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規劃
一、人生概述
(一)人生與人生觀
(二)人生目的
(三)人生價值
(四)人生態度
二、人生規劃概述
(一)什麼是人生規劃
(二)為什麼需要人生規劃
(三)人生規劃的理念/原則
三、人生規划過程
(一)SWOT分析
(二)人生藍圖設計
(三)人生規劃實施
(四)人生規劃的控制與調整 ?
一、人生概述
(一)人生
「人生」一詞中國的詞典上大多這樣說:「人生是指人的生存以及全部的生活經歷」,而美國的教科書上卻說,「人生就是人為了夢想和興趣而展開的表演」。有人認為:「人生就是人的生命活動和生命歷程,它是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客觀過程,涉及到人的學習、工作、戀愛、友誼等廣泛的生活領域,包含著歡樂與痛苦、幸福與悲傷、光明與黑暗、順利與曲折、友善與敵意、美好與醜惡等豐富而具體的內容」。
人生是什麼?從生存的角度來講,人生就是人們在其有限的一生之中,有目的的適應以及創造生活的全部過程;從生理的過程來看,人生是一個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從選擇的角度來說,人生就是一個由無數的選擇所構成的生命軌跡!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就是人們對世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人生觀即是人們對人生的看法和態度。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客觀事物的是非曲直、好壞善惡的評價標準。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者是統一的: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觀,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就有什麼樣的價值觀。
據2013年12月23日新華社電 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將24字核心價值觀分成3個層面: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二)人生觀
簡單地說,人生觀即是人們對人生的看法和態度。「人為什麼而活著(人生目的),人生有什麼意義(人生價值),該怎樣活著(人生態度),該選擇怎樣的人生道路,應當怎樣處理學習、工作、事業、前途、友誼、愛情榮辱等問題,」這些都是人生觀所要回答的問題。人生觀是人們在人生實踐和生活環境中逐步形成的,由於人們的社會實踐、生活境遇、文化素養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觀。
(三)人生目的
我想,對這個時代來說,最需要的就是從根本上質問「人為什麼活著」?這是類似沙漠里撒水那樣虛無或者在急流中打樁一樣困難的事情。但是,若不能這樣從根本上去嘗試思考生活方式,那麼,紛亂狀態將愈發加深,未來將越來越混沌不清,混亂將在社會上漫布開去——懷有如此緊迫的危機感和焦躁感的人同樣應該不止我一個。——稻盛和夫《活法》
是的,宇宙浩瀚,人生短暫,每當夜深人靜時,我們會不會常常捫心自問:忙忙碌碌一生所為何來?是否會悵然迷惘若有所思,生命到底在追求什麼呢?是自己的快樂?還是別人的快樂?是不是像民俗說的那樣,「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為什麼活著?這是《十萬個為什麼》中沒有的一個「為什麼」,這是一個殘忍的問題。
【引例1】2006年9月1日,珠海平沙一中初三女生劉某某於開學首日在家中自縊身亡。女孩年僅15歲,成績優異,在開學的當天還被評為「最佳文明學生」。為什麼在花樣年華選擇這樣的不歸路?父母在整理她的遺物時發現了女孩在自殺前寫給父母、老師和同學的遺書,遺書的部分內容說明了她自殺的原因:「我根本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麼?」
【引例2】一個14歲的少年,身材高挑、相貌英俊,是學校的三好學生、班裡的班長。有一天他看了一個電視節目,記者現場採訪一個偏僻鄉村的放牛娃。記者問他:「你在這兒放牛做什麼?」放牛娃回答說:「讓牛長大!」「那牛長大以後呢?」「賣錢,蓋房子。」「有了房子又做什麼?」「娶媳婦,生娃。」「生了娃呢?」「讓他也來放牛唄!」
沒有想到,這幾句簡單的問答,卻誘發了這個少年的死亡念頭。死前,他在日記中寫道:「看了電視,我想到了自己——我為什麼讀書?考大學。考上大學又為了什麼?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樣?找一個好老婆。然後呢?生孩子,讓他也讀書,考大學,找工作,娶媳婦……生命輪迴,周而復始。」「這樣的生活沒有意義,這樣的生命沒有價值。」——這個14歲的少年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夜裡,在與父母一牆之隔的自己房間里,他服毒自殺了。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一個恐怖的結論:人生價值、人生理想或人生目的的缺失,生命隨時都有終止的可能!!那麼,人生的目的到底應該是什麼呢?
