞才又播報了大結局,之後小米決心離開,這樣會不會更舒服一點呢。
瑕不掩瑜,總的來說,本作的故事性很強,編劇也確實非常用心,誠意滿滿,不禁讓我感嘆目前國內很多電影流行的毫無邏輯的狗血橋段、莫名其妙的雞血人物啥的亂七八糟全來一套,之後還收穫了很多票房,我心很痛。
一些事件的發生後,各個人物根據自己不同的價值觀做出不同的選擇,推動著情節的進展,像一種蝴蝶效應似的主導著劇情的走向,情節變化和人物衝突都是有邏輯有原因的不斷發酵,其中也可以展現人物的本性或者故事戲劇性的發展,帶給觀眾某些感受,表達導演的某些思想等等,這才是一個正常故事應有的套路啊。
講完了故事,下面講講人物吧。
正如前面所說,影片中用了大量細節來塑造角色,人物的環境啥的這裡就省略了,簡單寫寫細節刻畫和人物心理。
小米:
小米在開端欣賞夢露的紅指甲,白裙底,穿莉莉姐的粉紅裝,包括莉莉姐耳環、口紅場景,私藏金髮套等都反映的是小米作為青少年普遍的愛美之心,之後拍下監控視頻的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小米社會經驗比較豐富。
小米讓旅店小哥多記錄一些工作量,隨後問莉莉姐客人怎麼這麼少,偷偷去客房洗澡撫摸柔軟的床單等說明小米缺錢,同時內心嚮往著有錢美好的生活。
但看到後來我們發現小米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打工者的形象,小米的自我保護欲非常強烈,比如小米被健哥驚醒時表現的很警惕,健哥提出幫小米免費辦身份證時,小米也拒絕欠人情,更典型的就是後面的律師來問話時,小米給錢才肯說話,並講好條件,以保護自己為最優先的,哪怕撒謊擾亂調查也不管。包括後來的勒索劉會長,說明小米最優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不相信其他人。
小米陪著平時互相關心的莉莉姐去做無痛人流後醉酒而歸,感受到了莉莉姐的不易,隨後當律師再次找到小米時,也講出了小米的心聲,小米有了明顯的動搖,但還是依舊逞強說:「這種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其實到這裡我們可以明顯察覺到異常了——小米之前也有類似的遭遇。
小米不僅不相信別人,也不相信正義,還是選擇去勒索劉會長,隨即旅店被砸,莉莉姐也要走,小米灰心了:「我是黑戶,做不上前台。」夢露的腿上也被貼上了小廣告(夢露的象徵意義不言而喻,而夢露的小腿上的廣告就像逐漸腐蝕小米心靈的負能量)。
小米去取錢,經過了夢露的野廣告,駛進了黑暗之中。
去健哥那辦身份證被耍無賴,回來的路上又因一萬塊上的跟蹤器被逮到,遭到毒打。雖然在醫院被律師搭救,但小米內心的陽光已所剩無幾,律師提出想要幫助小米,小米依舊選擇不欠人情,作為住院費的回報,把證據給了律師,並道出了身世,稚嫩的外表此刻顯得無比滄桑與孤獨,小米對生活已近絕望。
小米在海邊思考著,鏡頭一轉,原來是在健哥那,扎心了,導演。
小米最後看著莉莉姐送自己的耳環(之前的耳環場景是小米整片唯一一處開心的時候),同時在新聞的影響下,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尋找出口,砸斷鎖鏈,和夢露一起奔向遠方。
孟小文:
和小米類似,孟小文開端戴著金髮套,在學校是粉色可愛的水杯,而旁邊張新新是黑色普通的水杯,後來被孟媽媽扔出來的很多漂亮衣服,到了孟爸爸那裡夜裡拍攝水上樂園,還有帶金魚曬太陽,即使離家出走也把金魚帶在身邊等等,反映的都是孟小文的愛美和愛心。
開始在旅店現在來聽劉會長房間的動靜,在學校主動承擔遲到的責任,敢於反抗同學的欺負,在醫院幫張新新背鍋,離家出走,都反映出孟小文堅強有主見的一面。
偷聽偷看孟媽媽和律師對話,聽到案件並沒有走,聽到了孟媽媽吐槽孟爸爸的時候才翻窗戶出去,後來在派出所逃到洗手間,體現的是孟小文作為一個孩子的家庭矛盾和逃避心理。
雖然還是孩子,但孟小文的心智很成熟,和張新新不同,她是知道性侵案件的,從醫院檢查到媽媽指責到警局傳喚再到律師問話,包括後面的泳池紛爭,孟小文都是參與其中的。不肯告訴孟爸爸離家出走的原因(孟爸爸當時還不知道案件),發現孟爸爸和律師談話後立馬逃了出來(孟爸爸已經知道了案件),而且在「假結尾」時去指認視頻,孟爸爸聽聞喜訊拉著孟小文走出屋子,孟小文卻甩開了孟爸爸的手等細節,我們可以發現,孟小文離家出走不只是因為家庭矛盾,她想要逃避的,正是性侵本身。
