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 曾國藩 黛安娜 馬丁·路德 憨豆是抑鬱症患者《太平洋戰爭》解讀戰爭恐懼症 過度緊張恐懼焦慮

丘吉爾的戰爭:打敗了希特勒,卻敗給了抑鬱症

2014-09-27 16:09:00 來源: 澎湃新聞網

丘吉爾有一句名言:「心中的抑鬱就像只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丘吉爾之後,黑狗(blackdog)便成了英語世界中抑鬱症的代名詞。在大人物中,飽受憂鬱症折磨的,丘吉爾並未唯一。叫得出名字來的還有一大串:雨果、伍爾夫、馬丁·路德和托爾斯泰。

飽受抑鬱症困擾的現代人,不管大人物還是小人物,是英國精神科安東尼 斯托爾寫《丘吉爾的黑狗》的原因。該書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來觀察心理憂鬱現象,對弗洛伊德的理論進行了反思,剖解了許多大人物的憂鬱心理與非凡成就之間的關係。「澎湃新聞」經授權摘編了其中關於丘吉爾和抑鬱症鬥爭的章節。

最後,《丘吉爾的黑狗》的編輯在編輯手記中寫的一段話,我們認為值得讀者注意:「我們浸淫於一些心靈雞湯式的固有觀念太久了,比如關於所謂幸福,心理健康以及人際關係。斯托爾則往往對這些甜得發膩的迷思發出挑戰,他用《丘吉爾的黑狗》告訴我們:抑鬱其實是人類當中的智者們向內思考、回歸內心的最有效形式之一。因為痛苦可以喚醒人的意識與創造力!他還在《孤獨:回歸自我》一書中指出,現代社會過分強調人際關係,從而忽視以至誤解了「孤獨」所負載的「正面功能」,這對人的精神和心靈可謂一種不負責任的無辜的傷害。」

觀念對丘吉爾很重要,源於他對世界一廂情願的信念

在權威面前,丘吉爾自小就是我行我素、毫不妥協。叛逆不僅是他發泄敵意的唯一途徑,也是他維持自尊的法寶。自知身小體弱,除了歷史之外,在其他學科上又一無是處,除了叛逆,還真的別無所恃;但是,沒過多久,另外一種得以讓這個小男生建立自信的本事,或者說是天賦,很自然地就表現出來了。儘管大部分學科都一般般,差到跟他的天資大不相襯的程度,但他卻發現自己擁有駕馭文字的本領,而且單憑著這份資產,就已經讓他一生受用不盡。

在使用文字作為自我表達的利器之前,11歲那年,他曾經渴望學習大提琴。這個願望如果得以實現,音樂可能影響他的一生;許多音樂家都明白,聲音的世界可以成為一個永不枯竭的安撫泉源,能夠演奏一種樂器,既可自我表達又可以因此而建立自信。但是,幼年對音樂的興趣,丘吉爾並沒有受到鼓勵,不久也就煙消雲散,他的音樂品味就始終停留在沙利文(Seymour Sullivan,英國輕歌劇作曲家,1842—1990。——譯者)與流行歌謠的水平。

從心理學上說,丘吉爾對文字的態度與運用可說別具意義。剛認識懷蕾緹 卡特時,他曾經問她,她是否認為,文字具有一種魔力,而音樂則是完全獨立於意義之外的。對丘吉爾來說,答案無疑是肯定的。文字具有魔力,後來成為他內在世界一廂情願的信念。薩特在自傳中也談到過類似的心理過程: 基本上,我是一個柏拉圖派,從知識去認識對象;我覺得,觀念比事物更為真實,因為最先給我觀念的就是觀念本身,觀念將它們本身像事物一樣呈現出來,對這個宇宙的認識,我是透過書本:吸收、分類、標記與研究,但都栩栩如在眼前;而透過書本的經驗卻與真實事件的詭異過程格格不入,讓我困惑不已。正因為如此,為了解開我自己的觀念論,我足足花了三十年的時間。

終其一生,丘吉爾都是一口觀念的活水。司麥茲(Smuts)談起他,說:「丘吉爾之不可或缺,正是因為他有觀念。」他的想像力確實與眾不同,一泄而出,耀眼亮麗,用詞遣字魅力十足,有如天馬行空,翱翔於單純的事實之上。但這也正是隨時都要有人約束他的原因,日常生活中如此,內政大臣任內如此,首相任內,他的參謀首長們,特別是阿蘭布魯克,更是如此。 文字風格方面,最能吸引他的作家就是吉本,而且是他全力模仿的對象;另一方面,麥考萊也讓他受益匪淺。

這些作家令他愛不釋手,並不令人訝異。吉本才情橫溢,實事求是,不偏於己見,行文典雅,結構嚴整,對於音樂感強烈的人來說,尤其具有吸引力。更特別的是,吉本絕不濫用文字天賦,不扭曲史實,不迎合自己的偏好,儘管對基督教有所不滿,仍然秉筆直書。他的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歷久不衰,始終是典範之作。麥考萊則又另當別論,他善用文字的魔力,說服讀者相信自己的主觀觀點。 丘吉爾深知,自己的想像會造成誤導,陷自己於錯誤的判斷之中,但總能及時懸崖勒馬,只不過要花極多的時間往複辯論罷了。在軍事策略上,他雖有獨到之見,天馬行空的想像卻不時插上一腳,經常忽略了可能性的邏輯。對於自己的觀念或想法,他能夠用冠冕堂皇的文字或語言包裝起來,弄得連自己都深信不疑,語文的魔力不僅鼓舞了自己也激勵了別人,確實還真的救了他們的命。

寫作:丘吉爾在不由自主陷入低潮時用來對抗憂鬱的利器

身為人類,面對無可逃避的失望時,藝術家與哲學家所創造的世界有時候確能產生替代的效果。若非生於貴族的政治世家,丘吉爾很有可能成為一個相當另類的作家。不過,他既不太關心別人的利益,又懶得理會人類的心理,就算是寫小說,也不可能以人物見長,倒是寫冒險故事,卻可能創出佳績,《我的早年生活》就可說是一個現成的例子。此書雖是如假包換的自傳,字裡行間卻不輸給一本驚悚小說。但話又說回來,丘吉爾滿腦子想的,不是彪炳的戰功就是政治的權柄,就算他有一枝健筆,他的創造力多半也是表現在社會改革、軍事發明如裝甲車、以及戰爭策略上面,例如害得他成為替罪羔羊的加里波利之役。 縱使辯才無礙,丘吉爾基本上還是以文采見長。