1、何謂「人生目的」
我們有必要先探究一下什麼是「人生目的」。從字源來看,在甲骨文或小篆中,「目」字像眼睛的形狀,外邊輪廓象眼眶,裡面象瞳孔,其本義是「眼睛」,作動詞時意思是「看」;「的」字像箭靶的中心,「目的」二字合起來,其意思便是:「瞄準靶子的中心,有的放矢」。後來才逐漸被人們引申為行為主體預計想要達到的行為結果。那麼,「人生目的」也就可以理解為是人們終其一生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結果。
比較正規的定義就是: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對「人為什麼活著」這一人生根本問題的認識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實踐中關於自身行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它是人生觀的核心,它決定和影響著人們走什麼樣的人生道路(人生規劃)、持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和選擇什麼樣的人生價值標準(人生意義)。
2、人生的結果
有一天,老師問同學們,人的最終結果是什麼?有位同學帶點調皮回答道:死,引得同學們大笑。可當時的我彷彿一道靈光閃過,瞬間似有醍醐灌頂之感,「人生一世,草生一春,來如風雨,去似微塵」,有的人睜眼死去,說明死不瞑目,有的人閉眼死去,所謂壽終正寢,也即心安理得死去,其實我們所求為何?不過求得好死,心安理得死去,也即「幸福」二字。無論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職業定位,還是選擇人生伴侶與愛好追求,皆是為了實現內心的愉悅和滿足。
3、人生目的有「小我」和「大我」之分
以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信條以及「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價值觀來看,人生的目的有「小我」和「大我」之分。
因為眼光、智慧以及個人抱負的不同,有的人終其一生只追求了「小我」的快樂,而有的人則成就了「大我」的快樂,成為了人們所敬佩和愛戴的人。這與馬克思的「人生的目的是為了人類的幸福(大我)和人們的自我完善(小我)」又不謀而合。
(四)人生價值
人生價值是人生觀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範疇,是指一個人活著對社會所具有的意義和作用。如果說,人生目的解決了「人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那麼,人生價值則回答了「人活著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
愛因斯坦說,「一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於它的感情、思想和行動對增進人類利益有多大作用;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 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說,「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看你這一輩子擁有什麼,而是看你能為世界留下什麼。」二人的觀點是一致的。我非常認同上述的觀點,即人生的價值在於你能給世界留下什麼,而不是你曾經擁有多少。
(五)人生態度
人生態度(The Attitude of Life),是指人們通過生活實踐所形成的對人生問題的一種穩定的心理傾向和基本看法。人生態度作為人生觀的主要內容,是人生觀最直接的表現和反映,它要回答「人究竟應該怎樣活著」的問題。
1、「出世」與「入世」的人生態度
人生態度決定人的活法。「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種活法,「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也是一種活法。這兩種活法即由古人的兩種人生態度所決定的,即「出世」和「入世」。
2、積極與消極的人生態度
人生態度從正負兩個方面可分為積極進取樂觀有為型和消極頹廢悲觀玩世型。當然,這兩點並不絕對,多數人會在兩種態度間相互切換,這跟每個人所屬的人生境遇及人生目的有關。
1)積極進取樂觀有為型的特點
①用樂觀的心態看待世界和生活;
②進取心強烈,勇於開拓創新;
③人生責任感強烈;
④確信未來是美好的,人生是幸福的。
2)消極頹廢悲觀玩世型
①用陰暗的心理看待社會和人生;
②無志氣、無激情,不求上進;
③缺乏社會責任感和人生責任心;
④悲觀厭世,覺得活著沒有意思。
二、人生規劃概述
(一)什麼是人生規劃
人生規劃是人的自我意識逐漸成長並建立起適合自己的社會目標的產物,其實質就是一種人生的經營戰略,就是自己做自己人生的設計師,規劃自己人生的遠景,繪製自己生命的藍圖,發揮自己的才能,書寫自己人生的歷史。
(二)為什麼需要人生規劃
人們經常為周末度假而規劃,為一次旅行而規劃,為一頓早餐而規劃。但是,卻很少思考一下自己的一生該如何度過,那麼,人為什麼要進行人生規劃呢?你看,有的人說,「人生規劃真的有用嗎?計劃不如變化快,人生還是隨遇而安吧」。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1、生命有限,人生有規劃,便活的從容,活的無悔。
爺爺奶奶們後悔什麼
比利時的《老人》雜誌曾在全國範圍內,對60歲以上的老人開展了一次題為「你最後悔什麼」的專題調查。調查結果十分有意思:
- 72%的老人後悔年輕時努力不夠,以致事業無成;
- 67%的老人後悔年輕時錯位選擇了職業;
- 63%的老人後悔對子女教育不夠或方法不當;
- 58%的老人後悔鍛煉身體不夠;
- 56%的老人後悔對伴侶不夠忠誠;
- 47%的老人後悔對雙親盡孝不夠;
- 41%的老人後悔自己未能週遊世界;
- 32%的老人後悔一生過得平淡,缺乏刺激;
- 11%的老人後悔沒有賺到更多的金錢。
老人們的這些判斷,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結論,對年輕人來說卻不妨視為忠告。
為什麼需要人生規劃?生命只是一種極其偶然而短暫的現象和過程,人生苦短,轉瞬即逝,莊子曰:「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生命又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單向歷程,羅曼·羅蘭語說「人生不發返程車票,一旦出發了,絕不能返回」;且生命對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誰都不可能重新來過,「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對於這有限的生命,我們必須要好好規劃,緊緊把握,否則,幾十年時光虛度而過,枉活一世,最終只會追悔莫及。
