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技傳承者——當代玉雕界為數不多的「金銀錯」玉器製作大師

作為玉雕市場上一個的類型,「金鑲玉」廣為人知,也頗受消費者青睞。但在當代擁有「金鑲玉」製作工藝的玉雕大師,似乎很少有人聽說。這背後的原因可曾有人想過?

市場上常見的一種金鑲玉

筆者曾在之前的文章中,詳細講述過「金鑲玉」的概念。其實說到底「金鑲玉」是一個比較泛化的概念,泛指黃金和玉石鑲嵌結合的工藝品。通常大家在市場上看到的金鑲玉製品,主要是一種類似首飾鑲嵌的玉飾掛墜。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在玉器表面勾槽嵌絲磨平的「錯金銀」工藝製品,也屬於「金鑲玉」。

與玉器表面平齊的錯金玉器

「錯金銀」工藝的金鑲玉要求嵌入的金絲與玉器表面平齊,達到自然平滑、宛如一體的藝術效果。因此,相較於市面上普通的「金鑲玉」消費品,其加工難度更大,根本無法大量生產製作。

博物館中展出的嵌金鑲寶玉器

市場上少見到這類東西證實此原因,人們往往要在博物館、作品展覽、拍賣會等特點場合才能偶爾睹其神采。而正是這樣高難度的「金鑲玉」工藝中存在有玉雕大師,若很少看到「金銀錯」玉器作品,又如何了解相應的大師呢?

所以,今天筆者打算和各位聊聊行業內目前以金銀錯玉器創作知名的幾位玉雕大師。讓大家了解他們所作的努力,了解他們作品的特點,認識到他們作為一門工藝絕技傳承者的堅持與擔當。

古代銅鏡上的金銀錯工藝裝飾

在介紹人物之前,先簡單說說「金銀錯」這門工藝絕技的歷史。其實「金銀錯」工藝出現的很早,早在商代就有應用,但是它長久以來多是作為金屬器物的一種裝飾技法。

清代痕都斯坦金銀錯嵌寶玉器

將「錯金銀」工藝用在玉雕中是從清代開始出現的,而且是以一種來舶來品的形式出現的——痕都斯坦玉器。到了清末由於國力衰退,玉雕的製作日漸衰落,更加耗財費工的金銀錯玉器也就可想而知了,相應的製作工藝漸漸失傳。

老藝人潘秉衡的壓金銀絲嵌寶玉器作品

民國期間,一位叫潘秉衡的琢玉高手在1930後,經過個人的研究才又恢復了玉器薄胎壓金銀絲嵌寶石技藝,也即"金鑲玉"中的「金銀錯」工藝。建國後,潘秉衡成了玉器合作社的一員,將這門工藝絕技傳承下來。以下要介紹的幾位當代金銀錯玉器創作大師,也與潘秉衡有著或多或少的關係。

創作中的馬進貴大師

第一位要介紹的是馬進貴大師。馬進貴1947年出生於烏魯木齊,17歲考入新疆玉雕廠,踏進玉雕藝術之門。1971年在被派往北京玉雕廠學習期間,因看到一件潘秉衡「老藝人」的壓金絲玉器作品而萌生學習的想法。無奈,老藝人已於1970年8月仙逝,所以只能自己鑽研。最終經過長達七個月的反覆試驗,終於做成了一件「墨玉錯銀絲鶚」。

馬進貴大師作品

由於當時社會環境的原因,已經初步掌握了錯金銀技藝的馬進貴,並沒有施展這門絕技的機會。直到2001年,一切條件成熟,他才又重新拾起這門手藝,進行創作探索。2004年,他的作品「白玉錯金鑲寶石西番壺」和「黑碧玉錯銀鑲寶石西番壺」「天工獎」上亮相,一經展出便名動業內。絕跡多年的工藝又浮出水面,讓他也因此被稱「中國金銀錯的第一人」。

馬進貴大師作品

馬進貴大師的作品嚴謹精緻,部分作品帶有強烈的西域文化特徵。他常以金絲銀絲長根據玉石色彩質地搭配使用,紋飾多採用經典的伊斯蘭經典花紋圖案及文字,且常加上一些彩色寶石的鑲嵌搭配點綴,作品往往給人留下一種端莊華貴、風格鮮明的印象。