最後孟小文在屋內聽著新聞發布會的公布的結果時,形單影隻,默不作聲,淚如湧泉,扎心了,導演。
導演不僅主角塑造的豐富飽滿,配角也不單一扁平:
莉莉姐:
莉莉姐的愛美是有目共睹的,一直打扮的光鮮亮麗,幾次出場時和小米的對比都很強烈,這裡就不贅述了。
莉莉姐給小米喝雪碧(之後小米也拿雪碧給她冰敷),王隊長查小米身份證時莉莉姐出馬解圍,發現自己引起了警官小哥注意,也主動上前搭訕,律師來找,給小米打小報告,給睡著的小米蓋外套,臨走時留給小米禮物,並鼓勵小米等,說明莉莉姐是一個世故圓滑並且有愛心的人。
莉莉姐跟健哥上床,後來健哥卻把她賣給大老闆SM,去簡陋的小診所做人流,憔悴的面容和之前的驚艷判若兩人,醉酒而歸,嘴裡還念叨著給健哥生個兒子,整片莉莉姐的戲份並不多,但女性的物化之痛,卻在她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律師:
律師是一個敬業的人,幾次案件調查過程中,律師是最關心案件本身的人,其他當事人云里霧裡胡攪蠻纏時,律師是最能切入正題的人,同時也很關心受害者。
律師是一個敏銳的人,不僅幾次發現案件端倪,懂得利用人心來獲取線索。
律師是一個正直的人,最後王隊長試探律師時,律師也是導演的代言人:這類案子需要做(這類電影需要拍)。
健哥:
剛和莉莉姐事後一根煙,就來摸小米小腿,後來是大腿,最後是臉,猥瑣深入人心。
貪財愛錢耍無賴的同時也是一個有心計的人,提出幫小米免費辦身份證,還好小米意識到了健哥拉皮條的意思,後來又用金髮套引誘小米,表明勒索意圖。
王隊長:
開始查小米身份證,知道小米撒謊,卻也不追究(不盡責),明顯的線索啤酒是警官小哥提出的(失職),經理出面給王隊長煙,王隊長自然的接受(受賄),之後經理給王隊長送魚,王隊長無視經理(架子大)。後來哄騙孟小文被律師制止(不正直),在游泳池讓孟爸爸簽承諾書(在意自己的形象),試探律師(腐敗)。
孟爸爸:
孟爸爸給孟小文倒粥險些弄翻,坐下後反映了一會才想起來問夠不夠,表現了他對孩子照顧上的粗心大意。
讓孟小文自己給媽媽打電話,說明和孟媽媽不和。孟小文生氣的想要逃走時,孟爸爸才開始好奇女兒離家出走的原因。
夜裡孟媽媽來孟爸爸這鬧脾氣,抽起了煙,孟爸爸表示關心,孟媽媽遞煙示好,二人冷靜下來,孟爸爸謊稱戒煙維持形象,問孟媽媽女兒離家出走的原因未果,但已所有察覺。
白天囑咐孟小文上學坐車,放學回家等,說明開始關心女兒了。
孟小文放學回來發現孟爸爸和律師在屋裡談話逃跑,說明孟爸爸已經知道案件了。
孟爸爸在游泳池和孟小文玩耍,進一步關心女兒,面對領導的承諾書也拒絕簽字,後來張新新父母帶著iPhone6S來討好,孟爸爸用力的捻著煙頭,以訴公道,最後去指認視頻,在新聞發布會上暴怒,說明他是一個正直不妥協於阿諛之人。
再有其他人物比如孟媽媽,開始是一個敏感到上綱上線之人,在要失去孩子的時候也主動向孟爸爸示好,還有從未露面的劉會長,從案件線索到執法機關再到受害人家屬,軟硬手段也都試了個遍。
啰嗦了不少,本來只想寫寫小米的,結果沒剎住車,不難發現片中的主要角色都具有多面性,沒有單一的標籤化和臉譜化,最複雜也是最成功的無疑就是小米這個主角,我們不僅能從小米的動機感受到她行為的合理性,也能感受到小米不斷面臨抉擇的內心掙扎與內心成長,人物塑造方面用一句官方風格的好評就是——栩栩如生。但是看見有些評論還有百度百科裡也寫了,說導演對部分人物刻畫有缺失,在這點上我恐怕難以苟同,也可能是因我個人比較偏愛這種風格的電影吧,或者確實是他們要求比較高,比較嚴謹,我倒是感覺能在一部風格如此克制而冷峻的影片中,不同於常規的大量台詞和複雜的人物關係而是用通篇大量細節的方式來刻畫人物,已足以說明導演的水平之高了,即使是配角,在較少的篇幅里,塑造了一個不扁平形象也已足夠合格,考慮到國內電影環境,甚至可以說很難得了。