2、你沒有自己的主見,別人就會為你做主。
每一個人降生到這個世界上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歸根結底要自己為自己的一生負責。在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人會象你自己一樣關心你的成功,並且,也沒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你這一生究竟想要什麼,你究竟具有多大的生命能量,也只有你自己最清楚。所以,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都會認真考慮自己這一生究竟應當怎樣度過,怎樣才算沒有虛度此生,怎樣才算活得有價值有意義。
所以,你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你的人生只有你自己負責,規劃好你的人生,設計好你的目標,這是你的義務、你的責任、你的權力,任何人沒有義務也沒有權力干預你或為你負責。如果你沒有自己的主見,別人就會為你做主,正如傑克?韋爾奇所說「與其讓別人掌握你的命運,不如你自己來主宰」。如果你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計劃,你就會成為別人計劃里的一個棋子。記住:沒有規劃的人終將會被有規劃的人所利用。
3、人生規劃為人生指明了方向。
一個人的人生規劃,就是一個人一生的行動綱領,指引著他前進的方向。一個人若沒有對自己人生的規劃,對自己的人生目標不清晰,那麼無論學歷有多高,知識面有多廣,都可能會感到彷徨,感到不知所措。人生最重要的事,不是你現在站在何處,而是你今後要朝那個方向走,只要方向對,找到路,就不怕路遠。
四十多年前,一個十多歲的窮小子,身體非常瘦弱,卻在日記里立志長大後做美國總統。如何能實現這樣宏偉的抱負呢?經過思索,他擬定了一系列目標。做美國總統首先要做美國州長--要競選州長必須得到雄厚的財力後盾的支持--要獲得財團的支持就一定得融入財團--要融入財團最好娶一位豪門千金--要娶一位豪門千金必須成為名人--成為名人的快速方法就是做電影明星--做電影明星前得練好身體,練出陽剛之氣。
按照這樣的思路,他開始行動。某日,當他看到著名的體操運動主席庫爾後,他相信練健美是強身健體的好點子。他開始刻苦而持之以恆地練習健美,他渴望成為世界上最結實的壯漢。三年後,借著發達的肌肉,一身似雕塑的體魄,在以後的幾年中,他囊括了各種世界級的「健美先生」稱號。
22歲時,他踏入了美國好萊塢。在好萊塢,他花費了十年時間,利用自身優勢,刻意打造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的硬漢形象。終於,他在演藝界聲名鵲起。當他的電影事業如日中天時,女友的家庭在他們相戀九年後,也終於接納了這位「黑臉庄稼人」。他的女友就是赫赫有名的肯尼迪總統的侄女。
2003年,年逾五十七歲的他,告老退出影壇,轉而從政,成功競選為加利福尼亞州第38任州長。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美國總統。他就是阿諾德?施瓦辛格。從奧地利的偏僻山村,到美利堅的領土,他成功了。從一個不會英語的瘦弱男孩,到擁有強壯身材的健美先生,再到征服世界影迷的好萊塢明星,他成功了。從好萊塢巨星到加州州長,他又成功了。他的經歷告訴我們:科學規劃,行動有力,就能成功。
【注】2011年1月3日,施瓦辛格卸任了任期達7年的加州州長。當任州長的7年間,他從未領過自己17.4萬美元的年薪。他不加稅,不削減教育開支和福利,持續治理改善環保,不拿一分錢工資,自己貼錢辦公,寧願賣政府的辦公樓、監獄、公務車,不拆遷不賣地,不搞房地產開發。還到處為加州農產品做廣告。雖然他在任期間,未能解決加州窘迫的財政狀況,卻將上任留下近400億美元的財政欠款縮減為280億。
「I will be back.」是施瓦辛格的招牌台詞,施瓦辛格還會繼續競選總統嗎?2008年12月21日,施瓦辛格接受美國「60分鐘」電視節目專訪。他毫無疑義地表露出自己的政治野心。「如果可以修改憲法,允許外國出生的美國公民參加總統競選的話,我『絕對』是想成為美國總統的。」
4、人生規劃的預見性,提高了人生的抗風險能力。
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規劃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深刻的去了解「居安思危」的必要性以及「憂患意識」的預見性,可以讓我們更加從容的面對人生的風雲變幻,從而提高人生的抗風險能力。
5、清晰的人生目標,煥發激情,激發潛力。
是誰叫醒了我們的靈魂?每天一覺醒來,我們的身體醒了,但靈魂未必能醒,能讓靈魂蘇醒的是一個個清晰的人生目標。你看,在上學的路上,在上班的途中,那些行色匆匆卻格外精神抖擻的人,一定是心中樹立了目標的人。目標是由動機至行為的驅動力,是一切行動的源動力,正是為實現目標的慾望,煥發了我們的激情,激發了我們的潛力。
美國波士頓塞爾提克籃球隊的傳奇人物比爾·羅素(Bill.Russell),有保留自己評分卡的習慣。他在打完每一場球之後,用一張滿分為100分的評分卡為自己評分。在他的籃球生涯中,他從來沒有得過65分以上。很多人說:「可憐的Russell,打了1200多場的球賽,從來沒有達到過自己的標準!」然而,就因為他拚命要達到自己的標準,他成了最傑出的籃球運動員。
反之,若沒有目標或失去了目標,人往往就會茫然無措,不知所終。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考大學之前,整天都精神振奮,幹勁十足,彷彿有用不完的力量。而一旦考上了大學,則忽然一下子就空虛起來,像泄了氣的皮球。許多人終其大學四年,都沒有找到新的目標,導致大學過的很頹廢。
6、明確的人生規劃,讓我們少走彎路。
「將軍趕路,不追小兔」。有了明確的人生規劃,我們就會把自己稀缺的時間和精力用到該用的地方去,進而調動所有的能量,挖掘所有的潛力,全力以赴於對人生目標的追求。有了明確的規劃,才會有針對性去尋求機會,創造機會,主動給自己的人生尋找出路,或者待機會來臨時,有了充分的準備,毫不猶豫地衝上去,抓住機會。因此,有了明確的人生規劃之後,便可以做到「忙得有意義,忙到點子上」,防止無意中進入「工作太忙而沒時間思考」或者「思考太多而沒時間工作」的自我成長陷阱。
一個叫約翰.戈達德的美國人在15歲時,就把自己一生要做的事情列了一份清單,稱之為「生命清單」,給自己明確了所要攻克的127個具體目標。比如探索尼羅河、攀登喜馬拉雅山、讀完莎士比亞的著作、寫一本書等等。44年後,59歲的他通過自己頑強的努力,實現了106個目標。這裡的「生命清單」,其實就是人生規劃。正是有了這樣的一個規劃,讓他的人生始終圍繞著自己的目標,從而少走了許多的彎路,終將實現自己無悔的人生。
(三)人生規劃的理念/原則
人生天地間,獨自走百年,天地之間,漫漫無邊,蒼天之下,厚土之上,芸芸眾生,人流熙攘,但只有一個你,每個人和你都不一樣,你的容貌,你的心靈,你的性格,沒有第二個人和你一樣,你是天地間獨一無二的人,你是亘古未有的,而將來也不會再有。對於獨一無二的自己,我們該怎樣活出自己無悔的人生?
