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那個人怎麼了——我為什麼要讓孩子接納特殊兒童

文 | Sharon

「媽媽,那個人怎麼了?」姐姐好奇地問。

我知道她注意到了餐廳里那個5歲左右的小男孩,他有著特殊的面容,不協調地揮舞著雙手,興奮地重複發出含糊不清的聲音。

「我想這個小朋友是唐氏綜合症兒童。」

姐姐仍舊有些迷惑,「什麼是唐氏綜合症兒童?」

我一時不知怎麼回答,難道說是多了一條染色體?姐姐能聽懂嗎?

於是我只回答她,「你看,他正揮舞著手臂,看起來真高興啊!」

姐姐終於碰到了,看起來「不一樣」的小朋友。我知道會有這一天,也預想過應該怎麼做,臨場了我卻仍不確定怎麼回應才恰當。

接納或許不易,但特殊兒童值得更好的生活

現在很多教育家提倡一個新理念——「早期融合教育(全納教育)」,也就是讓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進入主流幼兒園設立的特殊教育教室,以求逐漸和普通孩子融合。對於特殊小朋友來說,一個健康、充滿關愛的環境實在太重要了。研究反覆證明,如果周圍都是存在問題的同伴,這個孩子的問題會更加嚴重。

有位家長說,「我家寶寶上的幼兒園設了一個招自閉症兒童的彩虹班,雖然可憐,但我總擔心那些孩子的攻擊性。為什麼要讓殘障孩子和普通孩子在一起上學,去專門學校不好嗎?」另外一些家長也附和,認為和殘障孩子在一起可能會增加很多麻煩。

這種擔心很常見,是社會普遍心理的一個縮影。溫州一個因煤氣爆炸毀容的4歲男孩貝貝,被十幾家幼兒園拒之門外,說「要尊重其他家長和孩子的意願」;曾經有個農村女生考上了國內最好的中醫藥大學,卻因為左手殘疾而被迫退學。

想起美國育兒論壇上有一本很熱門的書,The Boy Who Was Raised As A Dog。書里記載著心理學家 Bruce D.Perry 遇到的真實案例,其中也有一個和貝貝故事開端類似的小男孩,Peter。

▲中文版及英文原版

Peter3歲前,一直在孤兒院的一張嬰兒床上。那裡的嬰兒們所能接收的全部關注,就是養護人員每8小時一次的15分鐘餵食、換尿布時間。沒有人給他們一個擁抱,也沒有任何互動交流。

3歲時,Peter 被一對充滿愛心的夫婦收養。掃描顯示他大腦的尺寸明顯比同齡人小。這對養父母堅持不懈地拜訪了數十位專家,給予Peter愛和照護。直到7歲,他在很多方面都有顯著提高,但某些行為還像個2歲的孩子。

尤其上幼兒園的這一年,有時他會突然搶走小朋友的玩具,四處亂走,突然尖叫,大發脾氣。幼兒園小朋友開始害怕他、孤立他。不管他每星期有多少積極經驗,在幼兒園被呵止的壓力、被嘲笑的沮喪很容易就留下了陰影。

養父母不知道怎麼辦。Peter 的認知能力又已經發展到一年級水平,有些方面甚至更高。他能去上小學嗎?

他的心理醫生Bruce D.Perry 決定,去 Peter 的一年級班上做一次演講。

他讓 Peter 做他的助手,以有趣的大腦知識開頭,氣氛漸入佳境之時,他開始講述 Peter 幼時經歷,以及對大腦的影響。全班幾十個孩子一片寂靜。

「接著Peter 的新父母接走了他,他神奇的大腦從這時開始學會了很多東西。.....英語......走動、跑跳......他真的做得很好。」

「我們知道部分的原因是,每天在學校里,Peter 會從你們所有人身上學到東西。他觀察你們如何做事,從你們每個人的玩耍中學到知識,還學著和你們成為朋友。所以,謝謝你們幫助Peter。」

