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卒姆托——通過空間講敘心中的故事

談談我喜歡的建築師——彼得卒姆托。

這篇文章是我年初的時候寫下的,此時再看,依舊感慨良多。

分享給大家。

2009年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得主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是一名生活在瑞士德語區的建築師,善於將其建築作品遊離於各種建築潮流之外,而更多地關注一種建築內在精神的覺醒、一種真實生活的反映和人們情感體驗的升華,似乎又充滿著「和敬清寂」的禪意。

Zumthor認為:「建築的語言不是某種風格問題。每一個建築都為一個特定的社會,在一個特定的場所,實現一種物定的功能。」「我的建築,力圖準確而批判性地回答那些從簡單事實中產生的問題。」

對此我的理解是:我們往往在設計中,把一種視覺語言上的形態樣式表述成「設計語言」,雖然它可以是設計語言中的形態設計的一種,但它們並不是Zumthor眼裡真正的建築設計語言。

從我個人對他所表述的理解是這樣的:建築設計,當然也包含建築室內設計,是指針對項目所在當下的場地以及社會情境(可以籠統的稱之為Context場所語境),對於本案設計所需功能的一種解決。

後面一段話,則更深刻地,進一步表述了他在建築設計創新思維上的思考:建築方案的創新來自於,力圖準確地通過方案表現出某一空間存在意義的本質。通過「批判性」的回答那些從簡單事實中產生的「問題」——這類問題,也許是與某一些熟視無睹的慣例型、格式化的空間樣式有關,建築設計師通過對所要設計的空間未來開展的「事件」本身提出本質性的洞見,可以將其轉化為某一種新的空間形態,這種空間應該是觀點更加明確,形態更有利於功能「事件」在新的空間中展開。

也許正因為是這樣,我們可以讓空間以更本質,更簡潔有力的形式輸出。

2000年漢諾威世界博覽會瑞士館的設計上,Zumthor使用木材創造出了博覽會上最富有感染力的建築,由3萬根松木方料有序疊放組成,使人們對材料與建築本體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奇特體驗,遊客從不同方向進入到這個開放式的建築中,感受木材的肌理和清香,傾聽音樂家們對瑞士傳統樂器的演奏,感知自然的芬芳、清風的庇佑以及光線的變化。當人們遊走在這個建築里,全身的感覺器官都被調動起來,不由自主地與場地發生著各自不同的情感互動,體驗這個國家所特有的風情。

Zumthor非常準確而巧妙地運用本方案,讓人在這屆博覽會上,迅速感受到瑞士給人的綜合印象,想必每一位到過這個空間的觀者,定會在其間收到有關瑞士的那種印象,哪怕只是一襲松林的清香,並通過他自己的語言向他人傳遞出來。

有時候一個方案創作的體驗就像作曲者在譜曲時,抓住了撞進內心的第一個音符,那段旋律有時徐徐展開、有時奔涌而來,每一個音符都來得恰到好處,音階梯度如影隨行,所有的元素就像受到使命召喚,如期而至,無需你去刻意安排調度。設計元素的本身自發自為地進行著餘下創作,一切都順勢而來,擋也擋不住了。

Peter Zumthor並沒有定義他的作品建構方式是以空間敘事的方式,也未被世人稱之為敘事空間的先驅,然而我在解讀他的作品時,心中總是不由自主的呼出「這是多麼故事性的空間啊」的感嘆!雖然不能妄自菲薄就給Peter Zumthor硬加上這個名號,但不可否認這正是我對空間敘事建築及室內設計的理解之一,而無疑Peter Zumthor確實通過空間講敘了他心中的故事。

推薦閱讀:

收納神器篇(二)
請查收!《空間革命帶來餐飲品牌重生》分享課整理
國外兒童遊樂空間設計案例
「家」注入藝術色彩,生活不再平庸
中國古建築的冬季視覺盛宴

TAG:空間設計 | 建築設計 | 公共空間室內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