1、人生規劃,越早越好。
人生規劃,也叫生涯規劃,在西方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台灣地區,生涯規劃教育也已融入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輔導體系之中。人生規劃,制定的越早、步驟越詳細,越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制定的越早,則為之努力的時間越充足,且形式變化時,也來得及調整人生規劃,或者走了彎路,遇上挫折,也不怕。
2、人生規劃,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
並不是每個人很早就能意識到人生規劃的重要性,而是抱著「隨緣」的心態去生活,因此,東闖闖,西碰碰,南走走,北漂漂,有些人幸運一點,遇上貴人的提攜,不自覺沿著一條好的人生道路走,有的人經過跌跌撞撞的人生波折後才明白,停下來進行人生規則,雖然晚了,但也不要氣餒,人生道路上的每一個里程碑,都刻著兩個字「起點」。今天即是一個好日子,可以馬上把你的生命航船轉向正確的方向。「只要開始永遠不晚!只要進步總有空間!」
3、人生規劃,勿把「手段」當作「目的」來追求。
人生的目的既不是「權」,也不是「錢」,而是「快樂」。「錢」和「權」只是追求「快樂」的手段,切不可把「手段」當成「目的」。范蠡深深地明白這個道理。范蠡追求的是快意人生,而不貪戀權位,在他助越王成就霸業之後,便攜美歸隱,泛舟五湖,而與之同時出仕的文種,自覺功高,不聽從范蠡勸告繼續留下為臣,卻被勾踐不容,受賜劍自刎而死。
所以,做自己的人生規劃時,一定要不要把「手段」當成「目的」來追求。金錢、權利、地位和名譽等等都皆是身外之物,這些只是讓我們快樂的手段,要適可而止,而伴侶的甜蜜之愛、家庭的天倫之樂、朋友的友愛之情則往往更為重要。
4、人生規劃,應按實際情況適時調整。
未來有很強的不確定性,人生是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人生規劃制定後,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規劃需要有一定的彈性,需要在人生的進程中,及時評價自己的能力及價值系統,與實際環境相結合,適時地調整人生規劃。
李斯年少時,家境貧寒,但李斯很小便聰慧過人,好學不倦。長大後,因辦事幹練,被人舉薦為看管糧倉的小吏(公務猿),過上了幸福的小中產生活。而忽然有一天,他看到吏舍廁所中的老鼠,吃的是骯髒的糞便,又經常受到人和狗的侵擾。後來,他來到糧倉後,卻又看到這裡的老鼠吃的是堆積如山的谷粟,住著寬大的房舍,而且沒有任何人來打擾,於是,他發出「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這樣的慨嘆。意思是說,一個人有無出息就像這老鼠,在於能不能給自己找到一個優越的環境。
於是,李斯明白了一個道理:「鼠在所居,人固擇地。」原來,人的賢與不賢,決定於他所處的地方。譬如老鼠,在廁所里吃屎的,驚恐不安;而在大倉里吃糧食的,卻不受打擾,安逸自在。這就是李斯著名的「老鼠哲學」,千百年來為人們所稱道。而李斯也因為這個發現和感悟,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三、人生規划過程
人生規劃實質就是人生的經營戰略,也就類似於企業的經營戰略。因此,人生規劃的過程也就類似於企業的戰略管理過程。因此,可以將人生規劃分為四個階段:SWOT分析、人生藍圖設計、人生規劃實施、人生規劃控制與調整。
(一)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由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提出來的,它主要是通過分析組織、個人內部的優勢與劣勢以及外部環境的機會與威脅,來制定未來發展策略的一種簡便的工具。SWOT分別代表:Strengths(優勢)、Weaknesses(劣勢)、Opportunities(機遇)、Threats(威脅)。
採用SWOT分析法就是,先羅列出SWOT的各要素,然後按照如下的原則選擇來規劃自己的人生:1)利用自己的優勢和外部的機會;2)化解和克服自己的劣勢和外部的威脅。即是:發揮優勢,克服劣勢,利用機會,避免威脅。
(二)人生藍圖設計
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明確提出人生願景和人生使命,並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量化的、階段性的人生目標(SMART原則)與實施計劃。人生藍圖設計是人生規劃的核心部分,如同蓋大樓前的施工圖紙一樣重要,是人生道路的指引地圖。
1、人生願景
願景即所希望、嚮往、願意看到的前景,人生願景就是我們在心中為自己未來的生活場景做一個暢想,也就是希望我們自己將來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基本類似於「夢想」、「願望」、「志向」、「理想」等,可以通俗地理解為是「人生的發展方向」。福爾摩斯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在於我們身在何處,而在於我們朝著什麼方向走」。我們的人生願景是什麼?這是生命中最大的問題。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遠景,你就永遠到不了那裡,正如孫振耀所說的那樣:「其實你不快樂的根源是因為你不知道要什麼!你不知道要什麼,所以你不知道追求什麼!你不知道去追求什麼,所以你什麼也得不到」 。
