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的患者要求改處方,38%被醫生同意」 怎麼回事?
近日,由丁香園聯合 Kantar Health 共同推出《中國醫生 / 患者數字化生活 2017》報告。報告指出,中國患者每周至少上網 29. 3 小時,其中有 26% 的時間用來尋找與醫療有關的信息。數據顯示,中國的患者中,45% 的人表示,曾經在過去的就診經歷中至少有一次要求更改處方,而他們提出的這些要求有約 38% 被醫生同意了。從醫生的角度來看,他們所開出的所有治療方案中,有約 9% 是根據患者的要求做出了調整。
面對這樣的數據,著實引人深思。
看病時醫生要不要聽患者意見?
在不少同仁坐診時,會遇到一些思想相對固執的患者——
- 給他開這種葯,他讓你換成另一種;
- 囑託他一天吃三次,她覺得兩次也無可厚非;
- 讓他每次 2 片,他反駁說網上不都是說吃 1 片就行了?
……
學了這麼多年的醫,竟然比不上網上的「謠言」,相信,作為一名資深的主治醫或主任醫,都因此而無奈、無語、沮喪過。患者既然來看病,就要安安分分聽從醫生的診療方案,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無需質疑。但信息化時代,人們獲取的資訊魚龍混雜,醫患關係又是如此緊張,再加上看病難看病貴現象得不到緩解……當多種因素混雜在一起時,患者對於醫生的診療方案提出想要修改時,可能有著另一面的苦衷或不解。診療過程中,醫患是一個整體,是戰友,疾病疾病是我們共同敵人。
作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在堅持自己診療方案無誤的同時,也應當站在患者的角度,問清緣由,做好解釋,在保證安全的同時,傾聽患者的表達,「去偽存真」,選取對其最有利、最可行的治療方案,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百度成醫」對診療來說是把雙刃劍
過去,因為醫學知識的匱乏,不少人在病入膏肓時才來醫院就診,此時無論從救治效果來看,還是從花銷成本來說,都是不那麼盡如人意。如今,人們稍有頭疼腦熱,就趕緊上網查一查,不少患者也以此為「證據」,質疑醫生的治療方式,並以先入為主的錯誤概念,給諸多的同仁徒增了很多煩惱。
作為患者,除了要懂得醫學知識的去偽存真,還要對醫生心存信任,牢記醫囑。將學到的科普知識與醫生的建議相結合,及時就診,接受治療,才能儘快的恢復健康。
而作為擁有紮實專業知識的醫生,也應當自信、謙遜、保持冷靜,不擔心質疑,不怯懦誤解與爭議,及時糾正患者錯誤的認知觀念與診治傳言,合理引導患者接受自己的治療,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網路醫學科普的作用,讓「百度成醫」這把雙刃劍趨利避害,造福廣大患者。
45% 的患者要求改處方,說明他們對醫學有淺薄的認識和理解,但仍需要更深層次的思考與學習;38% 的要求被醫生同意,說明有時患者的建議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但更要求醫患雙方的深入交流與了解。
醫學科普知識不斷被廣泛傳播的今天,如何加強監管,增加醫患互信,切實將最有用的信息體現在治療中,方能讓醫患並肩作戰,達到最終的共同的目標!
推薦閱讀:
※疼痛原因不清楚,該不該治療?
※榆林產婦事件:無奈的孕婦,能選擇跳樓,不能選擇怎麼生孩子?| 西洋參考
※醫術再高,也怕菜刀:如何識別危險的醫患關係
※覺得醫生多事?是因為你把自己看得太賤!
※你知道互聯網醫療如何惠及基層醫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