在那之後,再也沒有人排斥 Peter 了。同學們會爭論誰可以坐他的旁邊,做他的搭檔。班上最強壯的孩子對Peter特別關注,把 Peter 算在自己這一夥,保護他。孩子們容忍了他的發展障礙,耐心糾正他的社交錯誤。

直到上高中時,Peter 在學業和社交上已經能表現得很好。

這些不幸的小朋友已經遭受了身心的災難,最需要的就是健康的人際鏈接。我們不應當讓他們再受到二次傷害。有了關愛,他們才能緩衝早年所受到的痛苦,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

小朋友需要時間,去理解和學習包容

小朋友和我們一樣,會對未知事物感到恐慌和危機感。老實說,出於生理原因,大多數的我們會對相貌、行事奇異的人感到不舒服,一部分人甚至會排斥、欺辱眼中的「異類」。

如今的我們很容易明白要開放頭腦,接納差異。而對小朋友來說,要尊重一個,比如說流著口水、反應慢或走不了路的小朋友,並不容易。他們需要時間理解和學習。

但孩子們的包容力也可以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關鍵在於成人合適的引導。年紀越小,越容易受影響。不論成人發出的信號是明顯還是微妙,這些信號,通常為小朋友確定了接受或排斥的基調。

接納特殊兒童,對於我們寶貝的意義

拋開他人不談,對於我們的寶貝自身,接納差異有多大價值?我想,無法估量。

如果寶貝看到我們對「異類」的開放態度,他們也會更得到有力的支撐,有勇氣去做一個「與眾不同」的人。阿波羅的神廟篆刻著一句神諭:「認識你自己。」這是很難的。只有社會價值觀更多元、包容,我們才會擁有自由的權利。

人和人,文化和文化之間,總會產生很多碰撞和矛盾。如果我們的寶貝不能理解,就會像一個全身長刺的小刺蝟一樣,受不了不同意見。多一點接納,他們才能在人際關係中少一點偏見,少一點痛苦。

培養愛心和移情能力,在幼兒時期尤其重要。小朋友需要像學習知識一樣,學習他們的情感生活。沒有同情心,寶貝們很難建立親密的友誼。研究表明,有同情心的孩子有更好的人際關係,甚至在學校表現更好。

處於集體友愛環境中的孩子會學習旁人的同理心,還會想要比別人做得更好。

心理學有一項試驗,讓一名先天殘疾兒童在某小學低年級班上出現,有孩子對殘疾兒童表示友好,拍他肩頭,幫他揩鼻涕。隨後,更多的孩子圍上來,掏出糖果、文具,爭先恐後送給他,場面令人感動。然後又將殘疾兒童送到貧民窟巷口,很快引起街頭乞丐、小流氓的注意,他們尖叫著踢他、毆打他,直到他被打到在地才一鬨而散。

人的生物性會使我們很容易模仿周圍人的言行,我們培養寶貝接納「不一樣」,也是給他們營造一個充滿關愛的社會的起步點。

怎麼讓孩子尊重,「不一樣」的小朋友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讓寶貝理解、接受並尊重「不一樣」的小朋友?這是我的困惑,我也在試圖尋找答案。下面這些是我目前總結的具體辦法,希望爸爸媽媽們一起來補充討論。

①直接解釋「不一樣」的原因

之前我和姐姐遇到一個帶著很酷的眼鏡,左眼眼鏡被一塊布遮住的小女孩。姐姐問我她怎麼了,我不太清楚,於是開口搭訕,問那位孩子的媽媽。她很友善地解釋給我們聽,姐姐點頭之後,兩個小朋友快快樂樂牽著手玩去了。

這位媽媽和我說,不要擔心小朋友的提問會讓氛圍尷尬,小孩子自然會好奇。如果我不知道答案,沒關係,把問題拋給他們。媽媽都喜歡談論自己的孩子,她們也很樂意幫小朋友彌合他們之間的理解鴻溝。當小朋友明白某人表現怪異的原因,通常他們就不會給這個孩子太多壓力。