想一想在過往的日子裡,如果我們有一個明確的願景並且能夠一如既往地朝著這個願景邁進,那麼我們將會少走多少彎路,如今的成就又會有什麼不同呢?一個清晰的、精心構建的願景為人生提供一幅前進藍圖,願景就像燈塔一樣,始終為人生指明前進的方向。貴人鳥的廣告語頗為經典:「只要你知道自己去哪兒,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路上的一切障礙,都只是風景!)」。是啊,人生最重的事,不是我們現在站在何處,而是我們今後要朝哪個方向前進,只要方向對,找到路,就不怕路遠。同時,激動人心的願景能夠創造激情,激勵和激發我們自己,讓我們知道每天都在忙什麼,為什麼而忙,熱情從哪裡來,覺得在做了不起的事情,而不是只知道每天做細微末節的具體的事。
拿破崙曾經有一句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士兵」。最後拿破崙不但成為將軍,還成為了元帥,最後還當上了皇帝。可以看出,拿破崙首先有這樣一個人生願景,所以為他以後人生理想的實現奠定了一個最根本的基礎。而在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里我們可以看到,後期的張無忌幾乎具備了所有當皇帝的條件,但他最後沒有成為皇帝,而被朱元璋取代了。原因只有一個,張無忌根本沒有想過當皇帝,換句話講,他從來就沒有當皇帝這樣的一個人生願景。
2、人生使命
使命即我們的事業(職業、任務)是什麼,我們通過做什麼來實現我們的人生願景。它反映了一個人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或價值(人生意義/人生價值)。使命為我們找到了精神和追求,喚起了我們內心深處的人生使命感,是引導我們持之以恆努力奮鬥的動力之源。使命使我們關注自己的核心事業,找到我們生存和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說:「一個人生命中的最大幸運,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時,發現了自己生活的使命。」
【使命舉例】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國(孫中山);讓農民多產水稻,擺脫飢餓(袁隆平);讓每個家庭的桌面上都有一台電腦(比爾蓋茨);振興民族工業,叩開世界級品牌的大門(張瑞敏)。
使命的確定可以通俗的理解為職業的選擇。如果你只可以將畢生精力傾注到一件事上,那會是什麼?我們要兼顧三方面的因素:
①意願取向(願景及喜好分析):我想做什麼?(價值/理想/成就動機/興趣);
②能力取向(與他人的優勢比較):我能做什麼?(學歷/技能/情商/性格/智慧);
③機會取向(機會與挑戰分析):我可以做什麼?(組織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
從上述分析的三個要素中,要以「意願取向」為核心考慮要素。「擇其所愛,愛其所擇」應該是最終目的。要「做你最感興趣的工作。」一種不稱心的職業最容易糟塌人的精神,使人無法發揮他的才能。你的所作所為與你的生活重心不同,你就會感到內心矛盾和情感不適,如果你真的喜歡所做的事情,成功將接踵而至。但有了意願還必須輔以相應的能力。必須擁有一種別人所需要的特長(俗稱一技之長),愛默生說:「如果一個人擁有一種別人所需要的特長,那麼無論他到哪裡都不會被埋沒。」他認為選擇事業的唯一定律是:「你所從事的事業,必須是所有可能的事業中你最能勝任的。」
同時,做職業規劃時,要避免從眾心理(沒有主見)與從全心理(貪多求全),反之,則要堅持主見、持之以恆,發揮核心競爭力並聚焦一點。
【從眾心理】
法國科學家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松毛蟲實驗。他把若干松毛蟲放在一隻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遠處,又撒了一些松毛蟲喜歡吃的松葉,松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飢餓勞累的松毛蟲盡數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隻稍微改變路線就能吃到嘴邊的松葉。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種意見的人數多少,而不是這個意見本身。
【聚焦戰略】
市場競爭和人生競爭中最強有力的武器是集中所有的精力於一個點上。太陽普照地球,卻集整個太陽之能也無法將地球上的任一柴禾點燃,而透鏡只將區區一小束陽光聚焦到一個點上,就能把柴禾點燃。一個人如果長時間地把精力聚集到一個點上,就能取得驚人的成功;一家企業如果將所有的精力都集中於一個點上,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很多企業多頭出擊,分散投資,結果企業大而弱,不堪一擊就全軍覆沒了,很多人站在這山望那山高,不停地跳槽,不斷地換行業,朝三暮四,淺嘗輒止,不停地挖井,一輩子喝不到水,就是因為沒有將精力聚焦到一個點上。找准焦點,才能把力量發揮出來。做好一件事,比做好幾件事更容易,也更容易成功。可以說,一個專註的常人比一個精力分散的天才更有成就。
美國一位生物學家有幸拍到一組精彩鏡頭。有一種麻雀大小的鳥兒撲扇著翅膀剛剛落在沙地上準備覓食時,潛伏在沙地里的蛇猛地竄了出來。鳥兒用自己的爪子一下又一下地拍擊著蛇的頭部,由於力量有限,蛇依然攻擊不止。鳥兒一邊躲閃著蛇信,一邊用爪子繼續拍擊著蛇的頭部,其落點分毫不差。在鳥兒拍擊了1000多次後,蛇終於無力地軟癱在沙地上,再也動不起來了。
這種鳥兒和蛇的力量是懸殊的,它甚至還沒有一隻麻雀飛得高。生物學家唯一的解釋就是,這種鳥兒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後,終於掌握了一套對付蛇的辦法,那就是瞄準蛇頭的一個點,不停地去打。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失敗,就是沒有把目標集中到一點堅持不懈地走下去,而成功者則把目標集中到一點,並鍥而不捨地走到最後。由此看來,只要能把目標集中到一點,哪怕力量微小,但只要堅持,就能創造奇蹟。