正如他自己說的:「我不是演說家,演說家無法名垂千古。」年輕時,他曾立志成為大演說家,但終究未能完全實現。雖然他的句子,尤其是1940年的演講,確實可以傳諸久遠,但他的筆力畢竟還是勝於詞鋒。每逢演講,他一定事先用心寫好講稿,然後熟記於心;年輕時,每次上台之前,總是特別緊張。像勞合 喬治(Lloyd George)那種大演說家的群眾魅力,丘吉爾沒有,他便老實在講稿的準備上痛下苦工。以大決心克服先天的不足,不靠天賦而能獲得成功,這又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身為近代最成功的作家之一,喬治 西姆農(Georges Simenon)說:「寫作不是一種事業,而是一門辛苦的行業。」並非所有的作家都是憂鬱性格;但是,習慣以寫作趕走「黑狗」的作家,在一部作品完稿之後,往往都會直接進入一段憂鬱期。在這段空白的停頓期,江郎才盡之感會油然而生,他們總會認為自己已經走到盡頭;但是,每到山窮水盡時,創作的衝動又會自動爆發開來。寫作之於丘吉爾,正是他在不由自主陷入低潮時用來對抗憂鬱的利器。

為什麼偏愛暖色:「偏執性防衛」

談到他的繪畫,這種心理機制的運作同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初執畫筆,丘吉爾年已四十,而此一另闢蹊徑之舉,正是在他不得志的時期。達達內爾海峽之敗,既出於他的策劃,丘吉爾乃於1915年辭去海軍部長之職,不少人都發現,他從此陷入嚴重的憂鬱之中。懷蕾緹 卡特記載道:「他引我進入房間,在一張椅子上坐下——默然不語,神情絕望——是我從未看過的。他既不怨天也不尤人,尤其沒有怪費希爾(Fisher),只是一個勁地說: 我完蛋了。 」這段時期,丘吉爾自己如此說道: 長日無事,閑得不知所措,盡想著那一戰,居然就那樣可怕地結束了。那一刻,我的每一根神經都燃燒著,恨不得自己出馬,但卻身不由己,只能釘在最前排座位上,眼睜睜看著悲劇上演。突然間,繪畫的繆斯女神伸出了援手——出於慈悲,出於騎士精神——對我說道:「這些雕蟲小技,你看得上眼嗎?有些人還真的樂在其中哩。」 如此這般,繪畫成了丘吉爾的一口活水,煩惱時固然可供消遣,而且從此抓住了他的興緻,終其一生都成了一項挑戰。

斗性與憂鬱之間的關係,以及憂鬱症患者應付斗性衝動的困難,精神分析早已有所認知。創造力裡面雖然多少都有斗性的成分,但兩者並不容易區分;另一方面,畫幅畫或作首交響曲,一般人通常都不會認為是一種好鬥的行為,對於我的說法,或許難以置信,那麼就不妨看看丘吉爾自己的說法。在《繪畫遣懷》(Painting as a Pastime)一書中,他談到自己在畫布上摸索的經驗: 我滿懷興奮,拿起一枝極小的畫筆,在調色板上調一點藍色,鄭重其事地,在昂然不可侵犯的雪白屏障上點上一個豆大的記號。一項挑戰,一項相當棘手的挑戰,如此柔軟,彷彿一碰就破,如此頑強,完全無隙可乘。就在那一刻,車道上傳來車行漸近的聲響,只見約翰 萊弗里男爵(Sir John Lavery)夫人輕盈如風地下了車。

「畫畫啊!那還猶豫什麼?給我一支刷子,大枝的。」松節油一潑,藍色與白色顏料一灑,調色板上一陣猛攪,然後大刀闊斧一揮一劈幾抹藍色狠狠砍下,一無遮攔的畫布,任誰都看得出,毫無招架之力,只能聽憑暴力稱心快意,齜牙咧嘴,無助地瞪著我。魔咒一破,顧忌全消。抓起最大的一枝刷子,挾霹靂般的怒氣,朝著我的祭品一陣劈砍。從此以後,畫布再也難不倒我了。後來,他甚至將繪畫與作戰相提並論。不論怎麼說,這本小書確實可說是他自剖最力的作品了。 丘吉爾偏愛暖色的高彩度語言,無非是需要以浪漫色彩的形象,照亮自己動輒墜入的幽暗。在繪畫的顏色選擇上也不例外。 我承認自己喜歡明色……對於顏色的偏好,我一點也不諱言。亮麗的,我情有獨鍾,沉晦如褐色,那就只有說抱歉了。哪一天,上了天堂,第一個一百萬年,我打算大部分用來作畫,主調還是不變;到時候,橙黃與朱紅就算是最暗的了,還會有整整一系列的新顏色,點亮天空的眼睛。

用精神分析的術語來說,這是一種「偏執性防衛」(manic defense)。與憂鬱的幽暗世界對應而生的,是一片色彩豐富而明亮的領域,其間恆常是亢奮與活躍,是英雄式的英勇行為,以及連番笑語的理想,妙語如珠,轉折有致。在丘吉爾論繪畫的書中,我們就窺見了他這種一廂情願的內在世界:一邊是這個面面俱足的世界,另一邊則是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與「完蛋了」的灰暗地獄。