手捧作品的楊根連大師

第二位擅長錯金銀的玉雕大師楊根連,和馬進貴大師一樣,也是通過自己的摸索掌握了這門技術。1979年進入北京玉雕廠的楊根連,似乎是一個技術控,非常喜歡鑽研各種玉雕絕技,薄胎技藝尤為精絕。他也因此拿過多次行業設計創作比賽的一等獎,1987年還進入了廠里的技術科創新組。

楊根連大師作品

雖然楊根連的錯金工藝是他在離開北京玉雕廠之後才鑽研出來的,但也和潘秉衡不無關係。同在北京玉器廠,潘秉衡的作品作為全廠上下學習的典範,也影響和鼓舞著楊根連的研究和創作。最終花費數月功夫後,楊根連解決了金絲容易脫落的難題,其《金鑲玉》系列作品,也在2006年拿到了中國玉器百花獎的金獎。

楊根連大師作品

楊根連大師的作品通常以嵌金絲為主,很少用銀絲,也基本沒有鑲嵌其它有色寶石。當然,他的作品也延續了遺忘技術的追求,一方面將薄胎工藝發揮到極致,另一方面又設計了一些扭、轉、開、合的機關,整體呈現出輕、薄、巧、絕的藝術特色。

工作中的王金蘭大師

第三位擅長錯金工藝的玉雕大師叫王金蘭,是一名女性玉雕藝人。相比較前兩位,知道王金蘭的人相對較少,但是從工藝的傳承角度上來說,她和潘秉衡之間有著更為密切的關係。

1958年王金蘭與師傅王永海(左)、潘秉衡(右)合影

王金蘭是1956年進入第一玉器生產合作社,是合作社當時招收的首批女性玉雕學徒。而潘秉衡當時也正好在第一玉器合作社做藝術指導,而且王金蘭的師父王永海則是潘秉衡的同門師弟,有這樣的關係,王金蘭自然也得到潘秉衡的諸多指導。她所掌握了的玉器金銀錯以及嵌寶石工藝技巧,可以說是來自於潘秉衡的嫡傳。

王金蘭作品《壓絲嵌寶杯》

不過,王金蘭似乎更醉心於教育事業,1987年就出任了福建惠安工藝美術技校校長兼講師,2004年後又在北大資源學院下的一所美術學院任教,培育了一大批玉雕人才。她的作品則是在2009年之後才出陸續出現在行業的一些評獎中,其中《金鑲玉八寶鏈瓶》和《金鑲玉徹悟》分別獲中國玉器百花獎金獎和銀獎,作品《壓絲鑲寶杯》則獲得了"天工獎"最佳工藝獎。

王金蘭作品金鑲玉《徹悟》

可能由於在北京玉雕廠呆了相當長的時間,王金蘭的金銀錯玉器作品中明顯遺留著傳統玉雕的氣息,無論是玉器作品本身的造型還是壓絲紋飾的處理,都顯得渾圓厚重,缺乏精緻之感。不過筆者也看到了,她的一個優點就是對金銀錯的運用沒有局限於器皿或首飾,其作品《徹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年輕一代玉雕藝人的錯金玉器作品

以上三位當代玉雕行業中的金鑲玉製作大師,他們或許在行業之外不如其他玉雕大師知名度高,但對這門壓絲嵌寶的金鑲玉工藝來說,他們是重要的傳承者,也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國內目前不少年輕的也在學習傳承這門技藝,其中有不少正是他們的弟子。


  • 以上就是今天的推送,感謝您的閱讀。
  • 文章所用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私信要求刪除。
  • 本文系個人原創作品,作者藝刻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推薦閱讀:

從木頭到古琴,斫琴師用心血和巧手塑造弦上的靈魂
聖誕節逛窯子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看道 | 雲水生涯一沙彌 選題篇
《爸爸去哪兒五》為什麼華人普遍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溯源:茶葉雅稱的一些故事

TAG:和田玉 | 中國傳統文化 | 玉雕 |