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馬太效應——強大,才更有優勢

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中的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國王遠行前,給了3個僕人每人一鍵銀子,讓他們自己決定怎麼用,等自己回來時,再來看看他們用這些銀子都做成了什麼。

過了幾年,國王回來了,看到3個僕人,沒想到他們已經有了天差地別的差異:

第一個僕人用主人給他的一鍵銀子做生意,又賺了10錠,國王就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用這錠銀子放貸,賺了5鍵,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個僕人戰戰兢兢地打開一塊手絹,說:「主人啊,您給我的一鍵銀子,我一直好好保存著,生怕丟失。您瞧,現在它完好無損!」國王聽了無奈地笑了笑,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一鍵銀子也賞給第一個僕人,並且說:「記住了嗎?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讓他多多益善。」

1973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默頓用這幾句話來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對已經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作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並將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命名為「馬太效應」。

這種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例子不僅在經濟領域比比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基礎好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更多的成功;基礎差的人,卻可能連自己原本擁有的東西都丟掉。只有足夠強大,才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創造更多的機會,進而更強,成為最終的贏家。

一步步強大,才能取得大成功

人與人的差距有多大?人與人的差距是怎麼產生的?

畢業若干年後的同學聚會,往往是幾人歡喜幾人愁的場面。一同畢業美的同學,既有身居高位的處長、局長、公司老總,也有地位崇高的博士、教授、作家,但是也有下崗的、打工的、負債纍纍的。走出校門的那一剎

那,誰普想到會有今天如此大的境遇差別?

抱怨和慨嘆聽在耳里,當年的班主任微微一笑,留給他們這樣一道數學題:10-9-?這幫學生個個目瞪口呆,不解其意。老師笑道:「你們的情況好比打保齡球。保齡球的規矩是,一局10個球,每一個球得分是0~10。這10分和9分的差別可不是1分。因為打滿分的要加下一個球的得分。幾個回合下來,這個分數就大了。第二回的比分差距就可能是20:9。

這樣一局終了,打300分的高手也有,打270分、280分的能人也不少,同時也會有隻打90分的低手。這270分、280分與90分的差距是多少?」

老師接著說道:「你們畢業的時候,只是剛打完第一個回合。10分和9分的差距而已。但是,人生那麼漫長,有數不清的回合。有的人在畢業以後十分努力,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最終成為打300分的高手。但是還有些人,一分兩分地混著,10年下來,可不是就只有90分的成就。一點一滴地累加,最後的差距,你不服也不行啊!」

失敗固然是成功之母,但也不是絕對的。如果一個人屢屢失敗,從未品嘗過成功的甜頭,還會有必勝的信心嗎?只有每一步都獲得成功或者接近成功,才能夠築起事業的高台。一步一個小成功,才能最終造就大功告成的耀眼光環。

憑實力實現贏家通吃

娃哈哈品牌多年來產銷量一直位居全國同行業第一,其總產量約佔全國同行業總份額的18%。從國際通行標準來說,這樣的份額基本上屬於「壟斷性佔有率」。市場人士稱之為娃哈哈的「贏家通吃」現象。

娃哈哈最初進入市場時,面臨著大量的競爭對手,但是娃哈哈並沒有被這些已有的對手擊垮,反而後來者居上。在殘酷尖銳的競爭中,娃哈哈憑藉其精確的產品定位、有效的品牌延伸,終於從根本上提高了自已的現代化生產能力和生產水平,使自己具有了和國內外企業全面抗衡的強大實力。

做大以後,娃哈哈時刻不忘鞏固自己的優勢地位,不失時機地進行了品牌延伸,使產品品牌上升為企業品牌。通過品牌延伸,娃哈哈已經推出了30多個系列產品,它們都已成為拳頭產品,極大地提高了娃哈哈的市場佔有率。

對於企業來說,如果不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湖汰,如果想在市場品蛋糕的分配中佔據最有發言權的一席之地,只有通過做大做強,才能獲得更多的資源與優勢,進而通過馬太效應,形成規模優勢,為進一步發展壯大奠定堅實的基礎。

=================================

喜歡我們,就關注「我們知道」。

需要我們,就和我進行溝通。


推薦閱讀:

TAG:馬太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