偏執的另一面:選擇英雄人格的人做朋友,老實、誠懇、可靠之輩完全瞧不上

丘吉爾的這種偏執,同樣反映在對朋友的選擇上。任何人,只要得過維多利亞十字勳章,他就傾心以對,完全不計較對方的個性,只因為這些人全都是現實中的活英雄,是他內在世界的英雄翻版。同樣,對活力奔放、衝勁十足的冒險家,如伯肯黑德爵士(Lord Birkenhead)與比弗布魯克爵士(Lord Beaverbrook),他也是刻意結交。在性格的品鑒上,丘吉爾極不在行。老實、誠懇、可靠之輩,他全不看在眼裡,能夠激勵他、取悅他、振奮他的人,才是他所要的。莫蘭爵士就曾留意到,在為丘吉爾看病的醫生當中,不乏傑出之士,他都不屑一顧,反倒是那些口若懸河、不甚理會科學規矩的半調子,他卻心服口服。極端外向的性格,活動力極強,所從事的活動儘管非常累人,卻使生活充滿刺激與挑戰;像伯肯黑德之類的人,對丘吉爾而言,正好可以滿足他個性中偏執的一面。 人生在世,沒有哪一個人是宇宙的中心。早先我們談到過,心理結構類似丘吉爾的人,對於這一點,可就弄不太清楚了。之所以如此,關鍵在於他們缺少人與人之間的親密互動,最初是與父母,其次是與其他的人,以致他們始終停留在自我中心導向,亦即自戀。嬰兒剛來到世界上時,處於一種唯我獨尊的狀態;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會進展到較為成熟的情緒制約,不僅了解別人也有慾望與需要,同樣也會明白,自己的慾望與需求必須跟其他人互動,既要滿足自己也要滿足別人。從小在這方面就匱乏的孩子,無由形成這種概念,其結果是,只知道一味地要求別人,卻不知道自己也能相對地給予。對自己的手下敗將,丘吉爾通常寬宏大度,但對別人的需求,卻始終都是斤斤計較,甚至麻木不仁。他最在乎的,無非是他自己,只因為他從小就不曾獲得滿足過。

「口腔」性格:貪吃,煙酒不斷,要求別人毫不保留地接納

精神分析將這種性格特徵形容為「口腔」(oral)性格,因為嬰兒最早的需求就是透過嘴巴得到滿足;缺乏如果一直得不到滿足,「口腔」性格的特徵就持續維持。相當有意思的是,在一份最早期的學校紀錄中,丘吉爾所得到的評語居然是貪吃。紀錄上同時記載,他曾經因為偷糖而遭到處罰。終其一生,他零食不斷,喝酒,雖說不致上癮,但卻不能一日沒有,而且雪茄抽得極凶。

對於別人的肯定,他也同樣貪得無厭。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只要他出示自己的作品,他要的就是讚賞,而且不得摻雜一點批評。對於他的構想或發明,朋友如果有任何負面的評價,他在難掩失望之餘,往往會回敬一句:「你是存心跟我作對。」要求別人毫不保留地接納,這跟他仍然像小孩一樣,還是將世界截然黑白二分有關,正因為如此,友誼與反對是不能並存的。也是基於這種特質,對於自己的朋友,他絕無半句批評,而且極端忠心。正如布倫丹 布拉肯說的:「為了朋友,他可以赴湯蹈火。」而他也以此要求於朋友。終其一生,對於名聲、奉承、成功、權力,他無不如饑似渴,所有這一切,縱使後來他幾乎全都得到了,但直到人生的末期,跡象顯示,他從來沒有滿足過。

有人談起丘吉爾,常說他「沒有觸鬚」;意思是說,對於別人的感受,他根本麻木不仁。頗有一些傳聞,說他漫不經心地得罪過一些人,原因竟是他在社交場合怠慢或冷落了別人。這種旁若無人正是自戀的特徵。一個自戀的人,就像幼兒一樣,仍然活在非常個人化的世界裡,除了供他所需的人,很少會注意到其他人的存在。幼兒只知顧著滿足自己,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這種「自私」是可以理解的;丘吉爾成人之後仍然維持這種特徵,正是由於幼年時連自己的滿足都顧不到。始終不足的人往往「自私」;小孩唯有感情的需要獲得滿足,日後才能有受有施。

談到他自己,丘吉爾說得再傳神不過,他說:「說到自我表現,我是遠多於自我節制。」如果不是那麼以自我為中心,他的成就可能會少些;如果多些自我節制,他也就不會那樣具有魅力了。 丘吉爾為了擺脫憂鬱的糾纏,可說無所不用其極,我們已經詳細地討論過。正如莫蘭爵士所說,為了對抗憂鬱,他奮鬥了一輩子,整體來說,他所用的法子算是成功的。年輕時,雖然有好長一段時間飽受憂鬱之苦,但他不僅走了過來,日後更克服了這種心理障礙,使自己能夠從絕望的深淵中跳脫出來,直到老年才束手就範。在他政途坎坷的那段時期,了解他的人或許會有不同的看法,說他在這一段期間根本就是靠酒精度日,但從現有的文字記載來看,在應付自己的性情方面,他的表現確實非常成功;他的憂鬱傾向,即使跟他交往甚密的人,始終都蒙在鼓裡的其實還不在少數。

丘吉爾的晚年:終於敗於抑鬱症

文章的一開頭我就說過,成就非凡與憂鬱性格之間的關係,一向很少有人注意,很值得我們多去下點工夫。能力強,幹勁足,成就超人一等的人,時人通常又認為他們並不快樂,或至少是受到某種精神折磨,這一類的人,在精神治療的個案中其實並不少見。表面上,這種人比一般人顯得自信,工作上如痴似狂,彷彿有用不完的精力,經常成為身邊人的典範。對於這樣的領袖,追隨者總是視之為超人,除了仰慕以外,從來不會追問是什麼力量在推動著他們。

然而,在權力的路上,過關斬將的人或許都知道,勃勃野心其實極其軟弱,哪一天幸運之神不再眷顧時,巨頭可能就應聲而倒,而且在人際關係與感情生活方面,追逐權力的人也貧乏得可憐。野心這種性格特徵,單獨來看或許只是盡情發揮自己能力的一種慾望。但是,卻也可能是一種著了魔似的力量迫使當事人身不由己地去追求更大的成就,而且不論成就多大,都無法帶來滿足與平靜。極度成功的人,對自己也對別人,往往都會非常刻意隱瞞自己身受的折磨,因此,通常只有進了心理諮詢室,真相才會浮現。

厭倦了戰爭與重大的責任,阿蘭布魯克可以卸下重擔,心滿意足地退休,安享居家與賞鳥之樂。反觀丘吉爾,早在1949年第一次中風之後,醫生就建議他不宜再追逐高位,他卻說什麼也不願意放棄權力。兩個人裡面,誰比較快樂、誰比較正常,依我的看法,再清楚不過了。但不論怎麼說,像丘吉爾那樣喚醒英國的,又有幾人能夠呢,而第一個承認自己做不到的,正是阿蘭布魯克。 丘吉爾漫長的一生,最後的歲月可說是慘不忍睹,活到如此高壽,於他其實只是一場悲劇。根據莫蘭的記載,1955年4月退休之後,「溫斯頓絲毫不諱言,生命之於他,已經令他自己深惡痛絕」,接著又說:「歷史家可能因此總結說,在精神的肌理里,其中必有弱點於焉。」任何歷史家,果真做出這種結論的話,徒然顯出對醫學的無知而已。因為,丘吉爾嚴重罹患的大腦動脈硬化,不僅會破壞莫蘭爵士所說的意志力,而且會使一個人應付人格障礙的機制停止。