【人生願景/人生使命與「墓志銘」】
如果一個人一生留下了什麼最有價值的東西,就很可能會成為他的墓志銘,墓碑上那一兩句擲地有聲的話,才是他希望這個世界的其他人能夠記得你,懷念你的東西。因此,墓志銘就是一個人的人生的理想、一生的追求以及他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所留下來的東西。人生的願景和使命(甚至人生態度)可以用一個墓志銘來描述,如「他/她是一位××、××、××的××(願景),他/她通過××××/創立××××/在××××期間的××,使得××××/實現××××(使命/人生價值/人生意義);他/她一生××、××(人生態度)……」。
如果我們能夠在有生之年思考自己的墓志銘,並儘可能在有生之年去實現它,這其實就是人生規劃。李開復說:「在我接觸中國的學生之前,我一直認為我的墓志銘是:把複雜的技術做得讓人人可以使用。但是,當我發現我在學生中有很大影響力的時候,我覺得,我可能更需要做的一件事情是,通過寫作、網路、演講,幫助更多的青年學生找到他們自己的路,自己的心。如果今天我只能刻一句話,我希望我的墓志銘上不是說李開復是科學家或企業家,而是說李開復是一個熱心教育者,他在中國崛起的時代,經過寫作、演講、網站,幫助了中國青年學生,他們親切地叫他『開復老師』。」
3、人生目標
不管是人生目的,還是人生願景,都必須要依靠明確的人生目標來支撐,人生目標給人生的道路指明了方向,並給出了清晰明確的量化標準。幾乎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制定目標的重要性,但很少有人認真考慮並制定自己的目標。
【人生目標的重要性】
1953年耶魯大學曾對畢業生做過一次調研,就目標對人生的影響進行過一項長達25年的跟蹤研究,研究對象在智力、學歷等其他條件上都差不多。比較25年前和25年後,研究結果如下:
- 27%沒有目標的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生活過得很不如意;
- 60%目標模糊的人,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並無突出成就;
- 10%有清晰但較短期目標的人,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在各自所在的領域裡取得了相當的成就;
- 3%有清晰且長期目標的人,成為各領域的頂尖人士。
目標是一個非常有力量的工具,它能帶領我們走向成功。目標的建立可以為你提供一個從此起步的平台。當你制定了目標以後,大腦會直接引導我們注意和目標有關的一切東西,就會幫助你去達成目標。針對目標的制定指導,最經典的莫過於SMART原則,SMART原則是一個很實際、很方便的實施原則。
1)S(specific)具體的:目標一定要是具體的,比如你想要減肥,就要明確到「我要通過每周3次慢跑30分鐘3個月內減肥10斤」。
2)M(measurable)可衡量的,量化的:任何一個目標都應有可以用來衡量目標完成情況的標準,你的目標愈明確,就能提供給你愈多的指引。
3)A(attainable)可達到的:設定的目標要有挑戰性,但要符合客觀情況。目標不是憑空想像的,是需要經過縝密的測算能達成的。設定哪些無法實現的目標只能說是幻想、白日做夢。比如,1958年6月,國家計委提出《第二個五年計劃要點》,其中提出五年超過英國,十年趕上美國。
4)R(relevant)相關的:講的是實現此目標與人生目的、願景、使命是先關的。否則,如果不相關,或者相關度很低,那麼,即使這個目標即使被達到了,意義也不是很大。
5)T(time-based)基於時間的:對設定的目標,要規定什麼時間內達成,沒有規定完成時限的目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同時,要注意將人生目標分解成階段化的目標,以防止總目標太渺遠飄忽,不利於實施的控制。
【案例:對目標進行分解並進行階段性的控制】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出人意外地奪得了世界冠軍。10年後,這個謎終於被解開了,他在他的自傳中是這麼說的: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衝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40多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麼幾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起初,我並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40多公里外終點線上的那面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分解目標最有效的方法:剝洋蔥法】
像剝洋蔥一樣,將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再將每一個小目標分解成若干個更小的目標,一直分解下去,直到知道現在該去幹什麼。即先將自己的願景/夢想,按照SMART原則明確為具體的終極人生目標,然後,將人生目標,分解成幾個五年至十年的長期目標。再繼續分解下去,把每個長期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兩到三年的中期目標。然後把兩到三年的中期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六個月到一年的短期目標。然後將每個短期目標,分解成月目標,周目標,日目標,最後一起分解到現在該去幹些什麼。總之,所有的目標,不管它有多大,一定要分解到——你現在去做些什麼!