其實剛看完的時候我認為莉莉姐這個角色的設計是一個敗筆,因為看似跟本片沒啥關係,沒有影片線索的影響,也沒影響本作的劇情走向,莉莉姐是作為小米的陪襯出現的,角色定位類似孟小文的爸爸,但不同的是並沒有參與到案件與情節之中,彷彿是一個遊離在影片之外的旁觀者,後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才發現事情可能沒有這麼簡單,片中的主要女性角色都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是導演刻意設計的:孟小文零選擇,小米多重選擇,莉莉姐的自主選擇,如果把律師的堅定堅守堅決價值觀也算上,象徵的正是女性的成長。(話雖這麼說,但如果把莉莉姐也設計到案件之中會不會更好呢?當然,這是一句沒什麼卵用的後話,在這裡我突然想到了《二十世紀女人》,這部電影的劇本設計也非常厲害,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下。)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把兩位主角合成一人,就是把孟小文這個角色換成小時候的小米,也完全可以。
至於本作的手法,除了一些不錯的電影語言和導演安排的象徵意義等,還有幾處對比與諷刺讓我印象挺深的。
對比:
孟小文帶金魚曬太陽和孟小文離家出走,同一場景,一個溫暖陽光,一個陰冷黑暗。
孟小文在海灘時,孤單身影與幸福家庭(標題處的圖)。
小米最後尋找出口時,白衣天使與破敗環境(最後一張圖)。
人民醫院的新聞發布會,飽經風霜的短髮孟小文以淚洗面,少不更事的長髮張新新毫不知情。
諷刺:
張新新檢查出來說自己怕被打,才把責任推給孟小文,卻不知孟小文已經挨了一巴掌。
莉莉姐問小米如果是雛,健哥可以幫介紹大老闆,健哥把莉莉姐介紹給了大老闆,莉莉姐慘遭SM後來做人流,小護士推銷處女膜修復。
屋外的孟小文和張新新在水上樂園,渺小的身影玩的無比開心,如此天真無邪,屋內的張新新父母帶著iPhone6S來收買孟爸爸,受害者替犯罪者說話,如此黑暗扭曲。
相比這些,我認為本作最大的諷刺就是本片的風格,原因略。
本文對影片的討論也到此為止。臨近尾聲,寫寫我對好電影評價標準的一些見解吧,僅供參考。
相信細心的小夥伴已經發現,之前我分別從觀影體驗、藝術水平、現實意義這3方面或多或少的講了講,這也算是我認為評價電影好不好的三個方面吧。
在評價一部電影之前,不妨先心平氣和的想一想,電影側重的是哪一方面,我側重的又是哪一方面,別人和我意見有分歧的時候,我們討論的是不是一個方面,用最近比較流行的話說是作一名「佛系觀眾」。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有很多觀眾在談論電影好不好的時候實際上談論的就是自己的觀影體驗,這也正是很多觀眾對一部電影褒貶不一的原因之一,根據影片類型的不同,觀眾往往對觀影體驗的要求也不一樣,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體驗本身也受硬體水平影響較大,而且每個導演的個人風格也有很大差別,風格化越強的往往越小眾,也就越挑觀眾,就像我們常說的1000個哈姆雷特。
現實意義方面,多見於一些題材型電影,比如紀錄片,比如一些關注少數群體、反應社會問題的影片,至於對電影史的意義,比如技術突破,結構革新,風格開創等等這種的則異常珍稀,大家也不必強求。
我認為一部電影好不好最重要的參考標準,正是其本身的藝術水平,常見的比如講故事的水平,人物塑造的水平,人物關係和故事情節和情感表達組合在一起的水平,導演想要表達什麼,如何表達的等等。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電影在歷史中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多樣化。
是媒體也好,是商品也罷,電影任重而道遠,電影確該如此。
但電影的本質必須是藝術,屈於體制,娛樂至死,電影不該如此。
夢露最美的地方是小腿嗎?
不,是裙底。
~~~~~~~~~~~~~~~~~~~
全文完,本文編輯於2017年年末。
感謝閱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你怎麼看電影《無間道》中的劉建明和陳永仁?
※《七月與安生》是一部什麼電影?
※為什麼印度電影都很長?
※《X戰警》人物都有哪些,你了解嗎?
※電影《愛樂之城》里有哪些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