人至老年,多數人的自我都會扭曲,多疑可以成為妄想,不安可以成為威脅,憂鬱症患者尤其無法自絕望的深淵中自拔。丘吉爾去世之前的五年,莫蘭擱筆,不再繼續記錄他的生活,理由是:「退休之後,他沉沒在渾渾噩噩、糊糊塗塗之中,種種痛苦的細節,還是不說也罷。」身為一個醫生,他的決定我完全認同。在他的記載中,丘吉爾放棄了閱讀,很少講話,在爐火前一坐就是好幾個鐘頭,憂鬱得簡直到了不省人事的狀態。丘吉爾晚年的醫療與心理細節,莫蘭爵士巨細靡遺地予以記載,讓他飽受醫界同仁的批評;但話又說回來,一個老人,由於血液供應系統受損,使他的腦子再也無法有效運作,終於敗於「黑狗」之手,此一事實凸顯了他早期克服自身缺陷的種種作為,只會讓我們更加欽佩而已;因為他所負擔的性格重擔,確實是常人難以承受之重。 走筆至此,精神分析的觀照仍然不免有不足之嫌。

本章的結論,儘管我認為有根有據,但對於丘吉爾那種超人一等的勇氣,卻提不出任何解釋。在他一生之中,多次經歷挫折,即使是一個免於「黑狗」糾纏的人,恐怕也難以承受那種絕望的打擊,早已頹然倒地。然而,直到耄耋之年,鍥而不捨的決心,加上無比的抗壓力與勇氣,卻讓他征服了自己內在的敵人,一如他喚醒自己深愛的國家,終於擊敗了外在的大敵。 我們曾經多次提到丘吉爾「一廂情願的內在世界」,正如莫蘭爵士所說,只有在那個世界中,他才找到真實的自己。

但在他的一生中,總算有一段時期,他是幸運的。1940年的外在現實,說巧不巧,正跟他那個一廂情願的內在世界合而為一。說起來,當時的情形絕對不同於熱戀中的激情,而是一時之間,一個男人的情慾對象,莫名其妙地就跟身邊某個女人的形象合而為一了。1940年,丘吉爾就這樣成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英雄。對他來說,正是天賜良機。在那段黑暗的時日中,英國所需要的,不是一個精明、冷靜、穩健的領袖,而是一個先知、一個英雄式的先覺、一個在一切似都絕望之際還能懷有勝利夢想的人。溫斯頓 丘吉爾正是這樣一個人;而他那種喚醒人心的特質,還多虧了他那自以為真實,但其實只是出於想像的浪漫世界。

《丘吉爾的黑狗:憂鬱症及人類心靈的其他現象》

作 者:安東尼 斯托爾

定 價:42.00元

開 本:16開平裝

版 別: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7月出版

書 號:978-7-301-19984-8

===============================================================

揭秘歷史:清朝官員曾國藩居然真的患有抑鬱症

2016-02-21 14:06:48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mengzheng字型大小:T|T

  最近幾年,常聽見身邊的朋友說患了抑鬱症,似乎這成了一個常見病。我曾向專家討教,這病怎麼會突然流行?專家說,如今這社會急功近利,道德界線模糊,一個人若涵養不足,根基不固,便容易焦慮與疲憊,患上抑鬱症。

  我初時覺得很有道理,但後來讀史時,發現這症不僅今天才有,也不是根基不固的人才易得,連古時聖賢也會得。據我的考證,曾國藩便長期受抑鬱症的困擾,最後鬱鬱而終。他的道德學問,被人尊為聖賢,根基應該比泰山還穩當,竟也被抑鬱症折磨至死。

  許多歷史學家說,平定太平天囯之後,曾國藩急於裁撤湘軍,是他老於官場的自保之法。其實,曾是受抑鬱症困擾,已無法做事而已。且看他的日記,1865年的九月,淮軍在湖北打了一場大勝仗,軍中人人興高采烈,曾國藩在日記中卻寫道:「倦甚,不願治事。烈風凄雨,氣象黯慘。」別人愈高興,他愈覺得空虛悲戚。這便有點抑鬱症的味道了。

  再看其後連續一段日子他寫的日記,九月初九:「倦甚,不願治事。三點睡,五更醒。」九月十七:「倦甚,不願治事。又圍棋一局,觀人一局。」十月初二:「倦甚,不願治事。與幕府諸公鬯談。」十月二十二:「二更後倦甚,又似畏寒者,老景侵逼,頹然若難任也。」第二年(1866)二月初十:「二更後忽然頭暈,若不自持,小睡片刻,三點睡後彌復昏暈,右腿麻木,似將中風者,殆因昨夕憂煎不寐,本日說話太多,夜間治事太細之故,與然老境駸駸不復所有為矣。」

  人人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這不奇怪,但這種情緒如果持續了五六個月,還伴有軀體病症的,那無論哪個心理醫生看了,都會給你開上幾粒米安舍林、帕羅西汀了。曾國藩的抑鬱症,與他長年和太平天囯作戰,壓力太大有關。他本來是一個讀書人,適合寫寫文章,編編《經史百家雜鈔》,朝廷硬讓他帶兵打仗,實在是趕鴨子上架,而且社稷江山的安危繫於一身,不得抑鬱症才怪。

  曾國藩是1872年二月初四去世的,我們再看他去世前幾天的日記。正月二十一:「瞬息間天已黑,不能治事矣。傍夕睡頗久。」正月二十六:「在途已覺痰迷,心中若昏昧不明者,欲與轎旁之戈什哈說話,而久說不出。至水西門官廳欲與梅小岩方伯說話,又許久說不出。如欲動風者然。」正月二十九:「近年或欲作文,亦覺心中恍惚,不能自主。」二月初二:「手執筆而如顫,口欲言而不能出聲。」他的日記,從1858年六月開始,至1872年二月初三寫下最後一篇。其最後一句為:「二更四點睡。」曾國藩的天,這時已經是一片漆黑了。