(三)人生規劃實施
為了保證目標能夠順利達成,必須輔以確切的行動方案,這個行動方案就是計劃。我們誰也不知道將來會怎樣,但有了計劃,我們就對未來有了一定的預見性,從而減少了未來的不確定性,減少變化的衝擊,使浪費和冗餘減至最少。同時,有了明確的計劃,也才能有效利用自己的時間,使行動有條不紊,確保目標的達成。如果你沒有能力去籌劃,就只有時間去後悔了。
計劃有長短之分,可以根據階段性的目標設定階段性的計劃,比如,一年計劃、三年計劃、五年計劃等等。(五年計劃是斯大林的發明,雖然斯大林模式退出了歷史舞台,但五年計劃這種形式卻被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所採用甚至個人或企業組織所採用)。
計劃的應條理清晰,簡潔明了,表述清楚具體實施過程的每一個要素(一般為5W1H),以及所能夠調動/藉助的資源或條件。為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甚至要輔以其他備用計劃,即方案B、方案C等。講到此處,我們恰好可以對「計劃沒有變化快,制定計劃沒有意義」這句話進行一下辨析。
計劃本來就應該帶有變化性,本來就應該帶有彈性,不是每一個計劃都是死板的,變化本來就應該要比計劃快。當你發現計劃有失誤的時候,當你發現計劃不能幫你實現目標的時候,你就應該改變它。所以,「計劃沒有變化快」這句話很有它的道理,但是它的意義不是叫你不要做計劃,而是叫你做多套計劃。就好象從北京到上海,你可以選擇坐飛機,你可以選擇坐火車,你可以選擇在不同的時間到達。你應該有不同的計劃,因為你坐的火車可能會誤點,這樣你可以選擇乘飛機,或其它交通工具。正所謂:計劃並不能保證你成功,但能讓你為將來作好準備。
計劃其實很簡單,簡單到一個圖表就可以了,比如下圖:
No.行動目標實施戰術完場時限完成情況備註
實施計劃一旦確定,接下來就要開始實質性的行動了。沒有行動的支持,一切的計劃都只是空想(白日夢)。這是所有步驟中最艱難的一個步驟,因為要行動就意味著要付出,付出時間、精力、財物和汗水,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任何事都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更不是空想出來的,天地如此廣闊,世界如此美好,等待我們的不僅僅是需要一對幻想的翅膀,更需要一雙踏踏實實的腳!目標一旦確定,計劃一旦執行,我們設定的時限就越來越近,時間也就越來越緊迫,因此,我們必須遠離懶惰,切實做好自己的「時間管理」(另有篇幅專門講述),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四)人生規劃的控制與調整
控制就是將人生規劃實施的實際結果與預定的人生目標進行比較,檢查兩者的偏差程度,並採取有效措施予以糾正重大偏差,以保證人生目標的實現。
調整就是對人生規劃的完善,是為了使人生規劃更好的切合人生目的。
人生目標的確定是基於當時的內外條件,即個人的意願、能力、期望和社會的環境、條件等因素,而這些因素都不是恆定不變的,因此,人生目標或具體的實施計劃會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而作相應的調整。
例如,本人在高中時代將自己的人生目標設定為做一名安穩的高中教師,因此考上了師範大學。然而當了教師不到一年時間,就不滿足於原有的人生目標設定,於是走出校園,奔向更廣闊的天地,追求更大的作為和更精彩的人生。
無論是對人生規劃的控制或是調整,我們都無法避開一個話題:「跳槽」。如今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跳槽的成本愈來愈低,跳槽的現象也越來越頻繁。「到底該不該跳槽,什麼時候該跳槽」等這樣的話題和討論也是熱鬧非凡,精彩紛呈。我們都知道,跳槽沒有絕對的利弊之說,只是在於跳的時機是否準確,跳的動機是否正確。那麼,什麼才是跳槽的準確時機,什麼才是跳槽的正確動機?
1、要正確看待人才的流動。
在回答這兩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正確地看待人才的流動。在絕大多數企業看來,員工主動離開都是對公司的一種背叛行為,是對公司的不忠誠,並感嘆「人心不古隊伍難帶」,甚至常舉關羽之例贊其忠義。然而,如果我們的老闆待員工如劉備待關羽一般,或者擁有劉備與關羽一樣的結義之情,願舉傾國之兵為關羽報仇,那麼員工還需要跳槽嗎?每個人都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發展方向的權力,員工對自己事業的關心肯定排在對公司的忠誠前面(惠普的觀點)。員工離開公司,是為了個人的事業得到更好的發展,而不是對公司的背叛。背叛這個字眼意味著當事雙方的徹底決裂,雙方有可能因此結下深仇大恨,老死不相往來。而「跳槽」能夠上升到這個「高度」嗎?
2、人才的流動是客觀規律,可以實現人才自身價值的最大化。
從宏觀來看,人才的流動符合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通過市場機制實現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也是必然趨勢,從而也讓人才真正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其實,對於人才流動,早就有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樹挪死,人挪活」等說法,更有「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的名言,孔子、孟子都曾遊說列國,以求一用;商鞅、孫子、蘇秦、張儀、樂毅、李斯、伍子胥也都去國離鄉,以「外來人才」的身份大展身手,顯功業於當時,垂名聲於後世。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擇主」之風最為盛行的時代,那時候人們並沒有什麼忠君愛國觀念、「朝秦暮楚」是一種十分正常的現象,當時的有才有識之士,沒有一個不在擇主,在這個百家爭鳴的時代里,稍微有點兒本事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熱衷並且擅長跳槽。他們堅信:樹挪死,人挪活,好工作是跳出來的,如果對自己有信心,就出去遛一遛,真正的人才要尋找實現自我的機遇!