避開貶義,陳述事實

在和寶貝談論的時候,我們需要避開帶有情緒的語言。「生病」、「問題」、「智障」、「遲鈍」、「瞎子」、「跛子」、「侏儒」等詞語,都會讓寶貝捕捉到「ta低人一等」的信號。

可以用更加中立客觀的詞語來替換。一個簡短的事實描述即可,教孩子們正確的用詞也行:殘疾、特殊、學習障礙、特定疾病的名字(如唐氏綜合症和自閉症)。

試著用「普通」來代替「正常」這個詞。「普通孩子在1歲時學會走路,但Simon直到3歲仍沒有學會」。如果換成「正常」,就感覺在說Simon很怪異。

盡量讓我們的解釋是積極的。比方說,如果看到輪椅上的人,我們可以對小朋友說:「輪椅在幫她移動,就像我們的腿幫助我們一樣。」

承認不同,強調相似

同時告訴寶貝,那個孩子和別人不一樣,但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經常認為最好假裝不存在差異。其實這會讓小朋友更迷惑,不如抱著尊重的態度來談論差異。

比如,Joe沒有頭髮,有著杏仁狀的眼睛。這不同尋常,但他禿頭看起來很酷。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每個人的眼睛都不一樣。

我們還可以強調寶貝和特殊小朋友的共同點。例如,寶貝也許和鄰居那個唐氏綜合症小朋友都喜歡看足球和游泳,都有一條寵物魚。他也很愛家人,有很多很酷很有趣的地方。

讓寶貝知道,殘障不能定義一個人,就像他的身體特徵沒有定義他一樣。那個小朋友沒有傷害任何人,沒有必要羞恥。

讓寶貝看到特殊兒童的閃光點

我們也許很容易讓寶貝憐憫他人,這還不夠,還要幫他們建立平等和尊重的態度。

我們可以多談論殘障小朋友的優點,而不是只關注弱點。「多美的眼睛」,「笑起來真甜美啊」「多麼溫柔的小人兒」等,這樣簡單的誇讚就能進入到寶貝的耳中,營造積極的印象。

如果寶貝有視力障礙的同學,你可以問,她的耳朵是不是很靈敏,她擅長什麼科目?然後和寶貝談談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進一步建議他們互相幫助:「Jane 有讓你變開心的魔力,那你也可以教 Jane 拼寫名字。」

了解特殊兒童,開闊視野

有時間我們可以和寶貝了解關於特殊小朋友的知識,同看相關繪本、電影等等。很多動畫也有一兩個關於殘障小朋友的故事。繪本有很多,爸爸媽媽感興趣可以留言告訴我,興許下次我會推薦一些。

如果有機會,多帶孩子去旅行,感受不同的文化。旅行能讓孩子感受到世界的多元,見多識廣了,會慢慢理解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成為媽媽,我才懂得養育孩子不只是純粹的個人行為。每一對父母的言行教育,都會影響到整個社會。每一個小生命,都是在人們互幫互助中成長起來的。我們的孩子需要大家的愛,那個特殊的小朋友也需要。

作者簡介

我是Sharon,兩個混血寶貝的媽媽。海外留學生活多年,畢業於常青藤盟校。曾任職於跨國投行,後投身母嬰行業十多年。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和你一起發現更多育兒驚喜。

weibo @SharonSharonK

wechat SharonSharon

歡迎大家添加Sharon的小助手wechat i30416,解答媽媽們的帶娃疑惑,更有超多福利不定期大放送~~

推薦閱讀:

怎麼提升自閉症小孩的慾望和興趣?
淺談感覺統合
自閉症的表現之一,狹隘興趣和重複刻板行為!
高功能自閉症的高功能現象消失代表病情好轉嗎?
自閉症兒童的體重該如何控制?

TAG:兒童教育 | 特殊兒童教育 | 特殊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