  據醫生說,抑鬱症的癥狀,常有自我評價降低,產生無用感、無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常伴有自責自罪,語言流暢性差、空間知覺、眼手協調及思維靈活性等能力減退,有時與人交談會出現對答困難,即曾國藩日記中「欲與轎旁之戈什哈說話,而久說不出」,嚴重者會出現疑病妄想,就像曾國藩常懷疑自己中風一樣。一些歷史關鍵人物的健康狀況,往往會對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後世的研究者,應給予充分重視。比如有關曾國藩裁撤湘軍的文章,歷來史家不知寫了多少,大多扯什麼「功高震主」「功成身退」的儒家事功治術,似乎還沒有人從曾國藩的健康狀況去探討,這是很大的欠缺。

================================================================

產後抑鬱為哪般 黛安娜抑鬱症的誘因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2月09日 11:29 南方網-南方周末

  /張田勘

  專家指出,產後抑鬱是一種值得關注的普遍現象。著名的黛安娜王妃生前就曾患有嚴重的產後抑鬱症。

  1月20日,一名25歲年輕女子在北京車公庄地鐵站自殺身亡。經有關方面證實,造成這一悲劇的直接「兇手」是產後抑鬱症。該名女子的自殺引起了人們對女性抑鬱症尤其是產後抑鬱症的注意。

  普遍現象

  北京積水潭醫院婦產科教授劉燕儒說,產後抑鬱症確實會導致很嚴重的後果(即自殺),但這只是極個別情況。劉燕儒認為,產後抑鬱症是介於產科與精神科之間的交叉學科,不太受重視,近幾年來,其發病率在我國有逐年上升趨勢。在2001年出版的《臨床婦產科學》中,劉教授執筆撰寫了其中的《產後抑鬱症》一章。她介紹說,目前臨床上比較一致的認識是,產後抑鬱分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通常稱為產後心境不良,女性產後常感到莫名其妙的委屈,並暗自啜泣,過一段時間後會自己恢復,約50%的女性在生完孩子後會出現這種情況。日本的臨床統計表明,70%的婦女分娩後都會產生悶悶不樂的情況,稱為「三日悶」。

  第二種是產後抑鬱症,產後發病的時間長短不等,長則一兩年,短則幾周後就出現,發病率為10%。癥狀是心情惡劣,疲倦,伴有頭痛和全身疼痛。生活中的一些很平常的事都會愈來愈覺得受不了,悲傷流淚,無心打扮,不思飲食,甚至連孩子也不想照顧。嚴重者可能自殺,當然也有相當多的人會自愈。

  第三種情況最為嚴重,稱為產後精神病,典型癥狀是妄想,想像有人加害自己或自己的孩子,並有自殺傾向。這種情況比例最少,不到1%。

  劉燕儒認為,對於後兩種情況,應當進行心理和藥物治療。

  從黛安娜說起

  為什麼女性產後易受抑鬱症襲擊?劉儒燕指出,目前醫學界對真正的發病原因還不太清楚,只是認為這與女性的生理心理特點、外部環境、個人及家庭因素有關。而外部環境的誘因是多種多樣的,現在也還難以充分解釋。

  談到產後抑鬱和女性抑鬱症,黛安娜王妃的生前情況或許能從另一角度說明問題。

  黛安娜生前不時出現抑鬱狀態,只是癥狀有輕有重。導致黛安娜抑鬱的誘因來自兩方面,首先是與查爾斯王子的感情不和,貌合神離,後來並引發婚姻危機;其次是生育兩個王子,尤其是生育威廉王子後,黛安娜出現了嚴重的抑鬱症。

  據黛安娜的私人醫生透露,黛安娜的抑鬱症固然有生產方面的原因,但對婚姻的失望是主要誘因。

  在一次出訪中,當查爾斯主動對她進行禮節性的親吻時,在全世界的媒體和攝像機、照相機鏡頭前,黛安娜故意躲開了。這一舉動既讓世人知道了她與查爾斯婚姻童話的破滅,又發泄了她內心的不滿,並以示報復。

  黛安娜曾有過多次的婚外戀,這同樣是她逃避煩惱、擺脫抑鬱的手段,同時也是對查爾斯不忠的報復。但由於責任感以及萬人矚目的狀況,她不得不小心翼翼,戰戰兢兢,而這又反過來加重了她的心理負擔。在令人煎熬的婚姻中,她曾感到過絕望,所以先是厭世,然後抑鬱症纏上了她,後來就開始厭食。所幸的是她的抑鬱沒有造成太大的「社會影響」,因為一出現這種情況,她的私人醫生就發現了,並給予積極的治療。

  內因與外因

  臨床大夫和心理學家認為,抑鬱作為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男女性都可能患上,但相對而言,女性患抑鬱症的人較多。

  在女性的一生中,生兒育女是人生的關鍵時期,此後就是更年期。在這兩種時期都會程度不同地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和生理疾病。產後抑鬱症就是一種典型的心理疾病或障礙。從內因來講,性格脆弱的人容易患產後抑鬱症,她們對懷孕以及未來如何撫養孩子感到了空前的壓力和緊張,因而容易誘發抑鬱,也可以說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反應。

  另一方面,外界環境的種種因素也容易誘發產後抑鬱症。

  首先是家庭環境容易誘發女性的抑鬱,例如,家庭缺乏溫暖、夫妻關係不好、婆媳不和等。

  其次是職業女性所必須面臨的巨大壓力。一些女性在不僅在家中肩負著繁重的家務,而且在單位中也擔負著重任。從孕期開始直到哺乳期養育孩子,一些事業型的女性感到極大的委屈和壓力。這就會自然而然產生心理障礙,抑鬱也就隨之而來。

  此外,女性的生理特徵也為抑鬱製造了更多的條件。例如,女性周期性的月經來臨和過程,懷孕、分娩和長期哺乳和養育孩子、不孕、絕經、女性疾病如常見的情感性癌症,如乳腺癌等,都可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產生更多的應激源,使得女性的應激次數增多,心理波動變大。較長期的情緒波動必然導致抑鬱的產生。

  劉燕儒教授指出,在孕期女性的雌激素水平較高,分娩後激素水平突然下降,這種內分泌波動也易誘發產後抑鬱。

======================================================================

憨豆曾患抑鬱症 喜劇明星也有不如意的人生(圖)

sina.com.cn 2007年03月19日09:33 金羊網-新快報

憨豆

  3月11日,美國喜劇明星,45歲的理查德·傑尼死了,她的女友報警時說:「我男朋友開槍射中了自己的臉。」接著,傑尼死在了附近的醫院裡,他曾為2005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寫笑料,也曾在《面具》里扮演吉姆·凱瑞最好的朋友,媒體說他是過去50年里最好的即興喜劇演員,然而他在45歲的時候選擇了自殺。