孫子說:「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孫子不是老闆,只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知識分子,所以,他提出,遇上好老闆,就留下好好乾;如果懷才不遇,那就早點離開。如果患得患失,瞻前顧後,想離開又捨不得利益得失,那不是大丈夫的作為。看來,跳槽也需要氣魄啊!
走出去,給自己一個機會,也給愛才、惜才、渴求人才的用人之主一個機會。當懷才不遇、鬱鬱寡歡的魏徵走出竇建德的營帳之時,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正在全國爭相開展轟轟烈烈的求才活動,魏徵成為二人的爭奪對象,而李世民慢卻一步,魏徵進入了東宮。後李建成在「玄武門之變」中殞命後,李世民力排眾議,接納魏徵,從而成就「聖君良臣」千古佳話。但因為跳槽過多(魏徵也在李密手下干過),魏徵也頗受非議。魏徵說,當初在竇建德手下獻屯田墾植之策,真正受益的是黎民蒼生。因此,「不是臣為竇建德做事,而是臣通過竇建德為百姓做事」,這很有當今「生活是水,工作是杯,人生目的是為了喝水」的神韻。
而反觀陳宮,在經歷了兩次失敗的跳槽(放棄了公務員追隨逃亡中的曹操,後因眾所周知的原因離開曹操又輾轉投奔了呂布)以後,便對跳槽失去信心,雖然明知呂布非成事之人,但卻沒有勇氣走出來,常常慨嘆「天下之大,何處才有明主」?陳宮「剛直壯烈,少與海內知名之士皆相連接」,既有原則,又有情義,同時又智計過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陳宮有謀,呂布無斷,陳宮的才華根本沒有得到重用。白門樓呂布被殺後,陳宮也被抓住。當時,曹操仍想繼續留用陳宮,極力勸他投降。可是陳宮覺得自己已經無顏留在世上,於是引頸就刑,從容赴死。陳宮的悲劇再次說明,如果遇到一個不尊重人才的上司,即使你使盡渾身解數也永無出頭之日,與其成天度日如年,還不如儘早改換門庭,換一個單位,找到英雄可以用武之地。
同樣是三國早期的英才郭嘉,則比陳宮聰明多了。郭嘉21歲的時候,在朋友田豐等人的鼓動下,投奔到袁紹帳下。袁紹當時被稱為「天下英雄」,他對郭嘉等人極為敬重,厚禮待之。但數十日一過,郭嘉便看出袁紹優柔寡斷,用人不善,非成大事之人,遂隻身一人毅然離去。郭嘉是在袁紹最風光的時候離開他的,這非但要有極大的勇氣,更要有超常的眼光。此後,又逢曹操招賢納士,荀彧、程昱共舉郭嘉,從此27歲的郭嘉進入曹氏集團,得以施展其驚世才華,為曹操的四方征戰屢出奇謀,成就「三國第一謀士」的美名。
3、什麼是跳槽的準確時機和正確動機?
回過頭來再看當初的問題,什麼才是跳槽的準確時機?時機來自於自己的判斷,如果處在一個人才過剩的環境中,或因種種原因得不到重用,才華不得施展,也看不到未來的曙光,那麼除非是在韜光養晦,自我修鍊,否則,我們只會在等待中失去了施展抱負的最佳年華。而一旦我們在沉寂中修鍊出真本領,擁有了真才實能,便可大鵬展翅,一飛衝天,走出藩籬,實現自我。而一個新的環境,也能夠讓人接觸到新的技術、新的知識,開闊視野,擴大見識,構成新的社會關係,豐富人生閱歷,吸收到新的經驗等。
什麼才是跳槽的正確動機?正確的跳槽是為了追隨自我的人生規劃,是為了展現自身的才華、活出自我的價值。套用魏徵的話說,「我們並不是在為老闆做事,而是在通過老闆提供的舞台來實現自己人生的目標,實現人生的理想和抱負」。似趙雲原本在袁紹軍中,因見袁紹並無忠君救民之心,所以投向北平太守公孫瓚。後又因公孫瓚嫉賢妒能,便接受了劉備的獵請,而後全心全意跟隨愛民如子的劉備,直至終老。
4、切莫跳槽跳出了慣性!
但是,如果跳槽跳出慣性那就麻煩了,朝秦暮楚,到處挖井,都頭來反而沒有水吃。比如,頻繁跳槽,且每每傷害前任老闆的呂布,自己創業失敗了,也沒有人再敢收留,「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滾石不生苔」,頻繁的跳槽會使人無法積累,也會陷入職場的誠信危機。曾仕強說,一輩子都在選擇明主,也很不妥當。我們建議趁著年輕,要用心選擇明主,然後全心投入。年紀稍長,便應該專心一意,不再跳槽。若是一而再、再而三都找不到明主,表示自己的眼光不行,機運欠佳。這時候不如歸隱,反而有助於提升自我。否則不要擔任重要職務,糊口便是。再跳槽只有壞了自己名聲,並無多大好處。
※郭建平 精心編製
公元2014年03月1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