  在觀眾心目中,喜劇明星是與笑聲相連的,其實他們也有不如意的人生。曾經可以把自己的臉擠成貓王的形狀的吉姆·凱瑞在拍攝《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時留起了鬍子,一臉悲愴的表情似乎要告別喜劇,而在他今年的新片《靈數23》時,他似乎有了更沉重的宿命感。

  一個喜劇明星自殺了,另一個在多年來與抑鬱症鬥爭後投向嚴肅戲劇的懷抱,好在我們還有憨豆先生。因為之前主演的影片《英國間諜約翰尼》受到了影評家的猛烈批評,憨豆先生曾經感到十分壓抑,患上抑鬱症,不得不接受治療,相當長的時間裡不拍攝任何作品。他對妻子說,他需要時間來進行自我調節,連金錢也不能讓他快樂。但是他的作品,他的臉,總能讓我們一見就發笑。

喜劇牛津生

  人們對他的作品再熟悉不過,可估計沒幾個人能叫出他的名字來。一直以來,「憨豆先生」已經成為他的代號。他就是英國演員羅溫·阿特金森。他在英國可是號稱有1850萬名觀眾———在其它語系地區也是赫赫有名、所向披靡。他的幽默內斂、充滿平常驚奇和對生活情趣的觸覺,已衝破語言障礙,有望成為卓別林之後的幽默大師。

  根據官方說法,憨豆先生是個「有一點笨拙,有一點幼稚,有一點單向思維(腦筋不轉彎),有一點靦腆,最重要的一點,又有一點短路的傢伙,他的喜劇感來自你我都有可能會發生的日常生活中」。但是,這傢伙絕對不會頭腦簡單,20歲的時候,他已經拿到了電子電氣工程的學位,進入英國最好的學府———牛津大學。

  在牛津大學的第一個月,就有人聽說過羅溫·阿特金森喜歡錶演,於是找他在舞台上出演一個節目。據阿特金森說,在他的一生里,他從來沒有用過草稿。在節目前,他對著宿舍的鏡子找感覺,這是他第一次站在鏡子前看到自己的臉,當他開始注意自己的臉,他發現那張臉妙趣橫生。忽然間,他的態度和這張臉的主人應該有的性格,以及這張臉的荒謬之處都被發掘了。這個五分鐘的小節目也因此成型———成為後來的「憨豆先生」。他走出舞台,不說話,只是把五官奇怪地糾纏到一起,羞羞答答地把一張紙遞給下面的觀眾,就引發了全場的笑聲———他是整晚演出讓人感覺最獨特的一個。

  牛津大學只是喚起了他沉睡的天性。當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他喜歡嘩眾取寵,以任何公共場所為舞台,逗樂自己的同班同學。只是,12歲的時候,他的自我意識忽然覺醒,就再也沒有那些離譜的舉動。

  而牛津大學,是曾經產生了很多了不起的喜劇思想的地方,不論是學哲學,還是學電氣工程的學生都會有「天啊,我想做其他的事情,我想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雖然憨豆先生認為有表演天分的人因該去做律師,他還是成為一名喜劇演員,並從中得到無數樂趣。

「我有一個笑話」

  當我們說到一個偉大的演說的時候,我們常常想到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而羅溫·阿特金森會說,「我有一個笑話。」你會被他感動到掉眼淚。不相信嗎?他參加了一個婚禮,慈祥的父親在女兒的婚禮上發表了令人感動的堪稱完美的致詞,然後,停了一下,用憨豆的腔調說:「我要問一個問題,到底她幹嘛要嫁給他?」這種問題會讓一眾賓客笑出眼淚。

  有時候他會打破社會規則,但是更多時候,憨豆先生很高興能夠把大家帶到這種尷尬地步,製造麻煩。為什麼他活力十足?憨豆先生說:「我想是因為我感到我很享受這種自由的表達。」對於那些能夠「做不同的事」,走不同的道路的人們來說,他們的生活就是釋放自己的過程。因為他們的創造性,他們得到了尊重,得到了自己的價值,而阿特金森的臉,也改變了人們對傳統的英國電視的看法。他在英國賣掉了兩百萬盒錄像帶,《憨豆先生的日記》是周日暢銷榜第一名,而他的作品在82個國家暢銷。

  因為憨豆先生的深入人心,很多人會想他的人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不怕會被定型嗎?他還真的不怕。「在我這一生,從來沒有野心,或者需要想去扮演一個嚴肅的角色。但有一些角色,一半是滑稽,一半是嚴肅。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的不妥協,所以他們成了喜劇的來源。他們如此堅持,對事物的看法如此清晰,所以他們不會被人取代。通常說,開他們的玩笑總比笑話沒人知道的人好。他們並不介意,他們只是照樣生活下去。」

  你還會以為這個穿著典型的英國保守中產階級的裝扮,面容搞怪的男人沒深度嗎?一般人的喜劇都要笑中有淚,或笑中有針貶社會時事,《憨豆先生》的笑中只有笑,沒有政治,也沒有批評社會,但一點不令人覺得單純搞笑。阿爾金森通過豐富的肢體與表情來淋漓盡致地體現英國式的幽默,難怪英國人認為他創造了近年來最重要的喜劇角色,而且認定他天生就該吃這碗飯。

憨豆式邦德

  那部遭到影評家猛烈批評並導致了阿特金森患抑鬱症的電影就是《英國間諜約翰尼》,在英國電影票房收入中排行榜上名列第五,成績斐然。阿特金森能把英國式的幽默表現得淋漓盡致,將這個智商據說只有「007」的「白痴」演得活靈活現,靠的絕對是精湛的演技。

  1992年至1997年,阿特金森為英國某信用卡拍攝了系列廣告,他在廣告中飾演的笨手笨腳的情報員深受觀眾喜愛。和尊敬的邦德先生一樣,吊鋼索、飆飛車對這位「風流倜儻」的烏龍情報員來說也是家常便飯。為拍攝「憨豆版邦德」,阿特金森嘗試了很多驚險動作,如跳傘和飛車,還被一根鋼絲吊在聖埃本大教堂的

天花板上蕩來蕩去。但是他有自己的一套:要是他參加跨欄賽跑,他會在跨過第一個欄後得意地向觀眾揮手,然後在跨第二個欄時摔個狗吃屎。

  阿特金森說到他的角色時說:「觀眾喜歡他可能是因為他做出了許多觀眾想做卻不敢做的事。但憨探就不同了,他生活在幻想中,想由小人物變為大英雄,可惜力不從心。」

  也許即使是最樂觀的小丑,都有面對自己的臉懷疑自己會力不從心的時候,觀眾們會變嗎?被大片寵壞的他們還會對一張產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臉買賬嗎?那將是憨豆們揮之不去的憂愁。魏保珠

=============================================================

七步戰勝抑鬱症之一:意識到並承認自己得了抑鬱症

(2011-10-20 07:24:58)

如果你患有抑鬱症,不要絕望。抑鬱症是可以被醫治的。即使你現在覺得你再也出不了這個稱為抑鬱症的深深的、黑暗的、孤獨的陷阱,你是一定可以出來的。有許多戰勝了抑鬱症並重新獲得喜樂成功人生的患者可以作見證。抑鬱症是可以被醫治的疾病。通過合適的專業照看,絕大多數的病人都能恢復。根據筆者的親身經歷和學到的知識,我把醫治的過程總結為七步戰勝抑鬱症。

第一步:意識到並承認自己得了抑鬱症

有很多抑鬱症受害者不知道或不願意知道自己有抑鬱症。他們試圖用酒精、毒品、或工作來對付。由於社會的歧視和誤解,他們認為只有軟弱的、懶惰的、或意志薄弱的人才會得抑鬱症。所以他們努力要掩蓋真相試圖熬過去。不幸的是,他們大多數最後錯過了醫治,害了自己。

作為基督徒,還有一層顧慮,就是怕別人認為不屬靈。我知道一個宣教機構,住在總部的宣教士和配偶當中不少人有抑鬱症,但彼此都不說,更談不上請人代禱。我有一個朋友,曾在一個宣教機構工作。他們的主任有抑鬱症,但這是他們的秘密,絕對不能傳出去的。

其實,得抑鬱症並不是不屬靈。歷史上,宗教改革的領袖馬丁路德就有很嚴重的抑鬱症。另外,英國著名的佈道家司布真也有。他在日記里記載了抑鬱症嚴重時他的感受。抑鬱症有生理的原因,跟屬不屬靈無關。我的抑鬱症有遺傳的因素,我的兩個姐姐都有。醫學研究表明許多抑鬱症患者都有家族的病史。有一個美國牧師告訴我他估計他們教會裡至少有一半的弟兄姊妹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

我以前並不知道有誰得抑鬱症,直到我的病情公布後,才有不少人告訴我他們或他們的親戚朋友有抑鬱症,但總是要我保密。我想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認識一些人,平時看不出有什麼問題,直到他們自殺後才知道原來得了抑鬱症。在現在社會,抑鬱症越來越普遍。父母離婚,小時候沒有父母的關愛,學習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用腦過多,日夜顛倒,缺乏體力活動,這些現代社會的問題,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患上抑鬱症。國際衛生組織預測到了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第一普遍的疾病。

在抑鬱症方面,我們受的教育很少,基本是無知。知道的又是對抑鬱症的誤解。不少人因此不知道自己有抑鬱症。我的抑鬱症癥狀從14歲就開始,但一直到31歲時病嚴重到住院才知道。出於無知,沒有去看專科醫生開藥,以為自己可以熬過去。似乎是熬過去了,後面十幾年可以正常的工作和在教會裡服事。但到了48歲又來了一次厲害的發作,才知道抑鬱症是不能治癒的,一定要用藥控制,就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不然,一定會複發。

我太太也是從青少年起就有抑鬱症的癥狀,但一直不知道是這個問題。每年都有一段時間悲觀、自憐、自卑、無精打采、好哭。她覺得她就是這樣的體質,從來沒有想過去看醫生。直到她陪我去看醫生時,才發現自己也是抑鬱症。她以前時常會胃酸、睡覺磨牙、焦慮。常要吃抗胃酸的葯。後來吃了抗抑鬱的葯,那些癥狀都消失了。

不錯,抑鬱症是一種精神疾病。但是患有此症並不意味著你是軟弱的、懶惰的、或缺乏信心的。它只是表明你有病,就像你得了感冒一樣。只有承認你有抑鬱症,你才能夠得到專業的幫助。你才能開始通向痊癒的旅程。這是最艱難的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要勇敢剛強,靠著神邁出這一步。抑鬱症是偽裝的祝福。隨著你在這個旅途上的腳步,你會變的更堅強、更有信心。

=====================================================================

觀《太平洋戰爭》解讀戰爭恐懼症

發布:2010-06-22 15:54:03 【大 中 小】

1943年12月,經過一年休整後的陸戰一師重返戰場,目標是新不列顛島西側的格羅斯特角。陸戰隊員在這裡並沒有碰到日軍的頑強抵抗,但茂密的叢林、終日不休的豪雨、無處不在的毒蟲和無人能夠倖免的疾病,使許多經歷瓜島戰鬥的老兵陷入痛苦、冷漠、癲狂乃至崩潰……而《太平洋戰爭》的故事,主要是圍繞士兵萊基、斯萊治和巴斯龍在戰爭中的經歷展開的。

在整個的1943年,美國海軍陸戰隊基本都在休整中,正如第三集所表現的那樣。1943年底,隨著美軍在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方向發起反攻,陸戰隊員們再度被推到戰爭的第一線。這一時期最著名的戰鬥行動,是1943年11月20日陸戰二師在塔拉瓦環礁的登陸。不過由於《太平洋戰爭》的主角原型來自陸戰一師,只是略去了這場慘烈的登陸戰,而是將鏡頭轉向新不列顛島的格羅斯特角——1943年12月26日,陸戰一師在此登陸。

相比瓜島、塞班島、硫磺島和沖繩島等著名戰場,新不列顛島顯得比較陌生,它東鄰索羅門群島,西望新幾內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日軍在南太平洋最重要的作戰基地拉包爾就位於該島的東北角。而格羅斯特角位於島嶼西端,美軍的目標是附近的機場。新不列顛島是一個典型的熱帶島嶼,面積比瓜島大五倍,島上叢林密布,地形複雜,是走獸蛇蟲的天堂,四處潛伏著危險,林中許多外表看來枝繁葉茂的大樹其實內部早已腐朽,稍有振動就會倒塌,在行動中至少20名陸戰隊員被大樹砸死。各種熱帶疾病同樣盛行,瘧疾、叢林熱、出血熱、斑疹傷寒、登格熱,幾乎沒有人會倖免,在戰役結束後有上千名陸戰隊員因病退役。在美軍登陸時正值雨季,豪雨如注,以致每天夜裡都能製造一場小型洪災。守在散兵坑裡都有被溺死的危險,陸戰隊員們的衣服幾個月都沒有干過。在新不列顛島,大自然是一個遠比日軍更兇狠而且無法戰勝的對手。

同瓜島登陸一樣,美軍最初沒有遇到抵抗,日軍主力集中於拉包爾,在格羅斯特地區兵力薄弱,在陸戰隊員上岸後發現了日軍設置的假炮和假人。與一年前相比,陸戰隊的裝備有了明顯改進,配發了迷彩服,不過好像只有軍官才穿,普通士兵只有迷彩盔布,上面開有插草木枝葉的細縫。在武器方面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代替了M1903式步槍,M1卡賓槍和M1A1式衝鋒槍也普遍裝備,至於第一集中亮相的大彈鼓的M1928式衝鋒槍已經不見了蹤影,笨重的M1917式水冷機槍也被輕便的1919式空冷機槍所取代。這些自動武器的裝備,使得美軍的火力優勢顯得更加明顯,在第四集僅有的兩段戰鬥場面中表現得很清楚。第一場即林中巡邏時,斷後的萊基突然現身,一梭子將一支日軍四人巡邏隊瞬間報銷。另一場就是日軍在雨中夜襲美軍陣地,這次戰鬥發生在1943年12月30日凌晨,約100名日軍向佔有優勢的美軍發起攻擊,其結果不過是瓜島屠場的重演。戰鬥結束後美軍發現了89具日軍屍體,而自身傷亡23人,這是陸戰一師在格羅斯特地區經歷的最激烈的戰鬥。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陸戰隊員面對著無聊的巡邏、搜索任務和大雨、泥濘、疾病和恐懼。在行動中,萊基的小隊發現了一處日軍營地,一個奄奄一息的日軍士兵試圖拉響手榴彈自爆,結果被美軍阻止,最後死於刺刀之下。在鏡頭中還出現了血肉模糊、爬滿蛆蟲的日軍屍體,雖然一閃而過,但足以令人作嘔。萊基的戰友吉布森親手掐死了一個垂死的日軍軍官,臉上露出詭異的笑容。這哥們兒已經有些不正常了,在劇集後半段乾脆被關進了精神病單間。

萊基則在帳篷中發現了不錯的戰利品,一隻木箱和一把南部14式手槍,特別是後者,在隨後的劇情中,從萊基身邊的戰友,到中尉軍官,再到上校軍醫,無不對日本手槍表現出強烈的興趣,這讓人聯想起《兄弟連》中一位傘兵冒險獲得一把德制魯格手槍,最後卻死於走火事件的情節。其實,南部手槍並不算是出色的武器,在中國戰場上被俗稱為「王八盒子」,中國軍隊即使繳獲也不喜歡用。不過美軍士兵在戰場上有收藏癖,物以稀為貴,這支手槍是相當不錯的紀念品,主人公萊基視之如珍寶,甚至不惜從上司的帳篷中偷回被霸佔的手槍,代價是被貶到伙房打雜,就在那裡他目睹了一位戰友在雨中脫得赤條條的,吞槍自盡。這一可悲的場面,集中反映了當時陸戰隊員士氣之低落。在無休止的暴雨、泥濘和潮濕的環境中,每個人都心力交瘁,萊基本人也非常沮喪,甚至產生了一死了之的念頭,並且落下小便失禁的問題。

陸戰一師在格羅斯特地區呆了四個月時間,在戰鬥中陣亡310人,受傷1000餘人。但非戰鬥減員是戰鬥傷亡的數倍,幾乎所有人都精疲力竭,最終由陸軍部隊接防,陸戰一師返回後方休整。許多士兵希望能夠回到澳大利亞,但令人失望的是他們被送到瓜島西面的拉塞爾群島的帕伏伏島,這裡的環境不比新不列顛島好多少,同樣雨水充沛、苦不堪言……在這樣的環境中,萊基失禁的毛病越來越嚴重,最後被送到附近巴尼卡島上的海軍醫院療養。

巴尼卡島上環境要好很多——整潔的床鋪,豐盛的飲食,還有漂亮的護士。但萊基在這裡感覺並不好,從上校的口中他知道大部分住院的士兵其實都是裝病,只是太過勞累想藉機享受一下和煦的陽光,美美地睡上覺。萊基被確診獲准住院休養,當他看到一位患有戰爭恐懼症的病友大半夜來回踱步,神經質地喃喃自語,從心裡感到不舒服。在看到戰友吉布森因為想家而發狂被受到關押後,這種感覺更加強烈,最後不惜用手槍賄賂軍醫讓自己歸隊。

可見,三分之一的士兵集中表現的是戰爭恐懼症,這種心理病症在太平洋戰場上非常恐懼,它產生於過度的緊張、恐懼和焦慮,輕者無精打采,重者手足相殘,萊基的失禁也是其中一種癥狀。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常常採用夜襲、襲擾和各種詭詐手段,令美軍缺乏睡眠和神經高度緊張,加上惡劣的環境,使得戰爭恐懼症的發病率遠高於歐洲戰場。相比之下,在歐洲作戰還算是在文明開化的土地上打仗,對手也是文明人。而在太平洋上,大多是原始狀態的熱帶荒島,日本人的殘忍足以和野蠻人畫等號,令後人驚嘆。

================================================================

韓調查顯示:約四成士兵患抑鬱症

  人民網北京8月18日電 據外媒報道,韓國昨日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將近四成的韓國士兵患有抑鬱症。

  在288名受訪士兵中,將近25%患抑鬱症,另有17.4%患強迫症。

  調查說,經常受欺凌和難以揭發上司惡行等因素是造成士兵抑鬱的主要原因。

  該調查由首爾大學研究生院護理專業學生金善榮(音譯)自2012年開始進行的。

  韓國軍隊最近曝出多起士兵因遭虐待致死或自殺事件,引發廣泛關注。(實習生 熊如夢)


推薦閱讀:

巴基斯坦渴望得到中國殲20戰鬥機,中國會讓巴鐵失望?
不可置信,胸罩居然改變了二戰歷史?
抗美援朝的正面材料
《猩球崛起3》為什麼北方的軍隊要滅掉上校的軍隊?

TAG:抑鬱症 | 丘吉爾 | 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